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中醫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中醫文化,也就是指有關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範、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甚至一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等。

目錄 1中醫展史

2基礎理論

3經絡發展

近代經絡創新簡史表 神經論 體液論 能量論

氣三元-多元論 陰陽現代發展史簡表 藏象近代革命簡史表 序幕 革命 拓展 4古代經典

5中醫文化

6與非典

7先秦中醫

8中醫稱謂

9中庸之醫

10氣的認識

11陰陽平衡

12中醫診斷

13注重道德

14當代百家

1中醫展史隨著中醫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人們所關注的許多非醫療問題都開始與中醫掛鉤。比如,

中醫美容

中醫足療

中醫文化心理

中醫生命哲學

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還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近代中醫氣的進展簡史,中西醫結合史,中醫中藥史等.

2基礎理論氣概念的革命

氣="信息,能量,物質"流,三元-多元氣

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質"混合流統一體.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經絡解剖結構,粗糙,非管,不平滑,細胞充填的"自身調節-體液-神經調節"的"細胞群(細胞社會學)"經絡.

分形細胞群-自身調節-體液調節-神經調節的經絡。細胞社會學經絡。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 1998年

陰陽的現代定義;陰陽分形集,陰陽分形維數,陰陽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現代化科學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數維數

藏象分形五系統

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

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

第三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

(第二中醫哲學觀--辯證觀

第一哲學觀---整體觀)

中醫分形集

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維數

3經絡發展近代經絡創新簡史表XX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幹個假說: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自身調節-體液調節-神經調節"大統一的分形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1995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XX傳遞的結果。1995年?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XX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

氣三元-多元論現代氣概念的原始創新簡史:氣三元-多元論

現代氣概念的原始創新英雄榜

1996年,鄧宇等: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既是「『物質-能量-信息』三元-多元混合體」統一物。「『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物質、能量、信息』混合統一體」中醫氣的本質。氣的三元-多元論

李德新:氣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說 ——二元論

1962年,危北海:,『氣的兩義說』。

羅石標:在六十年代初期『氣的功能說』(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氣的物質說』1959年?。

氣是統一場說

黃坤儀等:人體氣場說

李梢等:氣與熵流說

吳邦惠:氣的序參量說

陰陽現代發展史簡表陰陽的揭秘,歷史悠久,偏重現象羅列,重視表面敘述,是古典陰陽的特點。而現代探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新意頗多。數學物理化,即「數理陰陽」成為現代陰陽的標誌。將陰陽用世界三要素「物質、能量、信息」測度,用數學模型表述是現代化、科學化陰陽的特點。

1995年,李榮興,陰陽定義析疑,遼寧中醫藥雜誌,1995,6期。陰陽定義偏向中醫臨證。

1997年,趙喜新,中醫陰陽學的數學模型,河南中醫,1997,5期。

1998年,鄧宇等,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1998,2:59-61.數理陰陽,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1期。

1999年,鄧宇 等,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v12,3期.創建「陰陽分形集」等概念。陰陽的分形維數=1.

2003年,林劍鳴,中醫現代化與數學,數理醫藥學雜誌,2003,期。

2004年,齊鳳軍,論陰陽的數理權衡,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7期。

2005年,趙致鏞,趙威,中醫陰陽理論的數學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積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醫,2005,11期。

2007年,孟凱韜,陰陽五行數學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6期。

1998年,陰陽的哲學和邏輯學現代定義

定義1: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與陽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的定量測量:用「狀態函數u」指標來描述,該性態或狀態可用『物質-能量-信息』整體描述,

u=EP。

E是運動學或動力學指標能量;P是系統混亂度(有序度)指標,與熵密切相關。

藏象近代革命簡史表(引子:1980年,雷順群, 系統論與藏象學說(一), -遼寧中醫雜誌, 1980。1983年,續系統論與藏象學說(二) - 遼寧中醫雜誌, 1983)

