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
人體,從思想上來說,是會受到社會環境,文化、傳統與及周圍氣氛的制約,並且會產生從想象得出來成果的生物實體(P.fargier)。這樣的說法,實際是指包括思想的個人。對一般生物學或醫學而言,是指生物的外科實質。
目 錄1詞語概念
2基本含義
2.1 概況
2.3 24小時
3空間醫學
3.1 理論
3.2 空間能量運行路線
3.3 基礎
3.4 診斷方法
3.5 治療方法
3.6 用藥
3.7 藥物的應用
4比例關係
5八大系統
6四大組織
8器官作用
8.1 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8.2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8.3 臟與腑之間的關係
9內環境
10循環系統
11呼吸系統
12泌尿系統
12.1 工作方式
12.2 有效的循環血量
12.3 代謝產物
1詞語概念詞目:人體
拼音:rén tǐ
英文:human body
基本解釋:
人的身體
出處:
《後漢書·方術傳·華佗》:「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南朝 梁沈約《難范縝》:「又雲,人體是一,故神不得二。」[1]
2基本含義概況人體表面是皮膚,皮膚下面有肌肉和骨骼。在頭部和軀幹部,由皮膚、肌肉和骨骼圍成為兩個大的腔:顱腔和體腔顱腔和脊柱里的椎管相通,顱腔內有腦,與椎管中的脊髓相連;體腔又由膈分為上下兩個腔:上面的叫胸腔,內有心、肺等器官;下面的叫腹腔,腹腔的最下部(即骨盆內的部分)又叫盆腔,腹腔內有胃、腸、肝、腎等器官,盆腔內有膀胱和直腸,女性還有卵巢、XX等器官。
骨骼結構是人體構造的關鍵,在外形上決定著人體比例的長短、體形的大小以及各肢體的生長形狀。人體約有206塊骨,組成人體的支架。
人體《空間醫學》是通過調整人體內部,存在的各空間部分之能量場的運動和功能,凈化人體內部空間,為細胞的輻XX與吸收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同時推動與撞擊各細胞群體,激活、改善細胞的活力,恢復細胞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發揮和調整人體本身潛能狀態,進而達到防治疾病及健康長壽的目的。
《空間醫學》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醫學精華,並融匯西醫的細胞理論,以及傳統中醫「天人合一」、養生健身、整體治療、增智開慧等完美體現,是試創中醫唯象理論的成功嘗試。
人體由無機物和有機物構成。無機物主要為鈉、鉀、磷和水等;有機物主要為糖類、脂類、蛋白質與核酸等。
人體結構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之間存在著非細胞結構的物質,稱為細胞間質。
細胞可分為三部分: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膜主要由蛋白質、脂類和糖類構成,有保護細胞,維持細胞內部的穩定性,控制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的作用。細胞質是細胞新陳代謝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質、核糖核酸、酶、電解質等組成。細胞質中還懸浮有各種細胞器。主要的細胞器有線粒體、內質網、溶酶體、中心體等。細胞核由核膜圍成,其內有核仁和染色質。染色質含有核酸和蛋白質。核酸是控制生物遺傳的物質。
神經組織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具有高度的感應性和傳導性。神經元由細胞體、樹突和軸突構成。樹突較短,像樹枝一樣分支,其功能是將衝動傳向細胞體;軸突較長,其末端為神經末梢,其功能是將衝動由胞體向外傳出。
肌組織由肌細胞構成。肌細胞有收縮的功能。肌組織按形態和功能可分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類。
人體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由細胞、細胞間質和纖維構成。其特點是細胞分佈鬆散,細胞間質較多。結締組織主要包括:疏鬆結締組織、緻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軟骨、骨、血液和淋巴等等。它們分別具有支持、聯結、營養、防衛、修復等功能。
24小時1:00 人體XX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者想睡反而睡不著。
2:00 絕大多數器官處於一天中工作最慢的狀態,肝臟卻在緊張工作,生血氣為人體排毒。
4:00 「黎明前的黑暗」時刻,老年人最易發生意外。血壓處於一天中最低值,糖尿病病人易出現低血糖,心腦血管患者易發生心梗等。
6:00 血壓開始升高,心跳逐漸加快。高血壓患者得吃降壓藥了。
7:00 人體免疫力最強。吃完早飯,營養逐漸被人體吸收。
9:00 適合打針、手術、做體檢等。此時人體氣血活躍,大腦皮層XX,痛感降低。
10:00 工作效率最高。
10:00-11:00 屬於人體的第一個黃金時段。心臟充分發揮其功能,精力充沛,不會感到疲勞。
12:00 緊張工作一上午後,需要休息。
12:00-13:00 是最佳"子午覺"時間。不宜疲勞作戰,最好躺著休息半小時至一小時。
15:00 午飯營養吸收后逐漸被輸送到全身,工作能力開始恢復。
15:00-17:00 為人體第二個黃金時段。最適宜開會、公關、接待重要客人。
16:00 血糖開始升高,有虛火者此時表現明顯。陽虛、肺結核等患者的臉部最紅。
17:00 工作效率達到午後時間的最高值,也適宜進行體育鍛煉。
18:00 人體敏感度下降,痛覺隨之再度降低。
19:00 最易發生爭吵。此時是人體血壓波動的晚高峰,人們的情緒最不穩定。
20:00 人體XX第三個黃金階段。記憶力最強,大腦反應異常迅速。
20:00-21:00 適合做作業、閱讀、創作、鍛煉等。
22:00 適合梳洗。呼吸開始減慢,體溫逐漸下降。最好在十點半泡腳後上床,能很快入睡。
23:00 陽氣微弱,人體功能下降,開始逐漸XX深度睡眠,一天的疲勞開始緩解。
24:00 氣血處於一天中的最低值,除了休息,不宜進行任何活動。
3空間醫學理論 人體骨骼
自然界中,萬物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積聚在人體的四大空間部分:胸腔(膈膜以上);小腹腔(膈膜以下,臍以上);腹腔(臍以下),以及脊椎以內,從頸部到尾椎的所謂「太陽區」空間
(後背內側大空間),統稱為三焦和后(外)焦空間。能量在此四空間中混合、撞擊、化合併產生新的能量,其運動、變化、積聚和形成之能量場的濃度以及其它性質、狀況,直接反映和影響到各臟腑各機體部分的性能、病變,因而是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的關鍵。
空間能量運行路線人體空間能量運行的路線,是人體所謂的「公轉」與「自轉」。《空間醫學》中的公轉,就是任、督二脈的運行。至於厥陰,《空間醫學》稱之為自轉。公轉是人體之大道,人體一切細胞輻XX的能量物質,均通過公轉做調整。經過深入研究和大量臨床實踐,《空間醫學》認識到人體細胞輻XX與空間的關係,太陽區對公轉與自轉的重要性,以及人體上、中、下三焦與太陽區的關係。因此提出了以「症」為主,即以癥狀作為診斷依據,打破了以常規的病名作為診斷依據,對病名,在臨床上僅作為參考。
《空間醫學》理論認為,癥狀是由人體的空間能量的不均衡所造成的。
