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介紹]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特別4歲以下的寶寶容易得這種病。夏秋之交都有發病,9月是高峰期,家長需要注意。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寶寶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還不愛吃東西,嗓子里還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過程是中等熱度發熱(體溫在39℃以下),進而出現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少數患兒會有神經系統癥狀,併發無菌性腦膜炎和皮膚繼發感染,但極少有後遺症。
[病因]
手足口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有數種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薩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腸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薩奇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內的整個消化道,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料、水果等經口XX體內,並在腸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4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後還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二)發病機制
口蹄疫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現稱為口皰病毒(aphoviruses)。呈球狀顆粒,直徑為22~30nm,有7種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 和亞洲-1型。至少有63個亞型。各流行區的型別分佈有所不同,各型間無交叉免疫作用。從人類分離到的幾乎都是O型,偶有C型。傳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動物。患病動物的血液、皮膚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糞、乳汁均帶有病毒。大多是通過直接和患病動物接觸或擠乳時,病毒通過皮膚微小傷口XX人體發病,偶可通過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製品被感染髮病,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頭也可感染。人與人之間很難相互傳染。
[癥狀]
手足口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1~2天內口腔、咽、軟齶、頰黏膜、舌、齒齦出現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破潰成小潰瘍,由於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時手足亦出現皮疹,在手足的背側面和手指(趾)背側緣、甲周圍、掌跖部,出現數目不定的水皰,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後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一般經過良好,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后良好。
手足口病發生時,病兒常以發熱起病,其熱度不等,也有不發熱者,但以低熱者居多約點半數。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厭食等癥狀。臨床以口腔、手足皰疹為主要特徵。口腔皰疹見於舌、頰粘膜、硬齶、口唇、咽及扁桃體,約3mm大小,並迅速破潰形成潰瘍。皮疹多見於手足遠端、手指指間,足跟邊緣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見,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佈的丘疹樣皮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疹數目少的僅幾個,多的幾十個。一般病程較輕而短,多於1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見到,以夏秋季較多。發病初期先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樣,有的孩子可能有噁心、嘔吐等癥狀。以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梭形的水泡,皰的周圍有紅暈,水皰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然後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乾燥、脫掉(脫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較堅XX淡紅色丘疹或者皰疹。同時,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齒齦上也有散在的水皰,但口腔里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為皰疹液、咽喉分泌物、糞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潛伏期是3―8日。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口腔、手、足出現皰疹,咽拭子、血液及皰液中分離培養出COX A19病毒可確診。
[食療]
手足口病吃什麼好?
紅蘿蔔1條,白茅根15g,竹蔗1節,生苡仁15g,每日1劑,煎水代茶。
燈芯草5扎,蟬蛻3g,木棉花1朵,雞骨草10g,瘦豬肉50g,煲湯飲用。
荷葉粥:鮮荷葉2張,白米50克,將荷葉切碎,煮粥吃。
以上均為3~6歲兒童1人份劑量,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二、手足口病吃哪些對身體好?
第一階段:病初。嘴疼、畏食。飲食要點:以牛奶、豆漿、米湯、蛋花湯等流質食物為主,少食多餐,維持基本的營養需要。為了進食時減少嘴疼,食物要不燙、不涼,味道要不咸、不酸。這裡介紹一個小竅門―用吸管吸食,減少食物與口腔粘膜的接觸。
第二階段:燒退。嘴疼減輕。飲食以泥糊狀食物為主。舉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優質蛋白質;香蕉易製成糊狀,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和果膠,能提供熱能、維生素,且潤腸通便。
第三階段:恢復期。飲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營養要高。如雞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約十天左右恢復正常飲食。也有說法「全素,不動葷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雞蛋等營養品排除在外,營養質量不夠,缺少優質蛋白質,而抗體是一種蛋白質,故全素不妥。
三、手足口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2、治療期間應注意不吃魚、蝦、蟹。
[預防]
手足口病應該如何預防?