序幕1994年,肖烈鋼.試論藏象學說中的五臟系統特性[J].陝西中醫,1994,15(5):211-213。側重、強調藏象學說中五『臟』系統(器官的)有整體性、聯繫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較為系統地闡述,說明了藏象學說中的五臟系統思想,其本質與現代系統論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點。

革命藏象五系統:心系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分形藏象五系統。

1999年,鄧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統的新英譯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統,心系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藏象五系統,超脫出心肝脾肺腎五臟腑,五器官的傳統局限性認識。

鄧宇 等,1999年,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

拓展2002年,《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現代研究:基礎與臨床》,廣州中醫藥大學,鄧中炎主編,鄧鐵濤主審。藏象心系統,肝系統,肺系統,……腦系統等。

2005年,趙喜,心主神明論《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系統。

4古代經典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6]。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后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7]。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8]。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余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5中醫文化1、強烈的歷史意識。

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內在統一性為出發點,是一種源頭型的文化,未來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對這一源頭思想的肯定與發揚。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卷無非是在表明我們對傳統的尊重和對歷史的執著,我們既是傳統的捍衛者,也是文化的詮釋者。如此強烈的歷史意識表現在中醫文化當中,造就了中醫學浩瀚的註釋、發揮之作。這種寓創造于解釋,寓革新于繼承的發展模式,保證了中醫發展的連貫性和繼承性,使得千百年來的醫學理論及其表達方式、評判標準等有著系統的統一性。

2、服務於現實的實用理性。

這種實用理性不是講究精確概念的辯證法,也不是否定的辯證法;而是講究人生哲理的辯證法,是強調和諧的、互補的辯證法。它滿足於對事物的籠統模糊的整體直觀把握。中醫學是服務於現實的實用理性精神的最完美的體現。中醫理論的發展總是隸屬於臨床醫學的進步,其理論要麼是對經驗的理論概括,要麼是治療學上的理論。

3、有機的自然主義。

有機的自然主義是指中國古代思想界拒絕用任何形式的超自然主義或機械論來看待世界,便是「天人合一」。這種有機的自然觀使得幾千年中醫醫道雖老不衰。

4、關於超越語言。

中國文化喜歡強調它空靈淡雅的性靈境界,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嚴格定義的概念。因此,人們在交流自己的經驗時便會感到語言的局限,常常運用象徵、隱喻。這種語言困境同樣體現在中醫中,這也是我們稱其為醫道,而很難稱其為醫學的原因之一。現代醫學大概需要再發展十幾年之後,才可能真正科學地嚴密地解釋和回答中醫憑幾千年經驗所歸納和構造的這一整套體系。

6與非典從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現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們都在等待下一個考驗我們的疫情是什麼?該如何面對?然而,在對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療中間,人們發現有一樣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中醫。中醫學有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基礎。它和國畫、詩詞,以至於《易經》、風水一樣都屬於中國文化體系。同時它又是一門和自然科學緊密結合的醫學科學。

2003年4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廣東省中醫院后說,SARS患者接受中醫治療后縮短了發燒時間和住院時間。專家們還建議,如果能把中醫參與治療提升到常規治療層面對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將會很有幫助。這大大鼓舞了中醫界,也為這上千年的傳統醫學注入了一股實證的新鮮血液。

7先秦中醫回顧中醫的歷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時期。這是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XX文明社會的重要階段。在這長達1800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傳統文化基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如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學體系影響下發展出了中醫中藥學。可以說中醫擁有的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他與西方醫學最重要的不同點。當人們開始懂得把從生活中學來的自救知識積累成一套醫療理論的時候,西方原始醫學和中國原始醫學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樣的。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組成即火、氣、水、土產生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中國,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間概述了天體運行的「陰陽」規律,和地上萬物生成的「五行」規律表現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剋。四元素是樸素的唯物論,五行則是抽象的辯證法。顯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先進。

