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
內臟是指在體腔內,借管道直接或間接與外界相通的器官的總稱。主要包括人體胸腹部內臟器官的分佈:肝臟、膽囊、胃、腎、小腸、脾、直腸、十二指腸、胰、輸尿管、卵巢、膀胱、XX。
分類
內臟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XX系統。 主要的內臟有: 消化系統的胃、腸、肝、膽。內臟
呼吸系統的肺。 脾 泌尿系統的腎臟、膀胱。 XX系統的卵巢、XX。(注意:心臟不屬於內臟,要有管道與外接相通的才屬於內臟。)範疇
內臟在形態與發生上,與胸膜、腹膜和XX關係密切,三者也均屬內臟學範疇。類別
內臟器官的形態不盡相同,按其構造可中空性器官和實質性器官。部位
內臟主要集中於胸腹盆腔內,可按人為劃分的標誌線及分區進行定位觀察。損傷
概述 內臟損傷,是指內臟各個部分受到損傷,主要包括:氣管損傷、氣胸、心臟損傷、胃部損傷、肝臟損傷、膽囊穿孔、脾臟損傷、腸道穿孔、腎臟損傷、膀胱損傷。內臟
氣管損傷
【概述】 氣管的解剖位置較特殊,針灸不易造成損傷。氣管由軟骨、平滑肌纖維和結締組織所組成,即使刺中,一般也不致引起嚴重後果。但是,操作不當,亦可誤傷。特別是如同時傷及周圍的血管、神經等,則可極大地抑制呼吸功能,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損傷原因】 氣管損傷的原因大致有下列二種: 一、穴位原因:由於氣管的極大部分為胸骨所遮掩,直接能造成針刺損傷的穴位不多。其中,最易發生事故的是天突穴。天突穴位於胸骨上窩凹陷正中(胸骨柄中點上1寸),其左右為胸鎖乳突肌,深層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皮下稍深處有頸靜脈弓,再深為甲狀腺下靜脈,深部為氣管。向下在胸骨柄後方有左無名靜脈、主動脈弓、無名動脈和左頸動脈。表明天突穴不僅直接與氣管有關,周圍內臟
的血管也十分豐富,且不少是重要血管,稍不謹慎,即易造成事故。另外,扶突穴針刺不當也極易傷及氣管或喉腔。 二、操作原因:主要是指天突穴而言。對此,古人早有教訓:「天突穴,其下針直橫下,不得低(抵)手,即五臟之氣傷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四》)。 一、針刺方向錯誤及刺之過深。氣管在胸骨上窩處肌層覆蓋較淺,直刺過深即可損傷;向左右深刺,易傷及肺組織,尤其是肺氣腫病人,更易併發氣胸;沿胸骨柄后緣向下平刺深刺,往往誤傷主動脈或無名動脈,造成大出血。目前,有些人主張,針天突時先平刺五分,針尖向喉管刺進約1~2分,針柄豎起針尖斜向下方刺入。實踐證明,此法也不準確,常可導致喉痙攣。 二、手法過重。大幅度地重提猛插,動作粗暴,往往可導致氣管及周圍組織多處損傷。 三、留針過程中,患者劇烈咳嗽或反覆作吞咽等動作,可致肌肉猛烈收縮,內臟
改變針尖的方向和深度而損及氣管。 【臨床表現】 因損傷的程度和範圍不同,其證候不一。 一、輕症:多系單純傷及氣管所致。咳嗽、胸痛、氣急,咳吐帶血絲的痰液等。亦可因刺傷喉腔,出現憋氣,聲音嘶啞、皮下氣腫等症。 二、重症:嚴重傷及氣管和周圍的血管、神經等組織。涌吐血痰,劇烈咳嗽,呼吸困難,面色蒼白,肢冷汗出,全身痙攣,意識不清。如不及時搶救,甚至窒息死亡。 【預防方法】 關鍵是把握好選穴和操作。 一、選穴:天突穴穴位標誌較明確,但須定準,否則將影響操作。