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是指腦血管XX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腦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損傷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又稱腦血管意外或腦卒中,俗稱為腦中風。該病常見於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發作,嚴重者可發生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是造成人類死亡和殘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壓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基本簡介
腦血管病
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由於各種腦血管病變所引起的腦部病變。腦卒中(stroke)則是指畸形起病、迅速出現局限性或瀰漫性腦功能缺失徵象的腦血管性臨床事件。
腦血管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範圍內,每年使460萬人死亡,其中1/3在工業化國家,其餘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歲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腦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我國也是腦卒中死亡率高發地區,據估計居民現患腦血管病600萬,每年新發生腦血管病130萬人、死亡近100萬人,在倖存者中約3/4的人留下偏癱等後遺症狀,部分病人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腦血管病名稱
腦血管病名稱很多。如有一個病人在當地醫院診斷為腦血管意外,去省城醫院檢查,醫生說是腦卒中,后又到北京就診,卻又診斷為中風,但他們開的藥物卻大致相同,病人糊塗了,我究竟患的是什麼病呢?其實,他們診斷的都是一個病。那麼,腦血管病為什麼有這麼多名稱呢?這是隨著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發展而形成的。
由於這個病來勢較快,病勢險惡,變化多端,猶如自然界的風一樣「善行多變」,所以,古代醫學家把這類病稱為「中風」。而目前有些醫生稱此病為「卒中」。也是說這種病的發生較突然的意思。其中的「卒」即突然的意思,「中」則為得中,腦血管突然得了病,所以有些醫生把這類病稱為「卒中」。另外,這種病由於它的發生是腦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因此,又叫腦血管意外。以上幾種說法都是一個意思。
應該指出的是,上述一些提法,儘管臨床上還都常用,但都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提法,不能真正反映疾病的性質。隨著CT和磁共振等成像技術的廣泛應用,腦血管病的性質、部位、大小,通過影像技術,在短時間內即可較確切的反映出來,相信今後腦血管病的名稱,也將會趨向合理與確切。相關分類
按性質分
腦血管病按其性質通常分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
缺血性腦血管病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簡稱TIA,又叫小中風或一過性腦缺血發作) ,其病因與腦動脈硬化有關,是腦組織短暫性、缺血性、局灶性損害所致的功能障礙。
(2) 腦血栓形成,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各種動脈炎、外傷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腦血管局部病變形成的血凝塊堵塞而發病。
(3)腦栓塞,可有多種疾病所產生的栓子XX血液,阻塞腦部血管而誘發。臨床上以心臟疾病為最常見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傷后脂肪入血;蟲卵或細菌感染;氣胸等空氣入血,靜脈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腦血管所致。
出血性腦血管病 (1)腦出血,系指腦實質血管XX出血,不包括外傷性腦出血。多由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腫瘤等引起。
(2)蛛網膜下腔出血,由於腦表面和腦底部的血管XX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所致。常見原因有動脈瘤XX、血管畸形、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等。
據國外統計資料,腦血管病以缺血性為多見,腦梗塞占59.2%~85%,腦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我國1984年農村調查新發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占3.9%,腦出血占44.6%,腦血栓占46.4%,腦栓塞占2.5%,難以分型者占2.9%。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我國與外國情況不同,腦梗塞雖然發病率較多見,但腦出血所占比例為44.6%,顯然比國外高,其原因尚待進一步探討。