8中醫稱謂「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裡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于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9中庸之醫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10氣的認識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觀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樸素的認識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中國著名的近代著名的這個中醫基礎教授,內經教授。他說人就這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這個人還在這什麼都沒有了,人這口氣不走,這口氣就在它就是活著。就你講那個活體的。我們研究的就是有氣的這個活體,有氣的活體。精氣學說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中國認為世界怎麼來的?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氣一元論。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是氣來的呀,在上就是為氣,在下則為形,就是地。這就是氣。然後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書說的:「元氣者,始也」。萬物之始也。有了這口元氣什麼都開始運動了。沒有這口元氣,就沒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動力就像牛頓找上帝第一個推動這個地球一樣。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個解釋這個世界,而中醫恰恰它可理解是這個世界。陰,陽。何謂陰陽?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一切能量、運動方式、空間方位、時間序列、事物的性質、以及聚萬物之靈的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陰陽是一切事物辯證對立的兩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傳》里,就是我們講的《十翼》,《易傳》里說了:「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萬物之始也,有了陰和陽,才有了萬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有了陰陽還有了氣才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講陰陽的觀念,也是太極中醫學

11陰陽平衡西醫和中醫之間也有這種類似、相類似的地方。中醫講陰陽平衡。西醫講什麼?酸鹼平衡。電解質紊亂在如今醫院里是個很難治的病。這個人如果歲數大一點電解質紊亂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鹼中毒,一到酸鹼中毒,我們很多醫生就頭疼,不好調整。你用點碳酸氫納去也不好用,你給他用點酸,也不好用。那麼西醫它是怎麼來認識酸鹼平衡的呢?它認為這個人的人體,它的這個鉀離子和氯離子,各有156毫克單位,它要尋求這個平衡,就叫酸鹼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後呢,它經常在變換,變化時候它就有一個緩衝對。它有三個緩衝對,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緩衝對、磷酸緩衝對、碳酸緩衝對,這三個緩衝對是什麼呢?就是來糾正這個淤值。你比如酸高一點,它可以調整調整;鹼高一點,它也可以調整調整,它是個調節器。當你太厲害了,這三個調節器就無效了。無效了就出現電解質紊亂。它也在追求陰陽平衡,它認為如果調整不好,出現電解質紊亂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鹼中毒的。用中醫話,就是陰陽不平衡,它是怎麼不平衡?鉀鈉離子不平衡。高鉀的病人就很危險,低鉀的病人也很危險,高鉀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鉀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這一點上,你就說西醫就是在講陰陽?不是,它也不是在講陰陽,它是講一個內環境的穩定。這個內環境的穩定,和你講的這個中醫的這個「中」字,這個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認識到中醫,是在講究一個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醫學體系,西醫就可以接受。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中西醫結合,去和西醫對話,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在《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中細緻地分析了中醫平衡的有關問題,很受學者的歡迎。

12中醫診斷中醫本身的特點(望、聞、問、切),治療效果是由出診醫生開出的藥方決定的,而組成藥方的中藥(種類、份量)則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由於每個醫生的治病理念不同,開出的藥方也不同。有探索精神的醫生會開出新藥方,墨守成規的醫生只能按課本開出傳統藥方。不論先輩有多少經典著作,要想將其消化變成自己的經驗,並不容易。一名好中醫既要會號脈作出診斷,還要能根據病人情況開出一個最適合的藥方。中藥的湯藥是不固定的。可以說每一個中醫都要從頭學起,號脈、開方的能力決定治療水平。

西醫的特點,看病主要用儀器化驗。儀器的性能決定一切,當儀器測不出時就無法作出診斷。西藥主要是成品,多數是專病專葯。無論醫生的水平高低,即便一個普通人也能毫不猶豫的根據儀器的檢測結果,從課本上找出對應的病開出對應的葯。

