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饑;
概述
食療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通過飲食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食療文化源食療
遠流長,食療是一種長遠的養生行為。以前的人通過食療調理身體,現在的人通過食療減肥、護膚、護髮。食療是一種健康的健體之道。 更經典的說法是:食物是人類治病最好的藥品,食療就是用食物代替藥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療、使細胞恢復功能、使人體恢復健康。高級均衡營養素能增強細胞營養代謝功能,使細胞獲得了強大的能量;同時能激活細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細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成倍增加;能使免疫細胞有能力釋放大量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直接殺死侵入細胞的細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細胞吸收的物理化學物質;強壯的免疫細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細胞和廢棄的代謝物,幫助功能低下的細胞恢復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有醫藥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說過:藥物治療,不如食物治療,食物是人類治病的最好藥品。他相信人體天賦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終結者。食療和葯膳
「葯食同源」是中華原創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五穀雜糧,有益於人類而無害於身體,因而性「中」。這是中華原創醫學選擇食品最主要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葯食同源:定性與定量
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實驗動物「檢驗」的客觀基礎上。 在這個標準里,食品和藥品並沒有截然分開的界線。食品中略略離開「中」時就會偏涼(例如綠豆)或偏溫(例如豆豉)。如果偏離「中」較遠時,就是「寒」與「熱」。如果更遠離「中」的就是「葯」了,這就是涼葯或者熱葯的來歷。「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中醫的治療原則,得了熱病應該用涼葯,如果熱得不那麼厲害,就不一定要葯了,用性偏涼食品(例如前述的綠豆)調節就可以了;反之亦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療」了。 食療和葯膳並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進行調理,而後者則是將通常歸入「葯」範圍的變成可口的食品。比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既是葯,但又是美味佳餚。對於身體虛羸,冬天手腳常冰涼者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首選了。 如果是極寒或者極熱者,就叫做「毒」了。比如同是豆類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誤食一粒就會一瀉如水,因為它性極熱,常用以治療極寒的病人。所以《黃帝內經》說治病是「聚毒藥以攻之」,而不是說「聚葯以攻之」。因此,無論食品、藥物甚至毒藥都是同源的,因為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將偏離正常狀態的自組織能力恢復到常態。 西方醫學則不然。凡葯就不能是食品,食品則不準說療效,至於「毒」就更加另類了。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中醫是「以人為本」的標準,而不是以實驗動物為「本」的標準。如果以通常西醫動物模型去檢測「巴豆」的毒性,結果相反,實驗鼠吃下「巴豆」不僅不瀉肚,而且會越來越發福,所以「以鼠為本」的所謂「客觀」的標準,並非萬全。 兩種不同醫學體系的目標不同:西醫治人的病,而中醫是治得了病之人,各有自己的價值評估體系。本來兩種體系可以互補,可以互相尊重,然而今日之醫學,西醫價值評估體系「在朝」,中醫「在野」,「葯食同源」這一寶貴財富因此被質疑、被摒棄以至於被誤用。比如一度十分流行的「綠豆能治糖尿病」的說法。糖尿病由於患者眾多以及現代醫學認定的「終身服藥性」而使社會備受困擾,因此該說甫一出現便引起了廣泛關注,最後因漏洞百出而引出一場有關食療的「信任危機」和「養生危機」。該學說的一個非常矛盾之處就是糖尿病的標準是由西醫定位的,比如根據血糖的水平等,綠豆作為食療方法是從中醫的看法去解決西醫定位的病,這本身是不科學的,並且喪失了中醫的優勢和特點,因為單從指標來講綠豆肯定不如西醫的降糖葯管用。這兩者是不同體系的,不在一條線上,因此該說法就出現了漏洞,不能自圓其說。這個學術上的漏洞被放大以後,實際上對食療或者整個中醫界來說是一件好事:在這個問題上的欠缺不是某一個人的欠缺,是包括整個中醫界都有欠缺,「養生危機」也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根源在於整個中醫界喪失了自己的價值評估體系。 這一課要補上,否則「養生危機」會持續下去,整個中醫體系也將瓦解。食療歷史
