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繫辭上》。
灑家魯達《大易八卦太極陰陽映照圖》
太極圖
名詞解釋
「太極」一詞,茲引錄國際君友會王愛君「太極大義」于下:初見於「周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漢儒鄭玄作「周易注」,以為:「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蓋「太極」一方面為最高至當之理,即所謂「極中之道」;一方面又為天地未判之前混一之元氣,即所謂「淳和未分之氣」。其符號,最初作「一」,天地萬物,皆源於此。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一」雲「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三國吳人虞翻「周易注」亦雲:「太極,太一也。」此皆太極之初義。其說與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相若。晉人韓康伯作「周易繫辭注」,雲:「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蓋本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說以釋太極也。宋儒周敦頤作「太極圖說」雲:「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蓋以為「極」者,宇宙萬有之終極,亦即「絕對」。絕對乃遍在,初無形體可言,亦無名相可依,故曰「無極」。然亦不妨其為普遍、絕對之終極,故曰:「無極而太極」也。「太極」屬本體界,永恆之中,涵有動靜兩潛能,而其外貌是靜。至其發生功能,則入于現象界。其始為動,動之反為靜,靜又復動,如鐘擺然,彼此相續,無有已時。「互為其根」:即指此義。蓋中國傳統哲學,自「易以道陰陽」以還,即欲以一最高原理,說明宇宙現象之變化。而最簡單直捷之方法,莫若以兩相對待之現象,如動靜、剛柔、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出於同一本源,為能挈要提綱,而有條不紊。周敦頤以太極涵動靜二力而生陰陽,即其比較詳明而有系統之說也。朱熹形上之學,以周敦頤「太極圖說注」為根本。嘗作「太極圖說注」,以為:「極是道理之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又釋「無極而太極」之義雲:「太極雲者,合天地萬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無器與形,而天地萬物之理,無不在是,故曰,無極而太極;以其具天地萬物之理,而無器與形,故曰:太極本無極。」是以「無極」為形容詞,為無器形之義;「太極」則為名詞,乃天地人物之終極原理;亦即天地人物之理之總體。此終極原理落於天地人物,則天地人物各有其極。故朱子又雲:「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朱子「語類」亦雲:「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太極之義,于茲大明。
1.「太極」一詞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著上古華人對宇宙大爆炸之後狀態的抽象理解。現代科學認為:大約135億年前,無極的混沌狀態起波瀾,不知名的物質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質產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質相互吸引,不停地聚集在一起。太極(白上黑下 順時針方向)
聚集在一起的不知名物質繼續相互碰撞,碰撞使到不知名的物質產生了高溫。體積和溫度不斷提高,體積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高。終於,溫度和體積到達了極限,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時,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極高溫度的物質被瞬間推向外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虛無空間,古聖先賢在文言文中把這個空間稱之為「太虛」。
「太虛」就是現代人所認識的「太空」。「太空」指的是一個極度巨大的虛無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已經可以區分出上下,左右,前後。
古聖先賢把「前後,左右,上下」稱之為「六合」或者「宇宙」。正,反宇宙創生-太極圖
宇宙大爆炸時,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小部分高溫的物質被擠壓在爆炸的中心點上,這個中心點亦即是「太虛」的中心點,古聖先賢文言文中把這個太虛的中心點稱之為「太極」。
在「太極」中物質繼續相互碰撞,相互吸引,產生著高溫,散發著光芒。它就是萬物之源,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
宇宙由沒有中心點的混沌狀態變成了有中心點的太空,古聖先賢稱之為「無極生太極」。正,反粒子產生-太極圖
2.《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3. 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4.謂天宮,仙界。三國魏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葛洪《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理論概述
太極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易緯乾鑿度》和《列子》談到太易、太始、太初、太極八卦
