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物理:(1)事物的內在規律,事物的道理。(2)物理學。物理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一個永恆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
學科分支
閃電
●經典力學及理論力學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的規律。 ●電磁學及電動力學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XX等規律。 ●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宏觀表現。 ●相對論和時空物理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效應,相關的動力學規律以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量子力學研究微觀物質運動現象以及基本運動規律。 此外,還有: 粒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原子分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激光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天體物理學、聲學、電磁學、光學、無線電物理學、熱學、量子場論、低溫物理學、半導體物理學、磁學、液晶、醫學物理學、非線性物理學、計算物理學和空氣動力學等等。 通常還將理論力學、電動力學、材料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量子力學統稱為力學。歷史起源
從古時候起,人們就嘗試著理解這個世界:為什麼物體會往地上掉,為什麼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性質等等。宇宙的性質彩虹
同樣是一個謎,譬如地球、太陽以及月亮這些星體究竟是遵循著什麼規律在運動,並且是什麼力量決定著這些規律。人們提出了各種理論試圖解釋這個世界,然而其中的大多數都是錯誤的。這些早期的理論在今天看來更像是一些哲學理論,它們不像今天的理論通常需要被有系統的實驗證明。像托勒密(Ptolemy)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論,其中有些與我們日常所觀察到的事實是相悖的。當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學家和天文學家在原子論和天文學方面所給出的許多描述是正確的,再舉例如希臘的思想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學方面導出了許多正確的結論,像我們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十七世紀末期,由於人們樂意對原先持有的真理提出疑問並尋求新的答案,最後導致了重大的科學進展,這個時期現在被稱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的前兆可回溯到在印度及波斯所做出的重要發展,包括:印度數學暨天文學家Aryabhata以日心的太陽系引力為基礎所發展而成的行星軌道之橢圓的模型、哲學家Hindu及Jaina發展的原子理論基本概念、由印度佛教學者Dignāga及Dharmakirti所發展之光即為能量粒子之理論、由穆斯林科學家Ibn al-Haitham(Alhazen)所發展的光學理論、由波斯的天文學家Muhammad al-Fazari所發明的星象盤,以及波斯科學家Nasir al-Din Tusi所指出托勒密體系之重大缺陷。發展階段
物理學是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縱觀物理學的發展史,根據它不同階段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物理學萌芽時期、經典物理學時期和現代物理學時期三個發展階段。(一)物理學萌芽時期
在古代,由於生產水平的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觀察,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直覺的、思辨性猜測,來把握自然現象的一般性質,因而自然科學的知識基本上是屬於現象的描述、經驗的總結和思辨的猜測。那時,物理學知識是包括在統一的自然哲學之中的。人教版八上《物理》
在這個時期,首先得到較大發展的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力學,如靜力學中的簡單機械、杠桿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經》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奮也」)的記述;光學方面,積累了關於光的直進、折XX、反XX、小孔成像、凹凸面鏡等的知識。《墨經》上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就有八條。在古希臘的歐幾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線傳播和反XX定律的論述,並且對光的折XX現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電磁學方面,發現了摩擦起電、磁石吸鐵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指南針。聲學方面,由於音樂的發展和樂器的創造,積累了不少樂律、共鳴方面的知識。物質結構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論、元氣論、陰陽五行說、以太等假設。 在這個時期,觀察和思辨雖然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現了一些類似於用實驗來研究物理現象的方法。例如,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聲共振實驗和利用天然磁石進行人工磁化的實驗,以及趙友欽在《革象新書》中的大型光學實驗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總之,從遠古直到中世紀歐洲通常把五世紀到十五世紀叫做中世紀末,由於生產的發展,雖然積累了不少物理知識,也為實驗科學的產生準備了一些條件並做了一些實驗,但是這些都還稱不上系統的自然科學研究。在這個時期,物理學尚處在萌芽階段。(二)經典物理學時期
