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醫學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主要形成了東方醫學(主要指中國醫學即中醫,其它有藏醫、蒙醫等世界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即西醫)兩大分支,二者在形式上的融合又形成了第三種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而從中西醫學比較研究與匯通走向了現代系統醫學領域。
人體內臟結構圖
醫學概述
無內容醫學定義,另類醫學的健康突圍
醫學化驗
醫學(medicine),是處理人健康定義中人的生理處於良好狀態相關問題的一種科學,以治療預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體生理機體健康為目的。狹義的醫學只是疾病的治療和機體有效功能的極限恢復,廣義的醫學還包括中國養生學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營養學。現在世界上醫學主要有西方微觀西醫學和東方宏觀中醫學兩大系統體系。醫學的科學性在於應用基礎醫學的理論不斷完善和實踐的驗證,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中醫學及中醫技能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雖然東西方由於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研究人體健康與外界聯繫及病理機制的宏觀微觀順序不同,但在不遠的將來中西醫實踐的豐富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形成必將誕生新的醫學——————————----人類醫學。
不同於現代醫學,不同於傳統中醫, 金水醫學誕生了,金水醫學是以驅除病理,恢復生理為主張的全新醫學,走出了人類醫學的誤區,治療疾病的特色鮮明,不論是任何疾病都能做到從危為安,由重到輕的恢復辦法。金水醫學認識到人體是生命體,生命體有自己的強大的生理自我愈合功能,幫助生命體恢復自主作用才是治療疾病的根本。針對當今現代文明病,現代疑難病,現代慢XX,亞健康,一體多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治療法則為「胃腸潔,氣血流,玄府開,營衛昌」人生命體運動符合自然節律,最終達到人體生理增強,消滅疾病的目的。分類
醫學研究
醫學可分為現代醫學(即通常說的西醫學)和傳統醫學(包括中醫學、藏醫學、蒙醫學等)多種醫學體系。不同地區和民族都有相應的一些醫學體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印度傳統醫學系統也被認為很發達。
研究領域大方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醫學、康復醫學等。
基礎醫學包括:醫學生物數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生物物理學,人體解剖學,醫學細胞生物學,人體生理學,人體組織學,人體胚胎學,醫學遺傳學,人體免疫學,醫學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病毒學,人體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醫學實驗動物學,醫學心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醫學信息學,急救學,護病學,新中心法則。
臨床醫學包括:臨床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學+ 放XX診斷學+ 超聲診斷學+ 核醫診斷學* 臨床治療學 職能治療學 化學治療學 生物治療學 血液治療學 組織器官治療學 飲食治療學 物理治療學語言治療學 心理治療學 內科學外科學泌尿科學 婦產科學兒科學老年醫學 眼科學耳鼻喉科學口腔醫學 傳染病學皮膚醫學 神經醫學 精神病學 腫瘤醫學 急診醫學 麻醉學護理學家庭醫學 性醫學臨終關懷學康復醫學 保健醫學 聽力學。起源
手術治療
中、西醫學的起源大致相同。主要包括:①救護、求食的本能行為。如動物受傷會舐其傷口、遇熱會避入水中,人與動物一樣有著本能救護。人類的求食本能在尋找食物時,逐漸發現了蔥、姜、蒜、粳米、薏米等雖為食物或調味品,卻具有治病作用;②生活經驗創造了醫學。先古人類通過勞動製造出利器,從而產生了砭石、骨針等醫療XX,逐漸掌握了運用工具治療疾病的經驗。與此同時,人們發現活動肢體可以舒筋活絡,強身健體,「導引術」、「五禽戲」的形成,也是古代人們積累生活經驗后產生的保健養生觀;③醫、巫的合與分。由於原始人受制于智力尚未開化,對自然界的變化以及宇宙間的一切反常現象,心存恐懼,難以做科學、合理的解釋,因而誤以為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其中。故巫、醫合流曾是中、西醫學共有的一段歷史。在中醫學的歷史進程中,「祝由」術沿襲數千年,屬於元明臨床「十三」科之一,但以醫學為目的的解剖可追溯到公元11年(西漢王莽新朝三年),是中國古老的實證醫學萌芽。由於儒、釋、道三教合流所形成的中國文化格局,「重道輕器」衍生出的務虛傾向,重體悟而疏實證,必然缺少邏輯推理,致使中國的實證醫學成就在日後難以與西方醫學同日而語。古埃及醫師運用念咒、畫符和草藥治病,前二者就是巫醫。西醫在古希臘時期就開始醫巫分家,亞里士多德曾詳細描述了動物的內臟和器官,古希臘醫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將唯物主義哲學運用於醫學之中,在《論聖病》中說:「被人們稱為『神聖的』疾病(指癲癇和一些精神患者),在我看來一點也不比其他病癥更神、更聖,與其他任何疾病一樣起源於自然的原因。只因這些病癥狀奇異,而人們對它們又一無所知,充滿疑惑,故而將其原因和性質歸之於神靈。」亞里士多德所創立的唯物主義醫學體系,加快了醫學科學化的進程;④軸心時代中、西醫學的峰巔之作。雅斯貝而斯曾說:「如果歷史有一個軸心,那麼我們就必須將這軸心作為一系列對全部人類都有意義的事件,……發生於公元前800至200年間的這種精神歷程似乎構成了這樣一個軸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發生在這個時期。……並且是獨立地發生在中國、印度和西方」。這一階段,是東、西方哲學、科學、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諸子蜂起,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學派林立,形成了空前絕後的學術繁榮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處在古典希臘文明的開創時期,出現了德謨克利特、費底亞斯、阿基米德、蘇格拉底等哲人和智者。