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草
1基本信息綬草出自
綬草(5張)
《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盤龍參,袁州、衡州山坡皆有之。長葉如初生董草而脆肥,春時抽葶,發苞如辮繩斜糾,刑、粉紅花,大如小豆瓣,有細齒上翹,中吐白蕊,根有粘汁,其根似天門冬而微細,色黃。
綬草植株高13—30厘米。根數條,指狀,肉質,簇生於莖基部。莖較短,近基部生2––5枚葉。[1]葉片寬線形或寬線狀披針形,極罕為狹長圓形,直立伸展,長3—10厘米,常寬5—10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收狹具柄狀抱莖的鞘。[1]花莖直立,長1025厘米,上部被腺狀柔毛至無毛;總狀花序具多數密生的花,長4––10厘米,呈螺旋狀扭轉;花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下部的長於子房;子房紡錘形,扭轉,被腺狀柔毛,連花梗長4––5毫米;花小,紫紅色、粉紅色或白色,在花序軸上呈螺旋狀排生;萼片的下部靠合,中萼片狹長圓形,舟狀,長4毫米,寬1.5毫米,先端稍尖,與花瓣靠合呈兜狀;側萼片偏斜,披針形,長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稍尖;花瓣斜菱狀長圓形,先端鈍,與中萼片等長但較薄;唇瓣寬長圓形,凹陷,長4毫米,寬2.5毫米,先端極鈍,前半部上面具長硬毛且邊緣具強烈皺波狀嚙齒,唇瓣基部凹陷呈淺囊狀,囊內具2枚胼胝體。花期7––8月。[1]
本種植物分佈甚廣,其植物的大小、葉形、花的顏色和花莖上部被毛的有無等常因其分佈地區的不同有較大的變化。胡秀英等人發表產于香港的S.HongkongensisS.Y.HuetBarretto種很可能應屬於本種。[1]
植物形態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綬草全株(1張)
綬草根莖(1張)
綬草枝葉(1張)
綬草花果(4張)
2形態特徵綬草的分佈極為廣泛,而其植株的大小、葉形、花色以及花莖上部腺狀柔毛的有無在不同地區都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未處於花期的綬草形態與其他雜草類似,不易分辨,故易被忽視,當作雜草除去,而且由於其為一味重要的中藥,常遭到過度採掘,這造成野生綬草難以覓得。
莖葉株高13-50厘米,肉質根多條,黃白色,紡錘形指狀且
Spiranthes sinensis(4張)
略帶念珠狀,4-8條簇生於莖基部,長2-6厘米,直徑5-8毫米。莖短,淡綠色,直立,2-5片葉基生於近基部。地下根莖細長或粗大,圓柱狀;莖甚短,高 15~35 公分。葉條形或線狀倒披針形,偶為狹長圓形,肉質無柄,長3-20厘米,寬3-10毫米,約 5 片,簇生,線形,肉質,長 4~10 公分,寬 0.5~0.8 公分。先端急尖或漸尖,基生葉先端寬,莖生葉先端窄,中脈微凹,基部收縮成鞘並微抱莖,莖上部葉退化為鞘狀苞片,先端長尖。花莖1-4個,直立,長10-35厘米,具2-3枚不育苞片,上部被腺狀柔毛或無毛。。
花被雌雄同株,花莖無毛,數枚小花密集生長,組成頂生的總狀或穗狀花序,螺旋狀盤繞,長5至15公分,方向為左旋或右旋,旋轉角度不定,花序軸長4-20厘米,被白色柔毛;花多為紫紅或粉紅色,偶為白色,在花序軸上盤旋生長;花苞片卵披針形,先端長,漸尖,略長於子房;萼片離生,狹披針形,下部靠近合併,中萼片長條圓形,先端鈍尖,基部凹,長3-5毫米,寬約1.3-1.5毫米,與花瓣貼近成兜狀,側萼片等長,狹披針形,長5毫米,寬2毫米,先端鈍尖,基部傾斜且微凸;花冠鍾形,直徑4-8毫米;花瓣長圓形或倒披針形,等長於中萼片,厚度小,花被排成2輪,外輪為萼瓣,共5枚,其中上萼瓣3枚,肩瓣2枚,全體或先端紫紅或粉紅色,或全為白色,內輪為一唇瓣,白色,與蕊柱基部分離,展開後為寬長圓形或披針形,長3.5-5毫米,寬2.5毫米,不裂或3裂,基部伸展並彎成淺囊狀,具短爪,囊內具2枚胼胝體,基部至中部邊緣全緣,中部至先端表面具皺褶波狀長硬毛,邊緣為皺褶細齒狀,先端微下垂。雄蕊 1 枚,花藥白色;花粉塊 2,略具柄,具粘盤。
綬草的開花順序是由基部開始,平均每隔1天開花1枚,最後開放至先端,開花至花謝平均需17天,花謝至果熟平均需15天。盛花期后植株枯萎,地下部8-9月重新萌芽,翌年春季開花。花期 2~5 月。