西醫的治療過程中檢查儀器、西藥是主導地位,人是次要地位。客觀條件決定一切。

中醫的治療過程中人是主導地位,藥材、熬藥方法是次要地位。人的行為本決定一切。

病菌(病毒)作為最簡單的生命(片段),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與其它等級的生命在生命進化的道路上『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實現共生的平衡。西醫為了治病效果大量使用(人工提純的)青黴素。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讓許多細菌都進化出了耐藥性。結果就是:當人類的技術進步趕不上病菌的進化速度時人類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中醫始終遵守生命進化的規則,不干涉生命進化的平衡,治療用的藥材都是自然生長的,並沒有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中醫的貢獻對個體的意義不大,它能讓人類與其它等級的生命達成生命進化的平衡,確保人類種群的健康延續。

13注重道德中醫學注重「德」的作用。所謂德,就是能夠正確履行自己職責一種品質。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四季變化都是天的德。生養萬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認為是自己的德起了決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領導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領導天下的職責,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國以後三千年,中國人一直注重德的培養。這種觀念,被用來觀察分析人的生理現象。

德的觀念,影響了中醫學對疾病的看法。中醫學認為,如果一種生命力不能正確發揮自己的職能,無論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還是過分的發揮了作用,都可能導致疾病發生。這是因為人體會對這種失職做出反應。 這種來自身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了人體發生主動反應,因此出現疾病,這時候直接對疾病的結果進行糾正是無效的。正確的解決方式只能是激發人體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與上述病因相反的情況,如環境因素驟變,人體無法適應而受到外來傷害,則要採取直接保護身體的措施。這時候的治療方法才與現代醫學是一致的。也就是,發現高熱就要退熱,發現頭痛就要止痛。 在中醫方面,這是直接對人體生理不平衡的矯正。

由此可見,中國人心中的「道」和「德」是他們心身問題的根源,也孕育了解決他們心身問題的方法。其科學性不在於微觀探索,而在於對心身問題的真切體會和總結。

14當代百家一些學者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老藥罐子」煎藥還在使用,中醫四診法的診斷還拿不出確鑿的科學實驗依據,隨著科學進步和人們思維觀念的不斷更新,中醫是否科學,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在近現代革命的歷史中,中醫也不止一次受到過質疑。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中醫學的價值遠遠沒有得到發揮,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傳統技術和理論的科學性將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步顯現出來。因而復興傳統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在這種爭鳴中,各種主張下的學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醫學與所有學科一樣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端倪。

如今,中醫的五個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別是:1、堅持傳統,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醫。 2、堅決辨證施治,一切辨證施治,走新中國學院派的道路。 3、走中西醫相結合道路。 4、中醫現代化:用現代醫學來理解和解釋中醫,甚至解釋經絡。 5、現代中醫學:用中醫方法分析各種醫學資料,努力解除疾病。 所有的學科都在分化,這是一個總的趨勢,中醫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變的形式,而追求解決問題,也許更好一些。 五篇網上文章可以直接查詢: 1、《何足道先生書:就「八老上書」致朱鎔基總理》 2、《鄧鐵濤再談辨證論治》 3、《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現代化之路》 4、《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中醫藥理論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5、《現代中醫學主張》。五個方向的倡導者:中醫現代化曾經是衛生部努力倡導的方向,容納了當今眾多院士;中西醫結合方向,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可濟院士;復古主義的代表人物是何足道、賈謙等;堅持辨證施治的學院中醫最初方向,代表人物是鄧鐵濤;現代中醫學代表人物是聶文濤等。

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向當代,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態勢,成為全世界關注中醫學的依據。

相關文獻將中醫哲學融入醫院建築設計——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擴建工程特色-中國醫院建築與裝備-2013年 第2期 (4)

藏秀於心——河北省中醫院綜合病房樓工程設計品析-中國醫院建築與裝備-2013年 第2期 (4)

海上中醫名家張雲鵬膏方特色-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2013年 第1期 (2)

以上文獻來自於

>> 查看更多相關文獻

詞條標籤:

醫學文化古代史

如果想提出功能問題或意見建議,請到意見反饋;如果您要 舉報侵權或違法信息,請到投訴中心;其他問題請訪問百度百科吧

中醫文化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22次 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1-04

