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大豆(學名:Glycine max),中國古稱菽,是一種其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的豆科植物。大豆呈橢圓形、球形,顏色有黃色、淡綠色、黑色等,故又有黃豆、青豆、黑豆之稱。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製品、榨取豆油、 釀造url醬油和提取蛋白質。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於禽畜飼料。在中國,日本和朝鮮,不同軟XX豆腐已經吃了幾千年了。歐美現代也開始吃豆腐,但是一般用來代替奶製品。
基本信息
簡介
學名/拉丁名:Glycine max大豆
英文名:Soybean(美國) ,soya bean (英國) 別名:菽,毛豆,黃豆、青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烏豆、泥豆、馬料豆、秣食豆 界:植物界Plantae 門:種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亞門:被種子植物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豆目Fabales 科:蝶形花科Papilionoideae 屬:大豆屬Glycine 種:大豆Glycine max 大豆大豆
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種子也稱為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類。 大豆起源於中國,中國學者大多認為原產地是雲貴高原一帶。也有很多植物學家認為是由原產中國的烏蘇里大豆衍生而來。現種植的栽培大豆是從野生大豆通過長期定向選擇、改良馴化而成的。 大豆在中國栽培並用作食物及藥物已有5000年歷史,于1804年引入美國;20世紀中葉,在美國南部及中西部成為重要作物。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營養而又易於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質最豐富最廉價的來源。在今天世界上許多地方是人和動物的主要食物。形態特性
大豆大豆花
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從幾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帶紫色。種子為黃、綠、褐、黑或雙色,每個莢果內含1至4粒種子。大豆在各類土壤中均可栽培,但在溫暖、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長旺盛。晚霜過後播種,9、10月成熟。一般要等大豆落葉后種子含水量降至13%以下時進行收割,以便貯藏。 大豆的根有主、側根之分,可入土1.5米深,呈鍾罩狀根系。在地表至20厘米左右的土中根部生有根瘤,根瘤菌可供大豆需氮量的1/3~1/2。主莖高60~100厘米,15~24個節,豆莢著生於節上,多節大豆常高產。無限結莢習性適應肥水較差的條件種植。有限結莢習性適於肥水較好地區種植。亞有限結莢習性的則介乎于二者之間。大豆葉為三出複葉。花蝶形。莢果呈黃、黑、褐色,彎鐮形或直葫蘆形。大豆為短日照作物,品種間對短日照的敏感性差別大。需充足陽光,要求氮、磷、鉀養分較多。大豆種子吸水量達到5%時才能萌芽,播種時土壤水分必須充分,田間持水量不能低於60%。 大豆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pH6.2~6.8的土壤。宜適期早播,條播為主。需肥較多,需氮量比同產量水平的禾穀類多4~5倍。結莢期注意適時灌溉和排澇。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有些地區仍採用純系育種法。回交法對提高品種的抗病性效果良好。中國大豆育種以品種間雜交為主要方法。採用系譜法選育後代。歷史起源
大豆起源於中國,從中國大量的古代文獻可以證明。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前93年)編的《史記》中,頭一篇《五帝本紀》中寫道:「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鞠五種,撫萬民,慶四方。」鄭玄曰:「五種,黍稷菽麥稻也。」司馬遷在《史記*卷二十七》中寫道:「鋪至下鋪,為菽」,由此可見軒轅黃帝時已種菽。」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中談到商代(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時指出:「主要的農作物,如黍、稷、粟、麥(大麥)、來(小麥)、秕、稻、菽(大豆)等都見於《卜辭》。」