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健康知識問答 › 科室 › 美食交流 › 多吃雞精對人體有益嗎?

多吃雞精對人體有益嗎?

劲舞图片2022-11-14 19:10:02
竞速随机 2022-11-14 19:10:01
多吃雞精對人體有益嗎?
chinablue 2022-11-14 19:10:01
味精和雞精成分 據介紹味精谷氨酸種鈉鹽有鮮味物質學名叫谷氨酸鈉亦稱味素此外還含有少量食鹽、水分、脂肪、糖、鐵、磷等物質味精鮮味調味品類烹飪原料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原料經水解法制得或澱粉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種粉末狀或結晶狀調味品也用甜菜、蜂蜜等通過化學合成製作味精易溶於水具有吸濕性味道極鮮美溶於3000倍水仍具有鮮味其佳溶解溫度70℃~90℃味精般烹調加工條件下較穩定長時間處於高溫下易變焦谷氨酸鈉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鹼性或強酸性溶液沉澱或難於溶解其鮮味也明顯甚至消失既能增加人們食慾又能提供定營養家常調味品 而雞精則種複合調味品基本成分含有40%味精基礎上加入助鮮劑、鹽、糖、雞肉粉、辛香料、雞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更含有多種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鹽、雞肉、雞骨粉或濃縮抽取物基本原料添加香精(或添加)、賦型劑經混合、制粒、乾燥而成種複合調味料品雞精按形態又分粉狀、顆粒狀、塊狀顆粒狀主 味精雞精 各有特點 味精能補充人體氨基酸有利於增進和維持大腦機能因其具有好鮮味故增進人食慾味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消化率另外,味精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作用 雞精則具有下特性:取料上雞肉與雞蛋複合生產既有雞鮮味又有其香味;其化學成分核甘酸與谷氨酸鈉複合且鮮度上乘實現了增鮮調味二合;鮮度與味精相比味精1.5~2倍營養成分更高健康食品有報道說上海及周邊沿海地區雞精銷售量已與味精相上下雞精能短時間里從眾多調味品脫穎而出與其保鮮、增鮮並具有雞香味等特點分開另外還具有耐高溫、串味、食乾等優點些都其調味品無法比擬 味精雞精要合理使用 味精種增鮮味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使用遵守使用規則僅達理想調味效甚至會產生副作用所烹飪當使用味精要注意:1.要滾燙鍋加入而要菜餚快出鍋時加入因谷氨酸鈉溫度高於120℃時會變焦點谷氨酸鈉食對人體有害且難排出體外2.宜酸性食物添加味精糖醋魚、糖醋裡脊等味精呈鹼性酸性食物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餚走味3.含有鹼性原料宜使用味精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4.注意鹹淡程度太咸味精能吃出鮮味食鹽與味精比例3:1或4:1範圍內即達圓潤柔和口味作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再加入因味精溶解溫度85℃低於此溫度味精難分解5.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制出菜餚用再放味精6.孕婦及嬰幼兒宜吃味精因味精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宜多食患有高血壓人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高血壓患者要限制食鹽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攝入 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無毒無害雞精烹飪過程對使用條件較味精要寬鬆許多雞精用於任何味精使用場合適量加入菜餚、湯、麵食均有較好增鮮作用尤其湯火鍋加入雞精熬制其香氣、滋味相互適應令人食慾大開 烹調時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使用也要注意下幾點:1.雞精含有10%左右鹽所食物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2.雞精含核苷酸,代謝產物尿酸,所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攝入;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湯水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再使用只有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4.雞精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味精和雞精只含有單氨基酸谷氨酸鈉調味品從雞肉里提取混合有多種氨基酸調味品兩者般都放心食用需掌握原則都要過量食用因大家享受美味同時能忽視健康
来学习 2022-11-14 19:10:02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任何東西多吃了都是有害的~~吃了那麼多年了,現在才怕有害不是太晚拉~
星火联谊 2022-11-14 19:10:02
什麼東西多吃都無益.特別象調味品之類的更應控制在一定量之內,曾有報道說象人們平時用來調味的生薑,辣椒,花椒之類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致癌物質,切不可為了追求味美而多吃.
劲舞图片 2022-11-14 19:10:02
吃得多雞精對人體會有害.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