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常見神經症。我國的調查研究顯示:焦慮症在一般居民中的發病率為2%,其中41%為廣泛性焦慮,33%為情境性焦慮。精神障礙病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有某種形式的焦慮障礙,而且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中應激因素增加,心理不適應等焦慮反應勢必增多,應引起大家的重視。
焦慮障礙的主要誘因是人格基礎加上社會心理因素:
1、焦慮可能發生於長期經歷高度應激的時候,如要作出重要的決定、要處理的事情到了最後期限、工作生活規律將發生重大改變等,此時人們需要為此作出調整,當這種調整超出正常的適應能力,或應激的強度超出可承受限度時,就可導致焦慮的癥狀。
2、大部分焦慮障礙的人較為敏感、情緒化,容易憂慮、悲觀,以多愁善感、古板、保守、孤僻等情緒不穩定或性格內向的人多見。正常焦慮
焦慮是一種情感表現,當人們面對潛在的或真實的危險或威脅時,都會產生的情感認識焦慮障礙
反應。絕大多數因一定原因引起、可以理解的、適度的焦慮,屬於正常焦慮。失去焦慮反應的人倒是不正常的。病理焦慮和焦慮癥狀
如同許多生理心理反應一樣,如果反應過度,便是不正常了。病理焦慮是指焦慮障礙
不適當的焦慮表現,指沒有明確的致焦慮因素,或者是因素和反應不對稱,嚴重的或持續的焦慮反應。後者可以反映於他們的感受、行為或功能狀態中,他們本人、親屬或周圍人,也能覺察到這類反應/狀態,非同尋常。 是一種以反覆的驚恐發作為主要原發癥狀的神經症。這種發作並不局限於任焦慮障礙
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預測性。驚恐發作作為繼發癥狀,可見於多種不同的精神障礙,如恐懼性神經症。抑鬱症等,並應與某些軀體疾病鑒別,如癲癇、心臟病發作、內分泌失調等。廣泛性焦慮:
指一種以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提心弔膽,及緊張不安為主的焦慮症,病人終日惶惶不安,顧慮自己的工作、健康;擔心親人的安危、唯恐不測,並常伴有軀體不適感,如暈眩、出汗、心悸、胸痛、全身有針刺感、作嘔等。病人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以上兩類病人往往都去內科或急診室就醫,常被誤認為是冠心病發作,呼吸紊亂或其他發作性疾病,反覆檢查,徒然浪費精力、物力和時間。而此類癥狀,一經精神科大夫明確診斷,是可以治療的,所以有上述癥狀的病人應該去精神科門診治療。焦慮症的其他癥狀
適應性障礙是在可辨認的心理社會性應激源發生后三個月以內出現的一種適應不良反應:適應不良的反應持續不超過六個月、不符合另外任何一種精神障礙的診斷,也不符合正常居喪期痛苦的但屬正常的心情。
如果病人的主要表現是神經緊張、煩惱、不安,那麼,便可診斷為伴有焦慮心情的適應性障礙、如果主要表現為抑鬱和焦慮或其他情緒的結合,則診斷為伴有混合性情緒特點的適應性障礙。恐怖心情
是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客體或處境為主的神經症。病人明知沒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懼發作,恐懼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病人極力迴避所害怕的客體或處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場所恐懼症:害怕對象主要為某些特定環境,如廣場、閉室、黑暗場所、擁擠的場所、交通工具(如擁擠的船艙、火車車廂)等,其關鍵臨床特徵之一是過分擔心處於上述情境時沒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社交恐懼症:害怕對象主要為社交場合(如在公共場合進食或說話、聚會、開會,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難堪的行為等)和人際接觸(如在公共場合與人接觸、怕與他人目光對視,或怕在與人群相對時被人審視等);
特定的恐懼症:害怕對象是場所恐懼和社交恐懼未包括的特定物體或情境,如動物(如昆蟲、鼠、蛇等)、高處、黑暗、雷電、鮮血、外傷、打針、手術,或尖銳鋒利物品等;強迫心情
指一種以強迫癥狀為主的神經症,其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二者強烈衝突使病人感到焦慮和痛苦病人體驗到觀念或衝動系來源於自我,但違反自己意願,雖極力抵抗,卻無法控制病人也意識到強迫癥狀的異常性,但無法擺脫。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動作為主而精神痛苦減輕,但社會功能嚴重受損。軀體表現