在東、西方科學和文化昌明的大背景下,《黃帝內經》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著中、西兩座醫學的峰巔之作便自然而然的誕生了。《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已從簡單的臨床經驗積累,升華到系統的理論總結。關於《希波克拉底全集》,義大利著名醫史學家卡斯蒂格略尼認為:「是自然科學幾乎沒有萌芽的時代,在醫術上具有先進性的最寶貴的代表文獻。希波克拉底學派的醫學雖然在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的知識上有缺陷,雖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過動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臨床實驗和哲學推理的基礎上,終能使醫學提高到難以超過的高度。這是歷史上最有意義的現象之一,並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為它說明通過經驗,實際觀察和正確的推理,可以得到極有價值的寶貴材料,……他的確解決了醫學歷史上具有決定性傾向的開端。」比較《黃帝內經》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論建構有諸多相似之處:廢巫存醫、整體觀念、調節平衡、哲學思辯、臨床實踐。其中《黃帝內經》強調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從外測內,可以不依賴解剖形態學而照樣診治疾病。其理論體系是自洽的,難以突破;《希波克拉底全集》雖然沒有系統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等基礎知識,但卻強調具體的解剖結構,為醫學的實證開了先河。這些差異為中、西醫學的日後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筆。形成發展
醫學教材
東、西方文化歷史背景是中、西醫學形成、發展的土壤。公元2世紀東、西方的兩位醫學巨匠張仲景和蓋倫,傳承了不同的學術思想,創建了迥異的醫學範式,發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論體系,使中、西醫學各自走向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漢代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述的《傷寒雜病論》之前,就有《內經》、《難經》、《本草經》等古典醫藥典籍。張仲景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繼承了《內經》等基本理論和豐富的醫藥知識,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其貢獻在於確立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為後世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西方,蓋倫的一生生活在羅馬帝國時安東尼父子的執政期。彼時,羅馬帝國的繁榮,為蓋倫的醫學成就、以及西方醫學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保證。蓋倫繼承希波克拉底的學術思想,著述200余部著作,現存的83部著作中,內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衛生、藥物、《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哲學、語言學、邏輯學、數學、歷史、法律等。倡導實證醫學,他的科學方法論具有重視實驗、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視形式邏輯、強調演繹法等特點,對後世西醫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中、西醫學在張仲景和蓋倫完全相悖的醫學範式引導下,開始步入了分道揚鑣的歷史進程。在中華文化強調「中和」的大背景下,學術界便有了「海納百川」的寬鬆氣氛。出現了學術流派精彩分呈,如瘟病的寒溫之爭,經方時方之別等。中醫學按張仲景的思維範式,蓬蓬勃勃的發展起來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醫療實踐的發展,最初的中醫學理論已無法詮釋新的科學事實,因此,醫學理論必須不斷創新,才能適應社會需要,這就促使中醫學XX漢代以後,呈現出全面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共包括四個時期:魏晉隋唐時期
由於重視總結臨床經驗,並繼承整理髮揮《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醫著的理論,出現了眾多名醫名著。如晉代王叔和的《脈經》和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金元時期
中國經濟和科學技術日益發展,學術文化領域百家爭鳴,特別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為中醫學理論的創新和突破性進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宋代陳無擇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書,提出三因學說;併產生了最具盛名四大學派,劉完素倡導火熱論;張從正力倡「攻邪論」;李杲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論;朱震亨創造性地闡明了相火的演變規律。明清時期
是中醫學理論綜合彙編、深化發展,臨床各科辨證體系豐富、提高階段。如明代樓英的《醫學綱目》和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和陳夢雷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等。王清任著《醫林改錯》,注重實證研究,糾正了古醫籍中關於解剖知識的某些錯誤,肯定了「腦主思維」,發展了瘀血理論。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中醫理論的創新與突破,吳有性著《溫疫論》,葉天士著《溫熱病篇》,吳鞠通著《溫病條辨》等,在藥物學研究方面,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藥物學研究的成就。