空間精微能量物質的運動和更新,是恢復人體功能的方法。因為它們的運動,撞擊了周圍的細胞,從而能激活、改善細胞的活力。故要使細胞功能恢復,必須激活細胞,改善其周圍的環境,改變其周圍能量的濃度與壓力。人體內能量的運動規律,是壓力高的向壓力低的方向運動,濃度高的向濃度低的方向疏散。能量運行特點,是細胞外空間的能量物質向上行,細胞內的實體物質向下行。在升降的運行中,細胞與空間能量的撞擊,是細胞運動的動力之一。
人體的空間是細胞運動、能量調節的場地,只有這些空間純凈,能量流通順暢,人體才能回歸自然,恢復和保持健康。細胞的運動與細胞的周圍環境有密切關係,細胞周圍空間能量的壓力與濃度的變化,直接影響細胞的開合與輻XX。周圍空間能量濃度越高,壓力越大,其細胞內的物質越積聚,即形成傳統中醫所謂的氣血淤滯,它是造成細胞功能失調的主要因素。臟腑疾病的起因是物質、能量不能疏散,從而形成淤滯所致,即氣血不通而形成疾病。
基礎《空間醫學》是在傳統中醫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抽象、升華,不已臟腑之分為主,而著重於人體的四大空間;不已經絡之說為主,但著重於人體的公轉和自轉;不已系統之論為主,卻著重於細胞群體;不已病名為框框,以身體本身反應的癥狀為依據。因此,與傳統中醫及現代醫學的理論有所不同,前者僅起到先導、基礎、參考的作用,《空間醫學》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升華及簡明,因此易學、易用、易普及之特點。
診斷方法《空間醫學》診斷方法不再是「四診」、「八綱」,而是以問、觀為主,問癥狀,觀舌質與舌苔的變化。《空間醫學》對舌的診斷,是在傳統中醫學掌握物質與能量的轉化,能量撞擊物質的變化,掌握人體空間能量的濃度與壓力的變化。調整治療人體的疾病,必須從調整能量的濃度與壓力入手。傳統醫學之「六邪」的變化,是造成濃度與壓力改變的基礎。「六邪」是空間物質的屬性,調整濃度與壓力的武器是藥物之「氣」與「味」,「氣」能降低濃度與壓力,「味」能增加濃度與壓力。
治療方法《空間醫學》在治療上,是以「至實、至空」,回歸自然為原則,以「調功能,袪其疾」為手段,以「升、降、浮、沉」為基礎,以藥物的「氣」與「味」為工具,整體地運用、調動各部位空間的能量,以「推」、「宣」、「提」的方法使能量轉變成壓力,促進人體的清升濁降,以細胞群體的能量輻XX為動力,整體的調動人體的功能,改善人體的病理變化。《空間醫學》的治療方法則為加大空間能量濃度差與壓力差,加大虛、實對比力度,而達到至虛,至實,使能量高速運動,有目的的造成細胞間的大撞擊,能量場的大改變,使能量流通順暢,從而恢復人體場的自然正常狀態,及恢復人體健康。
《空間醫學》主張參考病名,但不拘泥於病名。見肺之病不治肺,見肝之病不治肝。所以沒有癌症之說,沒有哮喘之說,主張以疾病之臨床的癥狀為治療的著眼點。人體功能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上焦不通,下焦無力,中焦不動。上焦不通,是物質與能量沒有出路,從而淤滯。下焦無力,是人體元動力虧缺,依傳統中醫,此為正氣不足(內經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說);依五行學說,此為「氣」沒有生路。中焦不動,是上焦無去路,塞之不通,下焦無來路,是動之無力,中焦不動,是無活力,故病生焉。學習《傷寒論》的主要方法,首先是疏通太陽經,因為太陽經是「邪進」、「邪出」的門戶,所以治療疾病,一找出路,二找來路,才有活路。
《空間醫學》的治療方法,是以收帶動,以小帶大。特別注意左、右心臟功能的變化,清楚地、辨證地闡述了心臟左、右心房及心室的功能,並以大量的臨床實踐驗證了人體小循環的動力可促進、推動大循環的運行。以右心為動力,加大右心的迴流,以右心帶動左心,是解決、調整血壓的關鍵,也是調整下肢循環的關鍵。
用藥中藥是傳統中醫的醫療工具,藥物的總綱是四氣、五味。《空間醫學》指出,人體的空間是四氣、五味發生作用的場所。中草藥的「氣」和「味」是人體能量升、降、浮、沉的調節器。每一種藥物,都具有不同的「氣」和「味」,它們遊離在人體的空間,改變空間能量的濃度和壓力,改變細胞內、外物質和能量變化的方向,即細胞外能量的濃度高,壓力大時,在「氣」或「味」的作用下,則滲透入細胞內,轉化為物質,反之亦然。
人體內的升降浮沉,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體空間能量流動的方向。中草藥的作用改善了局部空間的濃度變化,從而改善了臟腑、經絡等的作用。中草藥無一不通過「氣」和「味」的變化,來調整、恢復人體的功能。
《空間醫學》指出,藥物並不是作用在某一臟腑上,而是作用在人體某部位的空間。例如:1.人蔘:增加下焦的能量濃度。2.白朮:增加腸胃區域空間的能量濃度,故重用白朮有瀉下作用。3.夜交藤:臨床觀察增加右心房迴流的效果,故對人體迴流有獨特的效用,是治療靜脈疾病的首選之葯。不同的藥物依其「氣」和「味」的不同,作用在不同的空間區域,而且它們在空間關係、牽引和清化的作用,清化則是騰出空間,牽引則是補給動力。
藥物的應用《空間醫學》在藥物的應用上,與傳統用藥的方式截然不同,是以藥物功能具體化為基礎,是針對人體的功能變化而用之,故有用量小、藥物少、療效好的特點。
人體空間醫學的應用舉例
例一:
治療肝病的代表方劑為小柴胡、大柴胡,逍遙散等,其主要作用是疏散調整肝臟周圍的氣機變化。通過《空間醫學》之觀點來看,便是凈化肝臟周圍的空間,使肝臟細胞內的物質易於輻XX,依傳統中醫「肝病疏之」的理論為依據,恢復其肝髒的功能。
《空間醫學》的治療方法,不僅是凈化肝臟周圍的氣機淤滯(即:高能量區),同時認識到肝臟周圍的氣滯是一種潛藏的動力。因這種動力在運動的過程中,還會產生一種爆發的推動力:(1)對心周圍細胞產生推動力,傳統中醫稱為「木能生火」;(2)對膈膜的推動力,能起調節升清降濁的作用;(3)肝髒的活力增加,能增加門靜脈的迴流。所以《空間醫學》充分地應用了調整「淤滯」時所產生的動力,巧妙地應用了人體內部的動力之源,變害為利。
其用藥方法:首先是減少膈膜區的壓力,人為製造膈膜與肝周圍的壓力差,從而充分地應用能量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爆發力與撞擊力不斷地補充了元氣的動力,即所謂「能量所及之處,萬物生焉,生機生焉」,因此,增加了心周圍及肺部的細胞活力,在能量的協助下,不僅可以調整肺部的功能,食道的功能,以及調整兩乳房的功能。即是所謂的,「無效能源的有效利用」,變廢為寶。
例二:
胰臟疾病多見於胰腺,而在臨床癥狀上多數為左心擴大。西醫之治療方式,是通過藥物加強左心的排量。《空間醫學》反其道而行之,以加大右心的迴流為主,帶動左心,以解決浮腫問題。《空間醫學》特別注意右心周圍能量的濃度,與壓力的變化,減少右心周圍的濃度與壓力,是加大人體循環的動力,解決血管病的關鍵。傳統中醫有四妙永安湯,是治療脈管炎的主要方劑,其作用是宣肺清炎,為減少右心周圍的濃度與壓力。安宮牛黃丸調節了右心周圍的濃度與壓力,起到安定心神,鎮靜醒腦的作用。《空間醫學》又提出新的觀點,以小循環帶動大循環,以頭帶全身。因此,《空間醫學》著重於熏頭方法、火灸法。首先恢復小循環之功能活動,以小循環的正常運動帶動全身血液循環的正常。例如血栓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大動脈炎、頭部腦血管疾病、腦瘤等的治療。
人體空間醫學的意義與展望
人體《空間醫學》強調的是整體醫學、預防醫學,是釜底抽薪清除病因的「治本」醫學和養生學。對於很多疑難病、慢XX,甚至西醫普遍認為的不治之症,具有良好的對策和效果。通過二十幾年的臨床實踐,患者達數萬人之多,並涉及多種西醫認定的不治之症,顯示出非凡的療效,證實了這一新理論的正確性。
