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分佈于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藥材主產于江蘇、山東,安徽等地亦產,目前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價格可到大有恆中藥材庫查詢。
簡介
太子參[1]為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Pseudostellaria hetero太子參
phylla(Miq)Pax ex Pax et Hoffm.],以塊根入葯。又名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米參。有補氣益血、生津、補脾胃的作用。適於小兒夏季久熱不退、飲食不振、肺虛、咳嗽、心悸等虛弱之症以及小兒病後體弱無力、自汗、盜汗、口平等症。分佈于貴州、 遼寧、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目前全國各地都有栽培。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乾燥塊根。主要產于貴州、福建、江蘇、山東、安徽等地。其中以福建 柘榮縣產的太子參最為出名。一九八五年正式列收載到《中國藥典》。 「牛大場太子參」是全國聞名道地藥材,以色澤晶黃、塊根肥大、氣味濃厚而享譽國內外。各主要中藥材市場太子參價格以「柘榮太子參」價格為衡量標準,主導了國內藥材市場太子參價格。 牛大場鎮太子參 全國最大的太子參產區,于2004年通過國家GAP認證,有」西南葯城「的美譽,現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 ,躍居於,成為全國太子參規範化種植基地,為了創立本地太子參品牌,發展地方中藥材產業,牛大場鎮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為太子參設計了產地專用包裝袋——「西南葯城」貴州施秉牛大場太子參。從此,牛大場太子參結束了沒有自已名字的歷史,凡從產區調出的太子參產品將一律以自已真正的身份亮相各大葯市。 柘榮太子參 柘榮素有「中國太子參之鄉」美稱,全縣太子參種植面積3.2萬畝,年產量4900多噸,產銷量占全國三分之二,「柘榮太子參」品質領先、質量優良,含有太子參多糖、太子參皂甙、多種微量元素及人體所需16種氨基酸。2003年,柘榮縣承擔了國家科技部科技攻關項目--太子參GAP項目的研究。通過2年多的努力,2005年,太子參GAP基地通過國家葯監局專家組現場認證,同年,太子參GAP研究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從而使柘榮太子參GAP生產標準成為了全國太子參生產的指導標準。「柘榮太子參」 1992年獲得全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2001年獲得國家證明商標、2005年獲福建省著名商標、2006年榮獲中國馳名商標,2007年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柘榮縣規模葯業企業使用「柘榮太子參」為主要原料,先後研發出「太子寶口服液」、「復方太子參顆粒劑」、「太子寶口服液」、「好味口牌兒童健胃消食片」等數十個產品,同時,國內的江中藥業、武漢健民等知名企業以「柘榮太子參」為原料開發了健胃消食片、肝復康丸、平喘益氣散等。產品銷售網點遍及省內、廣東、北京等20多個省市和美國、法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地下有肉質直生紡錘形塊根,四周疏生鬚根。莖單一,不分枝,下部帶紫色,近方形,上部綠色,圓柱形,有明顯膨大的節,光滑無毛。單葉對生;莖下部的葉最小,倒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漸窄成柄,全緣,向上漸大,在莖頂的葉最大,通太子參
常兩對密接成4葉輪生狀,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2-4.5cm,先端漸尖,基部狹窄成柄,葉背脈上有疏毛,邊緣略呈波狀。 花二型:近地面的花小,為閉鎖花。花梗紫色有短柔毛,萼片4,背面紫色,邊緣白色而呈薄膜質,無花瓣;莖頂上的花較大而開放,花梗細,長1-2(-4)cm,有短柔毛,花時直立,花後下垂,萼片5,披針形,綠色,背面及邊緣有長毛;花瓣5,白色,先端呈淺齒狀2裂或鈍;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 蒴果近球形。有少數種子,種子褐色,扁圓形或長圓狀腎形,有XX突起。 花期4月,果期5-6月。生理特徵