十五世紀末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促進了生產和技術的大發展;席捲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發起人們的探索精神。近代自然科學就在這種物質的和思想的歷史條件下誕生了。系統的觀察實驗和嚴密的數學演繹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被引進物理學中,導致了十七世紀主要在天文學和力學領域中的「科學革命」。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物理學的誕生。整個十八世紀,物理學處在消化、積累、準備的漸進階段。新的科學思想、方法和理論,得到了傳播、完善和擴展。牛頓力學完成了解析化工作,建立了分析力學;光學、熱學和靜電學也完成了奠基性工作,成為物理學的幾門基礎學科。人們以力學的模型去認識各種物理現象,使機械論的自然觀成為十八世紀物理學的統治思想。到了十九世紀,物理學獲得了迅速和重要的發展,各個自然領域之間的聯繫和轉化被普遍發現,新數學方法被廣泛引進物理學,相繼建立了波動光學、熱力學和分子運動論、經典電磁場理論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論體系,使經典物理學臻於完善。由物理學的巨大成就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界的統一性,為辨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三)現代物理學時期
十九世紀末葉,物理學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機,從而引起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精密、大型儀器的創製以及物理學思想的變革。這一時期的物理學理論呈現出高速發展的狀況,研究對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觀到微觀,深入到廣垠的宇宙深處和物質結構的內部,對宏觀世界的結構、運動規律和微觀物質的運動規律的認識,產生了重大的變革。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完成了從經典物理學到現代物理學的轉變,使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質的飛躍,改變了人們的物理世界圖景。1927年以後,量子場論、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和現代宇宙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物理學向其它學科領域的推進,產生了一系列物理學的新部門和邊緣學科,併為現代科學技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物質、運動、空間、時間、因果律乃至生命現象的認識的重大變化,對物理學理論的性質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物理學在揭開微觀和宏觀深處的奧秘方面,正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成果應用於實踐,出現了象原子能、半導體、電腦、激光、宇航等許多新技術科學。這些新興技術正有力地推動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促進生產的發展。而隨著生產和新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物理學的發展。這就是物理學的發展與生產發展的辯證關係。力學
簡介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物體的機械運動和平衡規律及其應用的。 力學可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三部分。靜力學是以討論物體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狀態的條件為主。運動學是撇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來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用純粹的解析和幾何方法描述物體的運動,亦即從幾何方面來研究物體間的相對位置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涉及引起運動的原因。動力學是討論質點系統所受的力和在力作用下發生的運動兩者之間的關係。以牛頓定律為基礎,根據不同的需要提出了各種形式的動力學基本原理,如達朗伯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頓原理,正則方程等。根據系統現時狀態以及內部各部分間的相互作用和系統與它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可預言將要發生的運動。 力學也可按所研究物體的性質分為質點力學、剛體力學和連續介質力學。連續介質通常分為固體和流體,固體包括彈性體和塑性體,而流體則包括液體和氣體。起源和發展