卜慕華指出:「以中國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時代有了甲骨文,當然記載得非常有限。在農作物方面,辨別出有黍、稷、豆、麥、稻、桑等,是當時人民主要依以為生的作物。」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於槐。出於沮石之峪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說到大豆;一般都指其種子而言。根據大豆的種皮顏色和粒形分為五類: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大豆(種皮為褐色、棕色、赤色等單一顏色的大豆)、飼料豆(一般籽粒較小,呈扁長橢圓形,兩片子葉上有凹陷圓點,種皮略有光澤或無光澤)。黑色的叫做烏豆,可以入葯,也可以充饑,還可以做成豆豉;黃色的可以做成豆腐,也可以榨油或做成豆瓣醬;其他顏色的都可以炒熟食用。 中國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種植史。現在全國普遍種植,在東北、華北、陝、川及長江下游地區均有出產,以長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較多,以東北大豆質量最優。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播出去的。由於它的營養價值很高,被稱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是數百種天然食物中最受營養學家推崇的食用。常見病害及防治
大豆病害較多:① 真菌病。有為害暗葉部的斑枯病、灰斑病、霜霉病和鏽病等,其中霜霉病大豆
遍及各地;為害根、莖的有疫腐病、菌核病和炭疽病。疫腐病以抗病育種;其他靠輪作法防治。為害子粒的有紫斑病和黑點病,藥劑拌種防治。②細菌病有斑點病和斑疹病,有的可用抗病育種防治。③病毒病。種類多,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淮平原以花葉病毒流行廣、為害重。採用無病毒種子、消滅媒介昆蟲及抗病育種防治。④大豆孢囊線蟲病、根結線蟲病。採用合理輪作和抗病育種防治。主要蟲害有食心蟲、草地螟、豆莢螟、豆稈蠅、豆稈黑潛蠅、紅蜘蛛和蚜蟲等,以藥劑防治為主。菟絲子在黃淮平原為害甚烈,採用清選種子、生物防治和輪作防治。1、大豆鏽病
已發現的病害有30余種,其中真菌XX害最多,病毒類主要是大豆花葉病毒,線蟲病主大豆鏽病
要為孢囊線蟲和根結線蟲。大豆鏽病、炭疽病、細菌性斑疹病等,在南方發生較重。北方春大豆區霜霉病、灰斑病、細菌性斑點病、孢囊線蟲病發生普遍。大豆病毒病在各大豆栽培區都有發生。 為害大豆粒莢為主的有:紫斑病Cercospora kikuchii、輪紋病Ascochyta glycines、赤霉病Fusarium avenacearum(Fusarium roseum、Fusarium semitectum)、莢枯病Macrophoma mame、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ycines、黑痘病Sphaceloma glycines。 葉部病害主要有: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hurica、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褐紋病Septoria glycines、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 var.phaseoli Alternaria fasciculata Alernaria tenuissima、鏽病Phakopsora pachyrhizi、白粉病Erysiphe polygoni、細菌性斑點病Pseudomonas glycinea、細菌性斑疹病Xanthomonas phaseoli var. sojense、大豆花葉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等。 莖稈部病害有: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點病Phomopsis sojac(Diaporthe phaseolorum)、紋枯病Pellicularia sasakii。 根部病害有: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猝倒病Pythium debaryanum、枯萎病Fusarium bulbigenum (F.oxysporum)。2、紫斑病
紫斑病