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境,怕高溫,30℃以上生長發育停止。怕強光暴曬,烈日下容易枯死,比較耐寒。在-17℃能安全越冬。低溫條件下也能發芽、生根。在陰濕的條件下生長良好,喜肥沃疏鬆、含有豐富腐殖質土壤,砂質土壤中生長良好。低澇地、黏壤、土質堅實、排水不良、土壤含腐殖質少。瘠薄的土壤生長不好。民間傳說
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5歲,天資聰慧,能辨忠識奸,深得太子參
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時不時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后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葯,並懸以重賞。一時間,各地獻寶薦醫者絡繹不絕,但所用皆為參類補藥,卻並未奏效。一天,一位白髮老者揭榜獻葯,聲稱非為懸賞,而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著想。國王對老者說:「爾誠心可鑒,然若葯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葯,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葯,服百日必能見效。」於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獻的這種細長條狀、黃白色的草根。三個月后,果見形體豐滿,病恙不染。此時,國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餘,晉封王子為太子,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老者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獻之葯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葯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於是,「太子參」的美名就由此傳開了。化學成份
1、微量元素 太子參含有Fe、Cu、Zn、Cr、Ni、Co、Sr、Mn、Pb、Li、Na、B、Be、Ti、Al、Ca、Mg、K、P、Se等豐富的微量元素,其中Fe、Cu、Zn、Cr、Ni、Co、Sr、Mn、為人體的必需元素,據分析以Fe、Cu、Zn、Mn的含量較高,Pb為有害元素。 2、氨基酸 太子參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包括組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纈氨酸等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較高。 3、糖類 從太子參中分離得到太子參多糖PHP-A和PHP-B,平均分子量分別為3.2×10和46×10。此外,還分離得蔗糖,麥芽糖及α-槐糖(α-kojibiose)。 4、苷類 太子參中的苷類成分主要為太子參皂苷A(PseudostellarinosideA),尖葉絲石竹皂苷D(A-cutifolisdeD),胡蘿蔔苷(daucosterine)及△ -豆甾-3β-烯醇,3-O-β-D葡萄糖苷(△-3β-stigmastenol-3-O-β-D-glucoside)。 5、磷脂類 太子參含有磷脂類成分,其組分主要為溶磷脂酰膽鹼,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及磷脂酸等。 6、環肽類 從太子參中分離得heterophyllinA(Ⅰ)(太子參環肽A),heterophyllinB(Ⅱ)(太子參環肽B), heterophyllinC(Ⅲ)(太子參環肽C), heterophyllinD(Ⅳ)(太子參環肽D), heterophyllin E(Ⅴ), heterophyllin F(Ⅵ), heterophyllin G(Ⅶ), heterophyllin H(Ⅷ) , pseudostellaria A(Ⅸ), pseudostellaria B(Ⅹ), pseudostellaria C(ⅩⅠ), pseudostellaria D(ⅩⅡ), pseudostellaria E(ⅩⅢ), pseudostellaria A(ⅩⅣ), pseudostellaria G(ⅩⅤ), pseudostellaria A(ⅩⅥ)。 7、脂肪酸類 太子參中含有棕櫚酸,亞油酸,山嵛酸,2—比咯甲酸(2—minaline)二十四碳酸,十八碳酸,琥珀酸(srccinicacid)。 8、油脂類 太子參中含有1-甘油單硬脂酸酯(gleceroll-monlinolate),吡咯-2-羧酸-3』。