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蘋果,落葉喬木,葉子橢圓形,花白色帶有紅暈。果實圓形,味甜或略酸,是常見水果,具有豐富營養成分,有食療、輔助治療功能。蘋果原產于歐洲、中亞、西亞和土耳其一帶,于十九世紀傳入中國。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蘋果生產國,在東北、華北、華東、西北和四川、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基本信息
1. 中文名稱 漢語:蘋果 拼音:píngguǒ 解釋:a.薔薇科落葉喬木,葉橢圓形,有鋸齒,花白微紅,果實圓形,味甜,是普通的水果,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蘋果通常為紅色,不過也有黃色和綠色。b.這種植物的果實。 2. 外語名稱 英文名稱:apple 英文複數:apples 日文名稱:林檎(りんご) 韓文名稱:사과 法文名稱:pomme蘋果
西班牙文名稱:manzana 德語名稱:Apfel 3. 相關諺語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 When the apple is ripe, it will fall. 蘋果熟了自然會掉下來。物種簡介
蘋果是薔薇科蘋果亞科蘋果屬植物,落葉喬木。蘋果
蘋果的果實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為人們最常食用的一種水果。蘋果膳食纖維含量豐富,也含有大量的果膠,對於調整腸道菌群有很大的幫助。 蘋果是薔薇科蘋果屬植物的果實,該屬大約25種,絕大部分屬於這個種或為該種和其他種的雜交品種。該種有兩個變種:道生蘋果和樂園蘋果,常被用作矮化或半矮化砧。生成上用作砧木的種,尚有西府海棠、海棠果、湖北海棠、河南海棠和山定子等。蘋果樹多為異花授粉,有2~4%的花座果較為理想。雖然成熟蘋果的大小、形狀、顏色和酸度因品種和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差異很大,但通常圓形,直徑50~100mm(2~4吋),帶紅色或黃色。 蘋果品種數以千計,分為酒用品種、烹調品種、尾食品種3大類。3類品種的顏色、大小、香味、光滑度(可能還有脆性、風味)等特點均有差別。不少品種含糖較高,中等酸度,丹寧含量很低。蘋果除生食外,烹食方法也很多,常用作點心餡,蘋果餡烤餅可能是最早的美國式甜食。炸蘋果常與香腸、豬排等菜餚同食,尤其在歐洲特別普遍。[1]營養成分
據測定,每百克蘋果含果糖6.5~11.2g,葡萄糖2.5~3.5g,蔗糖1.0~5.2g;還含有微量元素鋅、鈣、磷、鐵、鉀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等。習性
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適於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心土通氣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營養
含有大量的果膠,這種可溶性纖維質可以降低膽固醇及壞膽固醇的含量。蘋果(20張)一中等大小未削皮的蘋果可提供3.5g的纖維質(即使削了皮,也含2.7g的纖維質),是營養專家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的10%以上,而且僅含80卡路里的熱量。「美國生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在深紅色的生果皮,如蘋果及提子等,均驗出有Resveraltrol。該物質可減少呼吸系統包括氣管及肺部等的發炎,從而控制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病癥。 蘋果中的果膠和鞣酸有收斂作用,可將腸道內積聚的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其中的粗纖維能鬆軟糞便,利於排泄;有機酸能刺激腸壁,增加蠕動作用;而維生素C更有效保護心血管。物種形態
薔薇科,蘋果屬,喬木,高達15m,小枝幼時密生絨毛,后變光滑,紫褐色。葉橢圓形到卵形,長4.5~10cm,先端尖,緣有圓鈍鋸齒,幼時兩面有毛,后表面光滑,暗綠色。花白色帶紅暈,徑3~4cm,花梗與花萼均具有灰白色絨毛,萼葉長尖,宿存,雄蕊20,花柱5。果為略扁之球形,徑5厘米以上,兩端均凹陷,端部常有棱脊。花期4~5月;果期7~11月果熟。 蘋果文化 《1》在吳語地區因吳語「蘋果」與「病故」同音,所以在吳語地區不在探望病人時贈送蘋果。 《2》在香港等地,西洋蘋果又稱蛇果,但並非因為它是聖經中蛇引誘夏娃亞當吃的禁果,而是因為以前從外國進口蘋果時,有人聽到外國人稱讚蘋果delicious(美味),誤以為此即蘋果的洋名,所以又將其稱為「地利蛇果」,后簡稱蛇果。 《3》台語稱蘋果為「リンゴ」(ringo),這是日治時代以日文發音沿用至今,漢字寫法即為「林檎」。傳統台語則稱作「Phōng-kó」,漢字「蓬果」。因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在梨山尚未種植蘋果前全依靠外國進口,蘋果因而價格昂貴,所以早期吃蘋果成為奢侈的象徵。主要品種