花蕊子房下位,1室,紡錘形,扭轉,白綠色,被腺狀柔毛,先端彎曲,與花梗總長4-5毫米;雄蕊1枚,蕊柱直立,棒狀,長1.8-2.1毫米;花藥白色,寬卵形,2室,直立,長0.7毫米,位於蕊柱背側;粒粉質花粉團2個,每個約1毫米長,具短花粉團柄和狹披針形黏盤;柱頭槌形,凸出,位於蕊喙下方雙側,一側一個;蕊喙薄,2裂,直立,三角狀披針形,下部邊緣具齒。
果實果實為蒴果,深褐色,長橢圓形,長5-6毫米,被細毛,乾燥后裂開,內含種子很小。果期3-6月(溫暖地區)或8-9月(寒冷地區)。
共生真菌綬草的內生真菌絲核菌屬(Rhizoctonia)屬於半知菌,能促進綬草的種子萌發,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因為像其他蘭科植物的種子一樣,綬草種子中所含的營養不足以使其順利發芽,因此需要共生真菌為其提供養料。
相似種香港綬草(Spiranthes hongkongensis)是香港的特有種,花多為白色,花序軸和花冠均被腺狀柔毛,3朵花組成一圈,鬆散地形成螺旋,與本種有相似之處。
3分佈情況原產于西伯利亞、日本、中國大陸、馬來半
綬草圖片欣賞(26張)
島、中南半島至澳洲、紐西蘭。分佈于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半島、日本、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克什米爾、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寮國、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各地區,生長於海拔200米至3,400米的地區,常見於山坡林地、灌叢、草地、河灘沼澤草甸中。分佈于台灣全島海拔 1000 公尺以下之草地、路旁潮濕山壁、湖沼濕地、平原、山坡地。宜蘭、台北、南投、屏東、花蓮、台東的郊野、濕潤草地上。
部分資料來源[2]
4主要價值食用價值莖葉,中國民間常用盤龍參泡制米酒或熬制雞湯,以作食補。
藥用價值綬草是一種療效很好的抗癌藥物,其中所含的阿魏酸二十八醇酯(octacosyl ferulate)已被證實有抗腫瘤作用。全草具滋陰、退火等藥效,可治咽喉腫痛、腎臟炎、糖尿病、瘡瘍癰腫等症。性味:根、全草:甘、淡、平。效用:根:滋陰益氣,涼血解毒,澀精。治病後氣血兩虛,少氣無力,氣虛白帶,遺精,失眠,燥咳,瘡腫,吐血,血熱頭痛,腦膜炎,腎臟炎,咽喉腫痛,纏腰火丹,肺癆咯血,消渴,小兒暑熱症;外用治毒蛇傷。
中藥:綬草作為中藥最早見
于《滇南本草》,根和全草可入葯,氣味微弱,味道甜而微酸,葉片干品皺褶,展開后與鮮品形狀類似,質厚,根部干品表面為黃白色至暗棕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幼嫩者表面有多條淡黃色細根毛,質脆易斷,斷面白色至黃白色,無粉末,花序螺旋盤繞,花果大都脫落,肉質厚且肥大的黃白色根部干品和莖葉綠且無泥土雜質的較完整全草干品為佳品。
中醫認為綬草性甘、苦、平,歸心、肺經,有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病後虛弱、陰虛內熱、咳血、頭暈、腰痛酸軟、糖尿病、遺精、淋濁帶下、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燒燙傷、瘡瘍癰腫,可用9-15克干品或15-30克新鮮全草煎湯服用,也可採用適量新鮮綬草搗碎,然後外敷。
藏葯:藏葯中稱綬草為「西介拉巴」,最初見於《四部醫典》,與手參(Gymnadenia conopsea,藏藥名「昂保拉巴」)合稱為「旺拉」(旺保拉巴,又作昂保拉巴)。在藏族傳說中,西介拉巴是由被昂保多丹用劍砍斷的蛇頭葯叉之子西介的斷手演化而生的。
觀賞價值盆栽觀賞:花形特殊,現已被栽植為園藝觀賞植栽。
5藥用信息【性味】甘;苦;平
【歸經】心;肺經。
【功效分類】清熱葯。
【功效】益氣養陰;清熱解毒。
【主治】病後虛弱;陰虛內熱;咳嗽吐血;頭暈;腰痛酸軟;糖尿病;遺精;淋濁帶下;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燙火傷;瘡瘍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全草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