還有孢囊線蟲Heterodera glycines主要發生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等省(自治區)。根疫病Phytophthora magasperma var.sojae是美國的主要病害,中國尚未發現。是檢疫對象。 大豆病害的防治以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藥劑防治:在30余種大豆病害中,由種子帶菌為初次侵染源的占60%左右,藥劑拌種能減少病害的侵染源,而且對苗期病害也有防治效果。如福美雙0.3%拌種,可防治大豆霜霉病和灰斑病。葉部病害如霜霉病、灰斑病,根部病害如孢囊線蟲病等,均可用藥劑進行有效防治;農業措施防治,採取合理輪作,如防治大豆孢囊線蟲病,實行大豆與禾穀類作物或非寄生作物3-5年輪作,減少蟲源。種前通過選種;建立無病種子田,對防治霜霉病、紫斑病、灰斑病,大豆花葉病毒效果較好。中耕除草,排除田間積水,能減輕大豆觖病和根部病害的發生。增施有機肥,適時灌水,可減輕孢囊線蟲病的為害。清除田間雜草,亦可減少大豆花葉病毒等病害。3、大豆病蟲防治措施
大豆的病蟲害對大豆的正常生長危害很大,嚴重時減產損失達30%以上。大豆的病害有:大豆根腐病、線蟲病、灰斑病、褐紋病、霜霉病等,蟲害有潛根蠅、大豆蚜蟲、食心蟲等,仿治辦法:①事前預防,選無病優良品種,整地時進行土壤滅菌殺蟲處理;②在發病前噴施滅菌防蟲藥劑+新高脂膜800倍液可有效預防病蟲害發生;③在病蟲害發生期,要按植保要求噴施針對性藥劑+新高脂膜800倍液進行滅殺。地理分佈
根據中國大豆氣候區劃,除了熱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緯度地區和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又無灌溉條件的地區以外;一般均有大豆種植。中國大豆的集中產區在東北平原、黃淮平原、長江三角洲和江漢平原。根據大豆品種特性和耕作制度的不同,中國大豆生產分為五個主要產區: 一、東北三省為主的春大豆區 二、黃淮流域的夏大豆區 三、長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區 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區 五、兩廣、雲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區 其中,東北春播大豆和黃淮海夏播大豆是中國大豆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兩個地區產區名稱 | 地理位置 | 生長季 | 生長季≥0℃積溫 | 栽培制度 |
東北春播大豆區 |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 | 140天左右 | 2700~2850℃ | 一年一熟,春播秋收 |
黃淮海夏播大豆區 | 天津、北京、石家莊一線以南,山東、河南大部分地區,江蘇、安徽的北部,山西西南部、陝西的關中和甘肅南部 | 90~100天 | 2600~2800℃ | 一年兩熟 |
栽培要點
春大豆栽培要點
1.品種選擇。按當地生態類型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選擇熟期適宜、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已通過審(認)定的品種,如湘春豆21號、湘春豆22號、湘春豆23號等。做到每隔3年換種1次。 2.種子處理。酸性土壤種植大豆,採用鉬酸銨拌種,每公斤大豆種子用鉬酸銨1克~1.5克,配製1%~1.5%的鉬酸銨溶液噴在種子表面拌勻,陰乾后播種。 3.翻耕整地。稻田種植春大豆,在冬前翻耕,翻耕后按寬2米~3米分廂,開好廂溝、腰溝、圍溝,春季搶晴天精細整地。要求土壤細碎,無暗垡,廂面平整。冬季空閑的旱土,在冬前翻耕,冬季種蔬菜的旱地,在收完蔬菜之後搶晴天翻耕,翻耕后按寬2米~3米分廂開溝,精細整地。 4.施肥。底肥每667平方米地施農家有機肥400公斤、鈣鎂磷肥36公斤,瘠薄土壤還需施尿素100公斤。農家有機肥在整地前施入,通過翻地和耕地將肥料翻入耕作層中,化肥在整地時施用,並使之與土壤融合。間作套種或因農事季節安排的關係,不便給大豆施用底肥時,也可以有計劃地把底肥施在大豆的前作上。種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農家有機肥150公斤、尿素4.6公斤、氯化鉀10公斤。土壤肥力較高或者已施入大量優質農家肥的地,可不施氮素化肥。施用方法是將肥料施入播種XX,施入深度為8厘米~10厘米,肥料與種子要被土壤隔開,這樣既可防止燒種、燒苗,又能為大豆苗期提供充足的養分,促進早發。或將肥料與土雜肥堆制後作蓋籽肥。中下肥力水平的土壤,苗期追肥結合第一次中耕除草時進行,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公斤,或氮、磷、鉀複合肥10公斤,或施人糞 250公斤,也可在雨前或雨後將氮素化肥撒施在距大豆植株四五厘米遠的行穴間,但切忌肥料直接接觸大豆植株,以防燒苗。