人體《空間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不但可以同時理解中醫和西醫的生理、病理學,為深入理解傳統中醫奧妙開闢了新思路,對大部分過去現代醫學無法解釋,或認為是不治之症的許多病癥,通過《空間醫學》的新理論、新發現的啟示下,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釋,並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這是一千多年來中醫史上具有時代意義的創造與發展。人體《空間醫學》還進一步涉及到宇宙科學奧秘的「潛意識科學」,為揭示許多醫學和人體科學的千年奧秘提供了科學線索,也為人類所面臨的越來越多的現代挑戰,和當代醫學所遇到的困境預示了新出路,更為人類未來健康、繁榮帶來新希望。
人,或人類,這個名詞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各個層面來定義,或者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真核總界 動物界 後生動物亞界 后口動物總門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羊膜總綱 哺乳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類人猿亞目 狹鼻猴次目 人猿超科 人科 人亞科 人屬 智人種(拉丁文為Homo sapiens),擁有高度發展的頭腦。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而在神話學中,人的靈魂也會被拿來與其他的人型動物作對照。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尤其是他們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
生物學上人的學名為Homo sapiens(拉丁文的意思為「knowing man」),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長臂猿、合趾猿同屬人科的靈長目動物。人類與其它靈長目動物的不同在於人類直立的身體、高度發展的大腦,以及由高度發展的大腦而來的推理與語言能力。
4比例關係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的著名畫家。在長期的繪畫實踐和研究中,他發現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人體繪畫規律:標準人體的比例為頭是身高的1/8,肩寬是身高的1/4,平伸兩臂的寬度等於身長,兩腋的寬度與臀部寬度相等,乳房與肩胛下角在同一水平上,大腿正面厚度等於臉的厚度,跪下的高度減少1/4。達·芬奇認為,人體凡符合上述比例,就是美的。這一人體比例規律在今天仍被認為是十分有價值的。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對稱也是人體美的一個重要因素。人體的形體構造和布局,在外部形態上都是左右對稱的。比如面部,以鼻樑為中線,眉、眼、顴、耳都是左右各一,兩側的嘴角和牙齒也都是對稱的。身體前以胸骨、背以脊柱為中線,左右乳房、肩及四肢均屬對稱。倘若這種對稱受到破壞,就不能給人以美感。因此,修復對稱是人體美容的重要原則之一。但是,對稱也是相對的,而不可能是絕對的。人體各部分假如真的絕對對稱,那就會反而失去生動的美感。
關於人體美的規律最偉大的發現,是關於「黃金分割定律」的發現。所謂黃金分割定律,是指把一定長度的線條或物體分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對於全體之比等於其餘一部分對這部分之比。這個比值是0.618:1。據研究,就人體結構的整體而言,每個部位的分割無一不是遵循黃金分割定律的。如肚臍,這是身體上下部位的黃金分割點:肚臍以上的身體長度與肚臍以下的比值是0.618:1。人體的局部也有3個黃金分割點。一是喉結,它所分割的咽喉至頭頂與咽喉至肚臍的距離比也為0.618:1;二是肘關節,它到肩關節與它到中指尖之比還是0.618:1;此外,手的中指長度與手掌長度之比,手掌的寬度與手掌的長度之比,也是0.618:1。牙齒的冠長與冠寬的比值也與黃金分割的比值十分接近。因此,有人提出,如人體符合以上比值,就算得上一個標準的美男子或美女。造型藝術按照黃金分割定律來安排各個部位,確實能給人以和諧的美感。更為有趣的是,人們發現,按照黃金分割定律來安排作息時間,即每天活動15小時,睡眠9小時,是最科學的生活方式。9小時的睡眠既有利於機體細胞、組織、器官的活動,又有利於機體各系統的協調,從而有利於機體的新陳代謝,恢復體力和精力。而這樣的時間比例(15:24或9:15)大約是0.618。
正因為黃金分割如此神奇,並在人體中表現得如此充分,因此有人把它視為人的內在審美尺度。按這種觀點,任何東西只要符合黃金分割,就一定是美的。例如,我們的各種傢具肯定不能都做成正方形,而幾乎都要做成有一定長度比的形狀,而這個比值一定與0.618接近。電視機的熒屏、電冰箱的開門、門窗的設計等等,無一不是有意或無意地遵循著黃金分割定律。就連舞台上報幕員所出現的位置,也大體上是在舞台全寬的0.618處,觀眾視覺形象最為美好。在舞台正中出現的效果肯定是不如那種位置的。
黃金分割經過大數學家華羅庚的研究,發現了其中深奧的科學道理。前些年由他推廣的「優選法」(又叫0.618法)在科學實驗和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許多難題方面,都做出過偉大貢獻。而這種科學的奧妙竟然能在人體中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不能不說是神奇大自然的造化。
5八大系統消化系統:口腔、牙齒、舌頭、食管、胃、腸、肝、膽、血液、心臟、血管、骨肉、泌尿。負責食物的攝取和消化,使我們獲得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
神經系統:大腦、神經、皮毛、運動、思維。負責處理外部信息,使我們能對外界的刺激又很好地反應,包括學習等重要的活動也是在神經系統完成的;
呼吸系統:鼻腔、氣管、肺、心臟。氣體交換的場所,使人體獲得新鮮的氧氣;
循環系統:血管、淋巴系統。負責氧氣和營養的運輸,廢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泄,以及免疫活動;
運動系統:骨骼、肌肉、心臟、肺。負責身體的活動,使我們可以做出各種姿勢;
內分泌系統:各種腺體。調解生理活動,使各個器官組織協調運作;
人體
XX系統:XX器官。負責XX活動,維持第二性徵;
泌尿系統:膀胱。負責血液中廢物的排泄,產生尿液;
加插一個關於神經的,腦神經是12對。
從腦發出左右成對的神經。共12對,依次為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位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12對腦神經連接著腦的不同部位,並由顱底的孔裂出入顱腔。這些神經主要分佈于頭面部,其中迷走神經還分佈到胸腹腔內臟器官。各腦神經所含的纖維成分不同。按所含主要纖維的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可把腦神經分為三類:一類是感覺神經,包括嗅、視和位聽神經;另一類是運動神經,包括動眼、滑車、展、副和舌下神經;第3類是混合神經,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經。研究證明,在一些感覺性神經內,含有傳出纖維。許多運動性神經內,含有傳入纖維。腦神經的運動纖維,由腦于內運動神經核發出的軸突構成;感覺纖維是由腦神經節內的感覺神經元的周圍突構成,其中樞突與腦幹內的感覺神經元形成突觸。1894年以來,先後在除圓口類及鳥類以外的脊椎動物中發現第「0」對腦神經(端神經)。在人類由1—7條神經纖維束組成神經叢,自此發出神經纖維,經篩板的網孔XX鼻腔,主要分佈于嗅區上皮的血管和腺體。
6四大組織●上皮組織: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質少。