而西方醫學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逐漸XX了中世紀的千年黑暗,科學變成了神學的奴婢,牧師取代醫師。從13世紀開始,始漸復明,直到15世紀,衝破封建宗教藩籬,才得以迅速發展。維薩里開創現代解剖學,並創立解剖生理學;1731年義大利摩爾干尼創立了病理解剖學;1855年德國魏爾嘯創建了細胞病理學;與此同時西方科學方法論對醫學發展具有指導作用。以實驗為主的實證方法(觀察實驗和比較分析)、及對醫學研究中的「經院哲學」的徹底決裂、依靠各門自然科學所提供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培養了醫學家們的科學意識,賦予了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使其擺脫了思辯推理的玄想而成就了生物醫學模式下的實驗科學。至此中醫學在實證醫學領域已無法于西醫同日而語。但中醫學相對於西醫學的優勢是從宏觀入手,注重整體,強調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繫,重視辨證,主張「三因治宜」的個體化診療方略等。東西方醫學差異
中、西醫學運用不同的思維模式診治疾病,其基本理論各成體系並有根本差異。中西醫學的差異不僅僅是有否實證的科學理念,最主要的是兩種文化體系的差別。從理論上講,中西醫學是兩種不可能統一的醫學體系。「中體西用」曾成為中西醫匯通派的指導思想,但由於兩種醫學的根基不同,硬在中醫之體上套上西醫之用,近一個世紀的事實證明,「匯通醫學的體用判斷脫離了中西醫學的事實認識,以價值認識代替了事實認識,決定最終結果勞而無功」,因此,中、西醫學應並存共榮而不必強求統一。
儘管目前中、西醫學還不可能融合成為一種統一的醫學模式,但可以獨立發展,並存共榮,整合互補。緣于現代資訊理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影響,西醫學的發展趨勢若僅僅是單純地重視分析而忽略了整體結構和整體功能,無疑將漸行漸窄。而中醫講究「感悟」,未免夾帶有很多主觀因素,難以客觀地定量,定性。若中醫的診察疾病能參考現代醫學的微觀分析,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實現宏觀與微觀的統一,使中醫診斷客觀化,即把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引入中醫理、法、方、葯的研究,使二者有機結合,互相借鑒、補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這將有利於中西醫學的優勢互補,「和而不同」,多元發展。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發揮的獨特作用也證實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具有肯定的臨床療效。東西方醫學交融
不管是中醫學還是西醫學,從二者現有的思維方式的發展趨勢來看,均是走向現代系統論思維,中醫藥學理論與現代科學體系之間具有系統同型性,屬於本質相同而描述表達方式不同的兩種科學形式。可望在現代系統論思維上實現交融或統一,成為中西醫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實現交融或統一的支撐點,希冀籍此能給中醫學以至生命科學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進而對醫學理論帶來新的革命。現代中醫史
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還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近代中醫氣的進展簡史,中西醫結合史,中醫中藥史等。古代(經典)中醫史
中國的中醫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藥。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祝由科》,後世人在這部醫藥著作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來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由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藥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早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分科。醫師總管醫藥行政,並在年終對醫生進行考核;《周禮》記載「歲冬則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說,醫生每年都要通過年終考核增減俸祿。當時的患者已經分科治療,而且建立病歷。「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于醫師」,規定在死者病歷上要寫明死因,然後送交醫師存檔,以便總結醫療經驗,提高醫療技術。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歷制度。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後世則尊稱他為神醫扁鵲。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秦代的《封診式》對法醫鑒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在人命案件中,鑒定檢驗的主要內容有屍體的位置、創傷的部位、數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檢驗完成之後,必須提交書面報告,稱為「爰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鑒定和現場勘察報告。秦代還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傳染病醫院——「癘遷所」,並制定了最早的治療傳染病的隔離制度。據1975年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出土秦簡中記載:當時規定,凡經醫生在給病人檢查后發現有鼻樑塌陷、手上無汗毛、聲音沙啞、刺激鼻腔不打噴嚏等癥狀者,一律送至癘遷所隔離治療。這說明中國古代對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措施,很早就已經是得力有效的。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于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並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張仲景採用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在《傷寒論》中歸結為「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經由這兩種方法辨證論治后,再採用「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治療疾病。