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體育一詞,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簡稱為體育。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體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一項重要標誌,也成為國家間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體育可分為大眾體育、專業體育、學校體育等種類。包括體育文化、體育教育、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體育設施、體育組織、體育科學技術等諸多要素。
詞目釋義
拼音
tǐ yù體育一詞有兩種解釋
在我國,體育一詞有兩種解釋。體育
如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體育一詞是這樣解釋的: (1)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種運動來實現,在活動的過程中以鍛煉人的身體為目的。 (2)指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各種活動,包括田徑、體操、球類、游泳、武術、登山、XX擊、滑冰、滑雪、舉重、摔跤、擊劍、自行車等各種項目。體育一詞具有兩種解釋的證據還可以從其翻譯上找到,即體育一詞有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sports兩種不同的翻譯,例如,國家體育總局的英文全稱為: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中國學校體育》雜誌的英文刊名為: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體育一詞的詳細解釋
體育一詞雖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但由於《現代漢語詞典》對體育這一詞條多年未加修訂的緣故,因此其解釋並不適用於今天。 1.體育(physical education)《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種運動來實現。事實上,隨著社會發展,目前體育的主要任務早已超出了僅僅是發展身體(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的範疇。目前體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身心(身體和精神)健全發展,培養終身體育能力。 2.體育(sport、sports)《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各種活動,包括田徑、體操、球類、游泳、武術、登山、XX擊、滑冰、滑雪、舉重、摔跤、擊劍、自行車等各種項目。事實上,目前體育的範疇早已超出了身體鍛煉(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範疇。在目前,包含身體鍛煉、遊戲、競爭要素的各種身體運動都是體育。換句話說,體育是包含身體鍛煉、遊戲、競爭要素的身體運動的總稱。名稱由來
體育一詞在今天雖然被譯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體育一詞卻不是譯自於英文,而是來自於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體育」一詞。不過,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詞的翻譯上並不是一步到位譯作「體育」的,而是經歷了從譯作「身體(之)教育」、「體教」、「身教」到譯作「體育」的日文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19世紀70年代完成的。詞語來源
體育英文:sports,gym,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training,PE.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因為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體育風采(23張) 學校體育的哪些基本功能體現了體育的意義——答案有三個:1.健體功能 2.教育功能 3.娛樂功能。 在古希臘,遊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在17~18世紀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XX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並廣泛傳播於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範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於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並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我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它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后,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我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里。」 在我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摺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後,「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於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自於「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家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而我國由於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我國,隨後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湧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範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於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於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近年來,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於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並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範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但是,體育的概念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意義概念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體育的廣義概念
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併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體育的狹義概念
