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讀音
詞語:自我(Ego)
注音:zì wǒ解釋
基本解釋
1. [self;oneself]∶強調獨立自我主體存在的自覺性,既本我的意識能動性
2. [ego]∶與現實有關的個性的意識部分
3. 通俗來講:就是自己的個性、喜好、觀點。詳細解釋
1. 指自己。
清 譚嗣同 《怪石歌》:「自我欽之若危岫,濁酒以酹歌以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三:「有人既發展自我的個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礙他的主觀的困難而進取,屈伸自如,從容自在。」
2. 謂自己對自己。
毛澤東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這種教育工作是人民內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
3. 自己肯定自己。
《文選·陸機<豪士賦>序》:「夫我之自我,智士猶嬰其累,物之相物,昆蟲皆有此情。」 呂延濟 注自我謂自說己是,相物謂物皆相輕。」
4. 相偶;相依。自,猶相。
宋 蘇軾 《戲書樂天身心問答后》詩:「 淵明 形神自我, 樂天 身心相物。」相關信息
正確認識自己並不容易,一個人能否正確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怎樣認識自己,就會怎樣要求自己,就會按自己認定的角色去生活。
不過,人正確認識自己並不容易。比如,人對自己的長相的認識,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人從生下來到死去,都不可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臉,最多隻能隱約看到自己的鼻子尖,人對自己長相的認識是從水面、鏡子、照片和錄像間接認識的。但是照片上的形象是不是真和自己的長相一樣,還需要旁人的確證和自己的推斷,經過長期的實踐過程和思考分析,才能逐漸形成比較正確的穩定的認識。
一歲多的孩子,第一次照鏡子時,往往還不知道鏡子當中的形象就是自己,有的覺得好玩,伸手去摸,有的以為是另一個小孩在對他微笑,也有的甚至因為不知是何物而感到害怕。別人告訴他「鏡子當中那個孩子就是你」時,他還不十分相信,慢慢地通過他觀察鏡子中的媽媽和真實的媽媽是一樣的,才會逐漸通過推論,確認鏡中的形象就是自己。
小學生對自己的優缺點的認識就更不容易,開始也只是把成人的認識代替自己的認識,「媽媽說我吃飯吃得快」,「老師說我寫字寫得好」。把他人的認識變成自己的認識,同樣也要有一個反覆統合的漫長過程。一方面,小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逐漸增加了對自己的認識。比如,在賽跑中如果他經常跑在別人前面,就會認識到自己在奔跑上有優勢;在搬運重物時,他能搬別人搬不動的東西時,他才會知道自己的力氣大……另一方面,小學生這時會得到來自各方面的他人評價(比如上一年級后,就會在家長評價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老師的評價)。這些評價,有時相同、相似,而有時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這些來自親身實踐和多種的他人評價,尤其是互相矛盾的評價,將激發孩子思考,促使他不斷地比較、分析、推理和判斷,這是一個曲折、複雜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他將得到比較客觀的自我認識,但仍不能保證都是正確的。一般說自我認識是否正確,這要看自己的心理品質和周圍環境條件如何。當前,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自己笨,有的就是盲目地相信教師或家長對他錯誤評價的結果。可見認識自己並不容易。
內容
構成自身的一切都是自我認識的內容。
對最基礎的物質層面的認識:有對自己的機體的物理認識,如身高,體重,頭髮長短,皮膚黑白;
對生理層面的認識:如胃口好壞,出汗多少,心跳快慢,體態胖瘦,身板強弱;
對機體活動力的認識:如力量大小,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扔得遠近……
對心理層面的認識:如情緒的穩定和易變,記憶的長久和暫短,內向或外向,能力高低,氣質類型等等。
直到對社會文化層面的認識:如愛集體,關心他人的道德品質,理想,人生觀,價值觀,知識積累,愛好特長,行為習慣等等。
