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
觀念是人們在實踐當中形成的各種認識的集合體.人們會根據自身形成的觀念進行各種活動.利用觀念系統對事物進行決策,計劃,實踐,總結等活動,從而不斷豐富生活和提高生產實踐水平.觀念具有主觀性,實踐性,歷史性,發展性等特點.形成正確的觀念有利於做正確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產質量.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1
◎ 觀念 guānniàn (1) [idea;concept;sense]觀念
(2) 思想意識,傳統觀念 (3) 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形象 (4) 關於某方面的認識和覺悟 (5) 經歷后的思想上的一種總結 我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要在觀念上,把黨外凡是能夠爭取的、能夠和我們合作的人士,當成黨內幹部一樣來看待。——《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前進》詞語解釋2
guān niàn ㄍㄨㄢ ㄋㄧㄢˋ 觀念(觀念) (1).佛教語。對特定對象或義理的觀察思維和記憶。 唐 魏靜 《序》:「物物斯安,觀念相續;心心靡間,始終抗節。」 唐 宋之問 《游法華寺》詩:「觀念幸相續,庶幾最後明。」 (2).思想意識。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李自成 者,迫於饑寒,揭竿而起,固無革命觀念,尚非今日 廣西 會黨之儕也。」 巴金 《序》:「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不自由的婚姻,傳統觀念的束縛,家庭的專制,不知道摧殘了多少正在開花的年青的靈魂。」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五章:「每個民族幾乎無例外地都需要清除私有制度以及它在觀念上遺留下來的垃圾。」 (3).觀點;概念。 胡適 《序》:「他的主要觀念也只是『 孔子 之道不合現代生活』的一個觀念。」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三:「可惜他所說都是零星片斷,不能給我一明晰的觀念。」 詞語解釋3 觀念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看法,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看法在不同領域又有不同的說法,如:政治觀念,人文觀念、經濟觀念、法律觀念等 相關詞語:觀優 觀事 觀身 觀鼎 觀音菊 觀山玩水 觀覷 觀往知來 觀志 觀眉說眼 觀睄 觀察使 觀察 觀山翫水 觀察家 觀禮 觀成 觀窺 | 甲觀 邸觀 屬觀 考觀 傍觀者清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適觀 借鏡觀形 革命樂觀主義 止觀 齊觀 水月觀音 台觀 主觀 秦觀 宮觀 燎如觀火 儀觀 |
觀念概述
觀念從通俗意義上來理解,,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當中形成的對事物的總體的綜合的認識。它一方面反應了客觀事兒的不同屬性,同時又加上了主觀化的理解色彩。所以,正確地理解,觀念是人們對事兒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系統化之集合體。由於人們自身認識的歷史性和階段局限性,就決定了人們的認識會因時間的變遷而出現與時代不符合的意念。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觀念更新與否是區分舊觀念與新觀念的分水嶺。例如,解放初期,我國人口不足,生產力水平也比較低,急要更多的人力。人們自然形成人多力量大的觀念。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我國人口迅速增長。再加上經濟水平的逐步改善,戰爭的平息,人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髮展。由於觀念更新不及時,導致今天我國的人口增長成為一種問題。觀念-觀念由來
「觀念」一詞源自古希臘的「永恆不變的真實存在」。它同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的關係密切。從這個角度來看,又是個重要哲學術語。它是在意識中反映、掌握外部現實和在意識中創造對象的形式化結果,同物質的東西相對立,它屬於精神層面的東西。「觀念」一詞來自希臘文,原意是「看得見的」形象,在哲學史上這個術語有不同的說法:1。「理念」說
在柏拉圖哲學中,它(譯作「理念」)。是指永恆不變的真實的存在,是人腦對感性事物的完善的樣本或模型化的結果。感性事物則是對它的不完善的摹寫或模仿。新柏拉圖主義者如普羅提諾、基督教神學家如奧古斯丁,都認為理念是現象世界的完善的模型,但說它存在於宇宙精神中或存在於上帝的精神中。2。「觀念」說
16~18世紀的許多哲學家在心靈的表象或概念的意義上使用觀念這個術語。R.笛卡爾把觀念分為天賦的、外來的和虛構的 3類。J.洛克反對天賦觀念,認為心靈原是一張白紙,心靈的觀念來自感覺和反省。G.W.萊布尼茨主張觀念是作為傾向、稟賦、習性或自然的潛在能力,而天賦在我們心中。主觀唯心主義者G.巴克萊認為心中的觀念是構成現實事物的本原,事物就是「觀念的集合」。在G.W.F.黑格爾哲學中,「絕對觀念」是客觀存在的永恆的精神實體,是整個世界的基礎和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正確解決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的關係問題出發,認為觀念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形式,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資本論》第 1卷,第24頁,人民出版社,1975)。但是,觀念不僅反映客觀現實,而且還能根據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為實踐創造觀念的對象,以作為實踐的目的。這種觀念的對象通過改造客觀物質的實踐活動轉化為現實的對象,成為現實中不會自然產生的新事物。 在心理學中,廣義的觀念是一切心理反映形式的總稱。狹義的觀念和表象同義,包括由早先知覺而來的感性形象的再現和由原初形象組合而成的新的觀念整體。觀念-觀念分類
我們對觀念進行分類,有利於人們對觀念進行區別,進行改革和優化。根據人們生活的不同領域和需要,我們可以把觀念作如下分類:1。政治觀念
政治觀念是在階級社會下形成的意識。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政治觀念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政治觀念日益走向人文化是必然趨勢。它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國家發展觀念起支配作用。樹立科學的政治觀念,有利於更好地從事各種政治活動,推進人類不斷進步。例如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立足於全球開展政治活動的基本意識觀念。它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親和性,因而倍受世界各國推崇,更有利於人類走向和平與發展的良好階段。2。經濟觀念
經濟觀念是人們不斷發展生產力而形成的意識。例如,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出台,就是著眼于發展經營銷觀念
濟,搞活經濟的對策意識。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準就是我國很好的發展經濟的觀念。人們形成正確的經濟觀念有利於不斷提高經濟生活和生產水平。3。道德觀念
道德是維繫人們之間各種關係的內在法度。正確的道德觀是人們自覺協調各種關係的意識準備。它是人們走向美好生活的自我心理約束機制。道德意識水平的高低,有利於個體自身素質的高低。它一般不具有很強的強制性約束力。因而帶有很大的主觀適應色彩。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利於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4。法制觀念
增強法制觀念
法制觀念是道德觀念在更廣泛適應性上的強制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制觀念具有外在的強製紙約束力。它不會因人之職位高低而變。樹立法制觀念,有利於人們對生活生產有基本的因循。因此,具有廣泛的人權保障意義。 此外,還有很多觀念,如宗教觀念,文化觀念等等,它們都是人們在生活或者生產某一方面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