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病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系由於老年或其他原因如創傷、關節的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引起關節軟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變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臨床可產生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癥狀。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XX節炎、變性XX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等,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
疾病簡介
骨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變關節炎、增生XX節炎、老年XX節炎等。它是一種由於關節軟骨關節炎
骨退行性變引起的關節疼痛和關節功能障礙(包括關節畸形)的中老年常見疾病。我們所說的骨刺、骨質增生、羅圈腿、頸椎病、髕骨軟化、腰椎病,比如由於腰椎間盤退行性變所引起的間盤突出都屬於骨關節炎的範疇。 骨關節炎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軟骨退行性變性和消失,以及關節邊緣韌帶附著處和軟骨下骨質反應性增生形成骨贅,並由此引起關節疼痛、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礙。該病在臨床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二類。原發性骨關節炎系指隨年齡老化而不和其他疾病相關的關節病變,繼發性骨關節炎則由損傷、炎症、遺傳及代謝、內分泌等疾病所引起。 骨關節炎可從20歲開始發病,但大多數無癥狀,一般不易發現。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50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為50%,55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為80%。我國骨關節炎的發病情況約占總人口的10%,為1億人左右。1990年,我國只有4000多萬骨關節炎患者,而2000年已達到8000萬,患者人數達到了1億多人,根據WHO預測,到二○一五中國骨病患者將達到1.5億,中國將成為世界骨關節炎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臨床表現
1、疼痛:疼痛是該病的主要癥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特點為隱匿發作、持續鈍痛,多發骨關節炎
生於活動以後,休息可以緩解。隨著病情進展,關節活動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時也可發生疼痛。睡眠時因關節周圍肌肉受損,對關節保護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時一樣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動,患者可能疼醒。 2、晨僵和粘著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但和類風濕關節炎不同,時間比較短暫,一般不超過30分鐘。粘著感指關節靜止一段時間后,開始活動時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動即可緩解。上述情況多見於老年人、下肢關節。 3、其他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關節攣曲、不穩定、休息痛、負重時疼痛加重。由於關節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痙攣和收縮、關節囊收縮以及骨刺等引起機械性閉鎖,可發生功能障礙。病理生理
體征
1、關節腫脹:因局部骨性肥大或滲出性滑膜炎引起,可伴局部溫度增高、積液和滑XX,嚴重者可骨關節炎