創建者:霹靂遊俠JYC

詞條貢獻榜 辛勤貢獻者:

Innocentttt

百科ROBOT

嘻嘻公

虛靜日益

© 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讀 | 百科協議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參考資料

1中醫展史2基礎理論3經絡發展3.1近代經絡創新簡史表3.2神經論3.3體液論3.4能量論3.5氣三元-多元論3.6陰陽現代發展史簡表3.7藏象近代革命簡史表3.8序幕3.9革命3.10拓展4古代經典5中醫文化6與非典7先秦中醫8中醫稱謂9中庸之醫10氣的認識11陰陽平衡12中醫診斷13注重道德14當代百家

登錄

查看我的收藏

1中醫展史隨著中醫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人們所關注的許多非醫療問題都開始與中醫掛鉤。比如,

中醫美容

中醫足療

中醫文化心理

中醫生命哲學

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還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近代中醫氣的進展簡史,中西醫結合史,中醫中藥史等.

2基礎理論氣概念的革命

氣="信息,能量,物質"流,三元-多元氣

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質"混合流統一體.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經絡解剖結構,粗糙,非管,不平滑,細胞充填的"自身調節-體液-神經調節"的"細胞群(細胞社會學)"經絡.

分形細胞群-自身調節-體液調節-神經調節的經絡。細胞社會學經絡。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 1998年

陰陽的現代定義;陰陽分形集,陰陽分形維數,陰陽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現代化科學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數維數

藏象分形五系統

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

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

第三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

(第二中醫哲學觀--辯證觀

第一哲學觀---整體觀)

中醫分形集

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維數

3經絡發展近代經絡創新簡史表XX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幹個假說: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自身調節-體液調節-神經調節"大統一的分形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1995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XX傳遞的結果。1995年?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XX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

氣三元-多元論現代氣概念的原始創新簡史:氣三元-多元論

現代氣概念的原始創新英雄榜

1996年,鄧宇等: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既是「『物質-能量-信息』三元-多元混合體」統一物。「『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物質、能量、信息』混合統一體」中醫氣的本質。氣的三元-多元論

李德新:氣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說 ——二元論

1962年,危北海:,『氣的兩義說』。

羅石標:在六十年代初期『氣的功能說』(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氣的物質說』1959年?。

氣是統一場說

黃坤儀等:人體氣場說

李梢等:氣與熵流說

吳邦惠:氣的序參量說

陰陽現代發展史簡表陰陽的揭秘,歷史悠久,偏重現象羅列,重視表面敘述,是古典陰陽的特點。而現代探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新意頗多。數學物理化,即「數理陰陽」成為現代陰陽的標誌。將陰陽用世界三要素「物質、能量、信息」測度,用數學模型表述是現代化、科學化陰陽的特點。

1995年,李榮興,陰陽定義析疑,遼寧中醫藥雜誌,1995,6期。陰陽定義偏向中醫臨證。

1997年,趙喜新,中醫陰陽學的數學模型,河南中醫,1997,5期。

1998年,鄧宇等,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1998,2:59-61.數理陰陽,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1期。

1999年,鄧宇 等,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v12,3期.創建「陰陽分形集」等概念。陰陽的分形維數=1.

2003年,林劍鳴,中醫現代化與數學,數理醫藥學雜誌,2003,期。

2004年,齊鳳軍,論陰陽的數理權衡,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7期。

2005年,趙致鏞,趙威,中醫陰陽理論的數學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積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醫,2005,11期。

2007年,孟凱韜,陰陽五行數學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6期。

1998年,陰陽的哲學和邏輯學現代定義

定義1: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與陽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的定量測量:用「狀態函數u」指標來描述,該性態或狀態可用『物質-能量-信息』整體描述,

u=EP。

E是運動學或動力學指標能量;P是系統混亂度(有序度)指標,與熵密切相關。

藏象近代革命簡史表(引子:1980年,雷順群, 系統論與藏象學說(一), -遼寧中醫雜誌, 1980。1983年,續系統論與藏象學說(二) - 遼寧中醫雜誌, 1983)