是一種以持久地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徵的神經症。病人因這些癥狀反覆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有時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也不能解釋所訴癥狀的性質、程度,或其痛苦與優勢觀念。經常伴有焦慮或抑鬱情緒。儘管癥狀的發生和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或衝突密切有關,但病人常意識不到心理因素的存在。焦慮症的診斷標準和類型
A、在過去六個月中的大多數時間里,對某些事件和活動(比如工作進度、學業成績)過度擔心。
B、個體發現難以控制自己的擔心。
C、焦慮和擔心與至少下面六個癥狀中的三個(或更多)相聯繫(至少有某些癥狀至少在過去六個月中的大多數時間里出現)。
注意:在兒童中,只要一個下述癥狀就可以了。
坐立不安或者感到心懸在半空中
容易疲勞
難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
易激惹
肌肉緊張
睡眠問題(入睡困難、睡眠不穩或不踏實)
D、焦慮和擔心的內容不是其他(一軸)障礙的特徵內容。也就是說,焦慮和擔心的內容,不是關於被細菌感染(強迫症)、驚恐發作(驚恐症)、當眾出醜(社交恐怖症)、長胖(神經性厭食症)、嚴重疾病(疑病癥),等等。
E、焦慮、擔心和軀體癥狀給個體的社交、工作和其他方面造成了有臨床顯著意義的困難。
F、上述癥狀不是由於藥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藥,吸毒,酗酒)或者軀體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狀腺分泌降低),也不僅僅是發生在情緒障礙、精神病性障礙、或普遍發展障礙之中。焦慮癥狀群:
1.心理癥狀:
擔憂、緊張、著急、煩躁、害怕、不詳預感和驚恐等焦慮情感為主,可拌有注意力不能集中、警覺增高、記憶障礙等。
2.軀體癥狀:
交感XX的表現,如出汗、瞳孔擴大、血壓升高,心悸、氣短、胸悶、尿頻、排尿困難、腹瀉、XX障礙等。
3.運動癥狀:
震顫、小動作增多、靜坐不能、往返徘徊及激越等。
治療
可以採取一些解釋性的心理療法,心理治療對於治愈或緩解患者的焦慮癥狀是極其重要的。也可以採用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加以治療。
注意
不光只有單純的焦慮症才有這些癥狀,一些精神病癥也可能產生焦慮癥狀,如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等精神疾患。這類疾病的焦慮癥狀只是其癥狀之一,這類焦慮癥狀在臨床上的癥狀和精神病學上與單純的焦慮症沒有本質的區別,在治療上也許比單純的焦慮症要複雜,因為在治療其焦慮癥狀的同時,還要治療此類患者的其他癥狀,所以,在此需要與單純的焦慮症有所區分。焦慮症焦慮症即通常所稱的焦慮狀態,全稱為焦慮性神經病。
焦慮症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和植物神經活動障礙的腦機能失調,常伴有運動性不安和軀體不適感。發病于青壯年期,男女兩性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焦慮症的病前性格大多為膽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對新事物及新環境不能很快適應。發病原因為精神因素,如處於緊張的環境不能適應,遭遇不幸或難以承擔比較複雜而困難的工作等。
正常人在預感將要發生不利的情況時,可產生焦慮(一種沒有明確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緊張狀態),這種焦慮通常並不構成疾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焦慮並不是壞事,焦慮往往能夠促使你鼓起力量,去應付即將發生的危機(或者說焦慮是一種積極應激的本能)。只有當焦慮的程度及持續時間超過一定的範圍時才構成焦慮癥狀,這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礙人應付、對處理面前的危機,甚至妨礙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數時候、沒有什麼明確的原因就會感到焦慮;事實上什麼都干不了。焦慮癥狀也見於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強迫性神經症、癔症、器質性意識模糊狀態、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所以廣義的「焦慮症」是很大一類障礙的總稱,還包括強迫症、恐怖症、驚恐症、創傷后障礙、等等。這裡所說的焦慮症是狹義的,在正式診斷中稱為一般性焦慮症。目前認為,只有焦慮的原因不明顯,焦慮癥狀很突出而其他癥狀也不明顯時才診斷為焦慮症。焦慮症的發病原因
