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是一個中空的肌性器官,位於胸腔的中部,由一間隔分為左右兩個腔室,每個腔室又分為位於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兩部分。心房收集入心血液,心室XX血出心。心室的進口和出口都有瓣膜,保證血液單向流動。
組成
心血管是由心和血管組成,血管又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一)心
心是推動血流的動力器官,分為四個腔。即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心血管系統
[1](二)動脈
(二)動脈
動脈是將血液帶出心臟的血管。
(三)靜脈
靜脈是將血液帶回心髒的血管。
(四)毛細血管
毛細血管是連於動脈與靜脈之間管徑極細、管壁極薄的血管。 在人胚胎髮育時期(懷孕初期2-3個月內),由於心臟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礙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結構異常,或出生后應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閉合(在胎兒屬正常)的心臟,稱為先天性心臟病。北京東城中醫院 心臟病
[2]
北京東城中醫院[1]-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能否懷孕?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能否懷孕生孩子,主要取決於心臟功能的強弱。一、二級心臟功能不全病人,生孩子的危險性不大;三級心臟功能不全病人,原則上不能懷孕。若是四級心臟功能不全病人,絕對不能生育,如懷孕,應立即終止妊娠。因為孕婦的血液循環總量增加30%以上,而妊娠期XXXX,迫使膈肌上升,心臟向左上方移位,影響血流迴流,加重心臟負擔。生產時,XX收縮,產婦用力,心跳加快,胎兒出生后,腹壓突然下降,胎盤血流循環停止,使母體血流回心重量增加,心臟負擔突然加重,易發生心力衰竭。>>哪些心臟病患者不能懷孕?
北京東城中醫院-先天性心臟病可遺傳嗎?
此外,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病,目前公認,先天性心臟病可由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或兩者共同作用而引起,尤以後者為重要,約90%的先天性心臟病是由遺傳加環境相互作用共同造成的。
所有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人在自己做父母時,都希望生育一個健康的孩子。所以,要想全面了解先天性心臟病對結婚及生育的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婚前去醫院進行婚前檢查及遺傳咨詢。也可以到心臟病專科去做檢查,如做一下心臟彩XX超,根據自己心臟病的類型,聽一聽醫生的建議,進行遺傳咨詢。
易致胎兒患先天性心臟病的11大因素
除了遺傳因素,導致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還有:
母體方面:
1、母體患有各種糖尿病、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酒精中毒。
2、妊娠早期有病毒感染、感冒、高熱病史、服藥史(苯丙胺、大倫丁、氯化鉀、三甲雙酮等)。
3、妊娠早期接觸放XX線、汞化合物、油漆、農藥、染髮劑或服用抗癌藥物、化學製劑等。
4、感染病毒:風疹病毒(早孕感染髮病率90%、中期25%)、巨細胞病毒發病率1%~2%、弓形體發病率1%~2%、人細小病毒B19宮內感染胎兒死亡率9%。
5、高齡孕婦(年齡大於35歲),有不正常妊娠、流產、引產史,先天性心臟病家族史,先天性心臟病生育史等。
胎兒因素:
6、胎兒合併其他器官畸形:腦積水、腹壁裂等。
7、染色體異常。
8、胎兒心率失常:包括心動過緩(小於120次/分)、心動過速(大於200次/分)及心律不齊。
9、胎兒水腫:包括胎兒皮下、體腔(胸、腹壁)積液,心包積液。
10、羊水異常:羊水過多或羊水過少。
11、胎兒宮內發育遲緩。
孕期如何檢查出胎兒是否患先心病?
孕期B超,可對簡單的先天性心臟病做出篩查。
胚胎髮育到第2周開始形成原始血管,第3周形成原始心血管系統並具有血液循環,第7~8周心房心室形成,胎兒心臟結構基本完成。所以,在這個時期胎兒受到外界任何刺激都會影響胎兒心血管發育。但是早期胎兒心臟小,切面顯示不清;晚期胎兒骨骼發育後方聲影影響及胎方位的影響均導致胎兒心髒的探查受影響。20周~28周為胎兒超聲心動圖探查最佳時期。
胎兒心血管發育異常種類繁多,類型複雜,雖然胎兒心臟超聲檢查隨著超聲診斷儀器的不斷進展和從事此專業的人員經驗積累和研究的深入發展迅速,但仍有許多胎兒心臟異常不能在產前檢出,這是客觀事實。孕產婦應該對這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和理解。相信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將有更多的疾病被認識,胎兒超聲診斷水平越來越高,在全國各地區的發展越來越普及,我國先心病的患兒出生率將得到有力控制。
先心病患者孕期注意事項有哪些?