16世紀到17世紀間,力學開始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學科。伽利略通過對拋體和落體的研究,提出慣性定律並用以解釋地面上的物體和天體的運動。17世紀末牛頓提出力學運動的三條基本定律,使經典力學形成系統的理論。根據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釋了地球上的落體運動規律和行星的運動軌道。此後兩個世紀中在很多科學家的研究與推廣下,終於成為一門具有完善理論的經典力學。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對於高速運動物體,必須用相對力學來代替經典力學,因為經典力學不過是物體速度遠小於光速的近似理論。20世紀20年代量子力學得到發展,它根據實物粒子和光子具有粒子和波動的雙重性解釋了經典力學不能解釋的微觀現象,並且在微觀領域給經典力學限定了適用範圍。經典力學
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或與牛頓定律有關且等價的其它力學原理,它是20世紀以前的力學,有兩個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長度和時間間隔的測量與觀測者的運動無關,物質間相互作用的傳遞是瞬時到達的;其二是一切可觀測的物理量在原則上可以無限精確地加以測定。20世紀以來,由於物理學的發展,經典力學的局限性暴露出來。如第一個假定,實際上只適用於與光速相比的低速運動情況。在高速運動情況下,時間和長度不能再認為與觀測者的運動無關。第二個假定只適用於宏觀物體。在微觀系統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則上不可能同時被精確測定。因此經典力學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觀物體低速運動時的近似定律。 經典力學按歷史發展階段的先後與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分為牛頓力學及分析力學。1788年拉格朗日發展了歐勒·達朗伯等人的工作,發表了「分析力學」。分析力學處理問題時以整個力學系統作為對象,用廣義坐標來描述整個力學系統的位形,著眼于能量概念。在力學系統受到理想約束時,可在不考慮約束力的情況下來解決系統的運動問題。分析力學較多採用抽象的分析方法,在解決複雜的力學問題時顯出其優越性。 牛頓力學是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礎,在17世紀以後發展起來的。它直接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出發點來研究質點系統的運動。牛頓力學以質點為對象,著眼于力的概念,在處理質點系統問題時,須分別考慮各個質點所受的力,然後來推斷整個質點系統的運動。牛頓力學認為質量和能量各自獨立存在,且各自守恆,它只適用於物體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的範圍。牛頓力學較多採用直觀的幾何方法,在解決簡單的力學問題時,比分析力學方便簡單。理論力學
是力學與數學的結合。理論力學是數學物理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各種應用力學的基礎。它一般應用微積分、微分方程、矢量分析等數學工具對牛頓力學作深入的闡述並對分析力學作系統的介紹。由於數學更深入地應用於力學這個領域,使力學更加理論化。彈性力學
它是研究彈性體內由於受到外力的作用或溫度改變等原因而發生的應力,形變和位移的一門學科,故又稱彈性理論。彈性力學通常所討論的是理想彈性體的線性問題。它的基本假定是:物體是連續、均勻和各向同性的;物體是完全彈性體;在施加負載前,體內沒有初應力;物體的形變十分微小。根據上述假定,對應力和形變關係而作的數學推演常稱為數學彈性力學。此外還有應用彈性力學。如物體形變不是十分微小,可用非線性彈性理論來研究。若物體內部應力超過了彈性極限,物體將XX非完全彈性狀態。此時則必須用塑性理論來研究。連續介質力學
它是研究質量連續分佈的可變形物體的運動規律,主要討論一切連續介質普遍遵從的力學規律。例如,質量守恆、動量和角動量定理、能量守恆等。彈性體力學和流體力學有時綜合討論稱為連續介質力學。力
含義
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力」。當物體受其他物體的作用后,能使物體獲得加速度(速度或動量發生變化)或者發生形變的都稱為「力」。它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力學的範圍內,所謂形變是指物體的形狀物理
和體積的變化。所謂運動狀態的變化指的是物體的速度變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變化,即產生加速度。力是物體(或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前者是受力物體,後者是施力物體。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平常所說,物體受到了力,而沒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是存在的。不管是直接接觸物體間的力,還是間接接觸的物體間的力作用;也不管是宏觀物體間的力作用,還是微觀物體間的力作用,都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的。力的作用與物質的運動一樣要通過時間和空間來實現。而且,物體的運動狀態的變化量或物體形態的變化量,取決於力對時間和空間的累積效應。根據力的定義,對任何一個物體,力與它產生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它的大小與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且兩力作用於同一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是該兩力分別作用於該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是表示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特徵,合稱為「力的三要素」。力是一個矢量,常用有向線段來表示力。線段的長度跟力的大小成正比,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用上述方式表示力叫「力的圖示法」。當考慮有關力的問題時,必須考慮這三個要素。力的合成與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法則。力的單位——牛頓