其次,對不合作者(如嬰兒、畏針者及精神病患者等),或咳嗽,特別是陣發性劇咳者,應暫緩選天突等穴,可改選附近的璇璣、膻中諸穴,或背部腧穴及遠道取穴等。 二、操作:據作者和多數醫家經驗,天突穴進針以彎刺法較為安全,其方法為:先與水平成15°交角平刺,破皮后緩緩送針,至針尖如覺抵觸硬物,即為氣管。略退0.1~0.2寸,改向下橫刺,在胸骨柄后緣和氣管前緣之間,慢慢進針。為把握進針方向,可用押手(左手)扶住針體,約刺入1~1.5寸,如得氣感不明顯,可作小幅度提插捻轉,動作宜輕柔,直至有滿意針感。如送針過程中,針內臟
尖觸有堅韌感的組織,且患者感到疼痛;或者留針時,針尾出現有節奏的搏動,都表明已碰到血管,宜將針略略外退至上述現象消失。 留針期間,囑患者少作吞咽動作,如突然出現咳嗽,應急將針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按上法刺入,如咳嗽不止,宜去針另擇穴位。 穴位注XX時,宜採用5號齒科針頭,與水平成45°角刺入,緩緩送針至針尖抵及氣管,略退0.1~0.2寸后,注入藥物,為了避免注XX針頭誤刺入氣管,注XX藥液前,應先回抽一下,看是否有空氣抽入,再予略注數滴,觀察是否發生咳嗽等現象。因該穴肌層較薄,注入劑量不宜過大,刺激性過強的藥物要避免應用,如必須使用時也應加以稀釋。 其它如扶突穴等,雖操作上與一般穴位相同,但不宜深刺,所應注意的事項和天突穴相同。 【處理方法】 一、輕度損傷:一般不須特殊處理,可給予適量鎮痙止咳藥物,配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如出血較多者,輔以止血劑。 二、重度損傷:損傷較重或多處刺傷,特別是伴有周圍血管、神經或肺組織損傷,出現呼吸困難及各種併發症時,宜急速轉外科處理。對其中呼吸嚴重困難及分泌物無法排除者,更要考慮作氣管切開術。心臟損傷
【概述】 內臟損傷中,針刺損及心臟是後果最為嚴重的一種。《素問·診要經終論》有內臟
「中心者,環死」之說,環死,指一日內死亡。現代國內有關針刺意外傷及心臟在報道首見於1954年[1],迄今已報道6例,其中5例死亡。國外,無論歐美及日本,均有此類事故發生。特別是日本,還不屬罕見。針刺誤傷心臟,其發生率雖然並不高,但預后極為不良,故針灸工作者決不可掉以輕心。 【損傷原因】 由於心臟表面光滑,質地堅韌,又處於搏動狀態,一般不易傷及。針灸療法中,刺傷心髒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穴位原因:心臟位置在第二肋至第八肋之間,呈前後略扁的圓錐體,左起左腋中線,右至右鎖骨中線。在此體表投影區城內,除前面有胸骨和肋軟骨保護,後面有脊柱、食道等,不易受針刺直接損傷外,其餘部位的穴位,如刺之不當,均有可能傷及心臟。 (一)、較易導致心臟損傷的部位:雙側的神封、步廊、靈墟,左側之膺窗、乳根等。鳩尾穴,亦是易於發生事故的穴位。一般而言,以胸部的穴位多見,這是因為心臟前面膨隆,距皮膚表面較近,成人僅約4cm左右。 (二)、可能導致損傷的穴位:雙側之心俞、督俞、膈俞及左側之期門、言內臟