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法。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這把《老子》中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了理學含義。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聯繫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間太醫院彙編的《醫宗金鑒》則採用了五階段說法(聶文濤談《周易》):「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宇宙氣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氣。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繫辭》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滋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子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以上是太極二字的含義。朱熹理學的基礎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的「太極」,一方面回復到將太極說成是氣,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極」本于「無極」,「太極」的「有」產生於無極的「無」。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就是一個從無極至太極,至陰陽、天地,至五行、四時,至萬物的發生形成過程。程頤和程顥則將太極等同於無極,「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認為無極、太極、道和理是無二致的。朱熹也將太極說成是理,稱「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同時,朱熹又稱「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朱熹的「太極」、「理」和「道」,內涵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朱熹的理學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後的儒家哲學中,太極就成為天地萬物的根柢和樞紐,是決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實體。「太極」成了朱熹理學的基礎。太極圖
簡介
太極圖是墨韻太極
研究周易學原理的一張重要的圖象,它包含了天地萬物的共通規律在內,所以有人說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學的燈塔。但太極圖由於陰陽兩面方位的移動和變換,而又出現了不同的圖象. 先天八卦圖,坤震離兌居左,坤為母,離再索而得女,兌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陰,只震一索而得男為陽. 故太極圖左面用黑色表示屬陰,黑中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乾巽坎艮居右,乾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陽,只巽一索而得女為陰,故太極圖右而用白色表示屬陽,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 本後天八卦圖而繪製的太極圖則恰與先天八卦圖的太極圖方向相反."太極元氣,含三為一",為什麼呢? 從太極圖可以得出結論,太極圖這個圓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無極. 太極是有限之天,無極是無限之天; 太極是有,無極是無; 太極是三,無極是一. 圖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兩部; 黑白兩方的的界限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 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道生一,就是無極生太極; 一生二就是太極生兩儀; 二生三,就是陰陽交感化合; 三生萬物,就是太極含三為一,因萬物由陰陽而化生,故萬物各具一太極,也就是說,太極不僅包含了陰陽兩個方面,還包含了劃分陰陽的界線和標準在內. 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這也是含三為一之象. 又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之陰陽加上劃界標準,構成了含三為一的太極之象; 地之陰陽加劃界中點構成含三為一的太極之象; 人部陰陽,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劃界標準,所以萬物也各有一太極,也都是按照含三為一的規律而存在的.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
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實質的內容. 按易學的觀點,有形的東西來自於無形,所以無極而太極.太極這個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即宇宙在運動,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變出現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于無窮. 自然界也是如此,陰陽寒暑,四時的生長化收藏,即萬物的生長規律,無不包含陰陽五行. 就人部陰陽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陽交合,則化生萬物,萬物按此規律生生不已,故變化無窮. 這些內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綱領,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謂"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起源
關於太極圖起源的學說。太極圖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為數層組合圖式,一類為陰陽魚互糾圖式。
關於數層組合太極圖淵源,有多種說法:
1.北宋周敦頤所作。北宋潘興嗣:「(周)尤善談名理,深於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濂溪先生墓誌銘》)朱熹持此觀點(《周子太極通書後序》)。