對焦慮症的起因,不同學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並不一定是相互衝突的,而是互補的。
第一,軀體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礙雖然不會是引起焦慮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病人的焦慮癥狀可以由軀體因素而引發,比如,甲狀腺亢進、腎上腺腫瘤。許多研究者試圖發現,是不是焦慮症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某些神經遞質,是引發焦慮症的罪魁禍首。很多研究集中在兩個神經遞質上: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發現病人處於焦慮狀態時,他們大腦內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劇變化,但是未確定這些變化是焦慮癥狀的原因還是結果。
第二,認知過程,或者是思維,在焦慮癥狀的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抑鬱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傾向於把模稜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更傾向於認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更傾向於認為失敗在等待著他們,更傾向於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在有應激事件發生的情況下,更有可能出現焦慮症。 患者表現焦慮、恐慌和緊張情緒,感到最壞的事即將發生,常坐卧不寧,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弔膽,心煩意亂,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嚴重時有恐懼情緒,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恐反應,常伴有睡眠障礙和植物神經不穩定現象,如入睡困難、做惡夢,易驚醒,面色蒼白或潮紅,易出汗,四肢發冷,手指發麻,肌肉跳動,眩暈、心悸,胸部有緊壓或窒息感,食慾不振,口乾,腹部發脹並有灼熱感,便秘或腹瀉,尿頻,月經不調,XX缺乏等。有些患者為上述軀體不適感而焦慮不安。常自捫脈搏是否增快,心跳是否停止,呼吸是否還有,皮膚顏色是否已經改變,為此而情緒緊張。檢查時患者焦慮,雙眉緊鎖,肌張力增加,反XX活躍,常伴有不安的動作,如不斷的眨眼,敲打手指或捶手頓足等。患者發現難以控制自己的擔心。容易激怒。注意力無法集中。入睡困難、睡眠不穩或不踏實,因擔憂嚴重失眠。肌肉緊張。容易疲勞。由於過分緊張或擔心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影響了理智時應有的思維和決策,而且這種情況在一段時間內重複出現。這些都是焦慮症的臨床表現。
所謂焦慮性歇斯底里,見於部分焦慮症患者,可有陣發性恐懼發作,表現心情極度緊張恐懼,心慌,呼吸困難,喉部有窒息感,出冷汗,全身顫抖以及暈眩和飄浮不穩感等。患者往往認為這是一種瀕死的感覺,它與歇斯底里的區別,在於發作間期仍有上述焦慮,緊張情緒存在。焦慮症的鑒別
神經衰弱患者可有焦慮癥狀,但焦慮症的焦慮緊張情緒較一般神經衰弱的癥狀更為突出。恐怖症多表現為對某一物體,某疾病或某種環境的恐懼和嚴重不安,且常伴有其他強迫觀念和行為,雖伴發焦慮,但與焦慮症有區別。疑病癥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多繼發於疑病癥狀,而疑病癥狀又與自身內部特殊不適感受和以往生活經歷、聯想或暗示等有關,因而應與焦慮症相鑒別。憂鬱症與焦慮症不同,前者的焦慮必然與他的疑病和自罪等妄想觀念有關,這類患者的焦慮發作的背後,憂傷情緒總是存在的;若一個原來適應性很強的人突然發生焦慮發作,則應在排除器質性因素后首先考慮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在早期也可有嚴重的焦慮或焦慮疑病,若發現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癥狀時,鑒別並不困難。有一些器質性腦病的患者,當臨床上尚無明顯的痴呆癥狀時,可能有焦慮或焦慮發作。另外,也有許多藥物中毒或戒斷癥狀是以焦慮開始的,應根據病史及檢查進行鑒別。對於一般性焦慮症,一般都是緊張、不安、擔心在較長時間的持續。所以對某一事物,比如學習、工作的擔心超過半年,就構成焦慮症。焦慮和擔心的內容,如果是關於被細菌感染(強迫症)、驚恐發作(驚恐症)、當眾出醜(社交恐怖症)、長胖(神經性厭食症)、嚴重疾病(疑病癥),應該適用對應的心理障礙。但也可以用治療焦慮的某些措施緩和情緒,消除緊張。如果焦慮是由疾病、藥物(包括酒精、毒品)引起的生理作用,則以消除這些問題為主。