生長較弱的大豆,開花前或始花期追肥效果較好。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75公斤,氮素化肥應搶在雨前或雨後追施,但應注意防止肥料與植株直接接觸。 5.播種。在5厘米土層日平均溫度達到10℃~12℃時開始播種,中低海拔地區3月底至4月初為適宜播種期。穴播,行距27厘米~33厘米,穴距17厘米~20厘米,每穴播三四粒種子,淺播薄蓋(蓋三四厘米厚)。栽植密度應根據品種特性及水肥條件而定,早熟品種每667平方米栽3萬株~4萬株、中熟品種栽 2.5萬株~3.5萬株、遲熟品種栽2萬株左右。 6.田間管理①移苗補缺。一般缺苗情況的地塊,可就地移苗補栽。移栽時埋土要嚴密,如土壤濕度小,還要澆水,以保證成活率。為了使移苗補栽的幼苗能迅速生長,在移栽成活后應適當追施苗肥,促進苗齊、苗壯。缺苗嚴重的則要直接補種。②間苗、定苗。在2片單葉平展時間苗,第1片複葉全展期定苗。間苗時應淘汰弱株、病株及混雜株,保留健壯株。③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一般在第1片複葉出現、子葉未落時進行,第2次中耕在苗高20厘米左右、搭葉未封行的時候進行。頭次中耕宜淺,第2次稍深,結合追肥培土。④灌溉。在鼓粒期如遇高溫乾旱王氣,有灌溉條件的應適時灌水。以溝灌濕潤為宜,防止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結。 7.病蟲防治①花葉病。選用抗病品種,生產無病毒種子,早期防治蚜蟲。②霜霉病。發病初期及風雨過後噴葯保護,每667平方米用瑞毒霉500倍液75公斤噴2次,間隔15天噴1次。③細菌性斑點病。發病初期或在風雨過後及時噴施1∶1∶200波爾多液,控制病害蔓延。④小地老虎。大豆出苗后,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保苗,每隔7天噴1次,連續噴二三次。⑤蚜蟲。在發生初期用20%好安威3000倍液~5000倍液噴霧,每667平方米噴藥液75公斤。⑥豆莢螟。用90%晶體敵百蟲700倍液~1000倍液防治,每667平方米用藥液75公斤。夏播技術
播前灌溉 對於墒情不好的地塊,有灌溉條件的,可在播前灌水1次,以利播后種子發芽。結合灌水進行大田封閉除草。 精選種子 選擇具有良好播種品質、高產、穩產的種子。在播種前進行人工粒選,將病粒、蟲蛀粒、小粒、秕粒和破瓣粒揀出。 種子處理 為防治蠐螬、地老虎、根腐病等苗期病蟲害,可用新高脂膜拌種。 播期 夏播大豆由於生長季節較短,適期早播很重要。適時播種,保苗率高,出苗整齊、健壯,生育發育好,莖稈粗壯。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在當地、當時的具體條件下,正確處理好個體和群體的關係,使群體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個體也得到充分發育;使單位面積上的光能和地力得到充分利用;在同樣的栽培條件下,能獲得最好的經濟效益。營養與功效
營養價值
營養成份:蛋白質、異黃酮、低聚糖、皂苷、磷脂、核酸等。 大豆富含植物蛋白,可以增強體質和機體的抗病能力,還有降血壓和減肥的功效,並能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熱量,可以治療便秘,極適宜老年人食用。 1.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有大豆皂甙,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 2. 防止血管硬化:黃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大豆中的卵磷脂還具有防止肝臟內積存過多脂肪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 3. 通導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纖維,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膽固醇含量; 4. 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種抑制胰酶的物質,對糖尿病有治療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同時,可抑制體重增加; 5. 大豆異黃酮是一種結構與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能夠減輕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癥狀、延遲女性細胞衰老、使皮膚保持彈性、養顏、減少骨丟失,促進骨生成、降血脂等。 