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
中草藥(英文名:Chinese Traditonal drug):中藥主要由植物葯(根、莖、葉、果)、動物葯(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葯組成。因植物葯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現在中國各醫學院校都開設了天然藥物這門課,所講述的內容就是通稱的中草藥。
詞語概述
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草藥
中藥資源上我們佔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應用。歷史淵源
中草藥是各種中草藥
中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于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 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葯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葯(根、莖、葉、果)、動物葯(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葯組成。因植物葯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醫學應用
中藥應用理論比較獨特。中藥有四氣五味。四氣又稱四性,是指藥性的寒、熱、溫、涼。五味指藥物的辛、酸、甘、苦、咸。中草藥的氣、味不同,其療效也各異。 中草藥的應用形式多種多樣,有用藥物加水煎熟後去渣留汁而成的湯劑,有研磨成粉末狀的粉劑,還有丸劑、膏劑、酒劑、片劑、沖劑、注XX劑等。 中草藥中有許多名葯,植物葯以人蔘、靈芝、何首烏、枸杞最為著名。動物葯以牛黃、熊膽、蛇毒、鹿茸等最為珍貴。礦物葯以硃砂、赭石、滑石、芒硝等為最為常用。藥材加工
凈制
除去雜草、泥沙及非入葯的部分。根據不同品種的要求,有的需要颳去外皮,如白芍;有的應削去粗皮,如黃柏;有的要除去蘆頭、鬚根和殘留枝葉等,再進行大小分級,如牛膝、青木香、丹參、白芷、前胡、XX干、虎杖等;有的要剝去木心,如丹皮。山上的草藥
蒸、煮、燙某些含澱粉或糖質及粘液質較多的藥材,不易乾燥,有的同時含有使自身某些成分分解和轉化的酶,如經加熱處理,使酶失去活力,則能保持藥性不致變質。切制
一些根莖類藥材,如丹參、白芷、前胡、牛膝、XX干、虎杖、商陸、葛根、土伏苓、玄參等,應趁鮮切成片、塊或段,再進行乾燥;果大不易干透的果實類藥材,如宣木瓜、酸橙、佛手等,應先切開后再乾燥;樹皮類藥材如杜仲、厚朴、肉桂等也應采后趁鮮切成塊或片或捲成筒,再進行乾燥。乾燥
乾燥的目的是便於長期貯存備用,乾燥加工時盡量保持生葯的外觀、氣味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不變。曬乾
利用陽光和戶外流動的空氣將藥材曬乾。曬乾法一般適用於不要求保持一定顏色和不含揮髮油的藥材,如薏苡、牛蒡子、黃芪、丹皮、杜仲等。曬乾法方法簡便,但不同藥材方法也各異。晾曬時通常把採收的藥材攤放于席子上,要注意防雨、防露、防止大風吹散,並經常翻動,促其及早乾燥。烘乾
利用烘防或火坑低溫烘烤,使藥材乾燥。烘乾時應控制溫度,溫度低了不易乾燥,溫度過高則影響質量,如烤大黃溫度不超過60℃,溫度過高則體泡色暗,質量降低;花類藥材烘乾時,溫度不能過高,如烘銀花的溫度掌握在38℃—42℃。相關知識
藥材認識旨在收集全國中藥材品種。各葯均按名稱、來源、形態、生境、栽培、採制、化學、藥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製劑等編寫,並附以彩色圖。內容豐富,資料較準確可靠,可在一定程度上結合現代醫學科學知識進行研究,可供科研和臨床的參考。 中藥圖譜庫旨在建立強大的中藥圖片資料庫,包括各種藥材的來源及飲片圖片,並詳細介紹了各種中藥材的基本信息及炮製方法! 類別檢索:解表葯| 清熱葯| 瀉下藥| 化濕葯| 溫里葯 | 理氣葯| 消食葯| 驅蟲葯| 止血藥 | 安神葯| 開竅葯| 補益葯| 收澀葯| 涌吐葯| 祛風濕| 外用藥| 化痰止咳平喘葯| 利水滲濕葯 | 平肝息風葯| 活血化瘀葯。 常用方劑闡述中藥方劑的組成與命名、中藥方劑藥理與分類的有關內容。收載中藥方劑常用方,以法統方的原則,按治法分類的方法列解表劑、清熱劑、和解劑等,各方以方名為綱,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和備註為目,論述方劑藥理研究、臨床應用的有效方葯和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內容,文字簡潔,論述充分。 抗腫瘤中草藥 抗腫瘤驗方 疾病食療方 有人蔘、大黃、黃芩、黃芪、茯苓、白朮、川芎等等。歷代著述