預后
一般經過良好,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后良好。
[治療]
手足口病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在預防方面,應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時,盡可能少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平日教育小兒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洗手;對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隔離。若此病在托兒所或幼兒園內流行時,首先應將患兒與健康兒童隔離,將玩具用消毒液消毒。
可將金銀花、茵陳、生薏仁、大青葉(即板藍根的葉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開后20分鐘倒出,當茶飲用。三五天即可,但體虛、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對於口裡長皰疹、有潰瘍、口氣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還可用燈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風、淡竹葉煎水飲用,可清心火。對於食慾不振的孩子還可在燈心花方子里增加麥芽,以開胃。
如果孩子手足出現皰疹,則可採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膚子、苦參等煮沸,冷卻至適中溫度時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熱、化濕、涼血的作用。
手足口病嚴重嗎?
通常不嚴重。幾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療便可康復。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內痊愈。併發症不常見。極少病人可併發無菌性或病毒性腦膜炎,其癥狀是發熱、頭痛、頸直或背痛,這需要住院治療一段時間。
手足口病是如何發生的?
有數種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薩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腸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薩奇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會傳染嗎?
會。手足口病有中度傳染性。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糞便。在發病的第一周傳染性最強。手足口病不會在人和動物或寵物間傳播。
人感染后多長時間發病?
從感染到出現癥狀即潛伏期通常是3-6天。發熱是手足口病常見的首發癥狀。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後還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時何地發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發和爆發,以夏季和早秋較常見。
手足口病中醫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預防方:金銀花6g,大青葉6g,綿茵陳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分兩次服用,連續5~7天。本方劑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化濕之功能,適用於易感人群預防。
以上為3~6歲劑量,3歲以內嬰幼兒可減量服用,6歲以上者可加量服用。★治療方:對付皮膚皰疹:苦參、野菊花、紫草、地膚子各30g,加水3000ml,煎至2000ml,涼至35℃~38℃,泡洗手足臀部10~15分鐘。
對付口咽部皰疹:西瓜霜吹敷口腔患處,或口腔炎噴劑噴患處,每日2次。
對付口疼牙齦腫:可用板藍根10克,黃芩、白蘚皮各6克,雙花3克,竹葉、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口病西醫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本病經1周后可自愈,一般對症治療,可應用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利巴韋林(三氮唑核苷)等。中藥大青葉、夏枯草或導赤散加減。
目前此病沒有較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可以採取以下措施緩解:
3、口腔因有糜爛,小兒吃東西困難時,可以給予易消化的流食,飯後漱口。
4、局部可以塗金黴素魚肝油,以頭減輕疼痛和促使糜爛面早日愈合。
6、若伴有發熱時,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
該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會留下後遺症,但它也不是終身免疫,即以後還可以感染髮病。
[檢查]
手足口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大多正常。 2.病毒分離 採取病人的水泡液、唾液等以無菌處理後分別接種至:①豚鼠腳掌皮內,4~5天後在其足趾間出現水泡;②小鼠腦內及其乳鼠腹腔內而致死亡;③豬腎、小牛腎細胞培養中出現細胞病變者,則可認為分離到口蹄疫病毒,可進一步用特異性血清鑒定其型別。 3.血清學試驗 以補體試驗結合最為敏感,起病後10~20天可獲得陽性結果。
[混淆]
手足口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手足口病應與口蹄疫相鑒別。
一、病原體不同。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於人畜共患病原體。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傳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兩半蹄子)動物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口蹄疫,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腸道攜帶病毒的人,屬於人類疾病。
三、傳播途徑不同。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斑,經皮膚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傳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四、發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決定於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但由於易感性很低,發病機會很少。兒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癥狀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不清,很少超過5歲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歲以下兒童發病率為32.85‰,3~6歲為14.23‰,7~14歲為1.27‰,15歲以上0.05‰。常在托幼機構出現流行。
五、癥狀體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癥狀體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癥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徵。出現發熱、頭痛、全身不適,1~2天後在口腔粘膜、舌邊、手指間、足趾端發生水皰,再1~2天水泡破潰,形成爛斑,繼發感染成膿皰,然後結痂、脫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預后良好,嚴重病例可併發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但有呼吸道感染癥狀。先在口腔粘臘出現皰疹,分佈和頰粘膜、齒齦、舌邊,並破潰成潰瘍。隨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現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皰疹,如綠豆、赤小豆大,單個性不融合,內含透明液體,終不破潰,3~5天自行吸收收縮。全身癥狀輕,病程約一周,預后良好。
六、診斷依據不同。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並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係。潛伏期2~18一友3~8天常見;發病具有全身中毒癥狀及局部皰疹、潰瘍損害兩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