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氣
基本信息
詞目:短氣
拼音:duǎn qì
詞義:
即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續之意。可見於很多疾病的過程中。有虛有實。實證多突然發病,伴有胸腹脹滿。呼吸聲粗,多由於痰、食內阻,影響氣機升降所致;虛證多實久病,聲低息微,形疲神倦,多由於元氣大虛所致。詳細釋義
基本解釋
[short of breath;be disprited] 喪氣;缺乏自信心
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於老大者。——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詳細解釋
1. 指呼吸短促,難以接續。
《靈樞經·癲狂》:「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
《傷寒明理論》雲: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矣。似喘而非喘,若有氣上沖,而實非氣上沖也。喘者,張口抬肩,搖身滾肚,謂之喘也。氣上沖者。腹里氣時時上沖也。所謂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XX而無痛者,短氣也。經所謂短氣者眾,實為難辨之證,愚醫莫識之,為治有誤者多矣。要識其短氣之真者,氣急而短促,謂之氣短者是也。短氣有責為虛者,有責為實者,要當明辨之。經曰。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此為短氣之虛者也。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此為短氣之實者也。又有屬表,又有屬里者,要當審視之。經曰。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與其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湯主之者,是邪氣在表而短氣者也。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與其太陽病,醫反下之,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是邪氣在里而短氣者也。虛也,實也,在表也,在里也,皆作短氣,又何以辨其虛實也?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實也;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也。大抵短氣為實,《金匱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又水停心下,亦令短氣。《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微者短氣。即此觀之,短氣之由亦眾矣。必審其形候,使的而不惑;必審其邪氣,在表裡之不差。隨症攻之,了無不愈者矣。
2. 灰心喪氣。
晉 王羲之 《桓公帖》:「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御府﹞書法從圖之屬,大率奇特……於今恨眼中亦無復茲睹矣,每令人短氣。」 清 尤侗 《題韓蘄王廟》詩:「英雄短氣莫須有,明哲保身歸去來。」 丁玲 《奔》:「什麼事都到了 上海 再講,莫那麼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