在m·kg·s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是N。力的大小,習慣上用重量的單位。若在彈簧秤上掛500克的砝碼時的伸長長度與用手拉彈簧秤的伸長長度相同時,手的拉力便與500克砝碼的重力大小相同。因此,與500克的重量同樣作用的力,就用500克的力來表示。但實際上,克、千克都是質量的單位,克重或千克重等重量單位是屬於力的一種重力單位,不能代表全部,而且在計算上數值不同,故有力之絕對單位。依牛頓力學的定義:力=質量×加速度。在國際單位制(SI)中,使質量為1千克的質點,在力的方向產生1米/秒^2的加速度時,則稱該力為1千克·米/秒^2=1牛頓。因質點受地球引力作用,下落時的重力加速度為g=9.8米/秒2,故質量為1千克的質點的重量G=mg=1×9.8千克·米/秒^2=9.8牛頓。(1千克力=9.80665牛頓。1牛頓=10^5達因)種類
力的種類很多。根據力的效果來分的有壓力、張力、支持力、浮力、表面張力、斥力、引力、阻力、動力、向心力等等。根據力的性質來分的有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核力等等。在中學階段,一般分為場力(包括重力、電場力、磁場力等),彈力(壓力、張力、拉力等),摩擦力(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等)。張力
被拉伸的弦、繩等柔性物體對拉伸它的其他物體的作用力或被拉伸的柔性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的作用力。例如,某繩AB可以看成是A C和C B兩段組成,其中C為繩A B中的任一橫截面,AC段和CB段的相互作用力就是張力。在繩的截面上單位面積所受的張力稱為張應力。重力
離引力場場源比較近的引力場叫做重力場,物體受到重力場的力叫做重力。引力場物質因為有質量而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萬有引力,簡稱引力。實物周圍普遍存在引力場,處在引力場之中的實物會受到引力。產生引力場的實物叫做引力場的場源,簡稱場源。關於重力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如,是一個物體在宇宙中受到其他物體萬有引力作用的總合;重力即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宇宙中的每個質點與其它質點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引力性的相互作用,與兩質點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其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種相互作用稱為「重力」。 上述幾種講法雖略有區別,但強調了它們的本質是引力。因為處於引力場的物體都受到重力,重力的本質是引力相互作用。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其它天體距離它很遠,地球上其它物體對它的萬有引力很小,所以該物體的重力是指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其方向指向地心。離地面愈遠,重力愈小。同一物體在地球上不同地點重力也稍有不同,從赤道到兩極重力是逐漸增加的,因為地球是一個扁球體,其赤道處半徑大於兩極半徑。地球上的物體隨地球的自轉而作勻速圓周運動,作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需的向心力,來源於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向心力與重力同為引力的分力。由於地球上各地的地形與地質構造不同,物體在地球上不同的地點引力將有所變化,而物體的重力也隨之而變化。利用這種重力的變化可以探礦(可探測煤、鐵、銅礦及石油的蘊藏量等)。重量
物理圖冊(22張) 在地球表面附近,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稱為「重量」。地球表面上的物體,除受地球對它的重力作用外,由於地球的自轉,還將受到慣性離心力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稱為該物體的重量。習慣上人們認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就是它本身的重量。對重量的解釋有許多說法,例如,重量就是重力;物體的重量就是地球對該物體的萬有引力;重量即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重量是物體靜止時,拉緊豎直懸繩的力或壓在水平支持物上的力。 上述幾種講法,有的強調重量即重力,是矢量,它們的本質是引力。有的強調重力不是矢量,重量是重力的大小,是標量。還有的是以測量法則作為重量的定義。這些不同的定義只是解釋的不同而已,談不到對與錯。 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所受的重力即重量稱為1千克力。不同的物體重量不同,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它的重量也有差異。1千克的物體,在赤道上稱得重量是0.973千克力,而在北極稱之則是1.26千克力。同一物體所處位置不同,其質量不變,而重量則愈近兩極和愈近地面則愈大(這體現了地球自轉的離心力會讓物體重量變輕)。物性學
是物理學的內容之一,是研究有關物質的氣、液、固三態的力學和熱學性質的科學。物性學原指研究物質三態的機械性質和熱性質的學科。隨著對物質性質的研究,逐漸由力學和熱學擴展到電磁學、光學等方面,物性學所涉及的範圍太廣,現已不再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而將其內容分別納入有關的部門。物理變化