序幕1994年,肖烈鋼.試論藏象學說中的五臟系統特性[J].陝西中醫,1994,15(5):211-213。側重、強調藏象學說中五『臟』系統(器官的)有整體性、聯繫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較為系統地闡述,說明了藏象學說中的五臟系統思想,其本質與現代系統論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點。

革命藏象五系統:心系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分形藏象五系統。

1999年,鄧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統的新英譯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統,心系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藏象五系統,超脫出心肝脾肺腎五臟腑,五器官的傳統局限性認識。

鄧宇 等,1999年,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

拓展2002年,《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現代研究:基礎與臨床》,廣州中醫藥大學,鄧中炎主編,鄧鐵濤主審。藏象心系統,肝系統,肺系統,……腦系統等。

2005年,趙喜,心主神明論《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系統。

4古代經典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6]。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后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7]。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8]。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余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5中醫文化1、強烈的歷史意識。

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內在統一性為出發點,是一種源頭型的文化,未來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對這一源頭思想的肯定與發揚。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卷無非是在表明我們對傳統的尊重和對歷史的執著,我們既是傳統的捍衛者,也是文化的詮釋者。如此強烈的歷史意識表現在中醫文化當中,造就了中醫學浩瀚的註釋、發揮之作。這種寓創造于解釋,寓革新于繼承的發展模式,保證了中醫發展的連貫性和繼承性,使得千百年來的醫學理論及其表達方式、評判標準等有著系統的統一性。

2、服務於現實的實用理性。

這種實用理性不是講究精確概念的辯證法,也不是否定的辯證法;而是講究人生哲理的辯證法,是強調和諧的、互補的辯證法。它滿足於對事物的籠統模糊的整體直觀把握。中醫學是服務於現實的實用理性精神的最完美的體現。中醫理論的發展總是隸屬於臨床醫學的進步,其理論要麼是對經驗的理論概括,要麼是治療學上的理論。

3、有機的自然主義。

有機的自然主義是指中國古代思想界拒絕用任何形式的超自然主義或機械論來看待世界,便是「天人合一」。這種有機的自然觀使得幾千年中醫醫道雖老不衰。

4、關於超越語言。

中國文化喜歡強調它空靈淡雅的性靈境界,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嚴格定義的概念。因此,人們在交流自己的經驗時便會感到語言的局限,常常運用象徵、隱喻。這種語言困境同樣體現在中醫中,這也是我們稱其為醫道,而很難稱其為醫學的原因之一。現代醫學大概需要再發展十幾年之後,才可能真正科學地嚴密地解釋和回答中醫憑幾千年經驗所歸納和構造的這一整套體系。

6與非典從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現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們都在等待下一個考驗我們的疫情是什麼?該如何面對?然而,在對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療中間,人們發現有一樣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中醫。中醫學有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基礎。它和國畫、詩詞,以至於《易經》、風水一樣都屬於中國文化體系。同時它又是一門和自然科學緊密結合的醫學科學。

2003年4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廣東省中醫院后說,SARS患者接受中醫治療后縮短了發燒時間和住院時間。專家們還建議,如果能把中醫參與治療提升到常規治療層面對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將會很有幫助。這大大鼓舞了中醫界,也為這上千年的傳統醫學注入了一股實證的新鮮血液。

7先秦中醫回顧中醫的歷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時期。這是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XX文明社會的重要階段。在這長達1800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傳統文化基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如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學體系影響下發展出了中醫中藥學。可以說中醫擁有的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他與西方醫學最重要的不同點。當人們開始懂得把從生活中學來的自救知識積累成一套醫療理論的時候,西方原始醫學和中國原始醫學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樣的。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組成即火、氣、水、土產生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中國,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間概述了天體運行的「陰陽」規律,和地上萬物生成的「五行」規律表現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剋。四元素是樸素的唯物論,五行則是抽象的辯證法。顯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先進。