2.傳自陳摶。南宋朱震:「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宋史·朱震傳》)陸九淵:「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於穆伯長,伯長之傳出於陳希夷,其必有考。」(《陸九淵集·與朱元晦書》)
3.來自佛徒壽涯。宋元之際劉因:「而或又謂周子與胡宿、邵古同事潤州一浮屠而傳其易書。」(《記太極圖說后》)這個「浮屠」,就是壽涯。
4.源自陳摶刻於華山石壁的無極圖,經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傳給陳摶,陳刻之華山石壁,後來又通過种放、穆修傳給周敦頤,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極圖。(《太極圖辨》)陳摶刻華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無一人道及,此說可疑。
5.源於《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清毛奇齡:「或雲其圖在隋唐之間,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竊其圖入《品》中,為太極先天之圖,此即摶之竊之所自始,且稱名有『無極』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極圖說遺議》)又說:「此在陳摶授圖之前已行世者,是摶所為圖,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禪源全集》,而總出於《參同契》,是真臟實據。」(《復馮山公論太極圖說》)《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現代馮友蘭、張岱年、侯外廬等許多學者贊成此說。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乃是周敦頤以後的著作,其後兩品及後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為偽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極圖淵源辨》)所據不一,尚有爭議。相關
關於陰陽魚互糾太極圖淵源,也有幾說:
1.得之於蜀之隱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說:「朱熹囑其友蔡季通如荊州,復入峽,始得其三圖焉」。(《謝仲直易三圖序》)後為謝仲直所獲。此三圖傳自彭翁,彭翁傳自武夷君。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最早記載陰陽魚太極圖,趙氏認為:「又天地自然之圖······世傳蔡元定得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熟玩之。」(《六書本義》)清朝渭引宋濂說:「羅端良作陰陽相含之象······言出於青城山隱者。」(《易圖明辨》)
2.源於《周易參同契》。朱熹:「先天圖傳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語類》一百)胡渭則從陰陽盛衰之數推晦朔弦望之氣而知其理,以證朱熹此說。(《易圖明辨》)尚有另說,此略。簡介
太極拳是「太極」的一種派生事物,不等於是「太極」。太極拳的動靜,只是「太極」動靜的一種,不是「太極」的其他動靜或全部。
太極拳是有形有質,是形質相成的體育運動項目。所以太極拳的傳授不能只講形,不講質。既要講形又講質,做到形質兼備。這個問題要從歷史上對太極拳最早立論概括說起。
太極拳宗師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開篇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開),靜之則合」。這段話有多層含義。其中「動之則開,靜之則合」,是太極拳最早最高的精闢概括。[1]
太極拳之理雖屢有闡發,但縱橫以觀之,習者芸望 明師絕少。那掩關自守者有之;將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學子皆不得見;功力所限;對拳理精意管窺蠡測者有之,以此類孔見為據修煉則誤已,倘竟以此傳授則誤人;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卻說玄弄虛,言不及義,則更是貽害無窮。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馮志強先生得天獨厚師從兩位大師,將兩位大師的傾授融會貫通,以自身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對傳統的陳式太極拳成功地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創立了深刻反映萬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極拳(簡稱混元太極拳)。混,取萬物萬象意;元,為初始根本之意。馮先生將自己的真知灼見,貫徹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類之心,毫無保留地奉獻於世。我們的世界,是運動的世界。億萬年來,自然界中,日經月行,星環辰繞,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狀卵,石滾水注,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禽獸的揚降與走躍,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發展了科學技術,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點即是無限小的圓,螺旋則是圓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乃是乾坤大道。拳訣
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鑽;
閭尾中正神貫頂,剛柔圓活上下連;
體松內固神內斂,滿身輕俐頂頭懸;
陰陽虛實急變化,命意源泉在腰間。
練功要領
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
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練自由架式懶龍卧,