此外,70年代以來,由於CT和核磁共振的廣泛應用,臨床上又發現一些出血和梗塞並存的腦血管病,即混合性腦卒中,這種病,有人報道占同期各種腦血管病住院人數的2.67%。其病因和發病機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認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重要原因,並與其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按進程分
腦血管病按其進程,可分為急性腦血管病(中風)和慢性腦血管病兩種:急性腦血管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腦栓塞、高血壓腦病、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腦血管病包括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病性痴呆、腦動脈盜血綜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通常所說的腦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腦血管病,發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們的重視。而慢性腦血管病病程長,易被人忽視。
我國將CVD分為12類(1986年)
我國腦血管疾病分類草案(簡表)
疾病因素
(1)高血壓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病最主要和常見的病因。有資料表明,腦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壓病史,腦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壓病史,70%的腦血管病患者有動脈粥樣硬化病史。
(2)心臟病,是腦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風濕性、高血壓性、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均有可能產生附壁血栓,當出現心力衰竭或房顫時,促使血栓脫落,流至腦動脈而發生栓塞。由於栓子可以反覆脫落,所以容易複發。
(3)顱內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病因,且常多次XX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腦膜、腦血管,或單獨侵犯腦血管引起腦動脈炎,如化膿性、結核性、黴菌性炎症和風濕病等,均可引起腦血管病。
(5)血液病 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紅細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腦血管病。少數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
(6)代謝病 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與腦血管病關係密切。據報道,腦血管病患者中有 30%~40%患有糖尿病,並且糖尿病患者的動脈硬化發生率較正常人高5倍,發生動脈硬化的時間比正常人要早,動脈硬化的程度亦較重。
(7)各種外傷、中毒、腦瘤、腦腫瘤放XX治療以後等,均可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藥物易引起
腦血管病可有諸多因素引起,最常見的除有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及氣候異常外,目前,還發現一些藥物,如降壓藥、鎮靜劑、利尿劑等,也是誘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1)降壓藥 腦組織的血流量主要是靠血壓來維持,若使用作用較強的降壓藥或服用降壓藥劑量過大,致使血壓驟然大幅度下降,從而影響了大腦血液供應,腦部血流緩慢,促使腦血栓形成。睡前更應忌服大劑量降壓藥。人在入睡后機體大部分處於休息狀態,新陳代謝減慢,血壓也相對降低,若再服用大量降壓藥,勢必會使血壓更低,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減少,血流緩慢,血粘度增加,瘀積在腦血管形成血栓,而發生腦血管病。
(2)鎮靜葯 一些作用較強的鎮靜葯,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硫酸鎂等,也可使血壓在短期內急劇下降,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導致腦血栓形成。
(3)止血藥 一般中老年多伴有血管硬化,血脂偏高,血粘滯性增加。若使用大劑量止血藥,如安絡血、止血芳酸等,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使血液緩慢,促使腦血栓形成。
