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
藥物指能影響機體生理、生化和病理過程,用以預防、診斷、治療疾病和計劃生育的化學物質。 藥物包括有利於健康的催眠葯、感冒藥、退燒藥、胃藥、瀉藥等等各種藥品。藥物可在藥店購買。處方葯必須憑處方購買。
釋義
詞目:藥物 拼音:yào wù 詞義:藥物現在國際一般分為中藥、化學葯和生物藥物。 基本解釋 [remedy;medicine;pharmaceuticals;medicaments] 治病的藥品,能內服外敷,都稱藥物。 詳細解釋 能防治疾病、病蟲害等的物品。 《左傳·昭公十九年》:「盡心力以事君,舍藥物可也。」 晉葛洪《抱朴子·道意》:「屢值疫癘,當得藥物之力。」 清 孫枝蔚《客句容五歌》之三:「寒暖失時劇可憂,藥物貧家那易求。」 嚴復《原強續篇》:「蓋察病而知致病之原,則其病將愈,唯病原真而後藥物得,藥物得而後其病乃有瘳,此不易之理也。」處方葯和非處方葯
依照法律藥物分為兩類:處方藥物及非處方藥物。處方藥物指那些考慮到醫療安全只能在醫療監護下使用的藥物,必須由執業醫師出具書面處方(例如內科醫生、牙科醫生或獸醫)。非處方藥物指那些不用醫療監護即具相當安全性的藥物,可在無處方情況下由藥店直接出售。在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是作為決定哪些藥物需要處方,哪些藥物可在藥店直接銷售的官方機構。 FDA讚賞在實行多年的處方管理后,藥店所售藥物有著優異的安全記錄。布洛芬(鎮痛葯)原是處方藥物,現可在普通藥店購得。通常,藥店所售藥物每片、每粒膠囊或每劑所含活性成分實際上是小於相應處方藥物的含量。 在美國,雖然新葯從發明到批准上市需要許多年,但該葯的發明人或發現者可擁有該葯化學結構專利達17年之久。而且只要專利有效,該葯便是發明人擁有的私產。普通藥物(非專賣藥物)不受專利保護。在藥物專利期滿后,該葯可被所有FDA認可的製造商或藥品商冠以普通藥名,該葯售價也低於作為專賣藥物時的售價。藥物命名
了解藥物如何命名的知識可有助於解釋藥物商標的產生。每一專賣葯至少有3個名稱:化學名稱、普通名稱(非專賣葯)和商品名稱(專利或商標葯)。 藥物的化學名稱描述藥物的原子或分子結構。化學名稱除用於一些簡單無機藥物如碳酸鈉外,很少用於一般藥物,因為雖然它精確地反映了藥物的化學結構,但實際上採用化學名非常複雜和麻煩。 在美國,藥物非專賣名稱由官方機構——美國命名委員會(USAN)決定。商品名由製藥公司選擇。製藥公司總是挑選獨特、簡短並容易記住的商品名,以便於醫師處方及消費者按名索購。出於這些目的,商品名有時與該藥用途有關,如Diabinese(氯磺丙脲的商品名)用於治療糖尿病,而Flexeril(三碘季銨酚的商品名)用於緩解肌痙攣。 FDA要求藥物的普通製劑應含有與其原葯一樣的活性成分並能以相同吸收速率XX機體。非專賣葯的製造商是否用商品名以能否會增加銷量而定。藥效學和藥物動力學
影響藥物的選擇和應用的兩個醫學名詞是藥效學(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和藥物動力學(機體對藥物的作用)。除了探討藥物的作用(例如減輕疼痛、降低血壓、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外,藥物動力學還研究藥物在什麼部位和怎樣發揮作用(即作用機制)。雖然藥物作用比較容易顯現,但其作用部位和機制不可能很快弄清楚。例如,阿片和嗎啡用於鎮痛和治療抑鬱已有幾百年了,但僅僅是不久前才發現與鎮痛欣快有關的大腦結構和腦化學成分。 藥物必須到達發病部位才能起作用,這也是葯代動力學的重要性所在。藥物發揮作用時須在患部保持足夠的量,但又不能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每個醫生都知道選擇正確劑量是一門複雜的平衡藝術。 許多藥物通過血循環到達作用部位。藥物顯效時間和效應維持時間一般由該葯XX血液的速度、XX量、清除的速度、肝臟代謝的效率以及被腎和腸道清除的速度所決定。藥物的作用
藥物僅影響機體生物功能的進行速度而不能改變現存的自然生物過程或產生新的功能。例如,藥物可加速或減慢引起肌肉收縮的生化反應、腎臟細胞對水、鈉瀦留和排除的調節、腺體的分泌(如粘液、胃酸或胰島素),以及神經對信息的傳遞等。藥物作用的強弱一般取決於靶部位的反應。 藥物可改變生物過程的速率。例如,一些抗癲癇藥物通過腦組織發布指令減少某種化學物質的生成從而減少癲癇發作。然而,藥物不能修復已經超出修復範圍的損傷,這種藥物作用的限制,使得組織損傷或退行XX變如心力衰竭、關節炎、肌萎縮、多發性硬化及阿爾茨 海默病的治療十分困難。藥物的反應