●結締組織:細胞間質發達。
●肌肉組織:主要由肌細胞構成。
7器官衰老百年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亦不短,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在那一段看似固定的歲月中,可做的事情多了許多,我們的生活充實了很多,也精彩了很多。即使時間不著痕跡的從我們身上流淌過去,現代人依然有許多法寶:比如保健品和化妝品,這些把能把我們牢牢地捆綁在青春十字架上的物質,確實是使我們越來越年輕化了。但是,千百年來的生物進化規律豈容一點點外來化學物質所改變?有些常識我們必須要清楚的——那就是人體器官的衰老年齡。了解了這些,我們才會不被鮮活的面貌所欺騙,才會更加珍惜生命,注重生活質量,形成健康環保的生活習慣。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研究人員確認了人體各個部位的衰老年齡。實際上,人體一些部位在我們外表變老之前功能就開始退化,下面就看看我們自己的器官走到哪一步了。
1.皮膚:25歲左右開始老化,隨著生成膠原蛋白(充當構建皮膚的支柱)的速度減緩,加上能夠讓皮膚迅速彈回去的彈性蛋白彈性減小,甚至發生斷裂,皮膚在你25歲左右開始自然衰老。女性在這一點上尤為明顯。死皮細胞不會很快脫落,生成的新皮細胞的量可能會略微減少,從而帶來細紋和褶皺的皮膚。
2.大腦:20歲開始衰老,隨著年齡XX,大腦中神經細胞(神經元)的數量逐步減少。出生時神經細胞的數量達到1000億個左右,但從20歲起開始逐年下降。到了40歲,神經細胞的數量開始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遞減,從而對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造成影響。英國神經學家表示,儘管神經細胞的作用至關重要,但事實上大腦細胞之間縫隙的功能退化對人體造成的衝擊最大。大腦細胞末端之間的這些微小縫隙被稱為突觸,突觸的職責是在細胞數量隨我們年齡變得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保證信息在細胞之間正常流動。
3.頭髮:30歲開始脫落,男性通常到30多歲開始脫髮。
骨骼開始衰老:35歲
4.兒童骨骼生長速度很快,只要2年就可完全再生。成年人的骨骼完全再生需要10年。25歲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是,35歲骨質開始流失,XX老化過程。骨骼大小和密度的縮減可能會導致身高降低。椎骨中間的骨骼會萎縮或者碎裂。
5.眼睛開始衰老:40歲
老花情況比我們預想中出現得早,一般人從40歲開始就變成了「遠視眼」。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眼部肌肉變得越來越無力,眼睛的聚焦能力開始下降。
6.心臟開始衰老:40歲
40歲開始,心臟向全身輸送血液的效率大幅降低,這是因為血管逐漸失去彈性,動脈也可能變硬或者變得阻塞,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是脂肪在冠狀動脈堆積形成。
7.牙齒開始衰老:40歲
人變老的時候,唾液的分泌量會減少。唾液可沖走細菌,唾液減少,牙齒和牙齦更易腐爛。牙周的牙齦組織流失后,牙齦會萎縮,這是40歲以上成年人常見的狀況。
8.腎臟開始衰老:50歲
腎臟過濾量從50歲開始減少,腎過濾可將血流中的廢物過濾掉,腎過濾量減少的後果是,人失去了夜間憋尿功能,需要多次跑衛生間。75歲老人的腎過濾量是30歲壯年的一半。
9.腸:55歲開始老化
健康的腸可以在有害和「友好」細菌之間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腸內友好細菌的數量在我們步入55歲后開始大幅減少,結果使得人體消化功能下降,腸道疾病風險XX。隨著我們年齡XX,胃、肝、胰腺、小腸的消化液流動開始下降。發生便秘的幾率便會XX。
10.肝臟:70歲才會變老
肝臟似乎是體內唯一能挑戰老化進程的器官,因為肝細胞的再生能力非常強大。如果不飲酒、不吸毒,或者沒有患過傳染病,那麼一個70歲捐贈人的肝也可以移植給20歲的年輕人。
8器官作用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臟和腑兩大類,有關臟腑的理論稱為「藏象」學說。藏,通「臟」,指藏於內的內臟;象,是徵象或形象。這是說,內臟雖存于體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徵象表現在外。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徵象來研究內臟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臟和腑是根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區分的。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五臟),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氣。精氣是指能充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還有「奇恆之腑」,指的是在五臟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於一般腑的一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女子胞等。應當指出的是,中醫學里的臟腑,除了指解剖的實質臟器官,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雖然與現代醫學里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路,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但有結構上的某種聯繫,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繫、相互協調的。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繫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表現。因此內臟發生病變后也可以相互影響。所以,我們討論得最多的就是臟與髒的關係,和臟與腑的關係。
臟與臟之間的關係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於氣血循環來輸送養料。血的正常運行雖然是心所主,但必須借助於肺氣的推動,而積存于肺內的宗氣,要灌注到心脈,才能暢達全身。
2.心與肝:心為血液循環的動力,肝是貯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臟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貯藏也就充盈,既可營養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如果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則可導致血不養筋,出現筋骨凌痛、手足拘攣、抽搐等症。又如肝鬱化火,可以擾及於心,出現心煩失眠等症。
3.心與脾:脾所運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運行,才能輸佈於全身。而心血又必須依賴於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可導致血不循經。
