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較複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情感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具體表現為愛情、幸福、仇恨、厭惡、美感等等。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同時一般的普通心理學課程中還認為:「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只是情緒更傾向於個體基本需求慾望上的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向於社會需求慾望上的態度體驗」。
釋義
情感
1.心情感動。 漢 王粲 《柳賦》:「枝扶疏而覃布,莖森梢以奮揚。人情感於舊物,心惆悵以增慮。」 南朝 宋 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金蘭之分,義深情感,是以獻其乃懷,布之朝聽。」 2.人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如喜、怒、悲、恐、愛、憎等。 晉 陸雲《與陸典書書》:「且念親各爾分析,情感復結,悲嘆而已。」 唐 白居易《庭槐》詩:「人生有情感,遇物牽所思。」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二章:「但是這種情感也以對英雄的景仰居多。」心理學的定義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同時一般的普通心理學課程中還認為:「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只是情緒更傾向於個體基本需求慾望上的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向於社會需求慾望上的態度體驗」。但實際上,這一結論一方面將大家公認的幸福、美感、喜愛等等,較具有個人化而缺少社會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顯然忽視了情緒感受上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和社會性情感感受上的愛情、友誼、愛國主義情感在行為過程中具有的交叉現象,例如一個人在追求愛情這一社會性的情感過程中隨著行為過程的變化同樣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感受,而愛情感受的穩定性和情緒感受的不穩定性又顯然表明了愛情和相關情緒是有區別的。基於這兩點,將情感和情緒以基本需要、社會需求相區別,或者是將情感和情緒這兩者混為一談都顯然不合適的。 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會是手舞足蹈、怒會是咬牙切齒、憂會是茶飯不思、悲會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反應。生理反應是情緒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證明這一點,心理學家給那些不會產生恐懼和迴避行為的心理病態者注XX了腎上腺素,結果這些心理病態者在注XX了腎上腺素之後和正常人一樣產生了恐懼,學會了迴避任務。情感也是一樣,比如沒有XX當然不會有愛情的,而當人吃了春藥以後,伴隨著XX的旺盛一見鍾情的可能性也就會隨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藥物刺激引發的行為過程也表明了,情緒和情感顯然是有區別的兩種不盡一致的心理生理過程。 實質上,在行為過程中態度中的情感和情緒的區別就在於:情感是指對行為目標目的的生理評價反應,而情緒是指對行為過程的生理評價反應。再以愛情舉例來說,當我們產生愛情時是有目標的,我們的愛情是對相應目標的一種生理上的評價和體驗,同時當我們隨著愛情的追求這一行為過程的起伏波折我們又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作用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情感是人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發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機, -是心理活動的組織者, -也是人際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我們可以把人的情緒分為基本情緒 和複雜情緒。 情感在社會交往中的常見作用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會產生情感,不同的情感會對交往產生不同的影響。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於交往互動中獲取他人的情感信息並把握自己的情感,運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 當自己的行為引起對方情緒激動時,總是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過分了。此時應注意分辨是自己確實太過分了,還是對方情緒過敏了,或是對方故作激動等,然後調整自己的行為。 憤怒往往能使對方喪膽而讓步。