是一個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是對人體進行培育和塑造的過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方面。競技運動
指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所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含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兩種形式。特點是: 1.充分調動和發揮運動員的體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潛力; 2.激烈的對抗性和競賽性; 3.參加者有充沛的體力和高超的技藝; 4.按照統一的規則競賽,具有國際性,成績具有公認性; 5.娛樂性。當今世界所開展的競技運動項目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遠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臘時代,中華武術
就出現了賽跑、投擲、角力等項目,發展至今已有數百種之多。普遍開展的項目有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舉重、游泳、自行車等。各國、各地區還有自己特殊的民族傳統項目,如中華武術,東南亞地區的藤球、卡巴迪等。其發展與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密切相關。娛樂體育
娛樂體育是指在餘暇時間或特定時間所進行的一種以娛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具有業餘性、消遣性、文娛性等特點。內容一般有球類遊戲、活動性遊戲、旅遊、棋類以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等。按活動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個人的、家庭的和集體的;按活動條件可分為室內的、室外的;按競爭性可分為競賽性的和非競賽性的;按經營方式可分為商業性的和非商業性的;按參加活動的方式可分為觀賞性活動和運動性活動。開展娛樂性體育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品格。大眾體育
亦稱「社會體育」和「群眾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和業餘、自願、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醫療體育
指運用體育手段治療某些疾病與創傷,恢復和改善機體功能的一種醫療方法。與醫療體育五禽戲圖
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其特點有: 1.是一種主動療法,要求思者主動參加治療過程,通過鍛煉治療疾病; 2.是一種全身治療,通過神經、神經反XX機制改善全身機能,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3.是一種自然療法,利用人類固有的自然功能(運動)作為治療手段,一般不受時間、地點、設備條件的限制。通常採用醫療體操、慢跑、散步、自行車、氣功、太極拳和特製的運動器械(如拉力器、自動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氣浴、水浴等為治療手段。宜因人而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並配合藥物或手術治療和心理疏導。二干多年前已用「導引」、「養生」作為防治疾病的手段,后又不斷發展與提高,成為中國運動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
是指體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身體教育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本質特點
就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發展身體,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服務。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制約,併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體育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如體育的方法、手段等;社會屬性如體育的思想、制度等。傳統體育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個體育項目。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遊藝」的摔跤、賽馬、XX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氂牛;苗族的盪鞦韆、划龍舟;壯族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轉變為對抗性比賽項目的「投繡球」;朝鮮族的跳板;滿族的滑冰;侗族的騎木馬(踩高腳);瑤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風箏;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龍舟競渡、風箏、秧歌、圍棋、氣功、太極拳等,則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都共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仿龍造形,以龍取名的龍舟,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一個獨具民族風格的創造。龍舟競渡具有濃厚的娛樂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在南方的水鄉地區,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風箏
風箏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飛行器。其製作在中國極為普遍,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四地的風箏自成一派,別具特色,聞名世界。每逢4月是濰坊一年一度的風箏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在此交流技藝,傳播友誼。 秧歌是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因其舞動幅度較大,故由藝術表演逐漸變為健身運動,尤其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圍棋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關於圍棋的文字記載。后流傳到日本、韓國及歐美國家。新中國成立后被列為正式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現已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 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實戰形式為主的,既能健身自衛,又可養生保健的體育項目,幾千年來一直在民眾中廣泛傳播。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眾多拳種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它融合古代道家養生修煉術,太極