(4)利尿葯 中老年人應用利尿葯,如速尿、雙氫克尿噻等,由於大量利尿,失水過多,血液濃縮,粘滯性增加,也易形成腦血栓;同樣道理,發燒時過量使用阿斯匹林、復方氨基比林等發汗退熱劑,或過量使用中藥麻黃、桂枝等解表發汗劑時,均可致大量出汗,乃至失水過多而發生腦血管病。
(5)避孕藥 據報道,一些避孕藥能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口服避孕藥者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高於對照組5~8倍,其服藥到發病的時間最短者數天,長者5年,故在服用避孕藥的過程中,應經常進行血壓和血液流變學檢查,發現異常者應停葯,對有腦血栓形成傾向的人,則應停用避孕藥。
(6)抗心律失常葯 服用劑量過大或靜滴速度過快,可使血壓下降,傳導阻滯,心動過緩,促使腦血栓形成。
可見,藥物引起的腦血管病不可忽視,而老年人在使用上述藥物時,更應慎重。一般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切忌血壓驟降,強烈鎮靜,大量利尿,發汗過度,以及過量使用止血劑,以預防藥物引起腦血管病。主要癥狀
先兆癥狀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說話不清,吐字困難,失語或語不達意,吞咽困難,一側肢體乏力或活動不靈活,走路不穩或突然跌倒。這是由於腦血管病供血不足,運動神經功能障礙所引起的。
(2)突然出現劇烈的頭痛,頭暈,甚至噁心嘔吐,或頭痛頭暈的形式和感覺與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間斷變成持續性。這些徵兆表示血壓有波動,或腦功能障礙,是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預兆。
(3)面、舌、唇或肢體麻木,也有的表現眼前發朦或一時看不清東西,耳鳴或聽力改變。這是由於腦血管供血不足而影響到腦的感覺功能的緣故。
(4)意識障礙,表現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覺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態,突然變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動遲緩或多語易躁,也有的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這也和腦缺血有關。
(5)全身疲乏無力,出虛汗,低熱,胸悶,心悸或突然出現打呃、嘔吐等,這是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表現。
上述癥狀,不一定每個患者均有表現,但只要有先兆癥狀出現,就是中老年人中風警報,要特別警惕。此時,應讓病人保持安靜,及時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緊張,盡量少搬動,最好就地治療。必要時,應在病人平卧的情況下送醫院診治。 腦血管病急性期病情凶險,常發生一些嚴重併發症,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腦疝 腦血管病患者多數死於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於大量出血,腦中線結構移位或被破壞,全腦水腫,形成腦疝,使腦幹被擠壓和移位,危及生命中樞所致。
國內報道,腦出血合併腦疝死亡者占44.8%~50.1%,故及時有效地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預防腦疝形成,是治療成敗的關鍵措施。而當患者出現下列情況:①頭痛劇烈或極度煩躁不安;②頻繁嘔吐或抽搐;③呼吸及心率變慢,血壓升高;④意識障礙逐漸加重;⑤雙側瞳孔不等大,則提示顱內壓明顯增高,可能有腦疝形成,應積極脫水或手術治療。
(2)腦心綜合征 當腦出血病變波及植物神經的高級中樞丘腦下部,導致神經體液障礙時,也常引起心腦功能或器質性改變,稱為腦心綜合征。
腦心綜合征常以兩種形式出現:其一是腦——心卒中,即首先以腦出血起病,而後發生心血管病。其二是腦——心同時卒中,即腦出血和心血管病同時或接近同時發生。但由於癥狀相互掩蓋,常易造成誤診而影響治療。故在搶救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並應認真詢問病史及仔細觀察病人有無心功能不全的表現。若出現胸悶、氣短、紫紺等,肺底部有濕羅音,心音低鈍及心動過速等異常現象時,應及時作心電圖檢查。一旦出現心律紊亂和心電圖改變,在治療腦出血的同時,應按器質性心臟病處理。
(3)膀胱及直腸功能障礙 輕型腦出血病人常因不習慣卧位排便,而出現一時性「體位性尿瀦留」及大便乾結。嚴重病人,當病變波及半球運動中樞時,常出現尿頻及膀胱內壓增高。如第三腦室受到刺激,往往會出現直腸活動性增強,導致高度排便亢進,患者便意頻繁,但每次排便量較少。如灰結節受損,可出現不自主排便。若全腦受損,深度昏迷的病人,常出現二便失禁或尿瀦留。
(4)腎功能衰竭及電解質紊亂 腦出血病人因昏迷或失語,不能反應主觀感覺,加之癥狀複雜,治療矛盾較多;也常因頻繁嘔吐、發燒、出汗、脫水劑的應用和補液不足而造成失水、電解質紊亂及腎功能衰竭。有時因缺氧、飢餓、呼吸異常等導致酸中毒,或偶然發生鹼中毒。但上述病癥在昏迷或合併感染的情況下,常易被掩蓋而被忽視,使病情日趨加重,故應注意觀察。當發現呼吸加深加快,心動過速,意識障礙加重,血壓下降,尿量減少或無尿,肢體及面部水腫或脫水等現象時,要仔細尋找病因,及時作二氧化碳結合力、非蛋白氮、血氣分析及電解質定量測定等檢查,發現異常時,及時處理。