在社會交往中,要敢於見義勇為,敢於同惡人做鬥爭,如小偷在公共汽車上行竊,人們見義勇為,小偷往往被群眾震懾而圖謀難逞;有人軟弱退讓,小偷得寸進尺,搶了錢還要金首飾。大到政治交往也是如此,如近幾年日本輿論界要求敢於對美國說「不」字,日本也做了一些嘗試,證明邪不壓正,對不講理的人,態度強硬一些,對方往往會退讓。 流淚能夠換得對方的同情。《水滸》中有一則故事,李鬼冒充李逵打家劫舍,遇到真李逵,李鬼垂淚謊稱家有老母需供養而換得寬恕。交往中,流淚加懺悔之辭,往往使聽者心軟,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應注意分辨是真誠的眼淚還是鱷魚的眼淚。 恐懼能將人們的心拴在一起。應激環境中尤其如此,如唐山林西商店火災證實,遇難者是在恐懼中擠成一堆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窒息身亡。當恐懼事件將人們聯繫在一起時,需臨陣不慌,急中生智,果斷地尋找應變措施。 對他人爆發的激烈的情感,能夠處變不驚,心平氣和,往往令人尊敬。如作為領導和管理者,當下級因故發泄脾氣或個別人胡攪蠻纏時,處變不驚,心平氣和可防止問題激化,留下迴旋餘地。 情感冷漠常使交往者打退堂鼓。一般說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但是有些情況下,當不需要這樣的交往時,態度冷淡是中止交往的最好辦法。 感情相同時往往會得到雙方的共鳴。俗話說「同病相憐」便是如此,就狹義講,患同樣疾病的人,在一起時很容易談病史及用什麼葯較好等;就廣義講,當人感情相同時,很快便能尋找共同語言,一見傾心。 坦誠和坦白可以獲得人的同情。社會交往中,誠實地承認錯誤,勝於強詞奪理,狡辯令人討厭並使問題更加複雜。毫不掩飾錯誤,常常得到諒解。如司法實踐中,從來都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談戀愛時,坦誠地告訴對方自己的坎坷經歷,或者明言自己曾失身失足,往往引起對方同情、理解而獲得愛情。 多輪談判當中,先由一個唱黑臉再由一個唱白臉,更容易達到預期目的。如唱黑臉者先提出一些強XX條件和要求,經過多個回合,再換唱白臉者做出某些「緩和」與「讓步」,對手會認為比黑臉方案要好而最終接受白臉方案。 喜歡原則。當你喜歡某人時,你就會自動撤除障礙,去接近他,愛屋及烏,包括讚揚他的觀點和所作所為,或者有求必應;反之,你會隱蔽自己,建立藩籬,遠離你不喜歡的人。 嘻笑怒罵往往能達到目的,使對方難以抵抗,不戰而降。常見於商業談判及辯論。如抓住對方的弱點或猶豫不決時,選擇對方意想不到的問題,四面出擊,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使之屈服。 大智若愚常能得到對方更多的讓步。常見於買東西和商業談判中,裝作不懂規則行情,提出傻乎乎的問題來討價還價,對手覺得笨拙可愛而作出讓步。情感成熟的標誌
情感
情感成熟指人在個人需要無論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能夠自覺地調節情感使之適度的一種心理狀態。如需要得到滿足不狂喜,需要未滿足不怒不卑等。情感成熟標志著人的心理是健康的。每個人要社會化就應該使自己「情有節」,陶冶情操,儘快成熟自己的情感。赫洛克(E.Hurlock)認為情感成熟包括四個方面: 能夠保持健康。自己可以管理好自身的健康,長期不懈地堅持鍛煉身體,有效防止因身體疲勞、睡眠不足、頭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的情緒不穩。當有疾病時,具有戰勝疾病的樂觀心理。 能夠控制環境。個人行為要受社會環境約束,克服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我行我素的思維方式;個人利益不違背集體利益,個人行為要符合行為規範,不能出口傷人、髒話連篇、一觸即跳、打架鬥毆、小偷小摸等。 能夠使緊張的情緒化解到無害的方面。人的情感是有兩極性的,兩極性情感不僅損害自身健康,而消極性強的情感如憤怒、暴躁等可能傷害他人。要增強情操的調控作用,化解和防止產生過度的情緒,轉化被壓抑的情緒,使情緒具有社會感、責任感。 能夠洞察理解社會。洞察和理解社會,可使人的智力不斷增長,社會經驗不斷積累。社會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大家為中心、以集體利益為中心。洞察和理解社會,會使自我更加自律、更加寬容、更加融合,情感更加成熟,與集體同呼吸共命運。 概言之,情感成熟就是要求心理成熟。它要求每位即將或已經成人的年輕人,告別在家靠父母、完全依賴父母的生活方式,逐漸XX社會,依靠自我獨立和修養,在社會風風雨雨的大課堂中摔打自己、鍛煉自己,要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學會自我管理,同時也要學會管理他人(如讓你做部門的領導),組織建立家庭並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從社會的單一消費者成為社會的合格建設者、生產者。哲學本質