4.心與腎:心腎兩臟,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在生理狀態下,心陽不斷下降,呂陰不斷上升,上下相交,陰陽相濟,稱為「心腎相交」。在病理情況下,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會引起心陽偏亢,兩者失調,稱「心腎不交」。
5.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虛影響血的生成,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若肝氣鬱結,橫逆犯脾,可出現腹痛、腹瀉等。
6.肝與肺:肝之經脈貫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聯繫,肝氣升發,肺氣肅降,關係到人體氣機的升降運行。若肝氣上逆,肺失肅降,可見胸悶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見胸脅痛、于咳或痰中帶血等症。
7.肝與腎:腎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需肝皿不斷的補充,兩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資生。腎精不足,可導致肝血虧虛。反之,肝血虧虛,又可影響腎精的生成。若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可引起肝陰不足,導致肝陽偏亢或肝風內動的證候,如眩暈、耳鳴、震顫、麻木、抽搐等。
8.肺與脾:脾將水谷的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又稱肺氣)。肺氣的強弱與脾的運化精微有關,故脾氣旺則肺氣充。由脾虛影響到肺時,可見食少、懶言、便搪、咳嗽等症。臨床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療。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體倦食少等症,病癥雖然在肺,而病本則在於脾,必須用「健脾燥濕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些都是體現脾與肺的關係。
9l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才能發揮運化作用。腎陽不足,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則出現黎明泄瀉,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陽虛衰,亦可導致腎陽不足,出現腰滕廢冷、水腫等。
10.肺與腎: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歸於腎。腎主水液,經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於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腫。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六腑是傳導飲食物的器官,它們既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泄過程。如膽的疏泄膽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納腐熟,消化水谷;小腸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濁;大腸的吸收水分和傳導糟粕;膀腕貯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發生病變,都足以影響飲食物的傳化,所以說六腑是瀉而不藏,以通為用。
臟與腑之間的關係臟與腑是表裡互相配合的,一臟配一腑,臟屬陰為里,腑屬陽為表。臟腑的表裡是由經絡來聯繫,即髒的經脈絡于腑,腑的經脈絡于臟,彼此經氣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臟與腑在病變上能夠互相影響,互相傳變。臟腑表裡關係是:心與小腸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骯相表裡;心包與三焦相表裡。
1.心與小腸:經絡相通,互為表裡。心經有熱可出現口舌糜爛。苦心經移熱于小腸,則可兼見小便短赤,XX澀痛等症。
2.肝與膽:膽寄於肝,臟腑相聯,經絡相通,構成表裡。膽汁來源於肝,若肝的疏泄失常,會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膽汁的排泄失常,又會影響到肝。故肝膽癥候往往同時並見,如黃疽、脅痛、口苦、眩暈等。
3.脾與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為胃行其津液,主運化。二者燥濕相濟,升降協調,胃納脾化,互相為用,構成了既對立義統一的矛盾運動,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轉輸的任務。胃氣以下行為順,胃氣和降,則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以上行為順,脾氣上升,精微物質得以上輸。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易現呢逆、嘔吐等症。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易現久泄、脫肛、XX下脫等症。由於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在臨證時常脾胃並論,在治療上多脾胃並治。
4.肺與大腸:經絡相連,互為表裡。若肺氣肅降,則大腸氣機得以通暢,以發揮其傳導功能。反之,若大腸保持其傳導通暢,則肺氣才能清肅下降。例如:肺氣蠻滯,失其肅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腸傳導阻滯,出現大便秘結。反之,大腸傳導阻滯,又可引起肺肅降失常,出現氣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療上肺有實熱,可瀉大腸,使熱從大腸下泄。反之,大腸阻滯,又可宣通肺氣,以疏利大腸的氣機。
5.腎與膀骯:經絡相通,互為表裡。在生理上一為水臟,一為水腑,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以腎為主)。腎陽蒸化,使水液下滲膀骯,膀骯又借腎陽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腎陽不足,可影響膀骯功能減弱而出現小便頻數或遺尿;膀骯濕熱,又可影響腎臟而出現腰痛、尿血等。
6.心包與三焦:經絡相通,互為表裡。例如,臨床上熱病中的濕熱合邪,稽留三焦,出現胸悶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氣分。如果未能制止其發展,溫熱病邪,便由氣分入營分,由三焦內陷心包,而出現昏迷、譫語等症。內臟之間的聯繫是很廣泛的。它們之間既有結構上的聯絡,更有功能上的聯繫。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為全身的營養來源;但脾的運化,除了胃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輸布,心血的滋養,腎陽的溫煦,膽亦參予其間。內臟之間的相互關係構成了人體活動的整體性,使得各種生理功能更為和諧協調,這對於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