8中醫稱謂「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裡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于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9中庸之醫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10氣的認識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觀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樸素的認識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中國著名的近代著名的這個中醫基礎教授,內經教授。他說人就這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這個人還在這什麼都沒有了,人這口氣不走,這口氣就在它就是活著。就你講那個活體的。我們研究的就是有氣的這個活體,有氣的活體。精氣學說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中國認為世界怎麼來的?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氣一元論。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是氣來的呀,在上就是為氣,在下則為形,就是地。這就是氣。然後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書說的:「元氣者,始也」。萬物之始也。有了這口元氣什麼都開始運動了。沒有這口元氣,就沒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動力就像牛頓找上帝第一個推動這個地球一樣。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個解釋這個世界,而中醫恰恰它可理解是這個世界。陰,陽。何謂陰陽?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一切能量、運動方式、空間方位、時間序列、事物的性質、以及聚萬物之靈的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陰陽是一切事物辯證對立的兩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傳》里,就是我們講的《十翼》,《易傳》里說了:「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萬物之始也,有了陰和陽,才有了萬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有了陰陽還有了氣才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講陰陽的觀念,也是太極中醫學

11陰陽平衡西醫和中醫之間也有這種類似、相類似的地方。中醫講陰陽平衡。西醫講什麼?酸鹼平衡。電解質紊亂在如今醫院里是個很難治的病。這個人如果歲數大一點電解質紊亂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鹼中毒,一到酸鹼中毒,我們很多醫生就頭疼,不好調整。你用點碳酸氫納去也不好用,你給他用點酸,也不好用。那麼西醫它是怎麼來認識酸鹼平衡的呢?它認為這個人的人體,它的這個鉀離子和氯離子,各有156毫克單位,它要尋求這個平衡,就叫酸鹼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後呢,它經常在變換,變化時候它就有一個緩衝對。它有三個緩衝對,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緩衝對、磷酸緩衝對、碳酸緩衝對,這三個緩衝對是什麼呢?就是來糾正這個淤值。你比如酸高一點,它可以調整調整;鹼高一點,它也可以調整調整,它是個調節器。當你太厲害了,這三個調節器就無效了。無效了就出現電解質紊亂。它也在追求陰陽平衡,它認為如果調整不好,出現電解質紊亂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鹼中毒的。用中醫話,就是陰陽不平衡,它是怎麼不平衡?鉀鈉離子不平衡。高鉀的病人就很危險,低鉀的病人也很危險,高鉀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鉀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這一點上,你就說西醫就是在講陰陽?不是,它也不是在講陰陽,它是講一個內環境的穩定。這個內環境的穩定,和你講的這個中醫的這個「中」字,這個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認識到中醫,是在講究一個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醫學體系,西醫就可以接受。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中西醫結合,去和西醫對話,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在《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中細緻地分析了中醫平衡的有關問題,很受學者的歡迎。

12中醫診斷中醫本身的特點(望、聞、問、切),治療效果是由出診醫生開出的藥方決定的,而組成藥方的中藥(種類、份量)則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由於每個醫生的治病理念不同,開出的藥方也不同。有探索精神的醫生會開出新藥方,墨守成規的醫生只能按課本開出傳統藥方。不論先輩有多少經典著作,要想將其消化變成自己的經驗,並不容易。一名好中醫既要會號脈作出診斷,還要能根據病人情況開出一個最適合的藥方。中藥的湯藥是不固定的。可以說每一個中醫都要從頭學起,號脈、開方的能力決定治療水平。

西醫的特點,看病主要用儀器化驗。儀器的性能決定一切,當儀器測不出時就無法作出診斷。西藥主要是成品,多數是專病專葯。無論醫生的水平高低,即便一個普通人也能毫不猶豫的根據儀器的檢測結果,從課本上找出對應的病開出對應的葯。