患有心臟病的女性在準備懷孕之前,就應與婦產科醫生建立聯繫;如果醫生確定患者能夠承受妊娠和分娩,這種聯繫應更加密切。心臟病孕婦尤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懷孕期間應有充分的休息:每天至少有10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中午最少也要休息半個小時以上。心臟功能欠佳者,一般日常工作後會引起不適時,應酌量延長休息時間。
2、要避免或及時治療貧血:因心臟病孕婦有了貧血,更會加重心髒的負擔,造成惡性循環,易發生心力衰竭,故必須積極預防或治療貧血。
3、防止感染:任何感染,包括牙齦化膿、上呼吸道感染,都應儘早治療,以減少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發生機率。
4、小心使用洋地黃製劑:一般不使用,除非是孕婦發生了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有心房顫動時。
5、小心使用抗凝劑:孕婦曾做過人工瓣膜移植手術者,須使用抗凝劑時,要多加註意。
6、必須做瓣膜切開術時:最好在未懷孕前做,若已懷孕,則應先行人工終止妊娠,再動手術為佳。血液循環
血液由心室出發,經動脈,毛細血管,靜脈返回心房的周而復始的過程,稱血液循環。又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體循環途徑
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分支→全身毛細血管→各級靜脈屬支→主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途徑
右心室→肺動脈→肺動脈各級分支→肺泡周圍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屬支→肺靜脈→左心房。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都能激活α和β受體,但結合能力有所不同。腎上腺素可以與α受體及β受體結合,且作用都很強。而去甲腎上腺素主要與α受體結合,也能與β1受體結合,但與β2受體的結合能力弱。由於心臟和血管中的α受體和β受體分佈是不均一的。心臟主要是β1受體;皮膚、腎臟、脾、腸胃等器官α受體佔優勢。骨骼肌、干、冠脈血管β2受體數量佔優勢。因此,腎上腺素可與心臟β1受體結合使心率加快、XX傳導加快、心肌收縮能力加強、心輸出量增加。腎上腺素使以α受體為主的血管收縮,但使以β2受體為主的血管舒張,故對總外周阻力影響不大。去甲腎上腺素對β2受體的作用弱,因此它主要作用大多數血管的α受體,使全身血管廣泛收縮,總外周阻力明顯增高,動脈血壓升高。 心髒的主要功能是給軀體供氧和清除體內代謝產物(如二氧化碳等)。簡言之,心臟是通過從軀體收集乏氧血液,並將其泵入肺,在經過充分氣體交換后,心臟將富氧血液泵到全身組織器官來完成其功能。心髒的功能
每次心搏包括舒張期(心臟各腔室鬆弛充盈血液)及收縮期(心腔收縮泵出血液)。兩個心房一起收縮和舒張,兩個心室也一起收縮和舒張,但心房與心室的動作是不同步的。
下面簡單談談血液在心臟內的流動過程。首先,來自於軀體的乏氧而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通過兩條最大的靜脈(腔靜脈)迴流到右心房。當其充盈后,將血液推入右心室。然後,經過肺動脈瓣,右心室將血液泵入肺動脈XX肺臟。在肺臟內,血液流經廣泛分佈于肺泡周圍的細小毛細血管床,並與肺泡內的氣體進行氣體交換,吸收氧氣和釋放二氧化碳,後者通過 呼氣排出。隨後,這些富氧血液通過肺靜脈流入左心房。醫學上,將右心-肺-左心房循環稱為肺循環。當左心房充盈后,將這些富氧血液推入左心室。然後,經過主動脈瓣將血液泵入全身最大的動脈——主動脈。這些富氧血液將供應全身除肺臟以外的所有器官組織。
. 心臟內面觀
顯示正常血流方向的心臟剖面圖。血 管
循環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其餘部分由動脈、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及靜脈組成。動脈強而柔韌,它運載從心臟來的血液,並經受最高的血液壓力(血壓)。動脈血管的回彈性有助於維持兩次心搏之間的血壓。較小的動脈和小動脈壁的肌層能調節其管徑以增加或減少流向某一區域的血液。毛細血管非常細小,其管壁極薄,它在動脈與靜脈之間起橋樑作用。毛細血管管壁可允許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XX組織,同時亦允許組織內的代謝產物XX血液。隨後,這些血液流經小靜脈、靜脈,最後回到心臟。由於靜脈的管壁薄且通常管徑比動脈大,因此,在運送相同體積的血液時,其流速較慢,壓力亦較低。心髒的血液供應
心肌本身也要接受流經心房和心室血流的一小部分。一個動靜脈系統(冠脈循環)向心肌提供富氧血液並將乏氧血液返流回右心房。分向心髒的左、右冠狀動脈起源於主動脈起始部。由於收縮時心臟受到很大壓力,因此大部分血液都在舒張期流經冠脈循環。心臟疾病的癥狀
心臟疾病沒有單一的特異癥狀,只是某些癥狀能提示心臟病存在的可能性,但當幾種癥狀同時出現時,常能得出幾乎肯定的診斷。醫生首先通過病史和查體進行診斷。然後通過實 驗室檢查來確診、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幫助擬定治療計劃(見第15節)。然而,有時嚴重的心臟病患者,甚至在疾病晚期也可能沒有癥狀。常規健康體檢或因其他疾病而就診時亦可能不會發現這些無癥狀的心臟病。