五練心肝膽脾腎,六練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訣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兩膝微下蹲,松胯易擰腰,
兩肘配兩膝,八方任逍遙。
發力要求
始於尾閭,發於項梗。
源泉于腰,發力于腰。
身法要求
意正身直,松肩氣下,外方內圓,含胸拔頂,
抖胯合腰,手腳相合,氣力貫通,三盤連進。
技擊歌訣
上打雲掠點提,中打挨戳擠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舍正門,腳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處。
貼身近發,三盤連擊。
實戰步型要求
弓不弓,馬不馬,丁不丁,八不八。二十四式太極拳
第一式 起勢 Starting Posture
第二式 左右野馬分鬃 Part the Wild Horse's Mane on Both Side
第三式 白鶴亮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第四式 左右摟膝拗步 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 on Both Side,
第五式 手揮琵琶 Hold the Lute
第六式 倒卷肱 Forearm Rollings on Both Sides
第七式 左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Left Side
第八式 右攬雀尾 Grasp the Bird's Tail-Right Side
第九式 單鞭 Single Whip,
第十式 雲手 Cloud Hands
第十一式 單鞭 Single Whip
第十二式 高探馬 High Pat on Horse
第十三式 右蹬腳 Kick with Right Heel,
第十四式 雙峰貫耳 Twin Peaks
第十五式 轉身左蹬腳 Turn and Kick with Left Heel,
第十六式 左下獨立式 Push Down and Stand on One Leg-Left Style
第十七式 右下獨立式 Push Down and Stand on One Leg-Right Style
第十八式 左右穿梭 Work at Shuttles on Both Side
第十九式 海底針 Needle at Sea Bottom
第二十式 閃通臂 Flash the Arms
第二十一式 轉身搬攔捶 Turning body,Pulling,Blocking and Pounding
第二十二式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 up
第二十三式 十字手 Cross Hands
第二十四式 收勢 Closing Form四十二式太極拳
第一式 起勢 Starting Posture
第二式 右攬雀尾 Pulling Peacock』s Tail-Right Style
第三式 左單鞭 Left Single Whip
第四式 提手 Lift Hands
第五式 白鶴亮翅 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第六式 摟膝拗步 Brush Knees and Twist Steps on Both Sides
第七式 撇身捶 Dodge Body and Throw Fist
第八式 捋擠勢 Deflect and Squeeze
第九式 進步搬攔捶 Advance to Pull. Block and Pound
第十式 如封似閉 Apparent Close-up
第十一式 開合手 Open and Close Hands
第十二式 右單鞭 Right Single Whip
第十三式 肘底捶 Punch under Elbow
第十四式 轉身推掌 Turn Body and Push Palm
第十五式 玉女穿梭 Work at Shuttles on Both Sides
第十六式 右左蹬腳 Heel Kicks on Both Sides
第十七式 掩手肱捶 Hide Hands and Strike Fist
第十八式 野馬分鬃 Wild Horses Parting its Manes on Both Sides
第十九式 雲手 Cloud Hands
第二十式 獨立打虎 Beat Tiger on Single Leg
第二十一式 右分腳 Toes Kick-Right
第二十二式 雙峰貫耳 Twin Peaks
第二十三式 左分腳 Toes Kick-Left
第二十四式 轉身拍腳 Turn Body and Slap Foot
第二十五式 進步栽捶 Advance and Punch Down
第二十六式 斜飛勢 Flying Obliquely
第二十七式 單鞭下勢 Single Whip and Push Down
第二十八式 金雞獨立 Golden Rooster Stands on One Leg
第二十九式 退步穿掌 Step Back and Pierce Palm
第三十式 虛步壓掌 Press Palm in Empty Stance
第三十一式 獨立上托 Stand on One Leg and Raise Palm
第三十二式 馬步靠 Push Forearm with Horse-Riding Step
第三十三式 轉身大捋 Turn Body and Deflect
第三十四式 歇步擒打 Cross Legged Sitting Stance and Lock Stricke
第三十五式 穿掌下勢 Pierce Palm and Push Down
第三十六式 上步七星 Step Forward with Seven Stars
第三十七式 退步跨虎 Back Step to Mount Tiger
第三十八式 轉身擺蓮 Turn Body for Lotus Kick
第三十九式 彎弓XX虎 Draw Bow to Shoot Tiger
第四十式 左攔雀尾 Pulling Peacock』s Tail-left
第四十一式 十字手 Cross Hands
第四十二式 收勢 Closing Form太極劍
三十二式太極劍
第一式 並步點劍 Stand with Feet Together and Point Sword
第二式 獨立反刺 Stand on One Leg and Back Thrust Sword
第三式 仆步橫掃 Crouch Stance and Sweep Sword
第四式 向右平帶 Withdraw Sword Rightward
第五式 向左平帶 Withdraw Sword Leftward
第六式 獨立掄劈 Stand on One Leg and Parry with Sword
第七式 退步回抽 Step Backward and Draw Sword Back