指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例如:位置、體積、形狀、溫度、壓強的變化,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氣態轉化為液態叫液化,液態轉化為固態叫凝固,固態轉化為液態叫熔化,液態轉化為氣態叫氣化,固態轉化為氣態叫升華,氣態轉化為固態叫凝華。還有物質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都是物理變化。物質
物質為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例如空氣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鋼鐵和銅、鋁,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種纖維、塑料等等,都是物質。世界上,我們周圍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物質。人體本身也是物質。除這些實物之外,光、電磁場等也是物質,它們是以場的形式出現的物質。 物質的種類形態萬千,物質的性質多種多樣。氣體狀態的物質,液體狀態的物質或固體狀態的物質;單質、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礦物與合金;無機物和有機物;天然存在的物質和人工合成的物質;無生命的物質與生命物質以及實體物質和場物質等等。物質的種類雖多,但它們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觀存在,並能夠被觀測,以及都具有質量和能量。物體
由物質構成的,佔有一定空間的個體都稱為物體。通過人類感覺器官可感覺到它存在的客觀現實。歷屆諾貝爾物理學獎
時間 | 人物 | 得獎原因 |
---|---|---|
1901年 | 威爾姆·康拉德·倫琴(德國人) | 發現X XX線 |
1902年 | 亨德瑞克·安圖恩·洛倫茲、P. 塞曼(荷蘭人) | 研究磁場對輻XX的影響 |
1903年 | 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法國人) | 發現物質的放XX性 |
| 皮埃爾·居里(法國人)、瑪麗·居里(波蘭人) | 從事鐳元素的研究 |
1904年 | J.W.瑞利(英國人) | 從事氣體密度的研究並發現氬元素 |
1905年 | P.E.A.雷納爾德(德國人) | 從事陰極線的研究 |
1906年 | 約瑟夫·約翰·湯姆生(英國人) | 對氣體放電理論和實驗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
1907年 | A.A.邁克爾遜(美國人) | 發明了光學干涉儀並且借助這些儀器進行光譜學和度量學的研究 |
1908年 |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法國人) | 發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
1909年 | 伽利爾摩·馬可尼(義大利人)、K . F. 布勞恩(德國人) | 開發了無線電通信,研究發現理查森定律 |
1910年 | 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華(荷蘭人) | 從事氣態和液態議程式方面的研究 |
1911年 | W.維恩(德國人) | 發現熱輻XX定律 |
1912年 | N.G.達倫(瑞典人) | 發明了可以和燃點航標、浮標氣體蓄電池聯合使用的自動節裝置 |
1913年 | H·卡末林—昂內斯(荷蘭人) | 從事液體氦的超導研究 |
1914年 | 馬克斯·凡·勞厄(德國人) | 發現晶體中的XXX線衍XX現象 |
1915年 | 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人) | 借助XXX線,對晶體結構進行分析 |
1916年 未頒獎 | | |
1917年 | C.G.巴克拉(英國人) | 發現元素的次級X 輻XX的特徵 |
1918年 | 馬克斯·卡爾·歐內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國人) | 對確立量子理論作出巨大貢獻 |
1919年 | J.斯塔克(德國人) | 發現極隧XX線的多普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
1920年 | C.E.紀堯姆(瑞士人) | 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
1921年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美籍猶太人) | 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等 |
1922年 | 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人) | 從事原子結構和原子輻XX的研究 |
1923年 | R.A.米利肯(美國人) | 從事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的研究 |
1924年 | K.M.G.西格巴恩(瑞典人) | 發現了X XX線中的光譜線 |
1925年 | 詹姆斯·弗蘭克、G.赫茲(德國人) | 發現原子和電子的碰撞規律 |
1926年 | J.B.佩蘭(法國人) | 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
1927年 | 阿瑟·霍利·康普頓(美國人) | 發現康普頓效應(也稱康普頓散XX) |
| C.T.R.威爾遜(英國人) | 發明了雲霧室,能顯示出電子穿過水蒸氣的徑跡 |
1928年 | O.W 理查森(英國人) | 從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理查森定律 |