(5)中樞性體溫調節障礙 當腦出血波及到丘腦下部及前部時,散熱機制被破壞,可引起持續性高熱,體溫常達40℃以上,並可伴有無汗、肢冷、心動過速、呼吸增快等癥狀。但白細胞一般多不增高,復方氨基比林、阿斯匹林也不能使之下降,有時用巴比妥加冰枕降溫有效,如不及時處理,數小時可死亡。
(6)褥瘡 腦血管病人常因偏癱,長期卧床不起,加之有些病人較胖,不易翻身護理,骶尾部、內外踝、足跟、髖部等骨突出部位,常因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而導致局部營養不良,發生褥瘡。
此外,最常見的併發症還有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腦卒中後遺症
腦卒中的後遺症主要體現在功能障礙上。腦卒中的功能障礙大致有:
三偏:偏癱 一側肢體活動障礙
偏感覺 一側感覺障礙
偏盲 一側視力障礙
言語障礙:失語症
認知障礙:無法認清家人、地點、時間等
吞咽障礙:進食、喝水嗆咳、吸入性肺炎、窒息
日常生活能力障礙:無法完成洗梳、穿衣、進食等
大小便障礙:二便失禁預防措施
腦卒中的預防包括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前者是指對有腦卒中傾向但尚無CVD病史的個體發生腦卒中的預防;後者是指對已有腦卒中或TIA發生率高的個體發生腦卒中的預防。在腦卒中的預防中,除了對危險因素進行非藥物性調整外,主要的預防性藥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華法林等,應依據病人的個體情況加以選擇。飲食
1.高血壓病
高血壓早已被公認為腦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血壓的水平與腦血管病危險性的增加呈線XX係。而早期治療高血壓可以明顯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對於35歲以上的人來說,應定期體檢了解有無高血壓,對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舒張壓≥90毫米汞柱者必須進行規範治療。如果患了高血壓,應注意下述問題:1限制食鹽,飲食宜清淡; 2適當運動; 3堅持藥物治療,不間斷。
據報道,美國高血壓患者腦梗塞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2~3倍。日本是世界上腦血管病發病最高的國家,高血壓病人患腦血管病者是正常人的13.1倍。在我國,有人報道80%的腦血管病人與高血壓有關,其中86%腦出血和7 1%的腦血栓形成都有高血壓病史,而沒有癥狀的高血壓,發生腦血管病的機會是正常血壓者的4倍,同時,研究中還發現,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升高,對腦血管病的危險性都很大。收縮壓>150mmHg(19.4kPa)者,發生腦血管病的相對危險性,是收縮壓≤150mmHg者的28.8倍。而舒張壓>90mmHg(12.0kPa)者,是舒張壓≤90mmHg者的19倍,這些都充分說明了,高血壓是腦血管病的首要危險因素。
高血壓引起腦血管病的機制,主要是由於加速腦動脈硬化所引起的。由於長期的高血壓,可導致小動脈管壁發生病變,管腔變硬,內膜增厚,當腦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時,可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腦血栓形成。高血壓還可引起細小動脈壁透明樣變性,纖維素樣壞死,進而形成微小動脈瘤,當血壓驟升時,可使這種已經變硬脆弱的血管XX出血,而發生腦出血。
有效地控制血壓,可明顯的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而降壓藥物,鈣離子拮抗劑,有擴張腦血管,保護腦細胞,維持紅細胞變形能力等作用,具有良好降壓效果,可根據病情選用。常用藥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硝苯地平等。 血壓低為什麼也會引起腦血管病?
高血壓能導致腦血管病,已為人們所普遍掌握的常識,但對低血壓也能引起腦血管病,卻往往被忽視。實際上,低血壓引起的腦血管病並不少見。
臨床研究證明,過高的血壓和過低的血壓都會給血管帶來損害。血壓過高,腦血管充血,血管內壓力顯著升高,當超過血管所能耐受的程度時,就會XX出血而發生腦出血。而血壓過低,不能使血管正常擴張,血液循環量減少,腦血管痙攣,使腦組織缺血、缺氧、梗塞。另外,血管壓力過低,管腔相對狹窄,血流緩慢,易於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高,而發生腦血栓形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些人血壓並不高,也沒有高血壓病史,睡前還是好好的,但當次日清晨醒來時,卻突然發生口眼歪斜、偏癱和失語。這是怎麼回事呢?主要是因為夜間血壓較白天更低,血液中的血小板、膽固醇、甘油三脂及纖維蛋白,容易沉積,血流緩慢,易出現腦供血不足,以致造成血管阻塞,而發生腦血管病。
由此可見,低血壓的人,特別是老年人,仍有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可能。故應調節血壓,使血壓保持在正常範圍內,以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
高脂血症與腦血管病的關係如何?