見關節畸形、半脫位等。 2、壓痛和被動痛:受累關節局部可有壓痛,尤伴滑膜滲出時。有時雖無壓痛,但被動活動時可發生疼痛。 3、關節活動彈響(骨摩擦音):以膝關節多見。檢查方法:患者坐位,檢查者一手活動膝關節,另一手按在所查關節上,關節活動時可感到「咔噠」聲。可能為軟骨缺失和關節欠光整所致。 4、活動受限:由於骨贅、軟骨喪失、關節周圍肌肉痙攣以及關節破壞,可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病因因素 1、細菌因素:類風濕XX節炎原因在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於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製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特有的類風濕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所以類風濕XX節炎原因也不是很明確。[1] 2、病毒因素:RA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係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這可是類風濕XX節炎原因之一。 3、遺傳因素: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 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與RF陽性患者有關HLA研究發現DW4與RA的發病有關患者中70%HLA-DW4陽性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這是造成類風濕XX節炎原因的重要因素。常見受累關節
1、手:手指關節的退行性變表現在遠端指間關節的Heberden"s結節,好發於中指和示指,第一掌指關節的退行性變可引起腕關節橈側部位的疼痛。Heberden"s結節的發生與遺傳及性別有關,女性多見,大多無明顯疼痛,但可有活動不便和輕度麻木刺痛。 2、膝:原發性骨關節炎影響膝關節最為常見。患者常訴關節有喀喇音,走路時感疼痛,休息后好轉,久坐久站時覺關節僵硬,走動及放鬆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癥狀時輕時重,甚至每天可有差別。關節腫大常由骨質增生,亦可由少量滲液所致,急性腫脹提示關節腔內出血。 3、脊柱:在頸椎,鉤椎關節邊緣的骨贅可使頸神經根穿離椎間孔時受擠壓而出現反覆發作的頸局部疼骨關節炎
痛,可放XX至前臂和手指,且可有手指麻木及活動欠靈等。椎體后緣的骨贅可突向椎管而擠壓脊髓,引起下肢繼而上肢麻木、無力,甚而有四肢癱瘓。椎動脈受壓時可出現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胸椎的退行性變較少發生。在腰椎,腰4~5,腰5~骶1是最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之處,主要癥狀為腰痛伴坐骨神經痛。脊柱的繼發性骨關節炎多由於脊柱先天性畸形、側凸、骨折和骨結核等引起。 4、髖:髖關節的原發性骨關節炎在我國較為少見。繼發性者常由股骨頭或股骨頸骨折后缺血性壞死,或先天性髖脫位,類風濕XX節炎等引起。臨床表現主要為髖部疼痛,當病情發展嚴重時,髖關節屈曲內收,代償性腰椎前凸,下背部疼痛,甚至不能行走。檢查髖關節局部壓痛,活動受限,「4」字試驗陽性。特殊類型
1、原發性全身性骨關節炎(primarygeneralizedosteoarthritis):常發生於絕經期婦女,有多數關節累及,常影響指關節和第一掌指關節,一般均有急性疼痛階段,有時易與類風濕XX節炎混淆,急性癥狀緩解后,關節功能保持。 2、瀰漫性原發性骨肥大症(diffuseidiopathicskele-talhyperostosis):多見於老年男性,骨贅大量增生,有時融合一起,臨床癥狀不若X線表現嚴重,病人訴述輕度疼痛和關節僵硬感,但能保持較好活動。X線診斷有三項標準:連續四個椎體前側部位鈣化或骨化;無嚴重的椎間盤病變;椎體邊緣硬化;有時可見脊柱外鈣化,尤其是鷹嘴突及跟骨部位可見大的骨刺。 3、侵蝕性炎症性骨關節炎:好發於絕經期后婦女,主要侵犯手指間關節,偶爾亦累及掌指關節,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壓痛等炎症表現,最終導致關節畸形與強直。X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消失,骨贅和軟骨硬化,骨受侵蝕,軟骨下板塌陷,關節嚴重變形硬化。發病原因
繼發XX因