並結合陰陽與經絡學說創編而成。太極拳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有陳式、楊式、武式、孫式、吳式等多種流派,動作舒緩連貫,要求以意導體,意、氣、體三者協調配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氣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它對祛病強身、陶冶性情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武術和氣功不僅風靡中國,而且還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還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各民族體育健兒歡聚一堂,競獻技藝。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是全國重點高校之一,隸屬國家體育總局。學校原名中央體育學院,籌建於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學校在北京先農壇舉行開學典禮,1954年遷入現址, 1956年3月14日,學校更名為北京體育學院,1993年12月11日,學校改名為北京體育大學,校慶日為11月1日。北京體育大學校徽(1張) 學校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地處中關村高科技園區,毗鄰圓明園遺址公園,佔地面積1000余畝,建築面積25萬多平方米。 目前,北京體育大學已成為國內體育學科、專業齊全,體育碩士、博士點最多,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訓練成績顯著,聲譽遠播的全國重點學府。 50年來,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確立學科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形成了高層次、多規格、複合型人才培養格局。學校現有7個學院2個中等專業學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學院、競技體育學院、武術學院、管理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成人教育學院以及附屬競技體校、附屬體育中專;共有24個教研室;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2個部委級重點學科;設有體育學博士后流動站,為國家一級學科"體育學"博士授予權單位,擁有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管理)、新聞學(體育新聞)、應用心理學(運動心理)、英語(國際體育)、表演(體育藝術)等10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生近6000名,其中碩士、博士生650余名,本科生4000余名,留學生200余名,競體和中專學生約1000余名,另有成人教育學生4000余名,全校在籍學生共9800余名;共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體育師資、教練員、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各級各類體育專門人才3萬餘名。 50年來,學校艱苦創業,加強辦學基礎設施建設,辦學條件不斷改進。近兩年來,學校累記投資近兩億元進行校園建設,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校現擁有1座現代化的教學大樓;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 26個教學、科研、訓練實驗室; 13個附屬研究、培訓中心;16個室內訓練館;68塊室外運動場;一個藏書43萬冊的校圖書館,形成了以體育為特色的多科性藏書體系;一個我國大學出版社中唯一一家體育專業出版社,10余年來,累計出版新書1520余種。特別是今後幾年,國家及國家體育總局將投資十多億元在我校進行教育、訓練、科研「三結合」基地建設,學校基礎建設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50年來,學校始終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了一支個體素質強,群體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學校現有正副教授228名、講師264名、博士生導師40余名、碩士生導師100余名、國際級裁判37名、國家級裁判210名。在國際、國內學術組織機構和體育單項協會擔任重要職務的有36人,在國家二級學會任常委以上職務的有44人。在國家隊擔任主教練的有15人,有8位教師被確定為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有4位教練員被確認為全國100名跨世紀優秀中青年教練員。 50年來,學校始終保持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為中國體育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自1980年以來,學校培養了國際運動健將50餘人,運動健將500餘人。1980年以來,在世界大賽中獲冠軍50餘人次,亞洲大賽中獲冠軍60餘人次,刷新亞洲紀錄10餘人次,在全國正式比賽中獲冠軍600餘人次。尤其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我校自己培養的17名在校運動員、7名教練員參加7個大項13個小項的比賽。取得4金、1銀、1個團體第六名、1個第七的的優異成績;在籍學生64名奧運健兒、畢業校友8名奧運健兒,總計72人參加了第28奧運會比賽;師生、校友共有163人參加了本屆奧運會,占中國體育代表團總人數的25.75%。 50年來,學校形成了多學科、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優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289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26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60項,其中國家級獎勵8項。近十年間,共引入外源性科研經費2106萬元,出版專著、譯著、教材、科普著作近千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各類論文2000余篇。 50年來,學校一直重視與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學校先後與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德國科隆體育學院、日本體育大學等16個國家的28所大學建立了校際關係或友好合作關係;與國際上許多體育社會團體和人士長期開展了各類交流活動。 50年來, 學校先後有4人次獲得國際奧委會獎章,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62人獲得全國體育工作榮譽獎章和運動榮譽獎章,366人獲得新中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稱號。學校還獲得了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奧運會特殊貢獻獎等榮譽。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有時,在新的世紀里,北京體育大學將以黨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下,乘中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之東風,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與時俱進,加快發展,加速綜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訓練、科研"三結合"基地建設,向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發展目標邁進,努力為北京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和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體育彩票
中國體育彩票是指:為籌集體育事業發展資金髮行的,印有號碼、圖形或文字,供人們自願購買並按照特定規則獲取中獎體育彩票標誌
