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掌握醫藥衛生知識,從事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專業人員的統稱。醫生,古代稱大夫或郎中。現在「大夫」一詞在北方人中也常用。在歐美醫生普遍被稱為「Physician」,只有外科醫生被稱呼為「Surgeon」。自中世紀後人們普遍認為「內科學」=「醫學」=「內科醫生」=「醫生Physician」。而外科醫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髮,只作為醫療補助工作存在,可是隨著時代前進外科醫生和藥劑師都逐漸開始獨自進行治療,他們也變得被看作醫生。外科醫生的法語稱呼為:decin(medusan),德語是:Arzt(arutsuto)。但在英聯邦英國外科醫生,今天還以「密司脫」稱呼。
詞語
基本解釋
[doctor;physician;surgeon;medical man;medicine man] 唐時設置學校令人習醫,凡學醫的人稱為醫生。今則用為業醫治病者通稱詳細解釋
1. 古代從官學中學醫肄業的人。 《唐六典·太醫署》:「醫生四十人,典學二人。」 李林甫 注:「 後周 醫正有醫生三百人, 隋 太醫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元典章·禮部五·醫學》:「各處有司廣設學校,為醫師者,命一神醫華佗刮骨療毒
通曉經書良醫主之,集後進醫生講習《素問》、《難經》、 仲景、 叔和 脈訣之類。」 2. 掌握醫藥知識、以治病為業的人。 宋 范成大 《書事》詩之二:「門外雖無車轍,醫生卜叟猶來。」《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以後, 王氏 的病漸漸重將起來。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蔘、附子,並不見效。」曹禺《雷雨》第二幕:「 周蘩漪 :你跟老爺說,說我沒有病,我自己並沒要請醫生來。」 3. 指醫術。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一章:「大夫原不會醫生,誤被都人喚此名。」名稱
中國自古不同於西方,宋代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于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銜泛濫所致。 坐堂醫是在中藥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藥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醫生(5張) 直至近代,醫生才成為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日本在明治以後稱呼為:醫師先生、醫生、老師 美國傳統性地醫生被稱Physician。同時,以不同專業領域被分招呼為:內科醫生(Physician)和外科醫生(Surgeon),doctor;簡史
因為古代認為得病是由於惡魔和神等的詛咒,所以醫生職業在世界各地同宗教有很大關係。在西方的「醫」是象徵希臘神話里Asklepios(Asklepios手拿拐杖的形象是WHO世界衛生組織標誌)。希臘古代時候以不同階級診斷治療,奴隸醫生為奴隸工作(奴隸與後世黑人奴隸概念不同),自由市民找自由市民的醫生看病)。醫生的地位不高貴(這個是由於羅馬統治階級少於奴隸階級,還有就是大部分醫生是由於戰爭被俘虜)。 醫生的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因為是關乎人命的重要職業,作為專門技術職務給予特別的地位。但當時中國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醫生的社會地位同陶土木匠等相當,認為是下賤的工作。朝鮮醫生社會地位往往低於高級妓女的地位。印度的醫生作為統治階級存在,只看護高貴血統的人。在日本醫生稱為藥師並和宗教聯繫密切,在江戶時代社會地位在士農工商工上,依附於武士階級存在。 日本明治維新后醫生的制度變更完善,中醫同西醫合併存在。中國;韓國和朝鮮的中醫與西醫,依然各自獨立存在,但中醫逐漸減少有失傳跡象。制度
美國 美國全州沒有通用執照,全部醫療執照制度各州獨自製訂。 醫生執照是終身資格,不過,在有新醫療技術時候需要更新考核。 英國 英國醫生需要各診療科專業醫生資格。又區分有「家庭醫生(普通醫療)」和「醫院醫生(專業醫療)」資格,二者作為各自獨立。英國的醫生執照在紐西蘭等的英聯邦加盟國和殖民地可使用。英國醫療執照又有全球執照之稱,在各個發達國家都普遍承認(中國並在不承認名單中)這是由於英聯邦等都屬於島嶼,醫療教育程度普遍高於各國。新加坡和汶萊等國醫生多在英國學習。 香港在回歸后醫療執照制度依照中國大陸制度原執照歸還英國,但依然可以在英聯邦加使用(只限英發執照)。 德國 德國醫生有國家考試4等級制度存在。 以醫學系在校第2年Physikum(教育考試)被稱呼為(教育科目)的自然科學系國家資格的統一考試。 合格后在1年後的Das erste Staatsexamen(第一次國家考試)(基礎醫學)和被招呼的考試。 合格后對約2年後Das zweite Staatsexamen(第二次國家考試)(臨床醫學)和被招呼的考試。合格後有1年的醫院臨床義務。1年學習后是最後Das dritte Staatsexamen(第三次國家考試)的考試,合格后頒發實習醫生(AIP:Arzt im Praktikum)執照。 實習醫生(AIP)執照頒發后必須有1年半的臨床進修,進修結束后頒發醫生執照。(醫生執照需同合格的畢業論文方才被承認)退休后可保留執照,享受醫生養老年金制度社會保障。 被認為是最嚴謹的執照,每年有大量人員無法正常畢業。 | |