繼發性骨XX節炎指已知有局部病因基礎上引起的軟骨退變而發生的骨XX節炎,屬病理性的。常見的因素如下。 1、既往有關節感染:如患急性或慢性化膿XX節炎、關節結核、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後,由於軟骨已受到不同程度損傷,而繼發本病。 2、關節內骨折:既往做過關節手術或外傷是產生骨XX節炎的病理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組織變性,軟骨及關節內容物的耐應力降低,造成關節不穩,致使軟骨面與關節囊、韌帶的附著處發生代償性或保護性骨質增生。 3、關節發育不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肢端肥大症,Perthes病等。 4、關節外畸形:其引起的關節面負重線不正,如佝僂病後遺膝內翻或膝XX,鄰近關節骨折複位后對線欠佳引起的關節面歪斜。 5、關節不穩定:如韌帶、關節囊鬆弛。 6、醫源性:如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關節內注XX激素,引起關節軟骨剝脫病。 7、肥胖超重:中年以後,體重對膝關節骨XX節炎的發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癥狀出現以前的8—12年。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應避免超重。減肥有助於預防骨XX節炎的發生;體重減輕5 kg,即可減低50%發展成為膝關節骨XX節炎的概率。 8、肌肉無力;股四頭肌無力的個體可能比正常人更容易產生膝關節骨XX節炎,主要原因是膝關節的異常應力。 9、關節過度使用:某些關節過度使用可能也會使骨XX節炎發生的危險性增加。如有過損傷膝關節的足球運動員患病率較高,常年從事低頭、彎腰、欠站等工作,致使氣血、筋脈運行不利,肌肉骨骼營養障礙,因而產生骨質增生,骨XX節炎也必然發生。 總之,骨XX節炎的發病非單一因素所致,系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2]血友病病因
血友病是一組遺傳性凝血機制障礙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輕微外傷后出現出血不止傾向。血友病A為第Ⅷ因子( AHF)結構異常或抗血友病球蛋白( AHG)缺乏症;血友病B為凝血因子Ⅸ或血漿凝血活酶成分( PTC)缺乏症;血友病C為凝血因子Ⅺ或血漿凝血酶前質(PTA)缺乏症。我國以血友病A多見,占70%~80%;其次為血友病B,占10%~15%;血友病C少見。 血友病的遺傳規律是:男患者與正常女性結婚所生女孩均為血友病傳遞者,男孩正常;女患者與正常男性結婚所生男孩約半數患病,半數正常,女孩約半數傳遞者,半數正常。男患者與女傳遞者結婚,所生女孩半數為患者,半數為傳遞者,男孩中半數為患病,半數正常。痛風病病因
1、原發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病有關因素 (1)遺傳性尿酸鹽生成過多 主要由於酶的遺傳突變使體內酶的功能缺乏或功能失調所致。 (2)獲得性尿酸鹽生成過多 包括兩個方面:內源性尿酸增高(即體內嘌呤分解代謝),外源性尿酸(即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如果同時再過量飲酒,則更有助於痛風病的發生。 (3)腎臟排泄尿酸的能力降低 各種腎臟器質性疾病引起的腎功能減退,而使尿酸排泄減少。 2、繼發發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病 (1)繼發於其他先天性代謝紊亂疾病:糖原累積病I型,因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而致病,可伴有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過多和排泄減少而發生高尿酸血症;Lesch - Nyhan綜合征,由於次黃嘌呤一烏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完全缺乏致尿酸生成過多。此兩病均可出現痛風病癥狀。 (2)繼發於其他疾病或藥物: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漿細胞骨髓瘤、淋巴瘤等;腫瘤化療后,由於核酸轉換增加,致尿酸生成增多。一些藥物如水楊酸、乙胺丁醇、煙酸、乙醇等,可使尿酸排出減少。臨床診斷
醫技檢查
骨關節炎
1、該病患者血尿常規檢查和血沉、粘蛋白、類風濕因子等均在正常範圍。滑膜液檢查色澤、透明度及粘蛋白凝塊試驗正常,白細胞計數為(0.2~2.0)×109/L,鏡檢無細菌或結晶,但可見到軟骨碎片和纖維,從碎片的數目可粗略估計軟骨退化程度。 2、X線平片:一般有典型表現,主要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邊緣唇樣變及骨贅形成,關節周圍骨內囊狀改變等。在脊柱除上述改變外,如髓核突出至上下椎體內形成軟骨下結節,即所謂許莫氏結節(Schmorl,s nodes),有時須與脊椎佔位XX變鑒別。 3、CT和MRI檢查:能清晰顯關節病變,椎間盤突出,MRI還可發現軟骨破壞、韌帶病變、滑囊炎、滑膜病變等,大大提高了骨關節炎的早期診斷率。診斷依據
1、關節疼痛,活動加劇,休息后好轉或出現「休息痛」。 2、關節活動不靈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動或出現摩擦聲及關節絞鎖現象等。 3、關節腫脹,主動或被動活動受限;浮髕試驗陽性,髖關節XX內旋角度疼痛加重。 4、病程長且嚴重者出現關節周圍肌萎縮。關節畸形,膝內翻,髖關節Thomas征陽性,手指遠側指間關節側方增粗,形成Heberden結節。 5、X線檢查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後期骨端變形,關節表面不平整;軟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 6.排除其他病變。易誤診疾病
