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館
餐館,又叫飯館、飯店、餐廳或食肆,是讓顧客購買及享用烹調好的食物及飲料的地方。餐館一詞涵蓋了處於不同地點及提供不同烹調風格的飲食場所。
釋義
詞目:餐館 拼音:cān guǎn 基本解釋 [restaurant] 公眾可以吃到茶點、飲料或飯菜的店鋪 詳細解釋 飯館。 郭沫若 《恢復·懷亡友》:「那時候你留守後方,在我出發的前天,你曾在一座餐館里大開餞別的歡筵。」餐館
凡接待就餐者零散用餐,或宴請賓客的營業性中、西餐館,包括飯莊、飯館、飯店、酒家、酒樓、風味餐廳、旅館餐廳、旅遊餐廳、快餐館及自助餐廳等等,統稱為餐館。 餐館很多時附屬於另一場所,例如酒店,方便住客用餐,也開放予非住客光顧,讓酒店增加收入來源。概念
主要以供給旅遊者以及當地居民菜餚和服務為主,並且有時給顧客提供住宿的額外服務。特點
設備簡單,規模小,分佈比較廣泛,風險小,競爭激烈。受當地人口餐館
,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影響比較大。 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及旅遊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不斷增長,城市人口不斷增多,進而刺激餐飲業的不斷發展,完善,壯大。隨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餐飲業市場潛力依然巨大,但同時也面臨著「適者生存」。餐飲業作為服務業的一種,不僅要提高自己的硬體設施,特色菜餚,而且還要重視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務。不僅讓顧客滿意,而且要顧客為你瘋狂。歷史
餐館在13世紀的中國杭州發展起來。當時的杭州是宋朝的文化經濟中心,人口逾100萬,為旅客而設的茶室及酒館林立,後來更發展出餐館,為旅客及本地人服務。當時已有各式各樣的餐館,提供不同菜色。 在西方,第一間現代模式的餐廳(即客人各于不同餐桌坐下、從餐牌選菜、有指定營業時間)是開業于1782年的 Grand Taverne de Londres。1789年法國大革命后,法國飲食業同業公會解散,貴族逃亡,留下大批擅於烹調的傭人,加上大批從法國不同省份涌到巴黎的人有膳食需求,於是餐館在巴黎如雨後春筍般開業,漸漸形成了法國人外出用膳的傳統,並使得法國烹飪如此受歡迎和高級化。種類
餐館種類繁多,由專為附近上班族提供午餐的廉價餐館,到提供美酒佳餚的正式餐廳,應有盡有。依照餐廳的格調,顧客的衣著亦由輕便服飾到正式服裝各有不同。 一般來說,顧客于餐桌坐下,向侍應點菜,之後由侍應送上菜餚,用膳后付款離開。根據不同習慣,結帳時或需要付小費,通常是帳單的一成至兩成,在香港大多數餐廳都收取「加一」服務費,即以一成作小費。世界各地收取小費的數目不盡相同,在泰國,在餐館用餐必須附加消費稅,在日本的餐館不收取小費,但用餐超過一定量要附加宴會稅,在中國,餐館沒有小費和消費稅,但餐飲業稅收較重,近年來因為國外遊客較多,有許多大餐館如果客人給小費也接受,但沒有主動索取的。分類
[1]餐館(含酒家、酒樓、酒店、飯莊等),指以飯菜(包括中餐、西餐、日餐、韓餐等)為主要經營項目的單位,包括火鍋店、燒烤店等。 1.特大型餐館:是指經營場所使用面積在3000㎡以上(不含3000㎡),或者就餐座位數在1000座以上(不含1000座)的餐館。 2.大型餐館:是指經營場所使用面積在500~3000㎡(不含500㎡,含3000㎡),或者就餐座位數在250~1000座(不含250座,含1000座)的餐館。 3.中型餐館:是指經營場所使用面積在150~500㎡(不含150㎡,含500㎡),或者就餐座位數在75~250座(不含75座,含250座)的餐館。 4.小型餐館:是指經營場所使用面積在150㎡以下(含150㎡),或者就餐座位數在75人以下(含75座)以下的餐館。 如面積與就餐座位數分屬兩類的,餐館類別以其中規模較大者計。適合餐館分類標籤:
朋友聚餐 商務宴請 學生聚餐 情侶聚餐 大型聚餐 工作午餐 快餐簡餐 西餐 休閑娛樂 同事聚餐 家庭宴會 其它小吃 喜慶婚宴 其它中餐經濟學
在經濟學上,餐館屬於飲食業供應鏈的最末端。由於開業門檻較低,各大城市的餐館競爭異常激烈,影響盈利。在大部分第一世界國家,餐館受嚴格規管,以確保顧客的安全。 一般餐館東主面對不少問題,如籌措起動資金、聘請合適員工、保持食物質素、維持工作環境安全,也要應付顧客可能投訴食物甚至索償。經濟環境轉變,如油價上升,也會削弱市民出外用膳的意欲,影響餐館生意。 2006年,在美國正式餐館約21.5萬間,營業額2980億美元;快餐店25萬間,營業額2600億美元。電影
導演: 巴里 萊文森 (Barry Levinson)diner
編劇: 巴里 萊文森 (Barry Levinson) 主演: Steve Guttenberg Daniel Stern Mickey Rourke Kevin Bacon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影名: Diner 簡體中文名: 餐館 上映日期: 1982-03-05 華納兄弟公司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