心臟疾病癥狀包括:某種類型的胸痛、氣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減慢、增快或不規則)、頭暈目眩、暈厥等。然而,出現這些癥狀並非必然存在心臟病。例如:胸痛可能提 示心臟病,但也可發生在呼吸系統疾病和胃腸道疾病。 心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和氧(稱為心肌缺血)以及過多代謝產物堆積都能導致痙攣。常說的心絞痛就是由於心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產生的一種胸部緊縮感或壓榨感。然而,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這種疼痛或不適感的類型和程度都有很大的差異。有些患者在心肌缺 血時,可能始終沒有胸痛發生(稱為隱匿性心肌缺血)(見第27節)。
如果其他肌肉組織(特別是腓腸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供,患者常在運動中感到肌肉緊縮感和乏力性疼痛(間歇性跛行)(見第28節)。
心包炎(心臟周圍囊腔的炎症或損傷)所導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時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傾位時減輕,運動不會使疼痛加重。由於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可能會加重或減輕病人的 疼痛。
當動脈撕裂或XX時,病人出現劇烈銳痛,這種疼痛來去匆匆且可能與身體活動無關。有時這種病損可能發生在大動脈,特別是主動脈。主動脈的過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動脈瘤)突然出現滲漏,或者內膜輕度撕裂,血液滲漏入主動脈夾層。這些損害可導致突然的嚴重疼痛。疼痛可發生在頸后、肩胛間區、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縮時,位於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的一組瓣膜可能會脫向左心房(二尖瓣脫垂),這種病人有時可出現短暫發作的刺痛,通常這種疼痛位於左乳下,且與體位和活動無關。氣促
氣促是心力衰竭的常見癥狀,是液體滲出到肺臟中肺泡間質的結果,稱為肺充血或肺水腫,類似於溺水。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氣促只出現在體力活動時。隨著心衰的加重,輕微活動時也發生氣促,直至靜息狀態下都出現氣促。卧位時液體滲到整個肺臟,而站立位時由於重力作用液體主要分佈在雙肺底部,故心衰病人卧位時發生氣促或加重而站立位時癥狀減輕 。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是病人夜間平卧時發生的氣促,站立后可減輕。
氣促不只見於心臟疾病,罹患肺部疾病、呼吸道肌肉疾病以及影響呼吸過程的神經系統疾病亦可出現氣促。任何導致氧供與氧需失衡的疾病或狀態,如貧血時血液攜氧不足或甲亢時氧耗過度等,皆可致患者氣促。乏力
當心臟泵血能力下降時,活動期間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滿足需要,此時患者常感到疲乏與倦怠。但這些癥狀常難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視。患者常通過逐漸減少活動量來適應或歸咎於衰老的表現。心悸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心跳沒有感覺。但在某些情況下,如劇烈活動后,甚至正常人亦會察覺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齊。通過脈搏觸診或心臟聽診,醫生可以證實這些癥狀。心悸癥狀是否屬於異常,取決於對如下問題的回答:有無誘因、是突然發生或 是逐漸發生、心跳頻率、是否有心律不齊及其嚴重程度等。心悸與其他癥狀如氣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暈等一道出現時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嚴重疾病存在。頭暈和暈厥
由於心率異常、節律紊亂或泵功能衰竭導致的心輸出量減少可引起頭暈和暈厥(見第23節)。這些癥狀也可由大腦或脊髓疾病引起,甚或沒有嚴重的病因。如長久站立的士兵因腿部肌肉活動減少影響血液迴流心臟,可能會出現頭暈。強烈的情緒波動或疼痛刺激神經系統也可導致頭暈和暈厥。醫生必須鑒別心源性暈厥與癲癇,後者由大腦疾病引起。心血管疾病與鐵元素