這些組成了人的自我認識,這一內容和西方心理學說的自我概念是一致的。據研究,4、5歲,10歲,青春期是自我概念發展最快的時期,這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應該更加細緻、謹慎,這點尤其應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制約
自我認識的內容雖然很廣泛,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認識的深度能達到哪一個層面,總要受到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是作為客體的我,暴露和展示的程度如何。如沒有經過多種測試,不易發現自己的記憶能力如何;和別人交往極少的人,難以判斷自己的性格類型;另一方面,是作為主體的我,自身中樞神經系統發展成熟的程度如何。如幼兒自己尚不能了解自己的思維類型、氣質特點,這樣一些帶有抽象性質的品質,小學生也不可能去認識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們既不會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即使別人提出了,他們也無法去在這一層面上認識自己。
前提
正確自我認識是正確的自我教育的前提。因為有什麼樣的自我認識,就會推動自己怎樣行動;什麼樣的自我認識就會對自己提出相匹配的要求;
人的動力,來源於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矛盾。現實自我,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如果對自己認識不正確,自卑或自傲,都不能為自己的發展提供一個真實的客觀基礎。只有正確的自我認識,才能正確地提出對自己的要求,從而使自我教育能走上健康的道路。
有一個一年級小學生,在參加智力測試時,面對著一堆能組成馬的形象的紙片,她試都不試,用手一推,就說「我不會」,原因就是她處在一個教師和家長都經常貶低她的環境中,變得十分自卑。由於自卑,過低地估計自己,就放棄了一次鍛煉自己、了解自己的機會。而同時,另一個同齡的小學生,面對這一測試,立刻就說:「我能行」。接著就緊張地拼裝起來,其實,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她也沒有完成拼裝,但是她還是不願離去,邊裝邊說「我能行」。后一個學生雖然是超時完成任務,但他不僅得到了一次寶貴的鍛煉機會,更重要地是她再一次增強了自信心。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一環,但是,從筆者1996年在北京城區對中小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進行的調查來看,在四個環節中,目前最薄弱的一環是自我要求,也就是說中小學生最能口頭說應該怎樣做(自我評價),也能知道自己做的如何(自我認識),但行動差(自我踐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不想去做(自我要求)。
如果沒有自我要求,自我教育的這四個環節只能中斷。也不能出現螺旋式的上升。所以,目前要推動自我教育的進行,首先要關注的是自我要求這一環。
形成動機
恩格斯說過:「就個別人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願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要進行自我教育活動,自己提出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的要求是最關鍵的一環。一個覺得自己已經十分完美的學生,和一個自認為無可救藥的學生,同樣都不會真正進行自我教育,因為他們雖然對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但內在的本質是相同的,即都是來自錯誤的自我認識,所以兩種看似相反的看法,導致的卻是相同的結果,那就是都沒有自我教育的願望和動機。
提出目標
人類和動物不同,在行動前,在頭腦中就會出現超前的表象,在這裡就是指自我教育的目標、藍圖、遠景的建立。要建立一個理想的比較符合實際的目標、藍圖、遠景,需要對自己的現狀,對自己的能力和對自己的需要進行綜合的把握。