呋喃甲醇酯(3』-furfurylpyrrole-2-carboxylate),三棕櫚酸甘油酯(tripalmitin),棕櫚酸三十二醇酯(sotriylpalmitate), 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ɡ棕櫚酸酯(β-sitosterlol -3-O -β-Dglucoside -6』 –palmitate)。 9、揮髮油類 太子參中揮髮油中已得的主要成分有吡咯,糠醛,糠醇,1-甲基-3丙基苯,2-甲基-吡咯,4-丁基-3-甲氧基-環己二烯1-酮,4-丁基-3-甲氧基- 2-環二烯1-酮,2-甲氧基-6-(1-丙烯基)-酚,2-甲氧基-4-(1-丙烯基)-酚,2-環己烯1-醇-苯甲酸酯,鄰苯二甲酸二特丁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化合物,其中以糠醇含量最高。 10、甾醇類 太子參含有β-谷甾醇及△-豆甾浠-3β-醇(stigmast-7-en-3β-ol)。 11、其他 從太子參中還分離得到去甲鳶尾素A(tristec-torigeninA),肌-肌醇-3-甲醚(myoinositol-3-methxyl)。藥材性狀
乾燥塊根呈細長條形或長紡錘形,長約2~6厘米,直徑約3~6太子參
毫米左右,表面黃白色,半透明,有細皺紋及凹下 的鬚根痕,根頭鈍圓,其上常有殘存的莖痕,下端漸細如鼠尾。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而亮,直接曬乾的斷面為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肥潤、黃白色、無鬚根者為佳。 皮層薄壁細胞數列,多切向延長。韌皮部窄;韌皮XX線寬。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占根的大部;木XX線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成束,呈放XX狀排列;初生木質部3-4原型。 本品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于木質部較易察見。炮製方法
揀去雜質,摘除殘留鬚根,篩去灰土即得。藥理作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②《飲片新參》:「甘潤,微苦平。」③《中藥志》:「甘苦,微寒。」入肺、脾經《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功效分類】補虛葯,補氣葯 【功效主治】補益脾肺,益氣生津。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 1.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党參。 2.用於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於西洋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克。 【用藥忌宜】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用藥配伍】 1.配麥冬,補肺並潤肺養陰,用治肺陰虧虛的肺虛咳嗽最宜。 2.配黃芪,補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勞倦乏力為效。 3.配白朮,共奏補脾肺之功。同治虛勞,勞倦乏力者。常用配方
治自汗方(《陝西中草藥》):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古籍考證
1.《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2.《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3.《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4.《江蘇植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 5.《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6.《陝西中草藥》: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後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乾,不思飲食。繁殖方法
太子參繁殖方法分種子繁殖和根莖繁殖。種子繁殖
因太子參是蒴果種子成熟不一致,蒴果開裂,種子自然脫落, 不易採收。一般都是利用太子參收穫后,就地培育幼苗,用太子參