心理學把情感定義為:「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從這個定義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種主觀體驗、主觀態度或主觀反映,屬於主觀意識範疇,而不屬於客觀存在範疇。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主觀意識都是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種特殊的主觀意識,必定對應著某種特殊的客觀存在,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找到這種特殊的客觀存在。 不難發現,「人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價值判斷問題,「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價值特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態度」和「體驗」均是人對事物的價值特性的認識方式或反映方式,這樣,心理學的情感定義又可表述為:「情感是人對事物的價值特性所產生的主觀反映」。情感所對應的客觀存在應該是事物的價值特性。由此可得 情感的哲學本質:情感就是人類主體對於客觀事物的價值關係的一種主觀反映。分類
人的情感複雜多樣,可以從不同的觀察角度進行分類。由於情感的核心內容是價值,人的情感主要應該根據它所反映的價值關係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 1.根據價值的正負變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為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對正向價值的增加或負向價值的減少所產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慶幸等;負向情感是人對正向價值的減少或負向價值的增加所產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視、仇恨、嫉妒等。 2.根據價值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不同,情感可分為心境、熱情與激情。心境是指強度較低但持續時間較長的情感,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感,如綿綿柔情、悶悶不樂、耿耿於懷等;熱情是指強度較高但持續時間較短的情感,它是一種強有力的、穩定而深厚的情感,如興高采烈、歡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強度很高但持續時間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種猛烈的、迅速爆發的、短暫的情感,如狂喜、憤怒、恐懼、絕望等。 3.根據價值的主導變數的不同,情感可分為慾望、情緒與感情。當主導變數是人的品質特性時,人對事物所產生的情感就是慾望;當主導變數是環境的品質特性時,人對事物所產生的情感就是情緒;當主導變數是事物的品質特性時,人對事物所產生的情感就是感情。例如,臟、亂、差的工作環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情緒;那些清正廉潔、全心全意為人民工作的領導幹部會引發人的尊敬與愛戴的感情,那些貪污腐化、以權謀私的領導幹部會引發人的仇視與嘲笑的感情;當機體缺乏食物時,人就會產生飢餓的心理體驗,並形成對於食物的慾望;當兒童成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就會自發地產生對於「獨立」的慾望。 4.根據價值主體的類型的不同,情感可分為個人情感、集體情感和社會情感。個人情感是指個人對事物所產生的情感;集體情感是指集體成員對事物所產生的合成情感,階級情感是一種典型的集體情感;社會情感是指社會成員對事物所產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情感。 5.根據事物基本價值類型的不同,情感可分為真感、善感和美感三種。真感是人對思維性事物(如知識、思維方式等)所產生的情感;善感是人對行為性事物(如行為、行為規範等)所產生的情感;美感是人對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等)所產生的情感。 6.根據價值的目標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為對物情感、對人情感、對己情感和對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類。對物情感包括喜歡、厭煩等;對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愛戴等;對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 7.根據價值的作用時期的不同,情感可分為追溯情感、現實情感和期望情感。追溯情感是指人對過去事物的情感,包括遺憾、慶幸、懷念等;現實情感是指人對現實事物的情感;期望情感是指人對未來事物的情感,包括自信、信任、絕望、期待等。 8.根據價值的動態變化的特點,可分為確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確定性情感是指人對價值確定性事物的情感;概率性情感是指人對價值不確定性事物的情感,包括迷茫感、神秘感等。 9.根據價值的層次的不同,情感可分為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和自我實現類情感四大類。溫飽類情感包括酸、甜、苦、辣、熱、冷、餓、渴、疼、癢、悶等;安全與健康類情感包括舒適感、安逸感、快活感、恐懼感、擔心感、不安感等;人尊與自尊類情感包括自信感、自愛感、自豪感、尊佩感、友善感、思念感、自責感、孤獨感、受騙感和受辱感等;自我實現類情感包括抱負感、使命感、成就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沉淪感等。情感與價值的辯證關係