品種簡介
蘋果有超過7,500個已知品種。良種有紅星系列、紅富士、喬納森等。美國的名種有Red Delicious(香港稱地利蛇果,簡稱蛇果;台灣稱五爪蘋果)、Gold Delicious等。英國北威爾斯巴德西島(Bardsey Island)則在近年發現新品種,比普通的果樹更健康,除了蟲害以外,並不會患病,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罕有的蘋果果」。除鮮食的品種外,尚有烹調用的蘋果。由於蘋果的果酸有保持水份的作用,適宜烤焗。具體品種
遼伏 早捷(Geneva Early)蘋果組圖(14張) 夏綠 伏帥 安娜(Anna) 藤牧1號 傑西麥克(Jerseymac) 珊新嘎拉(Royal Gala)及其芽變系 首紅 新紅星 超紅 紅玉 千秋 華冠 新世界 喬納金及其芽變系國酷麗人
秦冠 王林 印度 富士系品種 陸奧 澳洲青苹 國光 紅將軍 信濃紅蘋果 萌華紅 白水蘋果 洛川蘋果 蘋果品種新喬納金、首紅 靈寶蘋果—華冠 棲霞蘋果-紅富士 花牛蘋果身世
栽培蘋果的老家究竟在哪裡,這一直是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雖然最新的分類學證據顯示蘋果家族(屬)的成員也不過38多種,要查出一個族譜似乎也並非難事,但是每個種似乎都跟我們今天吃到的蘋果有共同之處,並且每個種都可以提供一些水果,雖然有些味道著實不怎麼樣。從這個角度看,蘋果屬的每個種都有可能為超市中蘋果的甘甜貢獻了一分力量。 蘋果的身世還真沒有那麼複雜,所有的栽培蘋果都來自於一個種——塞威士蘋果(Malus sieversii,又名新疆野蘋果)。這種蘋果的分佈區並不大,中亞的地區的山坡丘陵都是它們良好的聚居地。目前,幾乎所有蘋果的家譜都要追到這個老祖宗身上。 大概在2000年前,世界各地的果園都有了各自栽培的蘋果。在西漢時期,從新疆來的塞威士蘋果在我國還有了一個特殊的名字——柰(附帶提一下,梨被稱為椋)。只不過,這種柰很可能同目前流行的蘋果不是一個東西,這種被稱為綿蘋果(M.×asiatica)的傢伙儲藏期比較短,水分含量也不高,所以那時販賣「柰」的果農絕對不會以多汁和脆甜為賣點。 與此同時,另一支塞威士蘋果XX了歐洲,考古證據顯示,公元前1000年的以色列就開始栽培蘋果。在隨後的數千年間,這支塞威士蘋果隊伍也借助人的雙腳,從中亞高原走向了世界各地,並且都找到了自己獨到的色、味裝束,最終成為現在主流栽培蘋果隊伍。[2]生物學特性
生長習性
蘋果是落葉喬木,有較強的極性,通常生長旺盛,樹冠高大,樹高可達15m,栽培條件蘋果(24張)下一般高3~5m左右。樹榦灰褐色,老皮有不規則的縱裂或片狀剝落,小枝光滑。果實為仁果,顏色及大小因品種而異。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適於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心土為通氣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 繁殖栽培用嫁接繁殖。砧木有喬化砧和矮化砧。常用喬化砧有:楸子、西府海棠、山荊子,矮化砧主要引進英國品種。採用寬行密植,行向南北。偏南部地區秋冬土壤封凍前栽植,偏北部地區春季解凍時栽植。蘋果自花結實力差,栽植時必須配置授粉樹。 蘋果樹栽后2~3年開始結果,經濟壽命在一般管理條件下為15~50年,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的只有20~30年。由於頂端優勢和芽的異質性綜合作用的結果,蘋果通常具有較強的乾性和明顯的層性。因品種間的萌芽力和成枝力有差異,其層性的明顯程度也不同。枝芽特性
蘋果的芽按性質分為葉芽、花芽兩種。葉芽呈三角形,尖長而彎曲,展葉后長成枝,叫做新梢或營養枝。枝條按生長狀況可分為:徒長枝、普通枝、纖細枝、葉叢枝:蘋果樹
蘋果的花芽為混合芽。混合芽萌發的結果枝一般分為: 短果枝:長度5cm以下,頂芽為花芽; 中果枝:長度為5~15cm,節間較短,枝條較粗壯,頂芽為花芽; 長果枝:長度在15cm以上的果枝,頂芽為花芽。長果枝與發育枝不易區分,可根據頂芽的飽滿程度來判斷。 腋花芽枝,在當年生枝的葉腋處形成的芽,第二年能開花結果的叫腋花芽。 蘋果的花芽分化,多數品種都是從6月上旬開始至入冬前完成,整個過程分 為生理分化、形態分化和性細胞成熟三個時期。花芽為混合芽,花序為傘房狀聚傘花序。每個花序開花5~8朵,多為5朵,中心花先開,邊花后開,以中心花的質量最好,坐果穩,結果大,疏花疏果時應留中心花和中心果,多疏邊花和邊花果。花芽先發葉后開花,並從果台上抽生副梢,果台副梢抽生的多少、長短隨品種和結果母枝的營養條件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