四齒淺耕2厘米左右,再施入人糞尿,種點秋菜或大青葉等藥材,秋菜收后再施一次人糞尿,6-7天後整平地面蓋上稻草或麥草。第二年4月份苗出來,不久大青葉也採種了。剪去地上莖,除去覆蓋草,進行田間管理,間去過多的苗子。當苗長5片葉時進行移栽,選擇傍晚或陰天進行,把幼苗的莖節橫放埋入土中,留出頂端葉片。注意遮蔭(蓋稀稀的草或設前棚),生出新根后,撤覆蓋物。也有的地方,把種子採下用濕砂貯藏,備秋播或春播用。 5~6月當果實將要成熟前,連果柄剪下,置室內通風乾燥處陰乾后,進行脫粒、凈選后,立即進行混砍濕藏,否則不發芽。 其方法是:將1份種子與2-3份清潔河砂混拌均勻,砂的濕度,以手握之成團、鬆開即散為度。然後,一起裝入大小適中的木板箱內,攤平,上面蓋2厘米厚的細砂,箱不加蓋,置通風陰涼的室內貯藏至秋季或翌年春季播種。 播種育苗:春播或秋播。 春播,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秋播,于9月酷暑過後進行。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橫向開溝條播,溝深1厘米。然後,將催芽籽拌草木所均勻地播入溝內,覆細上厚1厘米左右,以不見種子為度。上蓋稻草或雜草,澆1次透水,保濕保溫。 亦可撒播:將畦作成150厘米寬的高畦或平畦,耬松耙平、然 后,將1份催芽將拌10份細土,均勻地撒入略面,再用齒耙耬平畦面,上撒蓋細肥土或草木炭,以利保溫保濕,但不宜太厚。播后經常保持床上濕潤,半個月左右即可出苗。遇乾旱天氣,要澆水保墒,以利出苗。出苗后,揭去蓋草,加強苗床管理,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時進行移栽。根莖繁殖
大面積生產多採用分根繁殖。原地留種,選擇植株生長健壯的地塊,留于地中,4-5月在行間套種蔬菜或豆類、中草藥草決明、柴胡、望江南等,夏季炎熱的氣候,套種作物正是生長旺盛時期,給太子參起遮蔭作用,並巨能降低地溫,使太子參安全度夏。秋季栽種孩兒參時挖起作種栽。選芽頭完整、體肥大整齊、無傷、無病蟲害的塊根作種。栽種不能過遲、過深或過淺,一般在10月份。 塊根栽的方法:按行株距15厘米*6厘米,斜栽或平栽入溝內。栽入深度以6~9厘米為宜。太子參具「莖節生根」的特性,栽植深度與產量有關:過錢,塊根集中在表上層內生長,參體細小且易發叉;過深,塊根雖肥大,但髮根數量少,產量低。一般栽下1個母參,能產生10多個子參。幼苗萌芽生長是靠母參供給養分,植株枯萎后,母參已腐爛,此時子參分散生長於土中,XX夏季休眠。栽培要點
正確選地,精耕細作
應選擇疏鬆肥沃略帶傾斜的向北山坡旱地種植,尤以生茬地最太子參
佳。為降低病源、減輕病害,每2—3年應實行1次輪作,前茬忌茄科煙草、蔬菜等作物、禾本科作物地塊尚可。種植地深耕20厘米,畦寬0.8—1.4米,高25厘米,畦面呈龜背形,溝寬30厘米。精耕細作,使土層疏鬆。種植前15天用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配成800倍液噴畦面后將表土翻入土層,預防地下害蟲。嚴格選種,適時栽種
選擇肥大、健壯、芽頭完整、無損傷、無病害的種根或採用種子播種繁育方法生產出不帶病源的種根作生產用種,以利培育無病壯苗,為豐產奠定基礎。掌握在霜降前後種植,用種量20公斤/畝,種植前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30分鐘瀝干后,用清水漂洗殘留藥液,晾乾、待播。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太子參的植株矮小,以塊根為經濟目標,為避免傷根或肥料與種參接觸霉爛,後期不宜中耕追肥。施足基肥和掌握適宜種植濃度是高產的關鍵措施,以重施基肥為主。畦面橫向開10厘米深定植溝,溝距13—15厘米,每畝用草木灰120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複合肥10公斤、人糞尿200公斤漚制后撒施於溝底並覆蓋薄土。按株距4—6厘米排放種參,芽頭距地表6厘米,種參頭尾相接,然後覆細土蓋種。護墒、保濕,酌情追施平衡肥
出苗后25天應拔草,輕度疏鬆表土。苗期過後不宜鬆土,封行時拔太子參
草,封行后停止墒情活動,促進參體生長。生長階段以保持濕潤、畦面不積水為宜,塊根膨大期要勤澆水,促進塊根生長發育。對苗壯、土層肥沃、基肥足的地塊不宜追肥,避免枝葉徒長。若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失衡,則鬚根增多,產量降低。但對基肥不足、地力瘠瘦、苗期分枝少、苗架纖弱的地塊,應在清明前後用腐熟餅肥30—40公斤/畝拌土施於畦中,或用「雲大」「芸薹素」等根外追肥,以提高群體光能效應,延緩莖葉枯萎、防止早衰,促進塊根增生、膨大。科學施用平衡肥,對提高產量至關重要。適時採收、留種
在太子參種植后的翌年夏至前後,當地上部50%以上的莖葉枯萎時就應採收,此時參根成品率最高。宜選擇晴天收穫,大小參根應採收齊全。選擇無病害、具有固定特性、芽頭飽滿、肥壯的留作種根,置於陰涼處按一層沙(10厘米厚)、一層參種反覆重疊4—5層。貯藏期間保持沙層濕潤,每隔20天翻堆檢查,揀出霉爛參根,臨栽種前優中選優,保證種根質量,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蟲害防治