意言喜、膈關等。背部體表距心臟較遠,中間又隔肺臟,只有針刺較深時才有可發生,且往往同時損傷肺和心。 二、病理原因:當心臟本身有病時,針刺造成損傷的可能性將大為增加。心臟肥大或心包積液,可使刺道變短,同時在體表投影面積XX,而致可能造成損傷的穴位數目增加。心肌炎,由於心肌出現炎症、變性及壞死等,組織結構常變得非常鬆弛,這樣,針尖便極易損害心肌組織。心包炎,尤其是縮窄性心包炎,心臟臟層和壁層廣泛粘連、增厚和鈣化,心包腔閉塞成為一個纖維瘢痕組織外殼,表面變得異常粗糙,致使毫針容易刺中。 三、操作原因:(一)、手法不當:1.針刺過深,方向錯誤。前胸胸壁較薄,離心臟近,深刺則易誤中。或在針刺時,押手過重,刺道變短,即使刺得不深,也會造成損傷。有以僅用1.5cm長之毫針,導致右心室XX死亡者。針刺方向錯誤,可使得非心臟投影區域內的穴位,如鳩尾等XX施針時,也會傷及心臟。2.留針時間過長,一旦針刺損傷心臟,由於心臟不斷作自主性收縮與舒張,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會促使心壁裂口不斷XX,而發生機械性心臟XX。 (二)、XX埋針:此系指毫針刺入穴位,因不慎折斷于內;或因有意剪斷針尾,埋藏於XX,後者以日本多見。埋針可在體內遊走而損傷心臟。這種情況,可發生在埋針后不久,也可隔十數年後出現。往往與埋針部位是否靠近心臟或活動度大小有關。內臟
四、間接原因:比較少見。多發生於有嚴重心血管疾患的初診病人,因不了解針灸療法,過度的緊張、恐懼,導致心臟損傷。如日本一例老年病人,在針刺治療其胃疾患過程中,突然死亡。剖檢證實,為處於動脈硬化狀態的主動脈弓XX,造成心包積血之故。 【臨床表現】 針刺損傷心臟,一為刺傷心臟上的主要血管,一為直接刺破心壁。可引起兩類病理變化:一類為大出血,不僅易造成出血休克,還因針刺所致的心包裂口較小,心包內積血不易排出,壓迫心臟,產生心包填塞現象。如針刺傷及冠狀動脈,更可導致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另一類為心功能損害,多由於刺傷心臟功能結構,致心律失常,心排血量降低,肺水腫,心力衰竭。 主要癥狀 于針刺損傷后即刻或不久,出現心前區劇烈疼痛,高度氣急,紫紺,短暫性昏厥,昏厥發作時可出現四肢抽搐、呼吸暫停等,以至發生休克,甚則心臟驟停。如心包填塞,表現為面色蒼白,氣急如窒,煩躁不安,脈搏細弱,心音遙遠而輕微。X線檢查示:心影XX,心包飽滿,心搏微弱。 如心功能損害,則見嚴重心律失常,心悸、胸悶,以至心力衰竭。若為肌肉內斷針所致,患者可突然出現心劇痛證候,並迅速XX休克狀態。因往往無先兆,且一時查不到原因,容易誤診,須特別引起醫者注意。 【預防方法】內臟
一、掌握心臟投影區城穴位分佈:不僅要熟悉正常情況下,而且應了解心臟病變時所涉及的穴位。在選擇投影區穴位時,宜謹慎精當。 二、嚴格控制針刺深度和方向:儘管心臟距胸背都有一定距離,但針刺胸背部投影區穴位均應按常規深度,否則易出現事故。還應注意針刺方向,胸部穴,向肋骨緣刺或直刺;背部穴,向脊柱側斜刺(具體深度及刺法可參考「氣胸」節)。鳩尾穴,可因不同的方向和深度而分別損傷心臟和肝臟,刺該穴時,宜針尖略向下直刺,深度不宜超過1寸,以不刺穿腹膜為準,進針時,送針宜慢,手法輕柔,為預防事故發生,必須杜絕隔衣進針。 如一例19歲女性,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針刺鳩尾穴時,取2寸針在劍突下半寸垂直進針后,再向胸骨正中線平刺1寸,用G6802型治療儀通電,連接曲池和鳩尾針柄,見鳩尾針跳動明顯。數分鐘后病人忽尖叫一聲,頭後仰,眼上翻,嘔吐。迅即拔針,見患者口唇已紫紺,呼吸心跳均已停止。經開胸按摩心臟,心跳呼吸先後恢復,但仍持續昏迷。終因肺部嚴重感染而死亡[2]。 三、密切注意留針情況:胸背部穴位,留針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要超內臟