急診醫生
急診醫生現在特指的是急診專科醫生,我國急診醫師專業學會由世界急診醫學會和中華急診醫學會管理,一般在急診醫學科(室)或急診醫學中心以及急診病房包括重症監護病房(ICU)從事急診、急救和危重病監護治療工作。急診醫學是伴隨現代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 急診醫生被譽為人類生命健康的守護神。濃縮了大量的醫學現代高科技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醫學界同行和專家們承認是一門新的獨立專門學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會上更為廣泛和充分的理解。它之所以成為專科是醫學發展和社會需要這兩個重要因素促成的。 現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綜合醫院和某些專科醫院都設置了急診科或急診室,並配備醫師、護士等醫務人員。急診醫學科(室)或急診醫學中心是醫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診病人入院治療的必經之路。90年代的急診科突出了科室的特色和融入了重症監護的優勢,因而在現代急救醫療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21世紀現代急診醫學科已發展為集急診、急救與重症監護三位一體的大型的急救醫療技術中心和急診醫學科學研究中心,可以對急、危、重病人實行一站式無中轉急救醫療服務,因此急診醫學被喻為現代醫學的標誌,急診醫生被譽為人類生命健康的守護神。據1986年《中國衛生年鑒》(英文版)中報道,全國已有11497家縣級以上的醫院設置了配備合格醫護人員的急診科或急診室。器械設備得到更新,向專業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不過目前不少醫院成立急診科只是重點解決行政管理問題。但發展急診醫學重要的是專業人員的培訓,建立完善的急診醫療體系和提高急診醫學水平,如何去實現,需要從事這個專業的人員去構思、實踐和總結。目前並無現成的模式,要靠自己去探索、設計和建設。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可以借鑒和參考,主要需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創建適合我國社會的急診專業。 像醫學領域中所有專業學科一樣,臨床的經驗和教訓需要專業人員來分析和總結。這是發展和提高每一學科的必要條件之一。急診醫學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成立伊始,急診專業醫師非常缺乏。但是它的發展是很快的。因為它屬於醫學科學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急診醫學必然也會迅速發展的。此外它是一門解決急XX和危重病的學科,並且要研究如何更迅速、更有效、更有組織地搶救急危病例,和處理「災難醫學」所遇到的問題,社會需要它,人民需要它。 以診治一例急診病人來看,如忽視或不夠重視發病之初的處理,並及時安全地把他送到醫院急診室,而在急診室也未予恰當處理,等他的病情發展到危重階段,才開始投入大量人力和採用各種先進器械來救治,即使挽救了他的生命,這並不能認為是現代急診醫學的主要目的。應該從病人發病之初或受傷之際就能給予恰如其分的診治,並將他安全轉送到醫院,立即接受急診室醫師有效的初步診斷的治療,然後根據病情,安排他們的轉歸。多數接受治療后可以回家繼續服藥、休息治療、少數危重病患者,就可以經適當處理或手術,然後轉到強化監護醫療病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冠心病監護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或專科病房。這是目前比較合理的救治急XX、傷人員的組織系統,也就是當今國際上很多國家在努力組建的新穎的急診醫療系統,稱為「急診醫療體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城市已組建成功一個完善的EMSS,但是為時不會太遠的。很多城市已經在向這種方向努力著。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是經過全科醫學專業培訓,臨床技能全面、醫德高尚的高素質基層醫療保健人才,富有獨立工作能力,對個人、家庭及社區提供便捷、廉價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優質服務。開展全科醫療服務,如果沒有具有活力的全科醫生做堅實的基礎,工作將缺乏生氣和動力,那種以單純的專科醫療的服務體系,勢必造成醫療秩序的混亂,也沒有任何國家的經濟能夠負擔得起。 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對全科醫生的定義是:在家庭、診所或醫院里向個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級、連續性醫療服務的醫生。全科醫生由於長期在基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了解人們的心態、人際交往、疾病的來龍去脈,是初級醫療保健的專家。