1929年 | 路易斯·維克多·德布羅意(法國人) | 發現物質波 |
1930年 | C.V.拉曼(印度人) | 從事光散方面的研究,發現拉曼效應 |
1931年 未頒獎 | | |
1932年 | 維爾納·K.海森伯(德國人) | 創建了量子力學 |
1933年
(1934年未頒獎) | 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國人) | 發現原子理論新的有效形式 |
1935年 | J.查德威克(英國人) | 發現中子 |
1936年 | V.F.赫斯(奧地利人) | 發現宇宙XX線 |
| C.D.安德森(美國人) | 發現正電子 |
1937年 | C.J.戴維森(美國人)、G.P.湯姆森(英國人) | 發現晶體對電子的衍XX現象 |
1938年 | E.費米(義大利人) | 發現中子轟擊產生的新放XX性元素並發現用慢中子實現核反應 |
1939年
(1940年--1942年未頒獎) | E.O.勞倫斯(美國人) | 發明和發展了迴旋加速器並以此取得了有關人工放XX性等成果 |
1943年 | O.斯特恩(美國人) | 開發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質子磁矩的測量 |
1944年 | I.I.拉比(美國人) | 發明了著名氣核磁共振法 |
1945年 | 沃爾夫岡·E.泡利(奧地利人) | 發現不相容原理 |
1946年 | P.W.布里奇曼(美國人) | 發明了超高壓裝置,並在高壓物理學方面取得成就 |
1947年 | E.V.阿普爾頓(英國人) | 從事大氣層物理學的研究,特別是發現高空無線電短波電離層(阿普爾頓層) |
1948年 | P.M.S.布萊克特(英國人) | 改進了威爾遜雲霧室方法,並由此導致了在核物理領域和宇宙XX線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
1949年 | 湯川秀樹(日本人) |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論,並預言介子的存在 |
1950年 | C.F.鮑威爾(英國人) | 開發了用以研究核破壞過程的照相乳膠記錄法並發現各種介子 |
1951年 | J.D.科克羅夫特(英國人)、E.T.S.沃爾頓(愛爾蘭人) | 通過人工加速的粒子轟擊原子,促使其產生核反應(嬗變) |
1952年 | F.布洛赫、E.M.珀塞爾(美國人) | 從事物質核磁共振現象的研究並創立原子核磁力測量法 |
1953年 | F.澤爾尼克(荷蘭人) | 發明了相襯顯微鏡 |
1954年 | 馬克斯·玻恩 | 在量子力學和波函數的統計解釋及研究方面作出貢獻 |
W. 博特(德國人) | 發明了符合計數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應和γXX線 | |
1955年 | W.E.拉姆(美國人) | 發明了微波技術,進而研究氫原子的精細結構 |
| P.庫什(美國人) | 用XX頻束技術精確地測定出電子磁矩,創新了核理論 |
1956年 | W.H.布拉頓、J.巴丁、W.B.肖克利(美國人) | 從事半導體研究並發現了晶體管效應 |
1957年 | 李政道、楊振寧(美籍華人) | 對宇稱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
1958年 | P.A.切倫科夫、I.E.塔姆、I.M.弗蘭克(俄國人) | 發現並解釋了切倫科夫效應 |
1959年 | E .G. 塞格雷、O. 張伯倫(美國人) | 發現反質子 |
1960年 | D.A.格拉塞(美國人) | 發明氣泡室,取代了威爾遜的雲霧室 |
1961年 | R.霍夫斯塔特(美國人) | 利用直線加速器從事高能電子散XX研究並發現核子 |
| R.L.穆斯保爾(德國人) | 從事γXX線的共振吸收現象研究並發現了穆斯保爾效應 |
1962年 |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俄國人) | 開創了凝集態物質特別是液氦理論 |
1963年 | E. P.威格納(美國人) | 發現基本粒子的對稱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質子與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
M.G.邁耶(美國人)、J.H.D.延森(德國人) | 從事原子核殼層模型理論的研究 | |
1964年 | C.H.湯斯(美國人)、N.G.巴索夫、A.M.普羅霍羅夫(俄國人) | 發明微波XX器和激光器,並從事量子電子學方面的基礎研究 |
1965年 | 朝永振一郎(日本)、J. S . 施溫格、R.P.費曼(美國人) | 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進行對基本粒子物理學具有深刻影響的基礎研究 |
1966年 | A.卡斯特勒(法國人) | 發現和開發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來,使光束與XX頻電磁發生雙共振的雙共振法 |
1967年 | H.A.貝蒂(美國人) | 以核反應理論作出貢獻,特別是發現了星球中的能源 |
1968年 | L.W.阿爾瓦雷斯(美國人) | 通過發展液態氫氣泡和數據分析技術,從而發現許多共振態 |
1969年 | M.蓋爾曼(美國人) | 發現基本粒子的分類和相互作用 |
1970年 | L.內爾(法國人) | 從事鐵磁和反鐵磁方面的研究 |
H.阿爾文(瑞典人) | 從事磁流體力學方面的基礎研究 | |
1971年 | D.加博爾(英國人) | 發明並發展了全息攝影法 |
1972年 | J. 巴丁、L. N. 庫柏、J.R.施里弗(美國人) | 從理論上解釋了超導現象 |
1973年 | 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賈埃弗(美國人) | 通過實驗發現半導體中的「隧道效應」和超導物質 |
B.D.約瑟夫森(英國人) | 發現超導電流通過隧道阻擋層的約瑟夫森效應 | |
1974年 | M.賴爾、A.赫威斯(英國人) | 從事XX電天文學方面的開拓性研究 |
1975年 | A.N. 玻爾、B.R.莫特爾森(丹麥人)、J.雷恩沃特(美國人) | 從事原子核內部結構方面的研究 |