1、類風濕關節炎:多發生於年輕女性,首發「癥狀」多為對稱性小關節疼痛、腫脹及晨僵。常伴有全身不適和乏力。一般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然後發展到慢性持續性對稱性多個關節炎。常被累及的部位有雙手腕、掌指及近端指間關節,其他關節如肘、肩、膝、踝、腳趾關節等也易被累及。 2、強直性脊柱炎:多在40歲以前發病,男性多於女性。病人一般早期出現下腰部及臀部疼痛,晚期可發生脊柱強直,活動受限,髖關節亦常受累,有時癥狀與骨關節炎相似。關節疼痛常始於下肢大關節如髖、膝、踝等,多為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病變是其突出的表現之一。X線表現和骨關節炎有明顯不同。疾病治療
骨關節炎是骨關節生理性退化的表現,尚無逆轉或中止該病進展的藥物。治療的目的是減輕疼痛,緩骨關節炎
解癥狀,阻止和延緩疾病的發展,保護關節功能,以防殘廢。採用綜合治療,包括病人教育,藥物治療,理療及外科手術治療。一般治療
1、宣傳防病知識、保護關節:首先要讓患者對該病有所認識,體育鍛煉要循序漸進,防止關節過度運動和負重,避免關節機械性損傷。嚴重時應制動或石膏固定,以防畸形。減輕體重,使用把手、手杖以減輕受累關節負荷。與職業有關者,應調換工作。進行有關肌肉群的鍛煉,可保持和改善關節活動,以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2、物理療法:熱療、水療、紅外線、超短波、電刺激等均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等癥狀。牽引療法對頸椎病神經根型患者效果較好,可以鬆弛肌肉,緩解疼痛,並能防止神經根相鄰的組織形成粘連,但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3、推拿和中藥:祖國醫學的推拿、針灸治療在減輕骨關節炎癥狀方面有明顯效果。中藥帖劑可活血止痛,有時亦有良效如鎮骨驅風貼。中醫治療
中醫對於關節炎病因病機的闡述最早見於《內經》,《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者也」。除此之外,《素問·痹論》還認為「所謂飲食居處,為其病本」,痹病的產生又與飲食和生活環境有關。而在《素問·評熱病論》中曰:「風雨寒熱,不得虛 ,不能獨傷人」,「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可見古人對於關節炎的發病既看到了其外部因素,同時也意識到了它的內因,概括的說,風、寒、濕、熱邪是關節炎發生髮展的外部條件,而諸虛內存,正氣不足才是其發病的內在原因。 中醫對於關節炎治療的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藥治療即當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同時亦須溫腎助陽、扶正固本,以達強筋壯骨、根除關節炎症之功效。中藥「鎮骨驅風貼」結合了眾多醫家治療關節炎用藥之精華,又依托效專力宏的傳統黑膏藥為載體,神奇療效盡顯中醫中藥之魅力。藥物治療
1、改善癥狀的藥物:鎮痛劑如對已酰氨基酚有鎮痛作用,但抗炎作用弱。非甾體抗炎葯(nonsteroid antinflaammatory trugs,NSAIDs)有抗炎止痛的特點,用藥后可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2、糖皮質激素:不宜全身用藥,僅在對其他治療無效,關節有急性炎症發作表現或有關節周圍滑膜炎,肌膚炎等可給予關節腔內或病變部位局部注XX。不宜反覆使用。同一部位二次注XX間隔時間至少在3個月以上。 3、使用軟骨保護劑:可緩解癥狀,維持和恢復關節功能。如聚氨基葡萄糖(gly-cosaminoglycan)。 4、黏彈性補充療法(viscosupplementation):是向關節腔內注XX大分子量的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HA)溶液,減輕滑膜炎症,軟骨破壞和改善關節功能,阻斷局部病變的惡性循環。外科治療
根據病情採用關節鏡下關節沖洗、骨軟骨移植、軟骨細胞或間質幹細胞移植、關節畸形嚴重者,可採取截骨矯形術、關節破壞,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行關節置換。飲食治療
骨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退行XX節炎和增生XX節炎等,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骨關節炎