9內環境19世紀中葉,出現的進化論和內環境恆定概念、以及20世紀上葉提出的穩衡概念,使我們對人體有了明晰的理解;生物進化初期的單細胞生物,主要在原始海洋中生活。那裡的溫度、滲透壓、酸鹼度和營養素濃度,基本保持在適宜生存的範圍內。以後出現的多細胞生物,也在體內保持了一個與原始海洋相近的內環境。內部細胞,都生活在相對穩定的細胞外液(內環境)中,只有界面細胞才半對外界。再后的進化,進一步提高了這個內環境的穩定程度。於是,生物得以登陸、甚至棲居乾旱地區。兩棲類和爬蟲類的體溫還隨環境而變,到寒季要冬眠,但鳥類和哺乳類,身體開始保持恆溫,這使它們能以逐漸征服了高寒地區。
與其他多細胞生物一樣,人體的內環境(milieu in-térieur),是體內細胞周圍的細胞外液;稱為內環境是相對於體外環境而言。內環境中一些重要理化因子,經常保持在一定的正常範圍內(內環境恆定)。人體內環境的穩定程度大於其他生物,例如溫度、酸鹼度(pH)、滲透壓、鈣和鉀等離子濃度,都保持在一定範圍內;營養成分如氧、葡萄糖、氨基酸和維生素濃度不少於一定數值,而廢物如尿素不超過某個數值;重要調節因子(如激素)的水平,適應機體發育和生理的需要;防禦細胞和免疫球蛋白,也能應付常見的感染。這一切出現異常時,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像腦細胞這樣代謝率高、而又缺乏營養儲備的組織,離不得氧和葡萄糖的穩定供應,短時的缺乏就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損傷。
這個穩定狀態,是依靠一套穩衡機制來取得的。穩衡(homeostasis)一詞,原指機體維持生理穩態的現象、及借以實現這個穩態的自動調節過程。這種穩態是動態平衡的結果。例如體溫決定於兩個相反的過程:產熱和散熱。在基礎狀態下,許多生命過程都產熱,如細胞膜上的納鉀泵、平滑肌收縮和腸道主動吸收營養素的過程。在運動時,骨骼肌產生的熱成為體熱的主要成分。散熱主要通過體表;體表血管擴張有利核心熱量外散。當外界溫度高於體溫而無法通過輻XX和對流散熱時,蒸發散熱(如出汗和呼吸)就成為唯一的方法。這兩個過程等速時,體溫穩定在一個平衡點上。在人類,這個平衡點在37℃上下,可能因為人體酶系在這個溫度。
10循環系統肺大部血管與心臟接近等高,只要極低的血壓(平均15mmHg)就可將血液壓至肺最高點。肺毛細血管內壓力更低,只有10mmHg,低於血管內血漿膠體滲透壓(25mmHg),所形成的負壓防止了液體滲入肺泡。由於肺的擴容性,卧位時可容納400ml左右的血;但這也造成心力衰竭時的端坐呼吸(卧倒時因容血而增高肺毛細血管靜壓)。肺具保護作用,體靜脈來的小栓子可被肺截留。肺組織有支氣管動脈的雙重供給故一般小栓子不會造成梗死;肺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可很快將栓塞溶解。血管內皮表面的肽酶還可將血中的Ⅰ型血管緊張素轉化為Ⅱ型(可提高血壓和刺激醛固酮分泌)。
體循環供應路線既遠又廣,供應對象也複雜。體循環壓力比肺循環約高5~6倍,這樣才能保證身體最高處得到充分供血。左心室斷續噴出的血流,經彈性動脈的緩衝轉變為脈動血流。一切毛細血管都要求連續穩定的血流;心臟本身也只有在心肌舒張時才能接受血液。但一定的脈動對某些器官也很必要;若給腎臟供應恆定血流則水鈉排泄立即減少。其次,血流還要經肌性動脈的分配,根據各器官的需要供血;這些動脈的肌肉受神經的控制。最後因為各器官和心臟相對高度的差別很大,由於重力影響造成的血壓差別也很大,必須分別予以不同的降壓才能保證一致的毛細血管壓。這是由小動脈完成的;它既受神經控制,又受局部代謝的影響。它像個閘門,控制著下游毛細血管床的血量。毛細血管是血液同組織間的交換界面,近動脈端血壓高於血管內膠體滲透壓故液體外流,至近靜脈端前者低於後者液體乃被吸回。血液經靜脈返心。靜脈壓力低,可容大量血液,但機體需要時又可通過交感神經刺激血管收縮把血動員出來。下肢血液迴流主要依靠兩種機制;周圍肌肉收縮壓擠靜脈而靜脈瓣只允許血液向心流動;吸氣時胸內壓降低而腹壓增高,呼氣時相反,形成胸腹泵機制。毛細血管有一部分蛋白質漏出,這是由淋巴系統吸回再送入靜脈的。腸道淋巴系統還運輸長鏈脂肪酸和膽固醇等脂類。淋巴迴流的動力與靜脈相似。
體循環中還可區分出若干並聯繫統,分別為不同器官系統供血,以滿足它們不同的營養需要和功能需要。一般說,這兩種需要是一致的,但腎臟排泄用血和皮膚散熱用血遠超過它們本身組織的營養用血。心臟優先供血的是它本身的冠狀動脈。它的特點是:心肌收縮時其大部穿支被壓閉,只有在舒張期才能得到充分供血。腦組織最易受缺血損傷,故腦循環也是優先保證的。頭位於高處,血壓必須達到一定高度才能保證腦部血運。頸動脈有壓力感受器,可以通過循環中樞維持腦部正常灌注壓。但全身血壓的進一步變化卻對腦血流量無影響;腦血流量主要決定於代謝需要,局部二氧化碳分壓和酸度的增加以及氧分壓的下降都導致局部血管擴張和血流量增加。腎臟負責排泄含氮廢物和調節體液量及其離子成分,因此平時血流量極大(可占心輸出量的1/5)。全身血量不足時,為保證優先給心腦供血常削減腎血流量。當腎血流量減至不能滿足本身營養需要時就會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因為骨骼肌可以占人體重的2/5,骨骼肌循環也相當大。在運動時,血流量可增加20倍以上。腸道血流量受消化活動的影響,進食后小腸的血流可增加一倍並維持3小時左右。這血主要是到粘膜,與吸收食物有關,到肌肉的較少。此外還有直接供應肝和胰的動脈血。但肝臟接受的血液中,2/3以上都是消化道的靜脈血。這樣靜脈再分枝變為交換界面之後再回心的結構稱為門靜脈,其作用是對吸收進來的營養素進行加工、儲存和對異物進行轉化(解毒)。皮膚循環的特殊功能是調節體溫,當散熱時皮膚血流量遠超過本身營養需要。在全身血量不足時也常消減皮膚血量,因而休克患者的皮膚蒼白。
血液是運輸物質的載體。其中許多成分是處於運輸過程中的代謝物質(營養素、代謝產物)、調節物質(激素)、防禦物質(免疫球蛋白)等,它們經血再轉移到組織中去發揮作用。白細胞也屬於此類。局限在血管內發揮作用的大多是運輸工具本身,如紅細胞(輸氧)和各種運輸蛋白質,後者包括脂蛋白、皮質素轉運蛋白、轉鐵蛋白等。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也在血管中發揮作用。血中離子是細胞外液共有的,但血漿白蛋白局限在血管中,可以認為它的功能是輸水;在毛細血管近靜脈端就是依靠它的滲透壓將水分回收。
一般毛細血管內皮似乎只是個被動的過濾器,不使血細胞和大部分血漿白蛋白漏入組織液。但某些部位的內皮具特殊轉運功能,如淋巴組織小靜脈中的高內皮(細胞呈立方形)可轉運淋巴細胞XX血流。腦組織中毛細血管內皮(血腦屏障)間有緊密連結,液體必須經細胞體才能跨越界面,這裡也存在主動轉運機制從而保證了腦組織中的細胞外液同一般細胞外液不同。腦組織細胞外液通過室管膜同腦脊液基本相通,可視為一體。腦脊液則靠腦室脈絡叢上皮(血腦脊液屏障)同血液相隔。這樣就為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創造了一個特殊微環境,其中的離子、神經遞質和營養素的濃度適宜神經活動。這個微環境還有一個特點,其中缺乏免疫活性細胞和物質。腦脊液只起一部分淋巴系統作用,清除其中顆粒物質。一般情況下,青黴素因脂溶性低且又與血漿白蛋白結合故不易XX腦組織,但在腦膜炎時這些屏障通透性增加,青黴素反倒能大量XX腦脊液併發揮治療作用。