情感
情感與價值的關係是主觀與客觀、意識與存在的關係,而後者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因此價值與情感的關係問題也是價值理論和情感理論的基本問題。不處理好這個問題,就不能唯物地、辯證地處理好其它相關的理論問題,就不能透過變幻莫測的情感現象發現其內在規律性。 價值與情感的關係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情感以價值為基礎
情感是人對價值的主觀反映,儘管這種反映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偏差,甚至還會存在著嚴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顛倒,但從總體上講,情感的變化總是以價值為基礎,並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就像商品的價格以其價值為基礎並圍繞其價值上下波動一樣。 情感以價值為基礎,主要表現在:情感的基本狀態取決於價值的基本狀態,情感的總體規模取決於價值的總體規模,情感的變化範圍取決於價值的變化範圍,情感的作用方式取決於價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強度與方向取決於價值的大小與正負,價值一旦變化,情感遲早要發生變化。 對於商人來說,互利互惠的經濟往來是維持和發展彼此情感的客觀基礎,如果沒有這種互惠性,商人之間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對於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維持和發展彼此情感的客觀基礎,如果沒有這種互助性,政治家之間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對於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與配合是維持和加深愛情的客觀基礎,如果沒有這種支持與配合,男女之間的愛情是不能持久的;朋友之間的友情主要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只有不斷加深彼此的利益聯繫,其友情才會越來越深厚,如果僅局限於庸俗的禮品交換、空洞的書信來往或虛偽的禮節禮貌,而沒有具體的利益聯繫內容,則友情是不能持久的,遲早要消退的;朋友之間即使原來有著很深的感情,如果彼此產生了根本的利益衝突,則其感情遲早會衰減下來,並最終會轉化為仇恨。情感對價值的反作用
情感對於價值並不是完全被動的,可以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 1、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壓抑、誘發、轉移、強化或誘導人對某種價值的需要,可以相對自主地選擇生存環境和發展方向。人有時可以有意識地壓抑自己對於某種價值的情慾,時間一長,這種情慾可能真的基本上消失了,人對這種價值的客觀需要也確實發生了改變或轉移;人通常願意主動幫助那些主觀感覺良好的人,並主動與之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關係,同時迴避那些主觀感覺不好的人,甚至有意中斷已經存在的互利互惠的利益關係;人有時在某一個地方工作或生活得不開心,就主動辭職或搬家,並能很快地適應新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2、人在情感的驅動下,可以對事物施加反作用力,並使之發生價值增值。這是人類與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當然,這種反作用不能任意地和無限地施加,只能有條件地和相對有限度地施加,它在整體上受制于或服從於價值對情感的決定作用。人在情感驅動下所進行的價值創造活動必須嚴格地遵循基本的價值規律,並在其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情感的相對獨立性
人的情感產生並運行於大腦,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腦內部眾多因素的制約和干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它所反映的價值,情感的這種偏離現象就是情感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時間上的非同步性 如果價值形式發生了變化,與之相對應的新情感需要遲滯一段時間才能形成與發展起來。也就是說,新情感的產生、發展與消失並不能與新價值的產生、發展和消失保持同步,需要遲滯一段時間。例如,當一個陌生人突然成為你的妹夫或連襟時,你對他的親情通常不會馬上建立起來;人通常會留戀或懷念那些已經離別或逝世的老朋友。 2.量度上的差異性 如果價值量發生了變動,情感的強度難以與之保持同步變化。例如,有些女性在遭到自己所鍾愛男性的傷害或遺棄后3.方式上的局限性 價值關係的變化方式是無限的,而情感的反映方式卻是有限的。人有時對於某些複雜的、隱含的價值關係及其變化產生不了情感,表現出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例如,當受到某些有毒物質的傷害時,人往往感覺不到;當受到指桑罵槐的攻擊時,人有時還蒙在鼓裡;當購買商品受到他人「溫柔」地宰一刀時,人或許還感謝他的「優惠」價格;當面臨滅頂之災時,人或許還在尋歡作樂。 