鐵是使氧氣連結在血紅素上的重要元素。在肺部,吸入的氧氣同紅血球相結合,然後通過血管輸送到各個器官。所以,作為供氧媒介的重要組織部分,一旦供應量達不到需求,就會直接導致血液運氧能力的降低甚至消失,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很多心腦血管疾病都是由高血壓所引起的。而超過一半的高血壓患者又都是因為缺氧睡眠造成的。正常人睡眠時,血壓會逐步降低到最低水平,但缺氧睡眠者血壓不降反升。睡眠缺氧會引起神經持續XX,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從而使患者突發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動態血壓監測(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是近10年應用於臨床診斷和監測高血壓的技術,有助於了解患者接近真實生活狀態下的血壓水平、血壓晝夜節律變化規律以及患者血壓對藥物治療的反應。 因為可以連續24小時甚至72小時記錄日常生活狀態下的體表心電圖,是近年來臨床廣泛應用的診斷心律失常、篩查心律失常事件高危患者、評價藥物或起搏器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還可以記錄到常規心動圖不易記錄到的心肌缺血改變,對冠心病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是目前對已知或可疑冠心病進行臨床評價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的無創檢查手段。該試驗與一些具體的檢查方法結合,如運動負荷超聲心動圖、運動核素心肌顯像等檢查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無創檢查手段診斷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心血管超聲技術
體表Doppler技術在檢測心臟各房室大小、室壁運動、血流速度和心臟功能方面可以提供很有價值的信息。二維超聲心動圖是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和心瓣膜病的最方便、最安全和比較可靠的檢查手段。近10年來,藥物負荷超聲心動圖和心肌造影超聲心動圖技術在冠心病的診斷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放XX性核素心肌顯像技術
是核醫學檢查手段近年來進展較快的一個方面。因為操作簡單、無創可重複和敏感性高等優點,成為目前診斷冠心病的重要檢查手段。臨床常用的有核素心肌灌注顯像、放XX性核素心血池顯像和核素心肌代謝顯像技術。正電子發XX型電腦斷層顯像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該技術是目前唯一用解剖形態學方式進行功能、代謝和受體顯像的技術,被稱為分子顯像或生化顯像技術。在明確心肌缺血部位和範圍、評價存活心肌和測定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方面有重要價值。電子電腦斷層掃描技術
(CT)
CT冠狀動脈成像和心臟三維重建技術的應用,是1998年以來無創影像學檢查手段進展最大、最快的一個方面。對於冠狀動脈中、高度狹窄的陰性預測價值較高,在冠狀動脈中、高度狹窄的篩查方面可部分取代有創的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核磁共振成像
(MRI)
是近年來心血管影像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主要用來評價心肌梗死的部位和範圍、存活心肌和心功能改變情況。有創檢查手段
1、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和左心室造影
近年來,經橈動脈途徑的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左心室造影和介入治療成為大多數患者優先選擇的檢查和治療手段。
2、冠狀動脈內超聲和冠狀動脈內多普勒血流測定
冠狀動脈內超聲能精確地分辨血管壁的結構和對冠脈內斑塊進行定量和定性診斷。近年來,該技術在指導介入治療策略的選擇、評價介入治療效果和研究介入治療后再狹窄機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冠狀動脈內多普勒血流測定用於評價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可直接反映冠狀動脈內血液動力學功能。
3、心腔內電生理檢查技術
是目前研究心臟生理性和病理性電活動規律、評價心臟自律性、XX性和傳導性的最可靠的檢查手段,能夠為經導管XX頻消融治療某些心律失常提供最有指導價值的信息。心肌標誌物檢測
血液中心肌標誌物水平的增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診斷標準之一。目前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好的心肌標誌物是心肌肌鈣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其增高幅度與心肌缺血損傷的面積相關,主要用於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斷、危險分層和預后判斷。九種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食品