比如,一個中學生在班上感到被大家冷落了,他的心情很不好,這時他必須首先對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麼,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他其實需要的是「別人對他的尊重」,是一種自尊的需要;其次,他還需要對被冷落的現狀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分析,究竟是因為自己的多疑,或是旁人的驕傲自大,還是自己本身的缺點造成的;然後再對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對自己設置一個恰當的目標:是在班上搗亂引起別人的重視;還是用金錢去收買人心;還是用自己的優良行為去贏得大家信任;甚至,也許有的同學僅僅需要的是解除自己的多疑,就能改變局面,從而滿足了自己自尊的需要。
安排計劃
安排計劃是自我教育實踐過程的超前表象,它包括行動的方案、步驟、過程管理、方法和措施等內容。這是為了達到目標對實踐過程的一種預設。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這些可能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又是非有不可的。如果沒有這一步紮實的安排,自我教育就有可能落空。因為自我教育是一種需要自己親自把握的實踐活動。而中小學生自身就存在著不善於全面規劃,不善於細緻籌備的弱點,而他們面對的客觀情況往往又是千變萬化的過程。這種矛盾如何解決?實踐經驗證明,如果既有長規劃,又有短安排,長遠的目標能從根本上引導著學生,近期的具體目標,則能保證著計劃逐步實現,就有可能使學生的自我教育不斷取得階段效果,增強繼續前進的信心。自我踐行
自我踐行是自我教育四個環節中最關鍵的一環,沒有這一環,自我教育只能是空中樓閣。我國歷代知識分子雖然崇尚自我修養,但是很多人不僅脫離實際,更是脫離群眾,因此往往把自我修養變成了一種遠離現實生活的「閉門思過」,而且還進一步養成了在面對客觀世界時,「述而不做」,「坐而論道」的陋習,這些也間接影響了孩子。這點在當前尤其要加以注意,不邁出實踐這一步,自我教育永遠是一句空話。
自我監督
強烈的自我教育的動機,美好的自我教育的目標和周密的自我教育的計劃,都要在實實在在的實踐中接受考驗,取得發展。「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也同樣適用,只不過顯得更加複雜。因為這一過程不但有來自外部的影響,(如隔壁電視機傳來生動節目的聲音,做完作業的同學來邀請一起踢足球等等因素)也有來自內部的干擾(如自己的懶散習慣,遇到了總也解不開的難題就心裡發怵等等),都會幹擾計劃的實行。所以,要不斷地對自我踐行過程進行監督,對出現的情況加以判斷,看看哪些和原來預想的設計有了出入,出了偏差,分析一下造成的原因是哪些,準備如何解決……
低齡孩子自我監督更是困難,他們的注意和思維多是向外,他們往往只是看到別人在違犯紀律,而發現不了自己也同樣在違犯紀律。為了幫助他們,有的教師或家長不但要採取必要的暗示等方法進行提醒,有時還要教會他們在腦海中形成對自己的表象,以此來監督自己(如建議他們設想自己飛到了天上,往下看看自己在怎樣做作業的景象)。
自我控制
通過自我監督發現了問題,有些是屬於外界並沒有什麼干擾,是自己主觀上就沒有付出努力,自己放鬆了要求,對於這種自身的壞習慣,只能是用自己的意志力來解決了。當然,毅力只能來自正確的目的,所以,自我控制是和學生的理想、追求緊密相聯的。
另一種情況是外界干擾引起了自己的心理衝突,不能把要做的事堅持下去(如隔壁電視聲的引誘),這就要善於重新喚起心中的美好目標,再次強化對自己的要求,如有的同學就在自己的書桌上擺放能激勵自己的格言、警句。這些做法,只要是同學出於自願,往往效果比較好。
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次一次的自我監督的過程中意志得到鍛煉,初步得到了成功的體驗,就會提高自信心,使自強的願望不斷得到升華。
自我調節
自我教育的過程和任何事情一樣,遇到的現實情況往往與預期的不同,這就需要善於及時進行自我調節。
在調節的問題上,學生常常出現兩種極端表現:一種是固執地絲毫不考慮調節,誤以為這是自己意志堅定的最佳表現。過去是世世代代都有「不發明永動機,誓不罷休」的可憐人,當代也有成千上萬個「不當上文學家,死不瞑目」的糊塗人,當他們的「作品」被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往造紙廠時,也從不思考自己當文學家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是否具備,仍然是咬緊牙關,一篇篇地寫下去。而另一種人,則是過於輕率地頻繁地進行著調節。他在自我踐行過程中,客觀稍有障礙,主觀稍有困難,就重打鼓另開張,用自我調節的借口來原諒自己意志力薄弱的致命弱點。