「八綱辨證」是書中貫徹辨證論治的具體原則,所謂「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運用「四診」(望、聞、問、切)分析和檢查疾病的部位、性質而歸納出來,「六經論治」是整個臟腑經絡學說在臨床醫學上的具體運用。東漢末年,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術進行手術的人,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物,還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體操之一「五禽戲」。可惜華佗所著醫書的《青囊書》最後被付之一炬。在漢代,大量的醫藥和歷算等書籍傳入西藏(《西藏王統記》記載)。在漢代還出現了專門性的婦科醫院,西漢時的「乳舍」,是世界上最早的婦產醫院。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藥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 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藥方多達5000多個,出版了《大醫精誠》、《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三本醫學著作,後世尊稱他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突厥、高句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到了在唐末宋初,兒科專著《顱囟經》問世流行,而世界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公元1032-1113年)則受此書啟發,撰寫了著名的兒科巨著《小兒葯證直訣》,後人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即太醫局,醫學分科已經非常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穴位,出版《圖經》。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
在明朝(1368年-1644),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藥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后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另一方面,李時珍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大腦負責精神感覺、又發現膽結石病、利用冰敷替高熱病人降溫以及發明消毒技術的醫學家。此外還有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蘇敬的《新修本草》 、王燾的《外台秘要》、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大量醫學典籍問世。自明朝中醫發展已經達到了頂峰,出現了諸多的醫學流派。同時在朝鮮研究中醫的所謂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國際影響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后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7]。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8]。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余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近代、現代醫學史
近代的醫學
西方近代醫學是指文藝復興以後逐漸興起的醫學,一般包括16世紀、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醫學。
16世紀
封建社會後期,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手工工廠出現,生產力的增長也促進對新市場的尋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1519~1522年麥哲倫環繞世界一周。許多藥物(如鴉片、樟腦、松香),由東方傳入歐洲,美洲發現后,歐洲也有了金雞納、愈創木、可可果。
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是敢於向教會思想挑戰,反對宗教迷信的束縛。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應該了解」,以此來反對神學的統治。他們一方面傳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鑽研和模仿古代希臘的文化,因此此時期稱為「文藝復興」。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是科學史上文藝復興的開始。
①醫學革命。文藝復興運動中,懷疑教條、反對權威之風興起。於是,醫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切爾蘇斯(1493~1541)為代表的醫學革命。
中世紀的醫學校中,主要講阿維森納的《醫典》,以及加倫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師照本宣科,一切墨守成規,毫無生氣。文藝復興的狂潮,很快就波及醫學領域。帕拉切爾蘇斯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時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件偉大的改革。他重視實踐,反對煩瑣的經院哲學,反對中世紀頑固的傳統和權威觀念,他說:「沒有科學和經驗,誰也不能成為醫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證古代權威的著作,而是靠最大的教師──經驗寫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成規和盲目崇拜進行鬥爭,公開焚毀了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