1976年 | B. 里克特(美國人)、丁肇中(美籍華人) | 發現很重的中性介子–J /φ粒子 |
1977年 | P.W. 安德林、J.H. 范弗萊克(美國人)、N.F.莫特(英國人) | 從事磁性和無序系統電子結構的基礎研究 |
1978年 | P.卡爾察(俄國人) | 從事低溫學方面的研究 |
| A.A.彭齊亞斯、R.W.威爾遜(美國人) |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XX |
1979年 | 謝爾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溫伯格(美國人)、A. 薩拉姆(巴基斯坦) | 預言存在弱中性流,並對基本粒子之間的弱作用和電磁作用的統一理論作出貢獻 |
1980年 | J.W.克羅寧、V.L.菲奇(美國人) | 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中的宇稱(CP)不守恆 |
1981年 | K.M.西格巴恩(瑞典人) | 開發出高解析度測量儀器 |
|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國人) | 對發展激光光譜學和高解析度電子光譜做出貢獻 |
1982年 | K.G.威爾遜(美國人) | 提出與相變有關的臨界現象理論 |
1983年 |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國人) | 從事星體進化的物理過程的研究 |
1984年 | C.魯比亞(義大利人)、S. 范德梅爾(荷蘭人) | 對導致發現弱相互作用的傳遞者場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
1985年 | K. 馮·克里津(德國人) | 發現量了霍耳效應並開發了測定物理常數的技術 |
1986年 | E.魯斯卡(德國人) | 在電光學領域做了大量基礎研究,開發了第一架電子顯微鏡 |
G.比尼格(德國人)、H.羅雷爾(瑞士人) | 設計並研製了新型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 | |
1987年 | J.G.貝德諾爾斯(德國人)、K.A.米勒(瑞士人) | 發現氧化物高溫超導體 |
1988年 | L.萊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國人) | 發現μ子型中微子,從而揭示了輕子的內部結構 |
1989年 | W.保羅(德國人)、H.G.德默爾特、N.F.拉姆齊(美國人) | 創造了世界上最準確的時間計測方法——原子鐘,為物理學測量作出傑出貢獻 |
1990年 | J.I.弗里德曼、H.W.肯德爾(美國人)、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人) | 通過實驗首次證明了夸克的存在 |
1991年 |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法國人) | 從事對液晶、聚合物的理論研究 |
時間 | 人物 | 得獎原因 |
---|---|---|
1992年 | G.夏帕克(法國人) | 開發了多絲正比計數管 |
1993年 | R.A.赫爾斯、J.H.泰勒(美國人) | 發現一對脈衝雙星,為有關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機會 |
1994年 | BN.布羅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爾(美國人) | 在凝聚態物質的研究中發展了中子散XX技術 |
1995年 | M.L.佩爾、F.萊因斯(美國人) | 發現了自然界中的亞原子粒子:Υ輕子、中微子 |
1996年 | D. M . 李(美國人)、D.D.奧謝羅夫(美國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國人) | 發現在低溫狀態下可以無摩擦流動的氦- 3 |
1997年 | 朱棣文(美籍華人)、W.D.菲利普斯(美國人)、C.科昂–塔努吉(法國人) | 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
1998年 | 勞克林(美國)、斯特默(美國)、崔琦(美籍華人) | 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
1999年 | H.霍夫特(荷蘭)、M.韋爾特曼(荷蘭) | 闡明了物理中電鍍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結構。 |
2000年 | 阿爾費羅夫(俄羅斯人)、基爾比(美國人)、克雷默(美國人) | 因其研究具有開拓性,奠定資訊技術的基礎,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獎。 |
2001年 | 克特勒(德國)、康奈爾(美國)和維曼(美國) | 在「鹼性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凝聚態物質性質早期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
2002年 | 雷蒙德·戴維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爾多·賈科尼(美) | 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打開了人類觀測宇宙的兩個新「窗口」。 |
2003年 | 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美俄雙重國籍)、維塔利·金茨堡(俄)、安東尼·萊格特(英美雙重國籍) | 在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上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
2004年 |
Power by 有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