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強調「再堅持一下」,因為事物在發生質變前,往往是最困難的時期,「黎明前的一刻是最黑暗的」,許多勝利是產生在「再堅持一下之中」。對於培養心理品質來說,不戰而退,就不如拚搏一下,即使不能全部成功,也能取得些經驗和教訓。當然,當情況已經十分明顯,繼續幹下去肯定毫無效果時,就要勇於及時自我調整,這從另一角度說,激流勇退,撞南牆肯回頭,也是一種對意志的鍛煉。自我評價
如果把自我教育過程比作一個螺旋上升的鏈條,那麼自我評價就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環。這一環將決定自我教育過程在XX下一周期時,駛入哪一個軌道。
雷鋒的戰友喬安山,熱心助人,將一位被別人撞倒的老人送進醫院后,竟被老人及其家屬誣陷,把肇事者的帽子強加給喬安山。這時喬安山必然會對自己的行為有個自我評價,如果認為「救人反被誣」,「好心不得好報」,從事情的全部過程看,看來是由於自己不了解當前社會現實,做了一件傻事,這樣的評價結果,肯定會下決心今後再也不做這樣的傻事了;而喬安山卻是堅定地用高尚的共產主義思想來評價這件事,寧肯自己受委屈,今後還要堅持這樣做,他認為這樣做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需要。可見,自我評價必將影響著自我教育的方向。
價值 自我評價要有標準。人每當做完一件事後,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價值」這把尺子量一量,即通常說的「值不值?」。問題的複雜性在於:這把尺子並不是不變的,不但每一個人用的尺子可能不同,即使同一個人,自己用的尺子也會發生變化。
這個尺子就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在長期實踐生活中形成的,慾望、動機、興趣、愛好、情緒、情感是較低層次的價值意識,而信念、信仰和理想則是較高層次的價值意識,在系統化和理論化之後,就成為對人影響極大的價值觀了。
獲得新動力
自我踐行之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會看到實踐的對象物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極大地影響自己的認識,不但影響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影響對主觀世界的認識。小男孩把大石頭搬開,他評價自己是大力士;小女孩出色地完成了一個手工,她評價自己為「巧姑娘」,這些都會增長信心,獲得新的動力。幼兒把自己的好吃的東西送給別的小朋友,得到了「好孩子」的評價,產生了一種幸福的體驗;小學生把字寫得特別工整,老師獎給他一朵小紅花,他感覺特別光榮……這些開始雖然都是他人的、間接的評價,但是都會進一步變成為他的自我評價,成為繼續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相反,間接的批評性評價,也都會成為一種痛苦體驗,轉化為他自己的評價,從而削弱了他繼續前進的動力。例如,有的學生滿腔熱情地學雷鋒,做了好事,回到家裡,得到的卻是:「都什麼年代了,還學什麼雷鋒,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大傻冒」的諷刺挖苦。這種他人評價,使學生得到的是負面的體驗,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往往會轉化為他自己的錯誤評價,從而改變了他的前進的方向。
重新認識自己
自我教育過程中,一方麵價值意識會影響自我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自我踐行也會影響人的價值意識,並進一步影響自我認識,使他重新認識自己。尤其對於不成熟的學生,這種影響是極其重要的。例如,有的中學生在班集體中,為了集體的榮譽,不拖集體的後腿,自己也努力使自己學習成績上去。在這種目的尚不遠大,認識也不深刻形成的動力驅使下,自己的學習的確上去了,而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他嘗到了學習的甜頭,體驗到掌握知識和本領的愉快,產生了學習更多知識的需要,形成了新的價值意識。用這種價值意識評價自己,就會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過去的想法和做法上的問題,對那種不求上進的心態感到羞愧,對自己不再是「自我感覺良好」。於是他將會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走上一個健康的自我教育的道路。
這個過程,對於那些所謂後進生的轉變與發展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