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壓是腹部的壓力的簡稱。腹壓可由肌肉收縮時產生,主要是由腹壁肌及膈肌收縮使腹內壓增高, 如用力、咳嗽等均會增加腹壓,一般腹壓增高的話人的感覺主要是腹脹。主要影響因素有心臟和氣血等。
腹壓產生的機制
影響因素之——心臟
眾所周知,心臟是人體的「血泵」。心臟功能有缺陷,勢必影響周身的血液循環。然而,現實中一些人的身體情況表明,心臟並不是影響血液循環的唯一原因。例如,經過各種檢測心臟功能大體相同的人,為何有人體表豐盈潤澤,有人肌膚乾枯皺澀;有人指掌圓潤厚實,有人指掌枯細單薄;有人「吃嘛嘛香」,「喝水都胖」,有人吃啥都瘦,還引發「虛火」;有人清晨手腳溫暖靈活,有人起床關節冰冷僵硬。這些明擺著是心臟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或者是目前心臟檢測的內容手段不全。影響因素之——氣血
那麼,除了心臟功能和血管本身外,還有何種原因影響人體正常的血液循環呢?古代中醫認為:「氣主溫煦」,「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古人又雲:「陰虛者,水虧也(水虧肯定血少)」,「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可見氣和血相輔相成。關於血,不說大家都清楚;關於氣,就有些不甚了了。
《內經》曰:夫虛者氣出也;夫實者氣入也。這裡出和入是相對而言,誰也不可能只有氣出而沒有氣入,或只有氣入而沒有氣出。問題在於是出多入少,還是入多出少。氣出多入少的人會明顯感到氣不足;而氣入多出少的人即平時講的「氣沖仰肚」,「氣壯如牛」的人,這種人一般都挺胸凸肚、腦滿腸肥。 入多出少肯定會形成一個向外的脹力,這就是腹壓。腹壓等於或大於一個大氣壓的人,血液會在心髒的推動下,均衡地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特別是遠心端。身體能感受到由內而外的膨脹感,方言稱之為「髮油脹」。意為油光滿面、精力充沛、無處發泄。而腹壓小於一個大氣壓的人,血液會「乘虛而入」,更多地停留在腹腔,導致水養徑由二便排泄,進而使得體表和四肢均「營養不良」。我們平時體驗鼓起肚子憋氣,臉上會「漲紅」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中醫對氣虛者講究「補氣托里」,排膿、排毒、透疹等,說穿了就是增加「腹壓」。
腹壓怎麼會大於或小於一個大氣壓呢?很多人對此肯定會不理解,我一開始也跟大家一樣。後來做幾次肝功能檢查,每次護士為我抽血都累得滿頭大汗,還只抽了一些泡沫。這讓我不得不相信,我屬於腹壓小於一個大氣壓的人。
至此,我們可以給腹壓下個定義:腹壓就是深吸淺呼,膈肌下降,以維持腹中壓力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藉此促進血液循環和支撐軀幹。腹壓不同於「腸氣」,後者是因為腹壓低,腸胃蠕動時外部空氣從口鼻XX腸胃或腸內食物發酵產生的結果,俗稱「岔氣」。中醫有關理論
中醫稱這類腹壓小於一個大氣壓的人為「腎氣虛」或「中氣不足」。腹壓不僅影響血液循環,而且還與人體許多生理機能和不適癥狀有關。如睡眠——「氣虛」者往往感覺仰卧難以入眠而偏喜匍卧,因匍卧能XX腹壓,促進血液循環。氣功中就有「側龍匍虎」的說法;聲音——唱美聲的人,大多腹部寬圓,丹田氣足。而「氣虛」之人說話則明顯「中氣不足」;力氣、氣勁——語言中「氣」與「力、勁」並用,可見古人認為「力、勁」離不開「氣」;止痛禦寒——疼痛和寒冷時人們會本能地大口吸氣,加速血液循環;暈眩——「氣虛」之人,蹲姿卧位后很快站立,會出現「異位性貧血」癥狀;飲食排泄——「氣虛」之人因腹內不寬鬆,造成腸道蹇促,加之營養很難送達體表,造成身體「不需養分」的假象,故味口不好,若多吃一點,便立馬「上火」,且排便困難,毛孔枯塞;XX——「氣虛」之人,男多XX早泄,女多乾涸冷淡;骨質關節——「氣虛」之人易患骨質增生,關節不利等。氣虛癥狀
「氣虛」對人體有較大傷害,卻很難用科學檢測手段來診斷。中醫除「脈象(細數)」外,還根據人體肌膚的濡養程度,指掌是否圓潤和其它相關生理機能來診斷「氣虛」。如「氣虛」者多喜蹲不喜站,因為下蹲能XX腹壓,使其有「舒適感」;「氣虛」的人往往坐立不直,身體前傾,站不象「松」,坐不象「鍾」,背靠肘支,萎頓無力;另外如便秘脫肛,外形清瘦;聲音喑啞,呼吸短促;毛髮枯黃,肌膚錯甲;手足無汗,口渴喜飲等都是「氣虛」的表現。特別是天熱或運動時,四肢無汗,只有胸、背、頭部有汗,就是典型的「氣虛」癥狀,癥狀嚴重時指(趾)甲還會出現紫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氣虛」造成全身細胞失養會進一步導致「陰虛」和「氣滯血淤」,從而引發人體免疫系統「不辨敵我」而出現異常。因此中醫治「陰虛」時必兼治「氣虛」。 「氣虛」主要因先天秉賦不足或後天諸多原因造成,目前中西醫對此均無立竿見影的辦法。因此治療「氣虛」應以自身鍛煉為主,服用藥物為輔:
一、藥物「補氣」,「氣、陰兩虛」者應特彆強調「補氣不傷陰」。黃芪、西洋參均屬「補
氣不傷陰」的中藥。另外還可適當服用維生素E,促進血紅細胞生長,增強肌肉力量。
二、清心寡慾,過度用腦會使腦電波頻率增高而振幅變小,身體細胞得不到「覆蓋」,
呼吸肌乏力,從而導致腹壓降低。
三、避免「散氣」,平時注意不大聲爭吵嘻鬧;少吃破氣、消氣的葯食,如枳實、蘿蔔
等;晨昏多做輕微運動或練站樁,避免「久卧傷氣」。
四、意守夾脊或腳踵,閑時行、立、坐、卧均可排除雜念,意想腳踵呼吸,盡量多吸少
呼(卡氣)。這就是道家所謂「踵呼吸」和「精神內守」。長久堅持,人會逐漸感覺呼吸深長,腹壓XX,身體諸多不適會減輕或消除。
五、循序漸進,切莫迷信「包治百病」的功法。在下丹田中氣充沛之前,不可能通「周
天」。胡亂練功恐欲速不達甚至加重病情。 「氣虛」的人還要從心理上挑戰自我:
一、既然人的先天秉賦和後天環境有差異,那麼秉賦弱、環境差的人,在追求享樂方面不能與秉賦強、環境好的人「盲目攀比」。俗話說「命里只有八合米」,少「吃」細水長流,多「吃」招致短壽。生活不能放縱無節制。
二、健身不能單純依賴醫生和外部條件,而放棄自身努力。「體質」上的毛病求人不如求己。醫生以「抽象的人」為研究對象,個別人的體質差異不是所有醫生都能弄明白的,至少在「基因診斷」XX實用之前會如此。因此,「氣虛」者一方面要有「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更要有「我命在我不由天」的實際行動。只有持之以恆,節制加鍛煉,身體狀況才會逐步向好的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