太子參花葉病太子參花葉病
[2] 癥狀 病株矮小,葉上出現斑駁花葉,葉片皺縮,塊根小,根數明顯減少。太子參產區5月癥狀明顯。 病原 已知毒原種類有:TMV稱煙草花葉病毒的一個株系,病毒粒體桿狀,長約300nm;TμmV稱蕪菁花葉病毒,屬馬鈴薯Y病毒組,病毒粒體線狀,長680一780nm,病葉細胞內有風輪狀內含體;CMV稱黃瓜花葉病毒,屬黃瓜花葉病毒組。病毒粒體球狀,直徑約30nm;BBWV稱蠶豆萎蔫病毒。病毒粒體球狀,大小25nm,在病葉細胞內有晶格狀內含體。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毒靠帶毒的太子參種根為繁殖材料或由帶毒的蚜蟲傳毒,引起發病,擴大為害。太子參生育期蚜蟲發生量大及管理粗放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利用莖尖脫毒,進行熱處理,培育無毒種苗。 (2)種子經0℃低溫處理40一60天後播種,培育無毒實生苗。 (3)及時防蟲 確保種苗不帶毒。葉斑病
4~5月發生,危害葉片,光侵害下部葉片,后逐漸向上蔓延,葉 片上產生枯死的斑點,嚴重時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①收穫后徹底清理枯枝殘體,集中燒毀 ②嚴格實行輪作,不宜重茬 ③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每10天1次,連續2-3次 ④發病嚴重時,噴50%地多菌靈500~1000倍液,或70%托布津800倍液,7~10天1次,連噴2~3次。根腐病
發病初期,先由鬚根變褐腐爛,逐漸向主根蔓延。主根發病後,嚴重時全根腐爛。7~8月高溫高濕天氣,發病嚴重;此外,田間積水,爛根死亡嚴重。 防治方法: ①雨後及時疏溝排水 ②栽種前,塊根用25%多菌靈200倍液浸種10分鐘,晾乾後下種 ③發病期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市津1000倍液澆灌病株。病毒病
感病植株葉片呈花葉狀,植株萎縮,葉片捲曲,嚴重影響生長發育。 防治方法: ①選擇無病植株留種 ②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 ③注意防治傳毒害蟲。地下害蟲 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等均可危害參苗與參根的生長與發育,應及時捕殺。 防治措施: ①施用的糞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溫堆肥 ②燈光誘殺成蟲 ③田間發生期用90%敵百蟲l000倍或50%E605乳油1000倍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澆灌,也可用40%的速滅殺丁乳劑2ml裝的速滅殺丁5~6支,對水45kg均勻地噴在幼苗植株上及其基部周圍土壤上 ④毒餌誘殺,用25~30g氯丹乳油拌炒香的麥麩5kg加適量水配成毒餌,于傍晚撒於田間或畦面誘殺。採收加工
採收
6~7月初大部分植株枯黃倒苗后,除留種地外,應立即采太子參
挖,若延遲不收,遇雨水多時,易造成腐爛。收穫時,先除去莖葉,后控取塊根,注意不要碰傷勞頭,保持參體完整。加工
用清水洗凈參體,搓會鬚根,薄攤于曬場或曬席上直接曬乾。或將參根運回後置通風乾燥的室內攤晾1~2天,使根部失水變軟后,再用清水洗凈,投入100℃開水鍋中,燙2~3分鐘,取出立即攤放于曬場或曬席上暴曬,曬乾即成商品。每公頃產乾貨750~2250千克,1.5千克鮮貨加工成0.5千克乾貨。健康食譜
黃芪紅棗太子參湯
材料:黃芪15克、紅棗7枚、太子參10克。 做法:將黃芪、紅棗、黃芪紅棗太子參湯
太子參加適量水煮30分鐘,每晚臨睡前或清晨空腹時代茶給孩子喝。 功效提示:這款湯有補肺健脾的功效,適宜反覆感冒的孩子吃。銀耳太子參燉鹿肉
材料:銀耳50克,太子參15克,鹿肉300克,姜10克,清湯1200克。 調味料:鹽5克,雞精3克,糖1克,胡椒粉1克。 做法: 1.銀耳、太子參分別用溫水漲發好,鹿肉切蠶豆丁大小汆水,姜切片待用。 2.將凈鍋上火,放入清湯、太子參、銀耳、鹿肉、薑片,大火燒開轉小火燉50分鐘調味即成。 功效:鹿肉營養豐富,長期食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對面黃體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銀耳可養陰生精,潤肺健脾,對陰液虧虛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太子參燉田雞