第八式 獨立上刺 Stand on One Leg and Pierce Sword
第九式 虛步下截 Empty Stance to Interrupt with Sword
第十式 左弓步刺 Left Bow Stance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一式 轉身斜帶 Turn to Withdraw Sword Obliquely
第十二式 縮身斜帶 Bend Body to Withdraw Sword Obliquely
第十三式 提膝捧劍 Lift Knee and Hold Sword in Both Hanks
第十四式 跳步平刺 Jump Step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五式 左虛步撩 Left Empty Stance and Cut upward Sword
第十六式 右弓步撩 Right Bow Stance and Cut upward Sword
第十七式 轉身回抽 Turn to Draw Sword Back
第十八式 並步平刺 Stand with Feet Together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九式 左弓步攔 Left Bow Stance and Parry Sword
第二十式 右弓步攔 Right Bow Stance and Parry Sword
第二十一式 左弓步攔 Left Bow stance and Parry Sword
第二十二式 進步反刺 Advance to Back Thrust Sword
第二十三式 反身回劈 Turn Back to Hack Sword Backward
第二十四式 虛步點劍 Empty Stance and Point Sword
第二十五式 獨立平托 Stand on One Leg and Hold Sword
第二十六式 弓步掛劈 Bow Stance and Parry and Hack with Sword
第二十七式 虛步掄劈 Empty Stance and Parry with Sword
第二十八式 撤步反擊 Withdraw Step to Beat Back
第二十九式 進步平刺 Advance to Thrust Sword
第三十式 丁步回抽 T-step and Draw Sword Back
第三十一式 旋轉平抹 Rotate to Slice Horizontally with Sword
第三十二式 弓步直刺 Bow Stance and Thrust Sword四十二式太極劍
第一式 起勢 Starting Posture
第二式 並步點劍 Stand with Feet Together and Point Sword
第三式 弓步斜削 Bow Stance and Cut Obliquely
第四式 提膝劈劍 Lift Knee and Chop Sword
第五式 左弓步攔 Left Bow Stance and Parry Sword
第六式 左虛步撩 Left Empty Stance and Cut Upward with Sword
第七式 右弓步撩 Right Bow Stance and Cut Upward with Sword
第八式 提膝捧劍 Lift Knee and Hold Sword in Both Hanks
第九式 蹬腳前刺 Heel Kick and Thrust Sword
第十式 跳步平刺 Jump Step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一式 轉身下刺 Turn Body and Thrust Down
第十二式 弓步平斬 Bow Stance and Cut Horizontally
第十三式 弓步崩劍 Bow Stance and Tilt Sword
第十四式 歇步壓劍 Rest Stance and Press Sword
第十五式 進步絞劍 Advance and Circle with Sword
第十六式 提膝上刺 Lift Knee and Thrust Sword
第十七式 虛步下截 Empty Stance to Interrupt with Sword
第十八式 左右平帶 Withdraw Sword to Both Sides
第十九式 弓步劈劍 Bow Stance and Chop Sword
第二十式 丁步托劍 T-stance and Hold Sword
第二十一式 分腳後點 Toes Kick and Point Back
第二十二式 仆步穿劍 Crouch Stance and Thrust Sword
第二十三式 蹬腳架劍 Heel Kick and Block Sword
第二十四式 提膝點劍 Lift Knee and Point Down
第二十五式 仆步橫掃 Crouch Stance and Sweep Sword
第二十六式 弓步下截(左、右)Bow Stance and Interrupt on Both Sides
第二十七式 弓步下刺 Bow Stance and Thrust Sword
第二十八式 右左雲抹 Wave Sword on Both Sides
第二十九式 右弓步劈 Right Bow Stance and Chop Sword
第三十式 后舉腿架劍 Raise Leg Backward and Block
第三十一式 丁步點劍 T-step and Point Sword
第三十二式 馬步推劍 Horse-riding Stance and Push Sword
第三十三式 獨立上托 Stand on One Leg and Hold up Sword
第三十四式 進步掛點 Advance to Parry and Point
第三十五式 歇步崩劍 Cross Stance and Tilt Sword
第三十六式 弓步反刺 Bow Stance and Back Thrust Sword
第三十七式 轉身下刺 Turn Body and Thrust Sword
第三十八式 提膝提劍 Lift Knee and Sword
第三十九式 步行穿刺 Walk and Pierce Sword
第四十式 擺腿架劍 Wave Leg and Block Sword
第四十一式 弓步直刺 Bow Stance and Thrust Sword
第四十二式 收勢 Closing Form空手道中的太極
空手道中的「太極 」型
「太極」一詞從字面上來解釋,即「根本、終極」之意。它意味著把握事物的總綱和完全之體系,而非局促于某一點某一處,它示意練習者要隨時保有初學者的心態與開放的思想。初學者的心,無偏見,不狹隘,它將通往無窮無盡的未知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