權力的書面憑證。體育彩票不計名,不掛失,不返回本金,不計付利息,不能流通使用。中國體育彩票的銷售方式主要有兩種,規模銷售即開型體育彩票方式和電腦輔助銷售傳統型體育彩票方式。目前,傳統型彩票全部採用電腦輔助銷售,因為電腦彩票具有分散、安全、快捷、公平和避免浪費的特點。截至1999年底,全國開展電腦體育彩票的省市已達11個,2000年國家體育總局還將在北京等9個省市陸續開展電腦體育彩票的發行工作。計劃2000年加快即開型體育彩票分散銷售方式研究,逐步取代大規模銷售方式。可以預計,電腦體育彩票和即開型體育彩票分散銷售將成為體育彩票的主要銷售形式。中國體育彩票是國務院批准在全國發行的合法彩票,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發展體育事業和促進全民健身運動,是一項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社會公益事業。中國體育彩票一直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自1994年至1999年底共銷售體育彩票102個億元,籌集公益金30.6億元,為我國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提供了資金的保證。全國各級體育彩票管理人員,決心在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下,本著積極、開拓、認真、周到的工作態度,服務於彩民、服務於社會、不斷開拓我國彩票事業的新局面。 體育彩票的公益金用於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以及體育場館的維修、設備更新和體育扶貧工作;省、區、市體委分配的公益金專項用於落實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地、市縣體委分配的公益金用於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根據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體育總局有關體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辦法,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由國家體育總局負責,收支兩條線,實行專門帳戶統一管理,專項用於發展體育事業,對公益金的使用去向要及時報送報表說明,並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隨著我國體育彩票事業的迅猛發展,國家也進一步加大了對彩票的管理力度,並著手彩票的立法工作。2000年3月1日,國家財政部為了規範彩票市場和保護廣大彩民的利益,又下發了《關於認真做好彩票發行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財綜字〔2000〕17號),通知規定要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彩票的發行及管理工作,自2000年4月1日起,彩票(包括既開型彩票和電腦型彩票)一律以人民幣現金形式兌付獎金。商業價值
商業價值指事物在生產、消費、交易中的經濟價值,通常以貨幣為單位來表示和測量。商業價值不同於市場價值。相對於事物的本體價值,商業價值是一個更窄的概念。 體育的普及性與觀賞性,給各個國家,公司以及個人都帶來了不少的商業價值。 如今隨著網路的發展網上商城的流行性,隨著多家體育用品店的崛起,如益體網等網購體育用品將成為網路購物中活躍的板塊。國家體育總局
國家體育總局
國家體育總局,英文名稱為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其前身是1952年11月成立的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1998年3月24日改組為國家體育總局。 其主要職責: (一)研究制定體育工作的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並監督實施。 (二)指導和推動體育體制改革,指定體育發展戰略,編製體育事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協調區域性 體育發展。 (三)推行全民健身計劃,指導並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 (四)統籌規劃競技體育發展,研究和平衡全國性體育競賽、競技運動項目設置與重點布局 組織開展反XX劑工作。 (五)管理體育外事工作,開展國際間和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澳門、台灣地區的體育合作與交流 組織參加和舉辦重大國際體育競賽。 (六)組織體育領域重大科技研究的攻關和成果推廣。 (七)研究擬定體育產業政策,發展體育市場;制定體育經營活動從業條件和審批程序。 (八)負責全國性體育社團的資格審查。 (九)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國家體育總局下設辦公廳、群眾體育司、競技體育司、體育經濟司、政策法規司、人事司、對外聯絡司、 科教司、 宣傳司、機關黨委、紀檢組和監察局、離退休幹部局 國家體育總局的直屬單位: 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冬季運動管理中心,XX擊XX箭運動管理中心,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水上運動管理中心,舉重摔跤柔道運動管理中心, 拳擊跆拳道運動管理中心,田徑運動管理中心, 游泳運動管理中心,體操運動管理中心,手曲棒壘球運動管理中心,足球運動管理中心,籃球運動管理中心, 排球運動管理中心,乒乓球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小球運動管理中心,航空無線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棋牌運動管理中心,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汽車摩托車運動管理中心, 還有: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機關服務中心,財務管理和審計中心,訓練局,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青島航海運動學校,湛江潛水運動學校 ,安陽航空運動學校, 秦皇島訓練基地,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醫學研究所,中國體育報業總社,北京體育大學 ,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體育信息中心,對外體育交流中心 ,人力資源開發中心,體育器材裝備中心,體育彩票管理中心 ,體育基金管理中心。 現任局長:劉鵬博物館所
體育博物館 全稱中國體育博物館。位於朝陽區安定路。1990年開館。建築面積7 200平方米,展出面積2 510平方米。展室分為中國古代體育廳、中國近代體育廳、新中國體育成就廳和奧林匹克運動爭光廳。共收藏古今體育文物4 700余件,珍貴體育文物圖片5 000余幅。中國古代體育廳,分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和明清4個部分,展示了中國古代體育發展的軌跡;中國近代體育廳,表現的是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一段時期中國體育的發展歷程;新中國體育成就廳,用圖片、模型和實物表現了黨和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關懷以及群眾體育、體育場館建設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奧林匹克運動爭光廳,展現了中國參加奧運會和中國人民發展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建館以來,還舉辦過各種臨時展覽,如第十一屆亞運會體育集郵展覽;弘揚北京亞運精神巡迴展覽;爭辦2000年奧運會展覽;奧林匹克運動百年展、中國健兒在巴塞羅那展;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展;賀龍與體育展;新中國體育成就展;輝煌的五年——中國體育成就展;奧林匹克世紀行展等。其中第十一屆亞運會體育集郵展覽,共展出30個國家和地區的207部、1 374展框郵票。先後接待了國際奧委會官員60余名,其中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兩次參觀並贈送了紀念品。編輯有《中國體育文化五千年》、《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世界體壇頂峰的中國人》等著作。1992年5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國家體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體育教育