原始人類在與自然界鬥爭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有些動、植物既可充饑又可保健療疾,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並開始利用火。《禮含文嘉》中記載:「燧人氏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可見火的發現是人類飲食營養養生保健的一次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 隨著陶器的出現和使用,食物的炮製不僅限於「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調方法日益多樣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時期還出現了酒,在《呂氏春秋》中就已有「儀狄作酒」的記載,但最初只限於糧食作物和果實自然發酵而成的酒,此後又出現了複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藥用酒。 商代的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飪XX,併發明了羹和湯液等食品,開創了煮食和去渣喝湯的飲食方法。公元前5世紀的周代,出現了專門掌管飲食營養保健的「食醫」。此後,醋、醬、糖、豆腐等調料及食品也相繼出現。 戰國時期的《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 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服桂枝湯后要「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粘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 隋唐時期有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此後《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系統記載了一些食物葯及葯膳方。宋代的《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穀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余種,動物類藥物400余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三種》等著作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體質食療
體質食療就是根據人的「九種體質」和每天的「十二時辰」進行的食療。體質
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所形成的,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某些差異性,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所以,對體質的研究有助於分析疾病的發生和演變,為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依據。九種體質
平和質 (A型) 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髮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 心理特徵:性格隨和開朗。 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氣虛質 (B型) 總體特徵: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喜冒險。 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後康復緩慢。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 陽虛質 (C型) 總體特徵: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心理特徵: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陰虛質 (D型) 總體特徵: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偏瘦。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 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 痰濕質 (E型) 總體特徵: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肥胖,腹部肥滿鬆軟。 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 心理特徵: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 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能力差。 濕熱質 (F型) 總體特徵: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中等或偏瘦。 常見表現: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男性易XX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心理特徵:容易心煩急躁。 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熱淋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血瘀質 (G型) 總體特徵:血行不暢,以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胖瘦均見。 常見表現: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 心理特徵:易煩,健忘。 