材料:田雞350克,瘦肉50克,太子參50克,枸杞子10克,姜10克,清湯700克。 調味料:鹽5克,雞精3克,糖1克。 做法: 1.田雞宰殺斬塊汆水,瘦肉切豆丁大小汆水,太子參用清水泡發好,姜切片待用。 2.將凈鍋上火,放入清湯丶薑片丶太子參丶枸杞子丶瘦肉丶田雞,大火燒開轉用小火燉30分鐘調味即成。 功效:太子參含多種氨基酸丶果酸丶澱粉丶維生素丶皂苷等成分,能消水腫丶化痰止咳,對心悸自汗丶病後體虛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太子參燉柴雞
功效:滋陰補虛,溫中益氣。特別適於秋冬女性進補,調養產後虛弱等。 原料:太子參8克,柴雞250克 調料:鹽、蔥、姜、料酒適量 做法: 1.將柴雞切塊,在沸水中焯后,將水倒掉。 2.將柴雞與太子參一起,放入蔥、姜、料酒,加清水燉約2個小時,至熟透后加入鹽稍煮幾分鐘即可。 禁忌:高血壓及腎炎、胃炎患者不宜多食。 適合人群:體虛或產後虛弱的女性。臨床應用
1.(《陝西中草藥》)治自汗。太子參9克,浮小麥15克太子參
。水煎服。 2.(《天目山藥用植物志》)主治勞力損傷,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脈細弱。取太子參15-18克,放入碗中,加黃酒、紅塘適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劑。 3.清中消痞湯(名醫李壽山之方)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等。太子參15克,麥門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20分鐘。煎好后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後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葯一天。俟病情穩定或治愈后停葯,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 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性狀鑒別
塊根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2-8cm,少數可達12cm,直徑2-6mm,頂端殘留極短的莖基或芽痕,下部漸細呈尾狀。表面黃白色至土黃色,較光滑,略具不規太子參
則的細縱皺紋及橫向凹陷,其間有鬚根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類白色或黃白色,角質樣;曬乾者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條粗、色黃白者為佳。 顯微鑒別 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4-6列方形木栓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數列,多切向延長。韌皮部窄,XX線甚寬。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占根的絕大部分,XX線寬廣,導管稀疏排列成放XX狀;初生木質部3-4原型。薄壁細胞中充滿澱粉粒,並有少數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于木質部較易察見。 粉末特徵:淡黃白色。 ①澱粉粒極多,多為單粒,類圓形,直徑4-24μm,臍點星狀、三叉狀及裂隙狀等,小粒的臍點不明顯復粒由2-3分粒組成。 ②導管主為網紋導管,直徑12-24μm。 ③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 ④木柱細胞淡黃色,表面觀長多角形,壁薄,部分略波狀彎曲。藥材偽品
假太子參有數種之多,湖北假太子參最常見的有百合科的粗根寶鐸草和石竹科的石生蠅子草,雲南則有以石竹科 的雲南繁縷的根偽充太子參。 1.石竹科植物石生蠅子草Sielene tatarinowii Regel的乾燥塊根。單個或數個簇生,呈長圓柱形,多彎曲或稍扭曲,有時具分枝,長2~13cm,直徑0.2~0.8cm,頂端具多數XX突起的莖殘基或莖痕。表面粗糙,淡黃色或土黃色。斷面具大的裂隙,黃白色或類白色,類角質太子參
。薄壁組織中不含簇晶。2.百合科植物寶鐸草Disporum sessile(Thunb.)D.Dor.Var.pachyrrhizum HandMazz.的根,多數簇生,圓錐形或細長條形,略彎曲,長3~6cm,直徑0.1~0.4cm。表面淡黃棕色,質硬而脆,有細縱紋。斷面平坦,黃白色,久置灰褐色,折斷時常連有細韌的木心。氣微,味淡。 3.石竹科植物雲南繁縷Stellaria yunnanensis Franch的根。根數個簇生,頂端有疙瘩狀莖基,根細紡錘形,長3~9cm,直徑0.2~0.4cm,兩端細尾狀,外表黃白色,有細縱皺。質脆,斷面黃白色,角質樣,中柱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