每個個體對藥物的反應均有差異。為達到同一療效,體重較重的人比較輕的人需要更多的藥量。新生兒和老年人對藥物的代謝慢于兒童和青年人。肝腎病患者對藥物的清除亦比正常人困難。 每種新葯的標準劑量或平均劑量由動物試驗和人的試驗決定。但平均劑量表面上被定義為「適合所有人的劑量」,其實它只對一定範圍的個體適用,並不完全適合每個個體。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
藥物體內過程因人而異,許多因素可影響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排泄,從而影響最終的藥效。其他一些因素也可影響藥物的作用,如遺傳、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疾病等。影響藥物反應的各種因素
遺傳因素
遺傳可影響藥物的代謝過程。研究遺傳和藥物作用之間關係的科學稱為遺傳藥理學。 由於遺傳差異,有些人代謝藥物的速度慢,藥物易蓄積並引起中毒,有些人代謝藥物速度快,藥物在體內不易達到有效濃度。遺傳還可影響藥物代謝的其他方面,例如:常用劑量下藥物代謝速度正常,當藥物劑量過高或和另一同類藥物合用時,超過其代謝能力會導致藥物蓄積中毒。藥物的相互作用
當兩種藥物同時使用(葯-葯相互作用)或食用某些食物(葯-食物相互作用),該葯的作用可被其影響,稱為藥物的相互作用。 儘管聯合用藥有時是有益的,但多數時候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藥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強或減弱藥效或不良反應。藥物的相互作用多發生在處方葯,但有時也會出現在非處方葯中,最常見的有阿司匹林、抗酸劑及抗凝葯。 藥物相互作用的危險性取決於用藥的種類、數量及劑量。許多作用是在藥物研製過程中發現的,醫護人員有醫藥知識可減少相互作用危害的發生,一些參考書和電腦軟體會給你幫助。不考慮藥物特點用藥會增加其危險性。醫護人員指導用藥,如發生不良相互作用是由於醫護人員對藥物了解不夠。 如何減少藥物相互作用的危險 遵醫囑用藥 定期向醫生詢問用藥情況 定期向醫生彙報病情 選擇醫藥知識全面的醫生作為指導 了解各種藥物的特點及用藥目的 了解各種藥物可能的副作用 了解如何服藥,何時服藥,能否同時服用其他藥物 向藥劑師了解非處方葯的用法,依病情服藥或按處方服用 遵照說明書服用 及時向醫生彙報服藥后出現的癥狀。藥物和疾病的關係
由於藥物的全身分佈,在作用於靶部位的同時也作用於其他部位。呼吸系統藥物可影響心臟,用於感冒的藥物可影響眼睛等。由於藥物除作用於靶部位外還影響其他部位,因而在用藥時要了解整個病情的發展,像糖尿病、高血壓、低血壓、青光眼、攝護腺肥大、尿失禁、失眠等都應予以高度重視。安慰劑
安慰劑是無藥理活性的偽藥劑。 安慰劑是外觀相同於藥物的無活性成分的糖類或澱粉劑型。安慰劑可作為藥物對照劑用於科研中;此外,也可用於某些特殊情況,如醫生在無適合的葯選時用以減輕病人的癥狀。安慰劑效應是在接受未被證明有效的治療方法后出現的癥狀改善,可發生在任何治療過程中,包括藥物治療、手術和心理療法。藥物的不良反應
早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Paul Ehrlich將理想的藥物想象為「魔術子彈」,這樣一種藥物可準確作用於患部而對健康組織無損害。雖然許多新葯比老葯具更好的選擇性,但這種完美的藥物並不存在。許多藥物並不具備Ehrlich所想象的,只作用於患部。雖然藥物均可治療疾病,但也伴隨出現一些不希望出現的反應。 治療時不希望出現的藥物反應稱為副作用或不良反應。如果藥物能動態監控,它們可自動保持人們所期望的作用水平。例如,使高血壓患者血壓保持正常或使糖尿病患者血糖保持正常。但是許多藥物不能連續維持某一特定作用,反而由於作用過強而致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血壓過低或糖尿病患者血糖過低。如果患者與醫生保持良好合作,不良反應可減輕或避免。醫生可根據患者敘述及時調整用藥劑量。 即使一種藥物治療的靶部位只有一個,但它仍可能影響多種功能。例如,抗組胺藥物可減輕鼻塞、流淚、打噴嚏等過敏反應,但因多數抗組胺葯可影響神經系統,故可同時導致嗜睡、神志不清、視物模糊、口乾、便秘、排尿困難等。 根據用藥目的來判定某藥物的作用是副作用還是治療作用。例如,抗組胺藥物是市售催眠葯的一種常用活性成分,當藥物用於這個目的時,它的催眠作用就成為一種有益的治療作 用而不是一種令人討厭的不良反應。有效性和安全性