西醫的治療過程中檢查儀器、西藥是主導地位,人是次要地位。客觀條件決定一切。

中醫的治療過程中人是主導地位,藥材、熬藥方法是次要地位。人的行為本決定一切。

病菌(病毒)作為最簡單的生命(片段),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與其它等級的生命在生命進化的道路上『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實現共生的平衡。西醫為了治病效果大量使用(人工提純的)青黴素。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讓許多細菌都進化出了耐藥性。結果就是:當人類的技術進步趕不上病菌的進化速度時人類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中醫始終遵守生命進化的規則,不干涉生命進化的平衡,治療用的藥材都是自然生長的,並沒有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中醫的貢獻對個體的意義不大,它能讓人類與其它等級的生命達成生命進化的平衡,確保人類種群的健康延續。

13注重道德中醫學注重「德」的作用。所謂德,就是能夠正確履行自己職責一種品質。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四季變化都是天的德。生養萬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認為是自己的德起了決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領導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領導天下的職責,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國以後三千年,中國人一直注重德的培養。這種觀念,被用來觀察分析人的生理現象。

德的觀念,影響了中醫學對疾病的看法。中醫學認為,如果一種生命力不能正確發揮自己的職能,無論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還是過分的發揮了作用,都可能導致疾病發生。這是因為人體會對這種失職做出反應。 這種來自身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了人體發生主動反應,因此出現疾病,這時候直接對疾病的結果進行糾正是無效的。正確的解決方式只能是激發人體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與上述病因相反的情況,如環境因素驟變,人體無法適應而受到外來傷害,則要採取直接保護身體的措施。這時候的治療方法才與現代醫學是一致的。也就是,發現高熱就要退熱,發現頭痛就要止痛。 在中醫方面,這是直接對人體生理不平衡的矯正。

由此可見,中國人心中的「道」和「德」是他們心身問題的根源,也孕育了解決他們心身問題的方法。其科學性不在於微觀探索,而在於對心身問題的真切體會和總結。

14當代百家一些學者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老藥罐子」煎藥還在使用,中醫四診法的診斷還拿不出確鑿的科學實驗依據,隨著科學進步和人們思維觀念的不斷更新,中醫是否科學,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在近現代革命的歷史中,中醫也不止一次受到過質疑。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中醫學的價值遠遠沒有得到發揮,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傳統技術和理論的科學性將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步顯現出來。因而復興傳統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在這種爭鳴中,各種主張下的學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醫學與所有學科一樣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端倪。

如今,中醫的五個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別是:1、堅持傳統,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醫。 2、堅決辨證施治,一切辨證施治,走新中國學院派的道路。 3、走中西醫相結合道路。 4、中醫現代化:用現代醫學來理解和解釋中醫,甚至解釋經絡。 5、現代中醫學:用中醫方法分析各種醫學資料,努力解除疾病。 所有的學科都在分化,這是一個總的趨勢,中醫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變的形式,而追求解決問題,也許更好一些。 五篇網上文章可以直接查詢: 1、《何足道先生書:就「八老上書」致朱鎔基總理》 2、《鄧鐵濤再談辨證論治》 3、《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現代化之路》 4、《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中醫藥理論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5、《現代中醫學主張》。五個方向的倡導者:中醫現代化曾經是衛生部努力倡導的方向,容納了當今眾多院士;中西醫結合方向,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可濟院士;復古主義的代表人物是何足道、賈謙等;堅持辨證施治的學院中醫最初方向,代表人物是鄧鐵濤;現代中醫學代表人物是聶文濤等。

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向當代,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態勢,成為全世界關注中醫學的依據。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一整天美容護膚常識
  • 啃手指從嬰兒期預防
  • 雞蛋有營養:一周蛋黃莫過三
  • 教你挑選鱸魚
  • 看看你是否面臨肌膚衰老
  • 請問怎樣製作熏魚呢?謝謝
  • 晚上睡覺說夢話有什麼利和弊
  • 在發育階段缺鋅元素對人體有何影響?
  • 什麼是酒糟鼻?
  • 美膚的秘訣?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