本草綱目,吳普本草,本草經集注,本草衍義,湯液本草,飲膳正要,滇南本草,本草品彙精要,本草蒙筌,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備要, 本經逢原,本草經解,本草從新,本草綱目拾遺,本草求真,本草述鉤元,食鑒本草,本草撮要,本草擇要綱目,得配本草,本草害利,本草分經,要葯分劑,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葯征成份研究
植物提取物(Plant extract)指採用適當的溶劑或方法,從植物(整個植物或一部分)為原料提取或加工的物質,可用於增進健康或其它目的。和霖生物 植物提取物行業是最近10年發展起來的,是兼于醫藥、精細化工、農業行業之間的一個邊緣行業。其定義如下表述:植物提取
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為原料,按照對提取的最終產品的用途的需要,經過物理化學提取分離過程,定向獲取和濃集植物中的某一種或多種有效成分,而不改變其有效成分結構而形成的產品。目前,植物提取物的產品概念比較寬泛。按照提取植物的成份不同,形成甙、酸、多酚、多糖、萜類、黃酮、生物鹼等;按照最終產品的性狀不同,可分為植物油、浸膏、粉、晶狀體等。 綜合各國的立法範疇和概念及使用情況,植物提取物這個概念是可以被各國所接受與認可的,也是傳播草藥在各國通用的共性表達方式。我國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額早在1999年就已超過中成藥的出口額。在歐美國家,植物提取物及其製品(植物葯或食品補充劑)有著廣泛的市場前景,已發展成一個年銷售額近80億美元的新興產業。 我國的植物提取物總體上是屬於中間體的產品,目前的用途非常廣泛,主要用於藥品、保健食品、煙草、化妝品的原料或輔料等。用於提取的原料植物的種類也非常多,目前XX工業提取的植物品種在300種以上。 眾所周知,在人類文明史上,最近約200年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里,人類一直依賴傳統藥物(其中90%以上是植物葯)與疾病鬥爭。各大文明古國和有一定文明程度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醫藥體系,其中又以中國的中醫藥體系最為完備,成就最大。可以說,中國的中醫藥體系是古代醫藥科學的最高表現。 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了化學葯和新生物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整個藥學,從研究技術、生產技術到專業管理技術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曾經長期相對停滯的植物葯也隨著科技和管理的進步而獲得了新發展。到目前為止,植物葯製劑已經有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的丹、丸、膏、散。第二階段,是以水醇法或醇水法為主的提取、粗處理技術與現代工業製劑技術相結合而製成中成藥。第三階段,是運用現代分離技術和檢測技術精製化和定量化的現代植物葯。植物葯的三個階段,只是說明它們先後產生的時間順序,並不表示后一階段會取代或取消前一階段。正如化學葯不能取消天然藥物、生物葯也不能取消化學葯一樣。但后一層次比前一層次更多體現或運用了現代科技。提取過的中草藥
植物提取物和現代植物葯在概念的內涵上存在著交叉性,互相包含著彼此的部分內容。現代植物葯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提取物為基礎的,植物提取物是現代植物葯的主要原料和組成部分;而有些植物提取物品種則被直接作為藥用。目前世界範圍內對植物葯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西方習慣於將植物葯稱為天然藥物。天然葯是指一切源於大自然、用於治療疾病的未經化學處理的藥物,中藥、植物葯應該包涵于其範疇之內。 德國的現代植物葯指的就是在治療中所選用的植物提取物,它既可以是植物整體的提取物,也可以是部分提取物,通常是複合的化學物質。德國從1976年開始將植物葯定義為藥物。目前這一定義已被美國植物協會採用。 歐共體所定義的植物葯產品則不只是單一藥用植物,可以是多種植物葯配伍(HERBAL MEDICAL PRODUCTS),含有專一植物活性成分或是植物提取物,植物葯是植物被運用於醫療目的的醫藥用品。植物葯及其製品被認為是一種活性成分或其治療作用的成分還不很清楚的醫藥產品。植物葯製劑是將植物弄碎成粉狀、提取、著色、油脂化或液態化,壓軋植物汁等對植物進行加工製作,將其純化或濃縮,從植物中分離單一的化合物或混合物,這時就不再被看作植物葯而被看作化學葯如阿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