3.機制上的異化性 某些特殊情感完全脫離了價值關係的客觀基礎,甚至與之背道而馳,這是由於人的情感機制產生了某種異化。例如,畸形宗教培養出否定自我、否定社會的宗教情感,精神類毒品產生怪癖、虛幻和不能自控的情感,過度的生理與精神刺激導致變態的情感,過度的肉體痛苦引發病人對於死亡的嚮往,民族仇視容易引發人對戰爭狂人的崇拜,極端的階級鬥爭引發極端的階級仇恨,等等。不過,情感的這種異化現象在總體上講只是局部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情感的相對獨立性限制了人對於複雜價值關係的應變能力,限制了人對於複雜環境的適應能力,但這將有利於排除各種外部或內部因素對情感運行過程的干擾,有利於保持價值消費活動和價值創造活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情感與價值的複雜對應性
情感與價值存在著複雜的對應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它是一種多元變數的函數對應關係,而不是一種一元變數的函數對應關係 情感的大小不僅與事物的使用價值有關,而且與事物的勞動價值、勞動時間以及主體的中值價值率有關。事實上,情感的強度是以事物的價值率高差為基礎而上下波動的,只有當事物投入的勞動價值與勞動時間不變,且主體的中值價值率不變時,情感才完全取決於事物的使用價值。 2.它是一種統計概率的對應關係,而不是一種個體動力學的對應關係 綠色之所以能夠使人產生和平與寧靜的情感,並不是所有綠色的事物都具有這方面的價值作用,而是在大多數場合,人所接觸的綠色事物是草木,而草木在大多數場合下能夠給人帶來和平與寧靜。 3.它是一種時間上的同向對應關係,而不是一種時間上的同步對應關係 價值的變化與情感的變化通常存在一個時間差,情感的建立需要時間,情感的消失同樣需要時間,只有具有高度預見性的高級情感才能在價值建立之前主動地建立,才能在價值消失之前主動地消失。 4.它是一種聯繫的對應關係,而不是一種孤立的對應關係 人一旦與某事物建立了直接價值關係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直接情感,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與該事物相關聯的其他事物建立了間接價值關係,併產生相應的關聯情感或間接情感。所謂「愛屋及烏」、「恨屋及烏」等情感現象就是這樣產生的。 5.它是一種多形式上的價值對應關係,而不是一種單一形式上的價值對應關係 同一事物的價值關係可能是多內容的,人對事物的情感也經常會表現出多樣性。例如,同一種食物可能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對身體產生多種治療作用或營養保健作用,也可能產生多種副作用,人對它的情感可能會喜憂參半。 6.它是一種多層次上的價值對應關係,而不是一種單一層次上的價值對應關係 事物的價值關係可能是多層次的,人對事物的情感也經常會表現出多層次性。例如,衣服除了具有禦寒、擋風、避暑等價值外,還具有安全與健康方面的價值,具有藝術審美價值,並能體現個人身份、能力、特徵和社會地位,這樣,人對於衣服的情感通常具有多層性。 7.它是針對事物的價值特徵,而不是針對事物的其它特徵 人對於事物的情感完全取決於它的價值特徵,而不是取決於它的其它特徵,只要該事物的價值特徵不變,無論其它特徵發生什麼變化,人的情感就不會變化。相反,如果事物的價值特徵發生了變化,無論其它特徵如何穩定,人的情感都會發生變化。例如,一張照片儘管已經變黃變爛,但他的主人仍然百倍珍惜;一件時裝儘管沒有任何破損,但它的主人可能已經不再感興趣。 8.它是一種動態的對應關係,而不是一種靜態的對應關係 任何事物都是運動與變化的,任何事物的價值也都是運動與變化的,任何事物的情感也必然都是運動與變化的。人不可能以永恆不變的情感對待任何事物,永恆的愛只是人的一種理想與祝願,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9.它是一種複雜的、對立統一的對應關係 愛中有恨,如父母對於子女經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愛;恨中有愛,如人經常會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有一種「欽佩」的恨。 10.它是一種非線性的對應關係 情感的強度通常並不與事物的價值量成正比,通常只與事物價值量的對數成正比,在特殊情況下,價值與情感還存在更為複雜的函數關係。 11.它是一種三因素的對應關係,而不是一種單因素的對應關係 價值的大小不僅取決於事物的品質特性,還取決於主體及周圍環境的品質特性,因此主體的情感由主體、客體及環境三個因素來決定,而不由其中一個因素來單獨決定。例如,一般情況下的老虎可使人產生恐懼感,但關在動物園籠子里的老虎不會使人產生恐懼感,相反還能產生審美感。情感模式與價值變化的對應關係
情感
情感與價值的關係是主觀與客觀的關係,人的情感不管多麼飄忽不定,都可以找到它的價值對應物,情感的任何變化都可以從價值關係的變動中找到它的客觀動因,情感的不同表達模式都對應著價值的不同變化方式。不過,情感模式與價值變化的對應關係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靜態的、單形式的、線性的和同步的關係,而是複雜的、辯證的、動態的、多形式的、非線性的和非同步的關係。 根據價值目標指向的不同,人的情感表達模式可分為對物情感、對人情感、對己情感以及對特殊事物的情感四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