發病傾向:易患症瘕及痛證、血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 氣鬱質 (H型) 總體特徵: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鬱、憂慮脆弱等氣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 發病傾向:易患臟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 特稟質 (I型) 總體特徵: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先天稟賦異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見表現: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性疾病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徵;患胎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徵。 心理特徵: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 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症及藥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解顱、胎驚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適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 九種體質的區分有利於更多的人更好的明辨自己的體質形態,並對症的進行有意義食療。九種體質是從中醫的辯證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它還不完善。人是複雜的整體,不僅僅是一種體質能夠描述的,比如陽虛的人同樣會出現氣虛、陰虛等癥狀。遵從中醫的辯證施治才能更好的實現健康的養生目的,這也提醒大家:食療是一種中國精髓的文化,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的,請慎重,更不要聽風是雨跟著所謂的「專家」跑。目前創建中國自己特色的食療體系或者文化機構以及服務體系是當務之急。十二時辰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的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我國實行了太初曆,「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趙翼《陔余叢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血氣應時而至為盛,血氣過時而去為衰,逢時而開,過時為闔,泄則乘其盛,即經所謂刺實者刺其來。補者隨其去,即經所謂刺虛者刺其去,刺其來迎而奪之,刺其去去隨而濟之,按照這個原則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療效,這就叫子午流注法。流注所示時間段各個臟腑當令:即精氣神的調配。 下面對十二時的名稱以及流注經絡逐一詮解溯源,以便讀者了解它們的詞義、來源和用例。 1、子:像孩子在襁褓之中。子的本義為:幼小的、卵。古代指兒女。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正是夜深人靜的午夜時分,正是今明兩天的臨界,也可以說「明天」這個「產兒」就要誕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時,是孕含著什麼孵化著什麼的時刻。 此時膽經當令。 2、丑:「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動。扭,也作轉動講。子時過後,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經開始了。無形之中,似乎有一隻大手在轉動天體--夜幕即將被轉過去,白天即將被扭過來。 此時肝經當令。 3、寅:有說像黃泉欲出,又說像雙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釋為牽引、引導、引起、離開。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為寅時,正是黑夜即將離開,熹微即被牽引而來的時刻。 此時肺經當令。 4、卯:有說為冒,像開門之形,又有 之體,又說像斷物形,為劉的本字。黎明時分的五點至七點為卯時,天亮了,太陽冒出來了,人家的門該打開了。卯時,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斷然分開的。 此時大腸經當令。 5、辰:有說像貝殼形,「 」的本字;又說為「 」,有 之體。我以為它有托出雲氣之意。雲氣之上有日,為「晨」;無日,則雲氣瀰漫。夏日的早晨,七點至九點,大霧茫茫。 此時胃經當令。 6、巳:有說像胎兒形突出頭部和蜷曲的身體;又說為蛇的象形。上午九點至十一點,霧氣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時刻,蛇從洞穴中爬出來了。 此時脾經當令。 7、午:有說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說為「牾」,抵牾為矛盾。將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沒有影子,因為日光是從頭頂之上照XX下來的。古人依形造字,又依形取義,以形、義命物。由此,日中的時候,即十一點至十三點為午時。 此時心經當令。 8、未:像樹木枝葉重疊,物長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後十三點至十五點未時,示意只有經過陽光的強烈照XX,樹木才會枝繁葉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會有滋有味。 此時小腸經當令。 9、申:有說像閃電形,又說為「神」。十五點至十七點,風雨帶著閃電和雷鳴來了。古人不知閃電和雷鳴為何物,以為神在天上為之。此時膀胱經當令。 10、酉:像裝酒的罈子,「酒」的本字。十七點至十九點,傍晚時分,勞作了一天,此時正是吃飯的時候,就簡稱「酒時」吧。 此時腎經當令。 11、戌:人、戈會意,指人持戈(武器)守護。十九點至二十一點,酒足飯飽以後,一家老小該入睡了。但是不能大意,還要預防外敵或野獸的侵害,所以要手持武器進行護衛。此時心包經當令。 12、亥: 有說像豬,「豕」字的變體。有草根-說。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主人被豬拱槽的聲音攪醒了--要想豬肥,就得夜半起身給它添食。此外,草根與植物的塊莖有關,那是豬的飼料。此時三焦經當令。 食療除了要兼顧體質以及子午流注因素以外,更要堅持不懈才能出現效果。食療分類
