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是物體受萬有引力作用后力的度量,重量和質量不同,單位是牛頓。
詞語釋義
詞目:重量
拼音:zhòng liàng關於重量
基本解釋
[weight] 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物體所具有的向下的、指向地心的力的大小。
重量是物體受萬有引力作用后力的度量,重量和質量不同,單位是牛頓。
在地球引力下,質量為1公斤的物質產生的重量為9.8牛頓。
詳細解釋
1. 猶分量。
魯迅《花邊文學·讀書忌》:「他的文筆,豈在中郎 之下呢?可是很有些地方是極有重量的。」
2. 由於地心吸引力作用,而使物體具有向下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因地心吸引力強弱,在地球上的緯度和高度大小各有不同,物體重量也微有差別,在兩極比在赤道大,在高處比在低處小。同一地區,吸引力同,物體重量亦同。基本介紹
在物理學界過去有一種提法是:在地球表面附近,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稱為「重量」。地球表面上的物體,除受地球對它的重力作用外,由於地球的自轉,還將受到慣性離心力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稱為該物體的重量。習慣上人們認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就是它本身的重量。對重量的解釋有許多說法,例如,重量就是重力;物體的重量就是地球對該物體的萬有引力;重量即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重量是物體靜止時,拉緊豎直懸繩的力或壓在水平支持物上的力。上述幾種講法,有的強調重量即重力,是矢量,它們的本質是引力。有的強調重力不是矢量,重量是重力的大小,是標量。還有的是以測量法則作為重量的定義。這些不同的定義只是解釋的不同而已,談不到對與錯。
在地球引力下, 重量和質量是等值的, 但是度量單位不同。質量為1千克的物質受到外力9.8牛頓時所產生的重量稱為1千克重。一般常用質量單位來代替重量,隱含乘以重力加速度。在中國舊時用斤、兩作為重量單位。磅、盎司、克拉[1]等也作為重量單位。
常用的質量單位有:微克(ug)、毫克(mg)、克(g)、千克(kg)、噸(t)等。術語現狀
重量這一概念的多重意義,給教學、科研以及國際交往,帶來不便,由於質量、萬有引力、重力(物體作用在支持物上的力,都有自己明確的定義和稱呼。直接利用這些概念足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保持重量概念已無實際意義。因此,國際計量大會建議在科學用語中,取消重量概念。考慮到日常生活中,重量實質上是質量的事實,決定把日常生活中的重量看作是質量的同義詞或慣用語。
中國國務院在1984年2月27日發布的《關於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中明確規定基本物理量中只有質量,沒有重量,並且慎重地註明:「人民生活和貿易中,質量習慣稱為重量。」
同一物體,用測力計測出的是物體的重量,用天平測出的是物體的質量,在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下,兩者測量的結果在數值上是相等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把質量和重量是不加以區別的。
譬如,人們到市場上去買蔬菜、或買肉買魚,總是說買多少斤或多少公斤,實質上是指的質量,習慣上就認為是重量。在1984年1月20日國家計量局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附註7中也說:人民生活和貿易中,質量習慣稱為重量。」但是,質量和重量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個物理概念,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物體的重量是隨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而改變。為了避免質量和重量的混淆,所以,在現在教科書中不再使用「重量」一詞,可能這是原因之一。
1984年6月9日,國際計量局在180號文件中要求從1986年1月1日起大中小學教材一律按國務院命令,使用法定計量單位,重量這一概念也應當從86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
物理符號為:G停用原因
一、認為重量就是質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購買一些東西,常說它們的重量是多少公斤或斤。這裡所說的重量,實際上是質量。因為售貨員使用的台秤或桿秤,跟天平一樣都屬於杠桿類量具,只能測量物體的質量。另外,我們買一些東西往往關心的也是所含物質的多少。也就是關心質量的大小,況且公斤和斤也都是質量的單位,所以說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重量,實際上是質量。
二、把重量直接定義為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如美國《PSSC物理》一書中規定:「一個物體所受地球的引力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重量。」在中國,沒有把重量直接定義為萬有引力,但把重量當作萬有引力在應用,仍是十分普遍的。比如說重力(即重量)充當人造衛星的向心力,又比如說,物體在月球上的重量是它在地球上重量的六分之一;上述各用語中講到的重量,實際上都是萬有引力。
三、認為「重量就是重力」高中物理甲種本第一冊P10指出:「地球上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這種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也常常叫做重量」。全日制十年制高中物理課P11也指出:「重力就是重量。」