循環系統受神經、激素、內臟肌的自律收縮特性、局部代謝活動等的調節。在疾病發生初期,通過調節機制,循環功能可能得到代償而不出現癥狀。也有時癥狀實際是代償變化的表現,這可以心力衰竭為例。循環是個雙泵系統,若后泵正常工作但前泵因病無力運出由后泵輸入的血液,則血液必將儲留于兩泵之間。左心衰竭就是這個情況,可造成肺部充血甚至引起肺水腫。但儲留不會無限增加,因為肺循環液量的增加使左心室在舒張期末更為充盈,也即肌纖維更為伸長,而這可增加心肌收縮力(這是細胞水平的代償機制,可能因為在一定限度內肌纖維的伸長會使肌節內粗細絲間搭接部分增加所致)。於是左心收縮力恢復到能在這新的情況下運出右心輸進的血液。同時,機體通過血??醛固酮)的代償性變化儲留水鈉,增加體內總液量。這種儲液有助於提高心輸出量,但許多衰竭癥狀正是出於液體儲留,如水腫和充血性肝腫大等,而治療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限鹽和使用利尿葯以控制這過分的水鈉儲留。
再一常見循環功能障礙是休克;休克時全身組織得不到充分的血液供應。休克病人常表現低血壓,但以前有血壓高歷史的病人可在出現休克時血壓仍在正常範圍內。休克的最常見原因是體液丟失如出血或腹瀉脫水。在失液過程中先是交感神經系統XX以代償循環功能,減少皮膚和肌肉的血流量借以維持正常的心輸出量和血壓。但隨著液體繼續丟失,心輸出量降低,轉而只保證心、腦和肝的供血。同時靜脈普遍收縮,將血液集中於循環部分;一部分組織液也XX循環。若失液進一步加重,心輸出連心腦也不能保證,血壓下降,全身組織缺氧。代謝性酸中毒加重組織損傷;心腦的損傷影響代償功能,而內皮損傷則破壞循環系的完整性。腸道細菌可侵入體內;個別器官如肺和腎的損傷可分別導致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急性腎小管壞死。
比起外管腔系,循環系疾病中感染性疾病較少。但許多全身性感染中都有個血行播散階段。感染中的皮疹常是病原體侵及血管的表現;主要侵犯內皮細胞的病原體有利克次氏體。感染還常通過免疫機制傷及循環系統。例如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引發炎XX,可造成損傷如各種脈管炎,若沉積在腎小球則造成腎炎。但最典型的例子還是革蘭氏陰性菌內毒素造成的敗血症性休克。內毒素可作用於內皮細胞細胞膜導致產生攝護腺素和白細胞三烯,內毒素還可激活補體系統,這兩者都吸引炎性細胞而造成內皮細胞損傷。內毒素還可激活凝血系統,在微循環中出現大量小血栓,這又引起繼發性纖維溶解現象,最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耗竭及纖溶蛋白性降解產物的抗凝作用而導致廣泛出血(稱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11呼吸系統結構比較簡單,主要由空氣出入通路和氣血交換界面構成。司氣體交換的肺泡位於肺臟周邊部分,承受胸壁施力于其上,呼吸氣道則居中與氣管相連。
胸壁和肺都是彈性組織,靠大氣壓力將兩者對壓貼攏在一起。雙方的彈性回縮力在兩者間形成負壓(低於大氣的壓力)。如果雙方任一側XX大氣XX,則肺將塌陷。吸氣時胸廓擴大帶動肺臟擴張,肺組織的進一步伸展增加它的彈性回縮力,僅靠這個回縮力就可完成呼氣運動。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需要用力呼氣。但用力呼氣有其不利處:胸腔內壓為正壓時會壓癟一部分肺泡的氣道而影響排氣。
呼吸道為雙向通道,空氣在其中往複運動,這帶來一個死腔氣問題。例如一次吸入500毫升,真正XX肺泡實現氣體交換的只是其中一部分(350毫升),另一部分在吸氣末仍滯留氣道中的稱死腔氣(150毫升)。在病中呼吸變淺時,死腔氣占的比例還要大。雙向管道形成的是盲管系統,這使XX的異物也不易排出。鼻部可截住較大顆粒,較小者在曲折氣道中撞擊粘附在管壁上,最小的XX終末部分也被巨噬細胞吞噬並向上運至支氣管中有纖毛部位,連同這裡被粘附的顆粒一同向上運,最後XX口咽,或被咽下或吐出,還有一部分被咳出。
12泌尿系統腎負責排泄體內非氣態??過對水和電解質的選擇性排泄來調節體液的容量、滲透壓和酸鹼值,以及鈣鉀等離子濃度。
工作方式腎利用「過濾-重吸收」方式工作。先是在腎小球處通過一層過濾膜生成大量原尿(一天可達180升),但將細胞成分和大分子蛋白質截留在血中。繼而在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將其中有用成分連同大部分水分(約178升)重吸回血中。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只需在腎中配備少數針對有用成分的重吸收機制,便可保證一切廢物均排出去。這樣在腎血管系統中就要有兩段毛細血管,分別供過濾和重吸收之用。第一段在動脈部分,這裡血壓較高,保證原尿的濾出。第二段類似一般毛細血管,是重吸收的部位。腎小球前的血管有一種自我調節的能力,全身血壓在80~180毫米汞柱範圍內波動時,通過血管張力的改變可以保持小球的泌尿血壓相對穩定(平均約45毫米汞柱)。小管通常分為各有專責的三個部分:近端曲管、亨勒氏襻和遠端曲管。小管上皮細胞間有緊密連結,但近端曲管上皮細胞間的連結似較鬆散,因而通透性較高。這裡鈉的主動回吸帶動水的等滲回吸,原尿的2/3被吸回。這裡還能分泌少量H借以回吸重碳酸根,糖和氨基酸也在這裡被吸回。亨勒氏襻通常回吸濾過水的15%和鈉和氯的25%,因而離開襻的尿液已變為低滲。但襻是個逆流倍增機制,它和集合管結合起來卻有助於濃縮尿液。遠端曲管上皮細胞間連結緊密,允許在上皮兩側建立較大的滲透壓和電化學梯度。而且調節水電平衡的激素也主要作用在這裡。這裡的回吸量雖較小,但卻是精細調節尿液離子成分的主要部位。
亨勒氏襻的下降支透水不透鈉,上升支透鈉不透水。在上升支中鈉被主動吸至小管外的腎髓質間質中,造成管內低滲和管外間質中高滲。這高滲間質作用於下降支,將其中水分吸至間質,同時造成下降支管內尿液的濃縮。離子泵只能造成一定的跨上皮滲透壓梯度,但當下降支中被濃縮的尿液經襻返流至上升支時,離子泵卻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濃縮。於是在亨勒氏襻形成一個沿縱長的滲透壓梯度,在襻端所在的XX尖處間質可形成極高滲(可比入襻前尿液高4倍)。遠端曲管中的尿液是低滲的,經遠曲管和集合管時還可因離子回吸而進一步稀釋。但當腦下垂體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ADH)時,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大增。於是尿在集合管下行至高滲間質段時,水分被大量回吸至間質中而造成尿液濃縮。這種結構只見於鳥和哺乳動物,是陸地生物對乾旱環境的進化適應。
有效的循環血量生命的維持要求一個有效的循環血量,以保證全身組織能得到充足的灌注,這就要求細胞外液保持穩定的容量。主動脈和頸動脈中的壓力感受器和心房及大靜脈中的容積感受器,會察覺體液的丟失,並通過交感神經刺激周圍血管收縮和近曲管回吸納。神經刺激、腎灌注壓的降低和遠曲管內鈉的減少,還會引起腎素的釋放,再通過血中血管緊張素的中介,收縮周圍血管和促使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於遠曲管增加鈉的回吸。這腎外和腎內兩種代償機制,一方面通過血管收縮維持正常血壓,一方面通過腎臟保鈉維持體液容量。體液丟失100毫升就可引起上述反應,而若丟失500毫升以上時,還會通過神經機制引起抗利尿激素的額外分泌,甚至可造成體液低滲狀態。血管緊張素還可刺激「渴中樞」,引起攝水行為。在相反的情況如高血壓和心力衰竭時,右心房心肌細胞受到牽張,還可分泌心鈉素(一種多肽激素),它可減少腎素分泌並直接產生和腎素及血管緊張素相反的作用,降低血壓和促進水鈉外排。
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靠鈉離子維持。細胞外鈉離子濃度的增加會造成細胞外相對高滲而吸水外出,導致細胞收縮;反之會造成細胞膨脹,甚至XX。顱腔內細胞容積的改變會危及生命,所以為了維護正常細胞容積必須穩定外液中的鈉濃度。例如當滲壓增高時,只要增加2%便會引起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以保水,另一方面是XX渴中樞引發攝水行為。