藥物發展的兩個目標是有效性和安全性。因為所有藥物對患者既有幫助又有損害,因此安全性是相對的。安全性越大即有效劑量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的劑量之間範圍越寬,藥物的適用性越大。如果一個藥物的常用有效劑量同時亦是中毒劑量,醫生們除了為救命別無選擇不得不用外,一般情況下均不會使用。 最好的藥物應該既有效並在多數治療情況下又是安全的。青黴素便是這樣一種藥物,除對其過敏的人外,青黴素實際上是無毒的,即使大劑量應用時亦如此。另外,巴比妥類藥物,它們常用於催眠,但能幹擾呼吸,擾亂心律,甚至在過量時導致死亡。較新的催眠葯如三唑侖和羥基安定有較高的安全性。 儘管一些藥物安全性很窄,但臨床上不得不用。例如華法林,它作為一種抗凝血劑,同時可導致出血。使用華法林的患者須經常檢測了解達到抗凝效果的藥量是否過量或不足。 氯氮平是另一個例子。在其他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症失敗時使用該葯。但它有一個嚴重的副反應:該葯可使抗感染的白細胞明顯下降。由於這種危險,使用氯氮平的患者用藥期間需經常作血液檢查。 當人們了解某葯的作用和副作用之後,他們和他們的醫生就能更好地評價藥物的作用和是否發生了潛在的不良反應。每個患者應毫不猶豫地詢問醫生、護士及藥劑師,請他們解釋用藥目的,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患者應如何參與治療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的療效。患者應讓保健醫師熟知他們的所有病史、目前的治療狀況及其他一些相關情況。藥物的相互作用
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同時應用時,它們可能發生協同或拮抗兩方面的相互作用。藥物合用時可增強療效,也可增加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可發生於處方藥物和非處方藥物(一般市售葯)之間,如果患者求診于幾個醫師,每個醫生都應了解患者用過的所有藥物。最好是患者從同一個藥房獲得所有藥物,該藥房保存每個患者完整的用藥資料,藥劑師才有可能檢查可能出現的藥物相互作用。 在選用市售葯(如輕瀉藥、抗酸葯及止咳藥)時,如果同時又在服用處方藥物,患者應向主管藥劑師咨詢。 雖然很多人不把酒精當作一種藥物,但它可影響機體生理過程並參與藥物相互作用。醫 生或藥劑師應能解釋酒精可能發生的藥物相互作用。 藥物相互作用並不總是不利的。例如,一些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劑量較大時,可合用一些藥物減少前述藥物的不良反應。藥物濫用
很多年來,藥物在緩解、預防及治療疾病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使某些人一提到藥物就想到是「治病救人」,其實藥物的發現及應用亦有不光彩的一面,特別是那些抗焦慮藥物或可改變人的情緒和行為使人產生欣快感的藥物。藥物濫用即無醫療必需情況下仍過量、長期使用可改變心理狀態的藥物。在整個醫學史中始終伴隨著藥物的這種違法使用。通常被濫用的藥物有酒精、大麻、可卡因、巴比妥類、苯二氮類、安眠酮、海洛因和其他一些催眠藥物,安非他明、二乙麥角酰胺及鹽酸苯環利定。相關藥物反應