出15min,操作時,不可猛提重插,以捻轉為主,配合小幅度提插。留針期間,囑患者保持原有體位,不可隨意變更,呼吸節律宜平穩勻稱,如有咳嗽、打噴嚏等,應退針至皮下。一旦見到針尾出現節律擺動,或者針體有與脈搏或呼吸運動相應之往返性刮擦時,則示針尖已和心臟相觸,應急速退針。 為了避免損傷心臟或其它事故發生,不要採用XX斷針或埋針法,國內現行的撳針式埋針法,也要慎用。更應防止穴位折針。 【處理方法】 凡出現心臟損傷的臨床癥狀,立即去針,並急送內科搶救。包括絕對卧床,鎮靜,吸氧,應用強心劑利尿藥物,限止水分攝入等,防止心力衰竭。如發生休克,宜抗休克處理。如損傷較重,心臟發生XX,出血不止,則應馬上轉送外科,必要時行開胸手術,縫補損傷之心壁清除心包內積血。 心臟損傷,必須爭分奪秒,不可延誤。有一28歲男性患者,因左胸針刺(按:原文未註明具體穴名)后2h感到胸悶、心慌、全身不適,當時未作任何處理。直至針后10h,患者出現冷汗、口渴、四肢厥冷。測血壓為9.3/5.4kpa(70/40mmHg),脈搏已達136次/min,才送醫院治療。結果,急診入院時心跳已經停止。開胸后,見心包極度膨脹,內有積血約700ml,左心室前壁有3處噴血小洞,經搶救無效而死亡。喪失了救治時機[1]。 總之,心臟損傷,勢急病重,要求醫者不得延誤,果斷決定,火速處置。胃部損傷
【概述】 胃屬於腹部的空腔器管。一般而言,腹部臟器,特別如胃腸招致針刺損傷的機會要少一些。這是由於腹壁肌層較厚,有皮下脂肪、腹肌等。而胃腸等肌性器官本身又有一定收縮能力,當內臟
纖細的毫針刺入腹腔時。臟器受到刺激后,會主動收縮,通過蠕動而退讓,加之表面光滑,不易刺中,即使較小的刺傷,也可因肌肉收縮而彌合,從而為表現出臨床癥狀。 但是,針刺不當也可以引起胃部的嚴重損傷,甚至導致胃穿孔性腹膜炎。所以,決不可盲目地根據古人「腹如井」的說法,一味深刺,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國內關於針刺意外損傷及胃的首次報道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當時的南京華東軍區醫院外科,從1949年6月至1950年10月間,共收治40例腹部穿刺傷的病例,其中因針刺造成損傷的有4例[1]。之後,臨床上陸續有一些報道。這些病例,多為外科手術所證實。如有2例腹痛患者,均經針刺腹部穴位(穴名不詳)后病情加重求診。結果發現,其中有1例因針刺不慎導致胄穿孔性腹膜炎,手術時發現胃有4處穿孔;另1例幽門梗阻性腹膜炎,手術時見有滲出、充血、水腫,前壁與大網膜粘連、幽門梗阻等,認為均與針刺傷有關[2]。 值得一提的是,臨床上尚有報道針刺導致間接胃穿孔。這種上往往發生在胃部有潰瘍等病變的患者,屬於間接針灸意外事故。儘管有關報道不多,確切原因也不很清楚,但應引起重視。 【損傷原因】 一、穴位原因:鑒於每個人胃的形狀和位置不盡相同,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狀態下,如飽食或胃下垂時,有較大的變化,所以,其體表的投影難以固定。 較易導致損傷的穴位: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左側的承滿、梁門、關門等。 如中脘穴,可由於從肌肉深層經腹白線入腹膜腔,正對胃小彎中部。 另外,足三里穴針刺不當可引起間接性損傷。 二、病理原因:當胃擴張時,胃和十二指腸體積顯著XX,胃壁變內臟
