清明上河圖的特點?
大天狼星
2022-11-26 22:10:01
清明上河圖的特點?
session1987
2022-11-26 22:10:01
人多物多
122284197
2022-11-26 22:10:01
宋代張擇端畫的長卷《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反映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社會生活風俗畫,高24.8、長528.7厘米,水墨淡彩絹本。畫卷以全景式的構圖,精細的筆法,細緻而真實地記錄了宣和年間汴京繁華熱鬧的景象,展示了當時的經濟面貌、城鄉交流和民情風俗。畫的內容結構大體可分為三段:開首一段是京郊的農村風光;中段是以拱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其兩岸的運輸和貿易的忙碌情景;後段是城門內外街市的繁榮景象。畫卷中共畫了550余個人物,各種牲畜60多頭,木船20多隻,各種形制樣式的房屋樓閣、車、轎等等,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風俗畫。 張擇端,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后習繪畫,宋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善畫風俗畫,尤擅繪舟、車、橋樑、街道、城郭等。據記載張擇端除了《清明上河圖》傳世外,另有《金明池爭標圖》、《西湖春曉圖》、《南屏晚鍾圖》等作品。但《清明上河圖》是其惟一的傳世真跡。 北宋都城汴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城市,屋宇林立,繁華似錦。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實生動地描繪這一歷史盛況。畫面由城郊沿汴河逐漸向城內鋪展。城外村郊幾座茅舍、小橋溪水、楊柳依依,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受到初春的意境,農民正在田壟菜地耕作,鄉間小路上馱運貨物的騾驢,恬靜而安寧。接近內城,商賈行旅增多,畫面逐漸繁榮熱鬧起來。 中段是整個手卷中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是北宋時的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畫面上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船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船靠岸停泊,正在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橋上行人如潮,橋下水流湍急,舟楫相爭,正好有一隻大船要穿橋而過,但桅桿還來不及放下,眼看著船頭就要撞上虹橋了,船工們有點緊張,有的死死地撐住船舷,不讓船撞上橋樑,有的用竹篙奮力頂住橋洞,以免被湍急的河流直衝而下。一些身手矯健的船工則立刻去降下桅桿。與此同時,橋上也聚了一大群看熱鬧的百姓,有的人扔下繩索相助,更有幾個膽大的甚至跨越到拱橋的欄桿外,一手拉住欄桿,另一隻手揮舞著、喊叫著好像在指揮,橋底下還有二人朝船上招呼,奮力拉繩相助,緊張之情一一溢出紙外。 接下來,畫面所展示的是汴京城內外茶肆酒樓、作坊店鋪、民宅、官府衙門,屋宇錯落。街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騎驢的、挑擔的、抬轎的、問候的、休閒遊玩的,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更有路旁一酒樓內,有人舉杯暢飲。畫面最後的一處房屋,屋檐下掛有「趙太丞家」的四字匾,有人正在求醫問葯。畫卷至此才算收筆。 從藝術角度看,《清明上河圖》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緻。在長達五米多的畫卷中,對工匠、商人、士人、醫生、相士、和尚、道士、官吏和兒童婦女等各種人物的情態、動作的精心刻畫,以及人物間情節的巧妙安排和樹木、水紋、船隻筆法的勁健酣暢,充分體現了作者在人物、山水、樓閣諸方面的全面造詣。可謂集宋代各畫種的高超技藝于一圖,紛繁多變間游刃有餘。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然而並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於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總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都相當高的國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