關注藥物過敏反應 藥物的過敏反應又稱變態反應,指極少數具有過敏體質的病人,在服常用量或低於常用量的藥物時,發生的一些特殊反應,輕者出現皮膚潮紅、瘙癢、蕁麻疹、皮疹、心悸、發熱、呼吸困難,重者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過敏反應是人體對藥物一種超出限度的反應,它本質上屬於一類免疫反應。藥物過敏反應屬於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致人體發生過敏反應,與藥物用量沒有關係,對一般人來說.即使用了中毒量也不會發生過敏反應。常見過敏藥物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藥物都能引起過敏反應,最常見易致過敏反應的藥物有:①抗生素類,青黴素、鏈黴素、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土霉素等。②磺胺類。③解熱、鎮痛類,如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④催眠葯、鎮靜葯與抗癲癇葯。如魯米那、眠爾通、泰爾登、苯妥英鈉等。⑤異種血清製劑及疫苗等。如破傷風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⑥中藥也可引起葯疹。單味藥引起葯疹的有葛根、天花粉、板藍根、大青葉、穿心蓮、丹參、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風等;成藥中有六神丸、雲南白藥、牛黃解毒片,銀翹解毒片等。另外,有些復方中藥部分為西藥,使用時更應注意。反應潛伏期
藥物(16張) 發生藥物過敏前常有一定的潛伏期。首次用藥過敏多在4~20天內發生。重複用藥,則常在24小時內發生。尤其是以前未曾服用過的藥物,服用后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出現過敏,則需高度懷疑。 藥物過敏的皮疹形態多種多樣,一般伴隨較為嚴重的瘙癢。除固定性紅斑和蕁麻疹樣藥物過敏外,其他各類藥物過敏均為對稱和全身分佈,皮疹發紅、色澤鮮艷。有時可有粘膜損害。皮疹一般先從面頸部開始,依次波及上肢、軀幹和下肢,或伴有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輕的停葯后皮疹逐漸消退,病情嚴重者有生命危險。 一旦發生過敏反應,如果再次使用這種葯,必然會再次發生反應,而且癥狀會一次比一次重。為了能避免這種現象,在用藥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某種藥物的過敏反應,就要記住這種藥物的名稱,以防再次誤用。對過敏體質者,使用藥物時應格外小心。假如發生過敏反應,重要的措施就是立即停止用藥。中國醫藥行業發展前景
行業情景
2009年,隨著醫藥行業專項整治可能帶來的市場規範化程度提升、新醫改方案帶來市場擴容機會、新上市產品的增加、藥品終端需求活躍以及新一輪投資熱潮等眾多有利因素將保證中國醫藥行業繼續快速增長。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和世界經濟的減速,中國醫藥外貿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2009年有可能是XX新世紀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年。但是由於中國醫藥行業的特點以及新醫改對內需的拉動作用,中國醫藥進出口總額有望繼續保持一定的增長。「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將成為2009年中國醫藥外貿發展的主旋律。藥水
展望未來,中國醫藥行業景氣才剛剛開始,未來提升空間巨大。醫藥產業目前XX新醫改牽引下的新一輪有序發展期。未來新醫改方案將對中國醫藥行業的市場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到2010年,醫改帶來的藥品增量至少在1000億以上,加上行業自然增長部分,預計未來3-5年醫藥行業的年增長率不會低於20%。 丹道之藥物說 丹經子書,所言藥物,即烹煉金丹,皆是先天無形無質之真,非世間有形有質之葯,亦非人身有形有質之物。 真正靈藥是何葯?先天真一之氣也,先天精氣神三寶也。先天真一之氣又名真種子,此氣不落於色象,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真空妙有,統攝精氣神三寶,三寶亦非有形之物,乃無形之真。 所謂藥物者,譬象也。後世學者見丹經藥物之說,誤認為有形有質之物,而遂採取山中草藥,配合服食,妄冀長生,或采五金八石,煆煉丹藥服食,妄想飛升,殊不知有形之葯,僅能治有形之病,而不能治無形之病。若欲治無形之病,非采先天真一之氣,余無他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