薄,內壓增高,此時針刺腹部穴位,操作不當就有發生胃穿孔、XX的危險。在慢性胃炎、潰瘍或腫瘤的情況下,由於組織結構發生病理變化,針刺亦易造成損傷。同時,也能引起間接損傷。 三、操作原因: 一、針體過粗,刺之過深:臨床所見,用芒針(一種特製的長針)治療腸胃病時,發生刺傷胃的事故較多,往往不僅傷及胃的漿膜層、肌層,且可貫穿整個胃壁。 二、手法過重,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常常使損傷加重,穿孔部XX及多處穿孔。有一例針刺導致的胃穿孔性腹膜炎,術中發現胃部竟有四處針孔。 【臨床表現】 因針刺損傷程度和原有病變情況的不同,可分輕重二症。 一、輕症:一般為針刺損傷輕、穿孔小,而胃本身無器質XX變者。由於胃粘膜較厚且可移動,粘膜能自穿孔處突出,堵住孔口,使胃部內容物不能流入腹腔,即使感染也容易局限化。故在穿孔小,尤其在空腹情況下,腹膜刺激征和全身證狀多不明顯,僅出現腹部疼痛不適,局部有壓痛、噁心、納差等輕症。 二、重症:胃裂口較大,特別在胃擴張或飽食時損傷,胃內容物大量流出,引起強烈的腹膜刺激癥狀。加之胃部的血運較為豐富,穿孔時往往伴有出血。包括:劇烈的腹痛、嘔吐,嘔吐物含血液,腹部壓痛明顯,腹肌強直(尤以上腹部顯著),腸蠕動音消失,肝濁音界消失。嚴重者,易發生休克。X線檢查:膈肌下可積氣。實驗檢查:白細胞計數升高(15,000~20,000/mm3)。 【預防方法】 一、掌握針刺深度:在胃部投影區的穴位針刺時,要掌握好針刺的深度,首先須體會不同肌肉層次的手感和反應。以胃區任脈線上穴位為例,局部解剖結構為:皮膚,皮下,腹淺筋膜,腹白線(此層主要在任脈線上,組織比較緻密,血管神經分佈很少),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層(臍以上此層不甚顯著)和腹膜壁層。針刺深度應限制在腹膜壁層以上的各組織之中,此時即使未出現針感或針感不內臟
強,也只應在腹壁各層間緩慢提插捻轉,或停針候氣后,再行操作。根據我們體會,腹部針感特點是:當針尖入肌層后,即有沉重之感,略加操作,便現酸脹,如深刺至腹膜壁層,患者即感疼痛,呈向外放XX樣刺痛。醫者手感,如針尖觸及一堅韌之膜,不宜再深刺,可輕輕作小幅度提插,略略將針退出0.1寸左右。 二、選擇適當針具:在應用普通毫針能奏效的疾病,盡量不要選用芒針或粗針,特別是芒針,針身細而長,如果技術不熟悉,或者病人移動體位,不僅易刺傷胃,且容易發生彎針、滯針以至折針。臨床上以28號2寸毫針為宜,過細則不易刺入。 三、保持一定體位:針刺腹部腧穴,以取仰卧位較好, 不僅患者能放鬆腹肌,保持體位,醫者亦便於施針,體會針刺深度和感應,正如《針灸大成》所雲:「凡針腹上穴,令患人仰卧,使五臟垂直,以免刺患」。 四、謹慎選穴操作:在飲食后(尤其是飽餐后)或急性胃擴張等情況下,盡量少選或不選腹部穴位,對必須選擇的穴位,應嚴格遵守操作常規。在治療胃潰瘍、胃炎等疾病時,腹部穴的針刺手法不可過猛。 【處理方法】 損傷輕,穿孔小,全身情況良好者,可令其卧床休息,注意飲食,必要時針刺足三里、上巨虛等穴,或內服舒肝理氣、清熱解毒的中藥。如因穿孔滲出少量內容物,引起局限性感染者,則根據證候情況,採取禁食、胃腸減壓、輸液,並據感染程度給予抗菌素。 穿孔大,內容物滲出多,癥狀明顯及全身情況差者,應及早轉外科進行手術治療。包括探查腹腔,對損傷的血管進行結紮和縫合裂口及其他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