美國高校體育教育模式分析 美國高校主要存在兩種體育教學模式。第一種是培養體育能力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自我探索嘗試、自學自練自控和互幫互學互練,以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為主導的體育教學活動的策略。他培養開發學生各種體育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來獲得體育教學的綜合效益,完成體育教學的各項任務,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和自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學生的自我的探索、自我聯繫和發現,來培養各種體育能力,完成教學各項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輔助、激勵學生進行學習,逐漸地接近,以致最終達到教學目標。第二種模式是發展學生個性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從 不同年齡學生的興趣出發,採用多種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以發展學生個性為核心的體育教學活動的策略。他從學生興趣出發,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活動,來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個性完成教學的各項任務,為培養個性充分發展的現代人服務。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體育活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引導輔助性的導航作用,以保證教學活動向著既定目標發展。美國高校充滿自由氣氛,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充其量只是指導者、鼓動家,指導鼓勵學生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而不用固定的東西框住他們。這種教育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重視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體育教學
體育教學是按一定計劃和大綱進行的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教育過程。體育教學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有效地發展學生身體,增強其體質,培養其道德意志品質。它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形式,是體育目標的實施途徑之一。 基本特點 (一)內外合一的健身系統性 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體育教學效果要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體育教學的每一個構思和步驟,將直接影響學生成長。一個對的教學效果在學生身上的體現,不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線條的流暢,骨骼的完善發育,內臟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體的勻稱、協調發展,並且是按照生長發育的先後有序而全面地發展。 體育教學內外合一的健身系統性,體現了身體發育的有序性和全面性。 1.有序性 表現在學生身體形態發展的「序」和身體主要器官發展的「序」。 2.全面性 體育教學是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其健康水平的過程,不僅具有使學生精力充沛、順利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的近期效益,而且具有奠定終身體質基礎、延年益壽和提高民族素質的長期效益。 (二)身心合一的健身統一性 體育對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不僅是形態結構與生理機能的統一,也是身與心的統一。體育教學要在追求學生身體改造的同時,注重學生無形的心理髮展。因此,體育教學要善於營造不同於智育教學的、生活活潑的教學氣氛,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要善於利用體育活動自身所蘊涵的吸引力,並通過合理的教學組織,使這種吸引力倍增和放大。體育教學應該是一種快樂的教學,重過程的主動參與,重情緒的積極體驗,重個性的獨立解放,使人際關係寬鬆和諧,使學生在輕鬆明快的環境中,在歡快愉悅的心境下,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不知不覺地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 體育教學中身心合一的健身統一性體現于三個方面: 首先,在體育教學中選擇教材的不僅要注重教材對學生身體各部分、各種運動能力和各種身體素質和積極影響,而且要注重教材對學生心理的影響,盡可能從心理學、美學和社會學方面使學生得到良好的體驗,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協調、默契、流暢和成功的歡喜與愉悅。 其次,體育教學的組織教法必須克服一體化的固定模式,體現體育教學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活動得更自由、更開心、更充分,從而達到身心和諧和內外兼修的目標。 另外,在注重學生生理負荷起伏變化的同時,還要注重心理活動起伏變化的規律。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身心同時參加活動。在反覆的動作和休息交替的過程中,學生的生理機能變化有一般的規律;當進行練習時,生理機能開始變化,生理機能水平開始上升;達到一定水平后,保持一定時間,然後再開始下降。在一定範圍內,由於練習與休息進行合理的交替,所以學生的生理機能變化呈現出一種波浪式的曲線。與此相適應的,學生的心理活動(主要指思維、情緒、注意、意志)也呈現出高低起伏的曲線圖像。這種生理、心理負荷波浪式的曲線變化規律,體現了體育教學鮮明的節奏性和身心的和諧、統一性。 (三)體育教學過程的教育性 「教學過程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任何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古今中外的體育教學,概莫能外。體育教學的教育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在體育教學中組織每一項活動,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務、組織原則、規則要求、需要學習和掌握相應的動作技術,以及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等,這些是構成體育環境的基本因素。學生在這一環境中進行學習、鍛煉或參加比賽,就會受到直接的影響。