主要特徵的慢XX節病。常用食療方法有: 1、三七丹參粥用法:三七10-15克,丹參15-20克,雞血藤30克洗凈,加入適量清水煎煮取濃汁,再把粳米300克加水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葯汁,共煮片刻即成。每次隨意食用,每日1劑。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主治瘀血內阻,經脈不利的關節疼痛。 2、三七燉雞用法:雄烏雞1只,三七6克,黃芪10克,共納入雞腹內,加入黃酒10ml隔水小火燉至雞肉熟。用醬油隨意蘸食,隔日1次。功效:溫陽,益氣,定痛。主治膝關節炎,證屬陽氣不足者。 3、豬腎粥用法:取豬腎1對洗凈切片,人蔘6克核桃肉10克與粳米200克加適量水共煮成粥,隨意服用,每日1劑。功效:祛風除濕,補益腎氣。主治膝關節炎,證屬腎氣不足者。 4、防風粥用法:取防風12克,蔥白兩根洗凈,加適量清水,小火煎藥汁備用;再取粳米60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葯汁熬成稀粥即成。每日1劑,作早餐用。功效:祛風濕。主治膝關節炎,證屬風濕痹阻者。 5、桃仁粥用法:取桃仁10克洗凈,搗爛如泥,加水研去渣,與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同煮為粥,隨意服用,每日1劑。功效:益氣活血,通利關節。主治膝關節骨關節炎,證屬氣虛血瘀,阻滯關節者。 6、冬瓜薏仁湯用法:冬瓜500克連皮切片,與薏苡仁50克加適量水共煮,小火煮至冬瓜爛熟為度,食時酌加食鹽調味。每日1劑,隨意食之。功效:健脾,清熱利濕。主治膝關節骨關節炎,證屬濕熱內蘊而濕邪偏盛者。 7、葛根赤小豆粥:葛根15克,水煎去渣取汁,赤小豆20克,粳米30克共煮粥服食,適用於頸椎病頸項僵硬者。 8、伸筋草鯧魚湯:當歸6克,伸筋草15克,板栗適量,與鯧魚一條共煮湯,食魚飲湯。適用於頸椎病引起四肢麻木、足軟無力者。其他治療
在2001年歐洲風濕病年會上,報道了同種軟骨或骨髓幹細胞移植術。自體軟骨移植通常僅限於小於2cm2的關節軟骨缺損,將股骨遠端非承重部位截取的骨柱或自體軟骨移植到股骨關節表面預先處理好的軟骨缺損隧道中。採用基因治療骨關節病也已經成為研究的重點。 另外,鑒於骨關節炎的關鍵在於軟骨再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利用鋸峰齒鮫軟骨粉促使人體關節再生的代替醫療開始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盛行。所謂代替醫療,指的是在傳統西醫之外,並且其功效可以代替或補充西醫作用的療法。相比傳統療法手術風險大往往難以根治的不足,代替療法更加趨於根本和安全。現在在歐洲,鋸峰齒鮫軟骨粉的萃取物已經被認定為關節藥品,美國OAM(替代醫療事務局)也把鋸峰齒鮫軟骨粉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進行研究和普及,而日本則直接應用於臨床,並取得關節軟骨再生的驗證,為人類攻克骨關節炎帶來了明亮的曙光。疾病預防
骨關節炎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癥狀;大多數患者癥狀局限於關節;極少數患骨關節炎
者因壓迫神經根,引起相應的肢體神經根痛或傳導感覺異常。有神經癥狀者,多數經過休息或治療可恢復,僅個別遺留神經元性癱瘓。還有極個別患者因椎動脈受壓,可出現腦缺血癥狀。如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癥狀可得到控制。個別骨關節炎患者也可以出現關節局部破壞,並導致功能障礙和畸形。 1、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於鈣的吸收。 2、多食含組氨酸的食物,如稻米、小麥和黑麥。組氨酸有利於清除機體過剩的金屬。多食用富含胡蘿蔔素,黃酮類,維生素C和E以及含硫化合物的食物。也可多食含硫食物如大蒜、洋蔥、芽甘藍及捲心菜。 3、經常吃新鮮的菠蘿,可減少患部的感染。 4、保證每天都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亞麻籽、稻米麩、燕麥麩等。 6、禁服鐵或含鐵的複合維生素。因為鐵與疼痛、腫脹和關節損傷有關。茄屬蔬菜,如西紅柿、土豆、茄子、辣椒等及煙草中的生物鹼能使關節炎癥狀加重。 7、關節炎患者不要經常使用鐵鍋烹飪。習慣用鐵鍋炒菜和類風濕風XX節炎病很容易舊病複發,發病後血清中的鐵含量下降。 8、生活要規律,飲食要適度,大便不宜乾結。 幼年時營養合理,終身保持適度合理的運動,不過量運動並防止急慢性損傷,老年人應避免劇烈運動,以散步、太極拳等和緩運動為主。當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時應減量甚至停止運動。同時應注意保暖,保持合適體重,對防治該病均有好處。關節病變較重的老年朋友應扶手杖行走,減輕關節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