對焦慮症患者的治療,首先是心理治療。以同情的心情去關心體貼患者,協助其消除病因,對病因有正確的認識,解決具體困難,並對疾病的性質加以科學的解釋,並配合給以適量的抗焦慮藥物。有人報道心得安10 ~3 0mg,每日3次口服有一定療效。胰島素低血糖療法有鎮靜作用,當焦慮癥狀與憂鬱癥狀同時存在時,三環類抗憂鬱葯。 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常見神經症。表現焦慮、恐慌和緊張情緒,感到最壞的事即將發生,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弔膽,心煩意亂,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
焦慮障礙實證屬於肝氣鬱結、血行郁滯、痰氣鬱結等徵候,病久之後,若損傷心脾,氣血不足,則可轉化為心脾兩虛或心陰虧虛;若損及肝腎,XX虧虛,則轉化為肝腎陰虛的證候。虛證可由實證病久轉化而來,也可以由於憂思郁怒,情志過極等精神因素耗傷臟腑的氣血XX,而在發病初期即出現比較明顯的虛證 。病程較長的患者,亦有虛實互見的情況。一方面正氣不足,或表現為氣血不足,或表現為XX虧虛,同時又伴有氣滯、血瘀、痰結、火郁等病變,而成虛實夾雜之證。
正確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郁慮,防止情志內傷,是防治焦慮障礙的重要措施。用誠懇、關懷、同情、耐心的態度對待病人,增強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以促進焦慮障礙疾病的治愈。如何自我防治焦慮症
(1)應充分認識到焦慮症不是器質性疾病,對人的生命沒有直接威脅,因此病人不應有任何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
(2)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應堅信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經過適當的治療,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在醫生的指導下學會調節情緒和自我控制,如心理鬆弛,轉移注意力、排除雜念,以達到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的境界。
(4)學會正確處理各種應急事件的方法,增強心理防禦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心情豁達開朗。
(5)在可能的情況下爭取家屬、同事、組織上的關照、支持,解決好可引起焦慮的具體問題。
(6) 適應用抗焦慮葯,如安定10mg,每晚口服1次;多慮平25mg,每日2次口服;或氯丙咪嗪25mg ,每日2次口服。
(7)生物反饋治療,也有較好的效果。焦慮症的三種治療葯
焦慮症在人群中患病率高,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焦慮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癥狀。
治療焦慮症最常用的藥物為苯二氮卓類,其中以安定最為常用。安定具有起效快、利於睡眠、安全等優點,常規量為每日5—30mg。但它也有如睏乏、嗜睡、震顫、視物模糊和反常的易激惹等副作用,而且對改善植物神經功能效果不顯著。谷維素和維生素B1均屬神經營養葯。前者具有調整間腦機能,激活與植物神經系統有關的視丘下部和邊緣系統,改善植物神經失調及內發泌平衡障礙的確功效;後者參與機體糖代謝過程,維持神經、心臟及消化系統正常機能。兩者常規量均為日30—60mg,分為三次口服。
研究表明,安定、谷維素和維生素B1三葯聯合應用治療焦慮症,即可改善失眠、焦慮,又可改善植物神經功能,效果更為顯著。而且能使安定在小劑量(每日7.5mg)的情況下獲得滿意療效,這樣,安定的副作用會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