全科醫生面對的不僅僅是有疾患的人,並且包括廣大的健康人群,他們可利用社區的一切資源,如政府、民政、慈善以及企業團體、居委會等,解決患者的具體困難。根據疾病的需要可將其妥善的轉入專科或大醫院診治,全面協調醫-患之間的關係,為患者負起全程的責任。 (一)全科/家庭醫生應具備以下特點 1、綜合性的知識:全科醫生掌握全面的基礎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除此外還了解社會學、心理學、政治、法律、社會經濟學甚至宗教知識,以便解決各種問題及各種個體的身心疾患和群體的健康衛生問題。 2、高尚的素質:全科醫生肩負生命周期健康照顧的重擔,對每一位人都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對每一問題需始終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常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必須具備有冷靜的頭腦、良好的思想境界,甚至具有政治家的智慧,洞察眼前所經歷的一切事物,調節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相對的思想平靜、生活安逸、工作舒暢、精神愉快。因此,他們除具有好的醫學才能外,還必需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養,全科醫生一生需不斷進取。 3、豐富的生活經驗:全科醫生面臨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織的問題,是醫學知識與社會常識、人文科學邊緣的接合,他們生活在社區,距居民最近,不是在高牆內的醫院,而是不時的介入個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們的生活情境,了解各人的心愿和家庭狀況,從實踐中獲得和總結豐富的生活經驗。正是由於這些,豐富了他們的頭腦,使其對問題有深刻的認識,並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4、卓越的管理才能:全科醫生以病人為中心,維護患者的利益,站在較高的層次觀察和管理社區內個人和家庭的問題,並且對整個社區衛生狀態進行監測,隨時提出干預措施,與有關部門(政府、企業、慈善等部門)進行協商共管。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診聽,更是要進行細緻的業務、人事、經濟管理,因此在其工作中施展了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有這種才能,方能當好一個全科醫生。由於全科醫生對醫療和醫療費用的卓越管理,而獲得了醫療保健「守門人」的專業稱號。 5、執著的科學精神:隨著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人民醫療保健需求的不斷提高,全科醫生為滿足社區和個人的需要,必須對各門學科不斷的學習和究研,只有具有謙虛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不斷進展和變化的科學和社會知識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處理好社區和人群的健康問題,也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全科醫生。 (二)全科/家庭醫生的業務範疇 1、門診形式處理常見病、多發病及一般急症; 2、對危重急症進行院前處理; 3、心理咨詢、對個人及家庭問題的處理; 4、傳染病的管理及處理; 5、建立家庭病床,上門處理家庭病人; 6、家訪或為老人提供方便服務; 7、婦幼保健、老年人保健; 8、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 9、社區大衛生管理,包括疾病監測(地方病、職業病、傳染病、多發病)、多發病危險因素調查、飲食衛生、公害等管理; 10、協調病人轉診、會診、咨詢專家以及醫療救濟和支持; 11、社區人群周期性健康檢查; 12、對本部門管理; 13、個人學習、進修學術交流、會議等。 由此可見全科醫生是受過全科訓練的具有初級保健特長的醫生,參見1。一位全科醫生大約可管理1000--3000人左右,他與專科醫生協作完成醫療保健的I、II、III級防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認為,醫療系統全科與專科醫生的比率為1:1較為合適,而某些國家則認為全科醫生多一些。 | 全科醫生 | 專科醫生 |
---|---|---|
醫療範圍 | 1-2級預防為主 | 2-3級預防為主 |
疾病分類 | 常見多發病、早期未分化疾病 | 疑難重症 |
醫療模式 |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 生物醫學模式 |
人群對象 | 普通人群 | 按性別、年齡、病種人群 |
接診地點 | 診所或其它地方 | 醫院 |
醫學觀點 | 注重人 | 注重疾病 |
提供服務 | 所有疾病及健康問題 | 專科疾病 |
所需設置 | 簡單醫療儀器 | 全套醫療儀器 |
診斷手段 | 臨床技能為主 | 儀器依賴性診斷手段為主 |
責任 | 全程負責 | 僅對就醫時局限性疾病負責 |
醫患地位 | 平等合作式 | 權威指導式 |
醫患關係 | 密切、朋友關係、協約式 | 鬆散、無協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