【出處】《中華本草》[3]
【不良反應及治療】《中國葯植圖鑒》:經草,據說浙江東陽民間用來治飲食斷絕,口中流涎,不能言語,甚至喉部梗塞,呼吸困難的一種毒瘡--雙瑚毒(在喉部),有藥到病除之功。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3500m的山坡林下、灌叢下、草地、路邊或溝邊草叢中。[1][4-5]
【性狀鑒別】本品莖圓柱形,具縱條紋,基部簇生數條小紡綞形塊根,具縱皺紋,表麵灰白色。葉條形,數枚基生,展平后呈條狀披針形。有的可見穗狀花序,呈螺旋狀扭轉。氣微,味淡微甘。
【常用選方】
2、病後虛弱滋補:盤龍參一兩,肛豆根五錢,蒸豬肉半斤或子雞一隻內服,每三日一劑,連用三劑。(《貴陽民間藥草》)
3、治糖尿病:盤龍參根一兩,豬胰一個,銀杏一兩。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4、治淋濁帶下:盤尤參根一兩,豬小肚一至二個。水煎,加少許食鹽,分早晚二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5、治老人大便墜脹帶血:小豬痂參三至五錢,鮮鯽魚二兩,煮熟,加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6、治心胃痛:經草二錢,雄黃三分,大蒜頭二枚,共搗爛,開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7、治癰腫:經草根洗凈置瓶中,加入適量麻油封浸持用。用時取根桿爛,敷患處,一日一換。(《江西民間草藥》)
8、洽毒蛇咬傷:經草根搗爛,再加入酒娘糟拌勻敷于傷處。或加雄黃未少許更好。(《江西民間草藥》)
9、治扁桃體炎,夏季熱:盤龍參三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10、治帶狀疤疹:綬草根適量,曬乾研未,麻油調搽。(《江西草藥》)
11、治湯火傷:盤龍箭一兩,蚯蚓五條,白糖少量。共搗爛外敷,每日換藥一次。(《陝西中草藥》)
6化學成分根含二氫菲類化合物:盤龍參酚(spiranthol)A、B、C,盤龍參新酚(spirasineol)A、B,盤龍參醌(sprianthoquinone),盤龍參二聚菲酚(spiranthesol),紅門蘭酚(orchinol);甾醇類成分: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阿魏酸酯成分:阿魏酸十九醇酯(nonadec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醇酯(ei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一醇酯(henei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三醇酯(tri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四醇酯(tetra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五醇酯(penta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六醇酯(hexa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七醇酯(hepta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八醇酯(octacosyl ferulate);其他成分: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對-羥基苄醇(p-hydroxybenzylalcohol)。
3.《貴州民間方葯集》:補病後虛弱。
4.《陸川本草》:解毒。治爛瘡。
5.《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潤肺。治熱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