代謝產物人體代謝產物大部為酸性。不可揮發酸全由腎排出,這主要包括含硫蛋白質氧化產生的硫酸等。在體液中這些酸得到緩衝鹽的緩衝,但在排出時機體卻要把這些緩衝鹽保留下來。這是靠小管細胞的泌酸作用和生氨作用來完成,其原料是兩個代謝產物,CO2和NH3。小管細胞向管中泌出H和NH3,置換回Na;小管細胞同時向血中泌出HCO婣,這樣就保存下緩衝鹽。
腎臟既是多種激素(如ADH和醛固酮)的靶器官,本身也是一個內分泌器官(如腎素)。除上舉出者外,腎臟還製造紅細胞生成素。甲狀旁腺激素則直接作用於小管,促進鈣但抑制磷的回吸。腎合成骨化三醇,促進腸道吸收鈣和動員骨鈣。這個合成過程也受甲狀旁腺激素的調節;在這點上腎很像XX等靶腺,本身分泌固醇激素而同時受多肽激素的控制。腎臟還產生攝護腺素和激肽,在腎灌注壓不足時它們可能通過血管擴張作用而減輕腎缺血。在這種情況下,不應給非甾體抗炎葯,以免影響攝護腺素的代償作用。
腎臟疾病常表現為幾組綜合征。腎前綜合征主要指上游(血流)方面的故障,如休克或腎動脈阻塞。兩者均引起腎素大量代償性分泌,但只在後者循環血量充足的情況下才引起高血壓。腎后綜合征指下游(尿液)方面的阻塞。只有雙側阻塞才引起少尿和氮質血症,但任一側的阻塞均可能導致腎髒的永久性破壞。腎實質綜合征則以腎小球腎炎為代表,其發病主要是免疫複合物造成的小球損傷。最後的臨床表現可以小球炎症為主(血尿、高血壓、氮質血症),或以腎變病為主(大量蛋白尿、水腫),或兩者不同程度的組合。
人體有四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組織神經 人體器官———人體器官很多,很難劃分,在現代醫學中,把軀幹分為上下兩各腔洞即,胸腔和腹腔,中間由一叫做橫隔膜分開。上面的胸腔中有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和大動脈等器官組織,而下面的腹腔中有胃、肝臟、膽囊、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XX、卵巢、輸卵管、脾臟等器官組織。
綜觀上述,腎臟病變多為繼發,因此糾正原發病因才是預防腎損傷的上策。腎透析和腎移植,前者只是姑息治療而且代價太高,後者的要求條件不易滿足且成功率和效果也不令人滿意。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1. 資料 .漢典 [引用日期2013-10-24] .
相關文獻基於Kalman預測的人體運動目標跟蹤-電腦系統應用-2011年 第1期
面向步行康復訓練的質量虛擬去除主動人體重力支撐系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1年 第1期 (43)
基於ZigBee的城市戰紅外人體探測系統-河北工業科技-2011年 第1期 (28)
>> 查看更多相關文獻
詞條標籤:
如果想投訴,請到百度百科投訴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見、建議,請到意見反饋。
人體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84次 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0-24
創建者:tangnaiyao
詞條貢獻榜 辛勤貢獻者:
阿凡達1234567
zhangxueyan92
大地102
百科ROBOT
buptyu
冰力紅茶
canwuxinyu
yhyhyyx
3173764
q370649232
y_yx20002000
© 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讀 | 百科協議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參考資料
1詞語概念2基本含義2.1概況2.2身體結構的藝術2.324小時3空間醫學3.1理論3.2空間能量運行路線3.3基礎3.4診斷方法3.5治療方法3.6用藥3.7藥物的應用4比例關係5八大系統6四大組織7器官衰老8器官作用8.1臟與臟之間的關係8.2腑與腑之間的關係8.3臟與腑之間的關係9內環境10循環系統11呼吸系統12泌尿系統12.1工作方式12.2有效的循環血量12.3代謝產物
登錄
查看我的收藏
1詞語概念詞目:人體
拼音:rén tǐ
英文:human body
基本解釋:
人的身體
出處:
《後漢書·方術傳·華佗》:「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南朝 梁沈約《難范縝》:「又雲,人體是一,故神不得二。」[1]
2基本含義概況人體表面是皮膚,皮膚下面有肌肉和骨骼。在頭部和軀幹部,由皮膚、肌肉和骨骼圍成為兩個大的腔:顱腔和體腔顱腔和脊柱里的椎管相通,顱腔內有腦,與椎管中的脊髓相連;體腔又由膈分為上下兩個腔:上面的叫胸腔,內有心、肺等器官;下面的叫腹腔,腹腔的最下部(即骨盆內的部分)又叫盆腔,腹腔內有胃、腸、肝、腎等器官,盆腔內有膀胱和直腸,女性還有卵巢、XX等器官。
骨骼結構是人體構造的關鍵,在外形上決定著人體比例的長短、體形的大小以及各肢體的生長形狀。人體約有206塊骨,組成人體的支架。
人體《空間醫學》是通過調整人體內部,存在的各空間部分之能量場的運動和功能,凈化人體內部空間,為細胞的輻XX與吸收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同時推動與撞擊各細胞群體,激活、改善細胞的活力,恢復細胞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發揮和調整人體本身潛能狀態,進而達到防治疾病及健康長壽的目的。
《空間醫學》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醫學精華,並融匯西醫的細胞理論,以及傳統中醫「天人合一」、養生健身、整體治療、增智開慧等完美體現,是試創中醫唯象理論的成功嘗試。
身體結構的藝術 人體細胞
人體由無機物和有機物構成。無機物主要為鈉、鉀、磷和水等;有機物主要為糖類、脂類、蛋白質與核酸等。
人體結構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之間存在著非細胞結構的物質,稱為細胞間質。
細胞可分為三部分: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膜主要由蛋白質、脂類和糖類構成,有保護細胞,維持細胞內部的穩定性,控制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的作用。細胞質是細胞新陳代謝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質、核糖核酸、酶、電解質等組成。細胞質中還懸浮有各種細胞器。主要的細胞器有線粒體、內質網、溶酶體、中心體等。細胞核由核膜圍成,其內有核仁和染色質。染色質含有核酸和蛋白質。核酸是控制生物遺傳的物質。
神經組織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具有高度的感應性和傳導性。神經元由細胞體、樹突和軸突構成。樹突較短,像樹枝一樣分支,其功能是將衝動傳向細胞體;軸突較長,其末端為神經末梢,其功能是將衝動由胞體向外傳出。
肌組織由肌細胞構成。肌細胞有收縮的功能。肌組織按形態和功能可分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類。
人體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由細胞、細胞間質和纖維構成。其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