玉米: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亞油酸的含量高達60%以上。有助於人體脂肪及膽固醇的正常代謝,可以減少膽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積,從而軟化動脈血管。
西紅柿:不僅各種維生素含量比蘋果、梨高24倍,而且還含維生素蘆丁,它可提高機體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體內垃圾,保護血管彈性,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蘋果:蘋果富含多糖果酸及類黃酮、鉀及維生素E和C等營養成分,可使積蓄體內的脂肪分解,對推遲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發作有明顯作用。
海帶:海帶中含有豐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這類物質均有類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膽固醇、脂蛋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茶葉: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增強紅細胞彈性,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經常飲茶可以軟化動脈血管。
大蒜:含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顯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的良藥。
洋蔥:含有一種能使血管擴張的攝護腺素A,它能舒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管的壓力,同時洋蔥還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強纖維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的功能。
茄子:保護心血管、降血壓,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有軟化血管的作用,還可增強血管的彈性,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細血管XX,對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三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經常食用,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並可預防高血脂症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等疾病,是心血管類疾病最佳保健食品
保護心血管需要注意的飲食細節
每天喝一小杯紅酒
紅酒能預防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栓塞,降低血小板的活性。每天淺嘗一小杯酒可使人年輕1.9歲,啤酒、果酒都可以。科學家認為,每天攝入一點點乙醇能保護心臟。每天吃點含鉀食物
含鉀離子最多的蔬菜和水果,要數土豆和香蕉。美國醫學專家認為,如果每人每天吃上一兩個香蕉及土豆,將有助於降低血壓,保護心血管,心肌梗塞及腦溢血也就較少發生。每天吃點含維生素E的食物
國外有關機構做了一項調查,讓數萬名67歲以上的老人按照國際老人研究所制定的飲食標準用餐,每天吃3次富含維生素E的食品。結果顯示,這些人患心臟病的危險性,只有那些不按飲食標準用餐的人的二分之一。每天都吃一點魚
醫學研究表明,每周吃4次魚,死於心臟病的危險性會降低44%。醫學專家對2000名不同年齡的人進行了長達30年的健康觀察,發現生活在沿海的居民很少患心血管病。心血管病的預防
心血管系統擁有許多血管,這些血管將各種各樣的物質運送到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里。在這些物質中有氧氣、燃料(葡萄糖)、建築材料(氨基酸)。維生素以及礦物質。被稱作毛細血管的微小血管在肺部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這樣我們的血液就得到了氧氣,與此同時,肺部的二氧化碳則被我們呼出。這些血管伸入心臟,而心臟則將血液擠壓至全身上下各個細胞。在各個細胞處,血管形成一個毛細血管網路,為細胞輸送氧氣和其他養料並帶走細胞中的代謝廢物。氧氣以及葡萄糖是身體的各個細胞製造能量所必需的物質;而細胞中的代謝廢物則是指二氧化碳和水。
為細胞提供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血管叫做動脈,而從細胞裡帶走代謝廢物及二氧化碳的血管叫做靜脈。動脈血比靜脈血要紅,這是因為動脈血里攜帶氧氣的物質是血紅蛋白,它其中含有鐵元素。動脈里的壓力也要比靜脈大。正如所有的血液要從細胞迴流到心臟一樣,所有的血液也都要經過腎臟。在那裡,代謝廢物被清除出血管,轉變成尿液,並儲存在膀胱里。