所謂高脂血症系指血液中的脂肪含量高於正常而言。正常人空腹時血液中含膽固醇3.1~5.7mmoL/L,甘油三脂0.56~1.7mmoL/L。如果血液檢驗數值超過了這一標準限值,即稱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與腦血管病的關係尚有爭議。一般認為血脂增高,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塞的危險因素。但近年來,也有人對喜歡食用大量海洋生物的人進行研究發現,儘管攝入了大量的脂肪飲食,但動脈硬化的發生率卻較低,提出膽固醇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麼可怕,適當攝入有益無害。
那麼,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只要真正認識了脂肪的生物特性,就不難找出答案。
血脂在血液中既可單獨存在,也可與血中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成為脂蛋白。與α蛋白結合稱為 α脂蛋白;與β蛋白結合在一起,稱為β脂蛋白,因此,高脂血症又稱高脂蛋白血症。
脂蛋白按粒子大小,分為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三種。前兩種脂蛋白粒子小,含膽固醇和甘油三脂較高,容易在動脈內膜中浸潤沉積,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造成動脈硬化。它的含量越高,動脈硬化的程度越重。相反,高密度脂蛋白粒子大,含膽固醇和甘油三脂較少,能將肝臟外組織中的膽固醇運到肝內,起到清除動脈血管內膽固醇的作用,這樣就能降低血液中脂肪的濃度,不但不引起動脈硬化,反而有保護血管的作用。高密度脂蛋白下降,是腦梗塞的易發因素。糖尿病和長期吸煙的人,就常有高密度脂蛋白下降的現象。
以上現象提示人們,在飲食方面,既不能片面限制高脂肪的攝入,也不能過食肥甘厚味,要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
2.心臟病
包括各種心臟病。心—腦血管是一個體系,當心臟功能減弱時,由於心臟輸出量和循環血量減少,腦部的血液也相應減少。因此,積極治療各種心臟病,也是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3.糖尿病
糖尿病因其糖代謝的紊亂,可使體內大中小血管硬化、狹窄,從而致使缺血性腦血管病(腦梗死)發生。應從以下方面加以控制:①合理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適當限制每天進食總量,但應供給勞動所必須的營養,應做到三大營養素(糖、脂肪、蛋白質)平衡,防止偏食;②適當運動,運動療法只適於糖尿病控制良好的病人,並應與飲食療法及藥物治療密切配合。
4.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因一過性腦供血不足而出現的,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短暫的言語、運動、感覺障礙,這可能是嚴重腦血管病的先兆。如果在此期內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也可防止腦梗死的形成。
5.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與冠心病的發病有明顯關係,與腦血管病的因果關係看法不一,但預防高脂血症同樣重要。一般提倡綜合治療,包括:
①合理飲食,多吃能降低血脂的食物;②應用降血脂的藥物;③作些適當的運動。
6.吸煙和酗酒
吸煙不僅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也是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吸煙者比不吸煙者的腦血管病發病率高,且每日吸煙量和吸煙持續時間長短也與腦血管病發病率成正比。酗酒對腦血管肯定有害,但少量飲酒可能有一定益處。因此提倡禁吸煙,少飲酒。
7.血液流變學異常
血液流變學異常也是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定期檢查血液流變學是十分必要的。而有些藥物如阿司匹林,長期小劑量口服可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有一定的效果。
8.要警惕腦血管病再發
除了控制前面的危險因素外,患者本人應努力做到:
①加強日常生活的鍛煉;
②以清淡、低膽固醇的食物為宜;
③保持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情緒;
④克服不良的嗜好。
此外,應避免造成腦血管病發生的一些誘因,如情緒不佳(生氣、激動)、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酒不當)、過度勞累、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突然坐起等體位改變、大便秘結、看電視過久等。
總之,腦血管病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威脅是十分嚴重的,但如果大家都能清楚地認識它的危險因素並積極加以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定會顯著下降。
糖尿病患者為何易發生腦血管病?