同時,體育環境還包括教師使用的教材、採用的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條件、學校傳統和班級風氣等,這些都會有力地吸引,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和教育與之有關的人;提供了許多學生樂於自願接受,更多情況下是不知不覺接受、有利於個性品質形成的機會和情景,並可促進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遷移到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個方面去,以收體育之效。 其次,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思想感情和作風,很容易自然地表現出來。這有利於教育者把握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特點,從而對他們有針對性的教育。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概括地說,主要包括:培養熱愛集體的情感和意識,培養團結友愛、關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識,培養競爭意識、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培養堅忍不拔、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等優良意志品質,以及心情開朗和愉快活潑的良好性格。 (四)教育性體育教學的綱領性定義 美國分析教育哲學家謝佛勒(Israel Scheffler)在他所著的《教育的語言中》,提出了以下3種定義方式:描述性定義(descriptive)、規定性定義(stipulation)與綱領性定義(programmatic 其中描述性定義主要是對事物慣用法的描述,或對事情意指範圍所作的說明,這種定義要求忠實地反映一個事物被下定義之前的各種用法。規定性定義即作者自己給某一概念所下的定義,這種定義一旦給出,就要求作者在其後的整個討論中始終如一地按給定的方式來應用這一概念。綱領性定義則明確地或隱含地告訴我們,事物應該怎樣,應該如何。謝佛勒認為,對某一給定的概念來講,惟有綱領性定義才能談論它的確與否。對於規定性定義而言,一個絕對肯定的同答顯得令人可笑,因為人人都有發表意見的自由。因此要對體育教學下一個真正的規定性定義是不恰當的。而對體育教學能否下一個真正的描述性定義呢?這也使人感到疑惑,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體育教學」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描述性意義,如果要下一個適合於所有語境條件下的簡單的體育教學定義,這種定義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說出什麼東西。眾所周知,體育教學活動是一種合目的性的複雜的人為活動,人為活動的本質存在於人類的目的lI£界、理想世界、意義世界之中舊,它不可能用客觀的自然屬性或自然法則予以說明。因此,對教育性體育教學定義的界定,亦不可能採用描述性定義或規定性定義的方式,只可能以應然的或規範性的方式來探討,從而尋求一個正確的或最佳的綱領性定義。 (五) 教育性體育教學的認知方面 教育性體育教學的認知方面既體現在體育教學的目的層面上,又體現在體育教學的過程層面上。對於目的層面上的認知要求,筆者認為,就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體育教學是完成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途徑,關於學校體育的主要口標問題,我國學者在認識上雖有所爭議,但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對此,國家教育部下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在對體育課程性質進行定位時也說明了這一點。至於有的學者認為,體育教學無法達成「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的教學目標問題,筆者認為這並不能抹殺體育課程在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方面的本質功能。在任何情況下,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都是重要和首要的功能,體育課程實施應該牢牢抓住「強身健體」這一本質目標。因為,只有緊緊抓住「強身健體」這一本質目標,通過體育教學活動,教會學生通過體育增進健康的這種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才有可能達成「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的目標。從二者之問的關係來看,培養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本身就是為了「健康第一」目的的實現,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我國學者陳琦曾對此做過一次專家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學校體育應將「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與「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基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能力和習慣」有機結合起來的認同感較高。本文將「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作為體育教學教育性目的層面的認知要求是符合體育教學目標的本質要求的。 關於教育性體育教學過程層面上的認知要求,就是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與基本技能。體育課程的本質屬性是學生進行運動性認知學習,最主要的功能是學習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從這個層面講,體育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運動技術的傳習活動。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還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都是以一定的知識技能為基礎的。體育的載體是教育環境下的身體活動四,這種身體活動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手段,而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大都離不開運動技術,而且許多運動技術本身就是鍛煉身體的方法。同時,運動技術的學習既是一個身心活動的過程,更是一個生理機能發生變化的過程,這個生理過程本身就具有生物性改造的作用與效能。因此,從體育課程的根本目的來看,應該更強凋運動技術學習的工具功能,即通過運動技術的學習達到養成運動愛好和專長的目的,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當然,在運動技術的學習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體育認知水平和能力,科學合理地設計與安排體育教學內容、方法、組織形式、場地器材和運動負荷,為學生創造愉快地進行運動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術時,能夠理解與正確評定所學技術的原理、功效和價值,調動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能夠主動學習與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從而提高學習的效能。否則,就會是教師只是在「講」,而不是在「教」。相關書刊
潘肖珏主編書籍
書名 | 體育 |
主編 | 潘肖珏 |
出版社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05-3-1 |
字數 | 292000 |
頁數 | 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