實際上「心臟病」這個名稱是不正確的。主要危及生命的疾病是動脈疾病。年復一年,動脈血管壁上開始形成沉積物。它們被稱為動脈血斑或動脈粥樣化。「動脈粥樣化」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中「粥(porridge)」這個詞。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動脈中沉積物與濃稠的粥非常相似。這種動脈沉積的現象叫做動脈硬化症,而且它只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發生。患了動脈硬化症,血液會比正常的血液粘稠,並含有凝塊,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動脈會出現阻塞,從而使血液流動中斷。如果這發生在為心臟給養的動脈血管里,那麼,由它們負責給養的那半邊心臟就會因缺少氧氣而死。這叫做心肌梗塞或心臟病。在出現這種情況之前,許多人被診斷為心絞痛——由於為心肌提供氧氣和葡萄糖的冠狀動脈被部分阻塞,心臟獲得的氧氣受到限制,因而引起胸口疼。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我們用力或者承受壓力的時候。
假如血管阻塞發生在大腦里,那麼一部分大腦就會死亡,這就是中風。我們大腦里的動脈非常脆弱。有時候引起中風的並不是血管阻塞,而是動脈XX,這就是腦溢血。如果阻塞發生在腿部,就會引起腿部疼痛,這就是血栓症的一種(一個血栓就是一個血塊兒)。當體表的動脈發生阻塞時,就會在手部或腿部等處造成體表循環不暢。
綜上所述,造成所謂「心臟病」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動脈硬化(動脈里沉積物的形成);第二,血塊的出現(濃血)。然而,還有第三個問題能夠並且通常會伴隨著動脈粥樣硬化一道出現,那就是動脈硬化——動脈的變硬。動脈是有韌性的,不管是不是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出現,它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失去彈性而變硬。原因之一是缺少維生素C,因為如果缺乏維生素C人體就無法產生膠原質,而膠原質能夠讓皮膚及動脈保持柔軟。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和濃血都會使我們的血壓升高,從而使我們更容易患血栓症,心絞痛,心臟病或者中風。
妊娠合併心血管系統疾病
妊娠期間,胎兒在母體內生長發育及孕婦體內的一系列變化,增加了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在心臟功能正常的基礎上,完全可以勝任妊娠、分娩及產褥期的負擔。但妊娠期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再加之妊娠及分娩時給予心髒的額外負擔,將導致心臟功能進一步降低,引起心力衰竭,甚至造成母子死亡。
心臟病患者能否耐受妊娠、分娩及產褥期的負擔,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如心臟病種類、病變程度、心功能及有無併發症與醫療條件。既要防止妊娠后可能使心臟病加重造成危害,又要避免因過多顧慮而使仍能勝任的孕產婦失去分娩機會。關於冠心病的現狀
每一秒鐘,在工業化國家都有男人和女人死於動脈粥樣硬化沉積于冠狀動脈(導致心臟病發作)或向大腦供血的動脈(導致中風)的結果。這些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擴散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直到現在,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真正原因仍未被足夠了解。
常規藥物大多限於治療這種疾病的癥狀。鈣離子拮抗劑、B受體阻滯劑、硝酸甘油、和其它藥物都用於減輕心絞痛。手術過程(血管移植,搭橋手術)用於機械改善血流。幾乎沒有常規藥物針對關鍵的原因:觸發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髮展的血管壁的不穩固性
細胞健康學在我們理解這些原因和導致冠心病的有效預防和治療方面,提供了一個突破。冠心病和其它形式的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基本原因是數以百萬的血管壁細胞中,維生素和其它基本營養素的慢性缺乏。這導致血管壁的不穩定,受損和開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沉積,以及最終出現心臟病發作或中風。因為心血管疾病的基本原因是血管壁基本營養素的缺乏,每日這些基本營養素的最優化攝取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幫助修復血管壁損傷的基本措施。
維生素和其它營養素可以中止和逆轉冠狀動脈疾病
因為尚沒有有效中止或逆轉冠狀動脈疾病的方法,每年有數百萬的人死於心臟病發作。因此,我們決定測試一種特定的維生素療法對頭號健康問題:心臟病發作的原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有效性。我們知道,如果這種營養補充性療法可以中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一步發展,對抗心臟病的戰爭就可能獲得勝利,以及,消滅心臟病的目標就成為現實。