糖尿病易引起腦血管病,現已為人們所重視。據統計,約有10%~30%腦血管病人患有糖尿病。有糖尿病者,患缺血性腦血管病者是一般人的2.8倍。腦血管病已成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達12%~28%。
為什麼糖尿病和腦血管病關係那麼密切呢?因為糖尿病是一種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的內分泌性疾病。主要是患者的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不但可使血糖增高,而且還會使葡萄糖轉化為脂肪。其脂肪過度氧化、分解為甘油三脂和遊離脂肪酸,特別是膽固醇增多更為顯著,形成高脂血症,加速了糖尿病人的動脈硬化。有人報道,糖尿病人動脈硬化的發生率是正常人的10倍,並且發生年齡早,病程進展快。病變主要位於腦動脈、冠狀動脈和下肢動脈。由於動脈硬化,使動脈彈性減弱,動脈內膜粗糙,易造成血小板在動脈壁上附著,所以,容易發生腦血栓形成。
除了上述病理基礎外,糖尿病人的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液粘度增高,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糖尿病人血漿脂蛋白濃度增加,血脂增高,紅細胞異常,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增強,加上多尿引起人體內脫水等,均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使微血管內血流不暢或栓塞。此外,糖尿病人激素調節功能異常,生長激素增多,使血小板聚集粘附性增強,胰高血糖素增多,纖維蛋白原增加,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緩慢,這些均易導致腦血栓形成。
總之,糖尿病是發生腦血管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治療,以預防腦血管病發生。
癌症與腦血管病有關係嗎?
癌症能引起腦血管病嗎?答覆是肯定的。據1970~1981年3426例癌症屍檢報告,有500例腦血管病,占14%,其中255例有臨床癥狀,占總屍檢例數的7.4%,可見,癌症也是腦血管病的常見病因之一。
癌症所致的腦血管病以腦梗塞居多,占54.1%,腦出血次之,占45.8%。
癌症引起的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是腦栓塞和腦血栓形成兩種。腦栓塞多由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引起。腺癌,特別是肺及胃腸道的腺癌易合併心內膜炎,使心臟形成血栓性贅生物,脫落後如阻塞了腦血管就形成腦栓塞。而較大的腫瘤碎片直接XX腦動脈者比較少見。但也確實有癌栓子XX腦血管,引起的癌性腦栓塞。臨床上較小的瘤栓子所致的腦栓塞,主要表現為癲癇及可逆性腦缺血性發作。
癌症引起的腦血栓形成主要有三個原因:(1)癌腫易引起凝血功能紊亂及血液粘度增高。(2)因化療、消耗等使機體抵抗力下降,易合併感染,產生感染性血管炎。在此基礎上易繼續血栓形成。(3)晚期癌症患者,因極度衰竭和脫水,血液粘度增高,也易引起血栓形成。
腦瘤出血性腦血管病,以轉移樣腦腫瘤多見,原發性腦腫瘤次之。轉移性腦腫瘤主要經血源、種植及直接蔓延等途徑轉移而來。多由肺癌、胃癌及絨毛膜上皮癌等所致;而原發性腦腫瘤所引起的出血性腦血管病,則以腦膠質瘤和腦膜瘤多見。
腦瘤造成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原因:(1)由於腫瘤向周圍生長,浸蝕和(或)鄰近腦組織,使之發生壞死。(2)腫瘤中心部位壞死,或發生新生血管XX以及瘤細胞浸潤血管,使其XX出血。(3)因腫瘤的骨髓浸潤和化療的副作用等,使骨髓造血功能遭到破壞,血小板生成減少,正常的凝血、止血功能無法進行。如白血病引起的腦血管病。據報道,在白血病中,腦血管病(腦出血)的發生率占15 2%。白血病引起的腦血管病,常表現為顱內血腫。其形成與中樞神經系統白細胞積聚和腦實質白細胞結節有關。白細胞結節浸潤血管,可使血管XX出血。另外,血粘度增高及缺氧,也是使小血管擴張XX,發生出血的原因之一。
總之,腫瘤也可引起腦血管病。有些在沒有發現原發病灶前,就有腦血管病表現,所以對那些原因不明的腦血管病人,應想到有癌腫性卒中的可能。
肥胖是否會引起腦血管病?