重量的最初概念來自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感受,手提物體,手會感到沉重;繩子下端系一物體,細繩會被拉直;兩頭支起的水平簿板,中間放上物體會變彎,該板彎得越厲害,說明板上的物體越重。人們習慣上把這種向下的沉重作用叫重量,蘇聯物理學家C·哈依金的《力》中就是這樣定義重量的:「物體作用於相對地球靜止的懸點或台上的力,叫做物體的重量。」這種講法比較容易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按這種講法,重量作為一種力,屬於接觸力,是彈性力。而重力則是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在豎直方向上的分力(萬有引力的另一個分力沿地球緯度平面,指向地軸,充當物體隨地球自轉所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屬於非接觸力,是場力。由此可見,重量和重力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力。
物體所受的重力是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物體是受力者,而重量是作用在支持物上,物體是施力者。
重力是恆力,而重量是變力。在地球表面附近我們可近似地認為物體所受的重力G=mg是恆力,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不論物體是處在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還是作加速、減速運動,它所受到的重力之值是不變的,然而物體的重量是可以改變的,是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的變力。當物體向上或向下作加速運動時,物體的重量就會出現XX或減小,這種現象稱為物體的「超重」或「失重」。當物體以加速度等於重力加速度g之值向下自由落下時,物體就會處於「完全失重」狀態,這時物體的重量為零。而此時物體受到的重力是不會為零的。
總之,重量是彈性力,是物體所施的力的大小,是變力,可以為零,而重力是場力,是物體所受的力,是恆力(近似的),不能為零。重量和重力是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的性質完全不同的力,由此可見,不能認為「重量就是重力。」韓瀚創作詩歌
詩歌原文
重量
她把帶血的頭顱,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讓所有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出處:《清明》1979年第2期 這首詩很短,讀後卻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確是一首有「重量」的詩作。
詩貴精煉。這首短詩,極為濃縮,只有五行,二十七個字,可思想內涵卻是豐富的。詩人歌唱了與「四人幫」作堅決鬥爭而英勇犧牲的張志新烈士。烈士可歌可泣的事跡,幾千字也難以寫完。當時確也出現了不少詩歌,而此詩卻獨辟蹊徑,另立新意,給了人們深刻的印象。開頭兩句,出語不凡:「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帶血的頭顱」,這是充溢著悲壯之情、使人顫慄的詞語。它使人不由想起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兇殘,想起張志新烈士自覺獻身的英雄氣概。「生命的天平」是衡量人的生命價值的天平,它將衡量出一個人的死,是輕於鴻毛,還是重於泰山。如今,「帶血的頭顱」一放在天平上,就「讓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可見「帶血的頭顱」何等重,「苟活者」何等輕。強烈的反差,充分顯示出張志新烈士與「苟活者」之間的生命價值的巨大差距。詩使用了「她把……」的句式,表現了「她」的主動,突出了烈士為真理而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詩既歌頌了偉大的張志新,也鞭撻了軟弱的苟活者。不過,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苟活者」既是指那些貪生怕死之徒,也包括了許多缺乏認識、不敢鬥爭的群眾,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了詩人在內,只有這樣理解,才能深切體會此詩振聾發聵的意義。
詩貴創新。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己那顆「帶血的頭顱」放在天平上稱斤論兩,世界上也不存在什麼「生命的天平」,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苟活者」一起放在天平的別一端,但詩卻恰恰這樣寫了,因而給人一種新鮮感。詩人大膽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包含著情思而又高於生活真實的具體形象來表達自己的鮮明的憎愛。
乍一看來,詩人的想象悖于常理,其實並不是胡思亂想,而是來自於生活:為正義而犧牲者拋頭顱、灑熱血,廣大人民群眾對他們是十分崇敬和景仰的,因此可以說,人民群眾的心理確實存在著一架「生命的天平」,這架「天平」能夠衡量歷史上的「是」與「非」,偉大和卑鄙。
此詩通過這個巧妙的構思,將「虛」與「實」結合起來,從人們的意念中提煉出具體的形象,創造出精警而新奇的詩篇。[2]作者介紹
筆名朱壁。山東蒼山人。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華東糧食局上海儲運處幹部,蕪湖儲運處幹部,蚌埠第四中學青年團書記,青年團蚌埠市委幹部,《人民中國》雜誌編輯、記者,安徽省文聯專業作家,編審。安徽省第四、五、六、七屆政協委員。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
《寸草集》、《陽春的白雪》、《寫在祖國的江河和土地上》,長篇小說《同窗》、《山鬼》、《多情病患者》,散文集《霜葉在窗》,電視劇劇本《李師師與宋徽宗》(六集)等。散文集《難得的苦悶》獲1994年安徽文學獎,《重量》獲1979—1981年全國優秀詩歌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