②人體解剖學的建立。古代的人認為身體是靈魂寄居之處,在封建社會,各民族無例外地禁止解剖屍體。因此,人體解剖學得不到發展,這個時代的醫書如加倫所著的解剖學中,解剖圖幾乎全是根據動物內臟繪成的。反之,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把人作為注意的中心,在醫學領域內人們首先重視的就是研究人體的構造。
首先革新解剖學的是義大利的達·芬奇,他認為作為現實主義的畫家,有明了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與肌肉,於是從事人體解剖。不過,他所繪製的700多幅解剖圖,傳至今日還有150余幅。畫得大都準確、優美。他首先對加倫的解剖學發生疑問。他曾往氣管吹入空氣,但無論如何用力,也不見心臟膨脹起來,於是得出結論:加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說是錯誤的。他還檢查過心髒的構造與形態,他所畫的心臟圖較以往有關圖畫正確得多。此外,他還發現了主動脈根部瓣膜的活動及其性質,證明瓣膜的作用在於阻止血液迴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不久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注意。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這一工作由A.維薩里完成。維薩里先肄業于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隻允許進行3或4次解剖。維薩里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到那裡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此書指出加倫的錯誤達 200多處,如 5葉肝、兩塊下頜骨等。並指出加倫解剖學的依據是動物如猴等。維薩里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了解剖學。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
16世紀,尼德蘭發生革命,產生了獨立的資產階級國家荷蘭;17世紀,英國推翻了專制王權,建立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度。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商業支持科學技術,提倡寬容,這些都有進步作用。哲學上培根提出經驗主義,提倡觀察實驗,主張一切知識來自經驗,並提倡歸納法;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激勵了後人的探索熱情。笛卡爾是唯理論的代表,他重視人的思維能力,同時,又把機械論觀點運用於對生理問題的研究,對後世的生命科學影響很大。這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科學社團,它促進了交流,推動了科學進步。在17世紀,英國科學處於領先地位。
生理學的進步。17世紀,量度觀念已很普及。最先在醫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聖托里奧(1561~1636)。他製作了體溫計和脈搏計。還製造了一個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運動、進食;在排泄前後,他都秤量自己的體重,如此不厭其煩地進行了30余年。他發現體重在不排泄時也在減輕,認為其原因是「不易覺察的出汗」。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
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誌是血液循環的發現。
W.S.哈維(1578~1657)也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們曾相繼發現並解釋了心臟血循的環節。1553年,西班牙學者M.塞爾維特(1511~1553)確認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不是經過中隔上的孔,而是經過肺臟作「漫長而奇妙的迂迴」。
哈維最先在科學研究中,應用活體解剖的實驗方法,直接觀察動物機體的活動。同時,他還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總動脈,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量。他分析認為血液絕不可能來自飲食,也不可能留在身體組織內,他斷定自左心室噴入動脈的血,必然是自靜脈回歸右心室的血。這樣就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于1628年發表了著作《心臟運動論》。
顯微鏡的應用。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出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臨床醫學和T.西德納姆(1624~1689)。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由於當時醫生多研究解部學和生理學,似乎忘記了醫生的責任,所以17世紀的臨床醫學家T.西德納姆指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係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同樣病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同時,他非常擁護希波克拉底關於「自然治愈力」的思想。這既說明了當時臨床學還很落後,也表明他對人體抗病能力的重視。
18世紀
在18世紀歐洲各國已XX了資本主義確立時期。18世紀,美國獨立,法國發生革命,資產階級在西歐多數國家取得政權,並且向外擴張勢力,發展世界貿易。在商品需要的刺激下,首先在英國的棉紡織業發生了技術大革新,織布機和紡織機都發明了,1784年J.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它不但應用於紡織工業,也應用於各種工礦業。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這便是所謂產業革命。手工工人變成機器工人,工業無產階級首先在英國形成。同時資本主義生產力也就大為發展。
①病理解剖學的建立。到18世紀,醫學家已經解剖了無數屍體,對人體的正常構造已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基礎上,他們就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