肥胖是否會引起腦血管病,這是許多肥胖者比較關心的問題。
那麼,什麼叫做肥胖呢?一個人的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稱為肥胖。
計算標準體重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就是標準體重(公斤)等於身高(公分)減去105,如一個人的身高為165公分,他的標準體重為165-105=60公斤。
肥胖按其程度不同,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肥胖程度超過標準體重的25%~34%為輕度,超過標準體重的35%~49%為中度,超過標準體重59%以上者為重度。
許多資料表明,肥胖者發生腦血管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40%,突然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86 倍。為什麼肥胖容易發生腦血管病呢?主要是因為肥胖者多伴有內分泌紊亂,血中膽固醇、甘油三脂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容易發生動脈硬化。此外,肥胖者又易引起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壓等疾病,這些都是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有人研究報道,肥胖病人容易引起糖代謝失常,發生糖尿病。其機制是肥胖病人的胰島細胞分泌的胰島素相對不足,會造成飢餓感,使人的進食量增加,肥胖程度加重,進而使胰島素的分泌相對不足更加嚴重,這一惡性循環的結果,最終發生糖尿病。糖尿病可使小動脈玻璃樣變,引起高血壓而導致腦血管病。
肥胖引起的另一個常見病是冠心病。由於身體肥胖,體表面積XX,使心臟負擔加重。而堆積在心臟表面的脂肪,又影響心臟搏動,使心臟輸出量減少,加之血脂增高等諸因素形成冠心病。
肥胖還容易引起高血壓。有資料證明,身體愈胖,愈易患高血壓。不論是兒童或是成人,體重指數均與血壓升高成正比,而高血壓是腦血管病的常見病因。
由此可見,肥胖不可輕視,預防腦血管病應注意控制飲食,減少進食量及高脂肪飲食,增加活動量,減少肥胖的發生。
年齡與腦血管病有何關係?
腦血管病的年齡特徵很突出,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顯增加。據我國的資料表明:75歲以上年齡組的發病率,為65~74歲組的1.4~1.6倍,為55~64歲組的3~4倍,為45~54歲組的5~8倍,為35~44歲組的30倍,死亡率50歲以上占腦血管病死亡總數的93.64%,而年齡每增加5歲,死亡率增加1倍。由此可以看出,年齡與腦血管病關係十分密切。
從流行病學調查情況看,腦出血多見於60歲左右的人,腦梗塞的發病年齡較腦出血晚一些,而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多見於青壯年,這是因為此類病人與先天性腦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有關。
年齡的增長引起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增高,主要與人的逐漸衰老有關。眾所周知,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漸漸的衰老,各組織器官的機能逐漸減退。而對於腦血管病的發生,起重要影響的是血管的衰老。其衰老的主要表現是,動脈壁厚度增加,彈性降低;血管內膜增厚,彈性蛋白斷裂,鈣化和膠原增加等。同時,動脈平滑肌細胞的衰老性改變,包括平均壽命期縮短,細胞數量成倍減少,使動脈彈性降低,脆性增加。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腦血流量減少,速度減慢,也是引起腦血管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適當調整飲食,合理使用大腦,預防和治療腦動脈硬化,防止或減慢衰老,就可有效地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
腦血管病主要見於中老年人,在我國腦血管病要比冠心病多,占中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