粥類: 粥即用米加水煮制而成,如加入藥物同煮便稱作葯粥,亦可將適量葯汁兌粥類
入粥中供病人服用。它包括了食療與葯療的雙重效果。如乾薑是中醫用於溫中散寒的藥物,但無補養作用,只適用於里寒之症;粳米或糯米可以健脾益氣,卻沒有散寒力量。若用乾薑與米合煮粥服食,就成為具有溫補脾胃,治療脾胃虛寒的食治良方。又如用糯米煮成粥,在煎煮時加入適量蔥、姜,煮熟后兌入一小杯醋,既能治療感冒,又能防感冒。由於穀米煮粥,加入葯特別是補益性的葯粥,可以正常當作早餐或點心食用,既可充饑,又作食治。粥類食品簡便易行,在古今食療中用的最多。 羹類: 羹又稱湯,它是以肉、蛋、奶、海味等為主體原料,製成的較稠厚的湯液。可作為正餐,亦可作為佐餐食用。如百合銀耳羹,用百合50克,銀耳25克,冰糖50克,先將百合、蓮子、銀耳加水煮熟,用文火煨至湯汁稍粘,再加入冰糖,冷后即可食用。具有安神健腦之功,每晚睡前服,治失眠、多夢、焦慮、健忘。 茶類:又稱「代茶飲」,是指含有茶葉或不含茶葉的藥物,經粉碎混合而成的粗末製品(有些藥物不經粉碎亦可)。一般不用峻猛或過苦的藥材。藥茶用開水沏后或加水煮后,即可象日常飲茶一樣頻頻飲之。如治療風寒感冒的薑糖茶,即由生薑、紅糖組成。又如菊花茶,即以中藥菊花用水沏后頻服,可治頭暈、目眩,具有清熱、明目之功。 酒類: 亦稱「藥酒」,即用中藥與酒相結合的一種液體劑型,可用浸泡法或釀製法製備。中醫認為,酒能通血脈,去寒氣,行葯勢。常用的藥酒有枸杞酒、人蔘酒、鹿茸酒、健美酒等。但這種藥酒的缺點是不能飲酒的人或肝腎功能差的人不宜用。食療優點
中醫歷來強調「葯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藥物具有以下幾大突出的優點: 一、長期使用藥物治病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性,而且還可能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而食療相對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二、食療使用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價格低廉,讓我們在日常用餐中便可達到調理的目的,這是昂貴的醫藥費所無法比擬的; 三、食物為葯還具有無痛苦的優點,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針、吃藥,甚至手術之苦。有此幾大藥物無法可比的優點,我們又怎能不以食物為葯、以食療治病呢?當然,食療是最好的偏方,食療確實是對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於藥物治療的優點,但不等於食療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藥物治療。如果病情急重.或者應用食療后疾病不減輕,應該請醫生指導。流行食療法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崇尚健康天然的治療方法,比如通過飲食來治療疾病。下面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十種食療方法。食療長期堅持才有用。 2..紅茶防治流感 日本科學家用比一般紅茶水濃度淡的紅茶液在病毒食療 組合
感染區浸泡5秒,該病毒就會失去感染力。為此,研究人員提出:在流感高發季節,人們常飲紅茶或堅持用紅茶水漱口可以預防流感。 3.維生素B6防治糖尿病 法國、義大利及日本均有報道,維生素B6低於正常值的糖尿病患者,每日供給100毫克維生素B6,6周后四肢麻木及疼痛等癥狀會減輕或消失。平時多吃糙米、麵粉、蛋、白菜、乾酵母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同樣對防治糖尿病有效。 4.牛奶防治支氣管炎 美國學者最近的一項調查統計發現,吸煙者患慢性支氣管炎的人有31.7%是從來不喝牛奶的,而每天喝牛奶的吸煙者中患支氣管炎的人卻低於20%。牛奶中所含的大量維生素A可保護支氣管和支氣管壁,使之減少發炎的危險。牛奶雖然好處多多,但是小心哦! 5.蜂王漿防治關節炎 英國科學家對200名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后得出一個新結論:每天服用一次蜂王漿的關節炎患者,其疼痛減輕程度高達50%,關節靈活度也改善了17%。 6.橘汁防治XX感染 美國婦產科醫生研究認為,易患XX感染的人,每天喝300毫升的橘汁,有助防治XX感染,其效果比單純飲水要好。 7.南瓜子防治攝護腺病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篇科研論文指出,每天堅持吃一把南瓜子(50克左右),可治療攝護腺肥大,明顯改善第三期病情。因為南瓜子中的活性成分可消除攝護腺初期的腫脹,同時還有預防攝護腺癌的作用。 8.澱粉類食物防治腸癌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亞結腸癌發生率是中食療 蔬菜
國人的4倍,其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亞人攝入的澱粉少。專家們指出,香蕉、土豆、豌豆等富含澱粉類食物中的丁酸鹽能直接抑制大腸細菌繁殖,是癌細胞生長的強效抑制物質。 9.菠菜防治視網膜退化 美國哈佛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周吃2~4次菠菜,可降低視網膜退化的危險。據稱,菠菜保護視力的關鍵是類胡蘿蔔素,此化合物存在於綠葉蔬菜中,可防止太陽光對視網膜的損害。 10苦瓜清暑祛熱、明目解毒、養血益氣 對熱病煩渴、中暑、痢疾、目赤、癰腫丹毒、惡瘡等有食療作用。此外,常食還能降低血糖、增強機體免疫力,使皮膚細嫩柔滑。 另:國內現有食療1500方可供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