為測試這個維生素療法的有效性,我們主要不是觀察循環于血流的危險因子,而主要專註于這個關鍵的問題,沉積于冠狀動脈壁內的粥樣硬化斑塊。新近一種令人欣喜的診斷技術令我們可以無創傷地檢測冠狀動脈沉積斑塊的大小,超聲X線斷層掃描。
超聲X線斷層掃描不需要針頭或放XX性探頭,測量鈣化沉積的面積和密度;然後,電腦會通過分析冠狀動脈掃描(CAS)分,自動計算它們的大小。冠狀動脈掃描分越高,鈣沉積越高,提示冠心病越晚期。對比血管造影術和腳踏板測試,超聲X線斷層掃描是當今最準確的早期診斷冠心病的技術。這個診斷性檢測可以遠在心絞痛或其它癥狀出現前發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沉積。
而且,由於它直接檢測動脈壁的沉積,它是比膽固醇或任何其它循環在血流的危險因子更好的心血管危險指標。
我們研究了55名程度不同的冠心病病人。病人先進行為期一年的不接受維生素療法的,冠狀動脈鈣化大小的監測,隨後是為期一年的維生素療法的同樣監測。以這種方式,同一個病人的心臟掃描進行前後對比。這個方案有一優點,病人作為他們自己的對照。這個療法所用的營養素都有協同作用。
這個歷史性研究的結果出版在1996年的應用營養學雜誌上(參看書後的目錄)。最重要的發現呈交在這裡。這個研究監測了冠狀動脈疾病怎樣不斷發展,直到最後心臟病發作出現。沒有接受營養性補充者,冠狀動脈鈣化以指數生長,每年的增長達44%。因而,沒有維生素保護,冠狀動脈沉積每年約增加一半。
使用維生素療法,冠狀動脈沉積的快速生長可在頭半年內減慢,而在第二個半年基本中止。因而,不會有心臟病發作發生。 以上這些研究是來自早期冠狀動脈沉積的病人,他們,和數以百萬的成年人一樣,在生命的最旺盛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出現了冠狀動脈粥樣沉積。
當病人開始維生素療程的時候,這個趨勢被逆轉,並且實際上,冠脈鈣化的平均進展速度降低。最重要的是,在早期的冠心病病人,這個基本營養素療法在一年內中止了冠心病的發展。需要多久才顯示其對動脈壁的自然康復作用,這個研究給了我們寶貴的信息。雖然頭六個月內,病人體內的沉積仍繼續生長,儘管以減慢的速度,但生長在第二個六個月基本中止。當然,任何中止早期冠心病的療法都可預防此後的心臟病發作。
不足為奇,維生素和其它營養素的康復作用在變得明顯前,有幾個月的滯後期。動脈粥樣硬化沉積經過許多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形成,需要幾個月才能控制病變的進展和開始康復過程。晚期的冠心病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出現能被檢測的康復過程。
在維生素療法之前,病人的冠狀動脈已形成粥樣硬化沉積(左圖的白色園圈部分),上圖是取自超聲X線斷層掃描圖的放大。
自然保健的突破
這個臨床研究標誌醫學上的突破並將會導致全球數以百萬人的健康的改善。第一次,下述的臨床結果被記載:
*沒有維生素療法,冠心病是一個進行性的疾病,動脈粥樣沉積以每年約44%的生長率增長。
*維生素和其它營養素可以中止早期的冠狀動脈粥樣沉積:心臟病的原因。
*因此,現存在一個自然有效的中止和逆轉冠心病的天然方法—不需要血管移植或搭橋手術。
*任何國家的每一個男人和女人可以立刻利用這個醫學突破。
*未來的幾十年,死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人將會下降到現在的零頭,而對我們的後代,心血管疾病將不再被認識。
大規模的研究記載維生素預防心血管疾病
各種維生素和營養素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巨大作用已被多個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所記載 。洛杉磯的加州大學的JAMES 博士和他的同事,對11000名美國人作了為期超過十年的維生素攝入調查。這個政府資助的研究顯示,每天從膳食或補充性攝取至少300毫克維生素C的人,對比每天僅攝取美國人平均的50毫克的人,心臟病發生率在男性可減少50%,在女性可減少40%。同一個調查顯示,維生素C的攝入的增加和壽命延長達6年有關。
每日300毫克 平均膳食
減少心臟病達50% 增加心臟病危險
加拿大醫生G.C.WALLIS 顯示,膳食性維生素C可以逆轉動脈粥樣硬化。在他的研究的開始,他以血管造影(注XX一种放XX性物質,然後X線拍照)記錄動脈粥樣硬化沉積。然後,一半的病人接受每天1.5克的維生素C,另外一半的病人則沒有。對照分析,平均經10到12個月,結果顯示,哪些接受維生素C的病人,動脈粥樣硬化沉積減少30%。而對比的是,沒有接受維生素C的病人其動脈粥樣硬化沉積顯示沒有減少。這些病人的動脈粥樣硬化沉積或者保持不變,或者進一步XX。很奇特,這個40年前所做的重要研究沒有進一步調查。
沒有維生素C補充 每日1500毫克
冠心病發展 30%的病例中止或逆轉冠心病
維生素E和B-胡蘿蔔素亦減少你的心血管病危險
護士健康研究調查了87000個護士,年齡從34到59歲。1993年,第一個研究結果出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顯示,對比平均每天僅食用3個單位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