6.雖然大豆的營養豐富,但嬰兒不能只喝豆漿;因為它蛋氨酸含量低,並且能量不足。 大豆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鈣及B族維生素是我國居民膳食中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大豆蛋白質含量約為35%—40%,除蛋氨酸外,其餘必需氨基酸的組成和比例與動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穀類蛋白質缺乏的賴氨酸,是與穀類蛋白質互補的天然理想食品。大豆中脂肪含量約為15%—2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占85%,亞油酸高達50%,且消化率高,還含有較多磷脂。大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25%—30%,有一半是膳食纖維,其中棉籽糖和水蘇糖在腸道細菌作用下發酵產生氣體,可引起腹脹。大豆中含有豐富的磷、鐵、鈣,每100g大豆中分別含有磷571mg、鐵11mg、和鈣367mg,明顯多於穀類。由於大豆中植酸含量較高,可能會影響鐵和鋅等礦物元素的生物利用。大豆中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煙酸等B族維生素含量也比穀類多數倍,並含有一定數量的胡蘿蔔素和豐富的維生素E。 大豆的種子含17%的油和63%的粗粉,其中50%是蛋白質。因為大豆不含澱粉;所以適大豆
于糖尿病患者食用。在東亞,大豆廣泛用於製做豆漿、豆腐;亦可烘烤用作小吃。大豆芽可用於沙拉,可作蔬菜。將大豆和麥粒壓碎,加入黴菌,加鹽水發酵,經6個月至1年以上,製成的褐色液體稱為醬油,在東方的烹調中普遍應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成為世界大豆生產大國,巴西和中國次之。現代工藝技術使大豆的用途更加多樣化。豆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黃油、人造乳酪,還可製成油漆、粘合劑、化肥、上漿劑、油氈、殺蟲劑、滅火劑的成分。豆粉則是代替肉類的高蛋白食物,可製成多種食品,包括嬰兒食品。大豆含有的植物型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人體內雌激素的產生,而雌激素過高乃是引髮乳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驗證明,常吃豆粉的一組老鼠患乳腺癌比例較未吃者低70%。此外,大白菜含一種叫作吲哚-3-甲醇的化合物,能使體內一種重要的酶數量增加,幫助分解過多的雌激素而阻止乳癌發生。 因為大豆用途多樣,營養價值高,栽培廣泛,便於出口,所以在緩和世界性飢餓問題上起了重要作用。 大豆,是豆類中營養價值最高的品種,在百種天然的食品中,它名列榜首,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及優質蛋白質。大豆經加工可製作出很多種豆製品,是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心血管病人的有益食品。大豆富含蛋白質,且所含氨基酸較全,尤其富含賴氨酸,正好補充了穀類賴氨酸的不足的缺陷,所以應以谷豆混食,使蛋白質互補。功效
大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腸經,能殺烏頭、附子毒; 具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清熱解毒、益氣的功效; 主治疳積瀉痢、腹脹羸瘦、妊娠中毒、瘡癰腫毒、外傷出血等。黃豆還能抗菌消炎,對咽炎、結膜炎、口腔炎、菌痢、腸炎有效。 大豆具有健脾益氣寬中、潤燥消水等作用,可用於脾氣虛弱、消化不良、疳積瀉痢、腹脹贏瘦、妊娠中毒、瘡癰腫毒、外傷出血等症。 大豆中含的鈣、磷對預防小兒佝僂病、老年人易患的骨質疏鬆症及神經衰弱和體虛者很相宜。 大豆中所含的鐵,不僅量多,且容易被人體吸收,對生長發育的小孩子及缺鐵性貧血病人很有益處。 大豆中所富含的高密度脂肪,有助於去掉人體同多餘的膽固醇,因此,經常食用可預防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大豆中所含的染料木因(異黃酮)能抑制一種刺激腫瘤生長的酶,阻止腫瘤的生長,防治癌症,尤其是乳腺癌、攝護腺癌、結腸癌。 大豆中所含的植物雌激素,可以調節更年期婦女體內的激素水平,防止骨骼中鈣的流失,可以緩解更年期綜合征,骨質疏鬆症。 大豆對男性的明顯益處是可以幫助克服攝護腺疾病。 此外,大豆針對以下癥狀都有很好的功效: 1.絕經期綜合征 絕經期婦女的熱潮紅和XX炎都起因於卵巢功能衰退,因此利用大豆植物雌激素進行激素替代治療,補充體內植物雌激素,可促進XX細胞增生。大豆異黃酮是治療更年期綜合症的主要成分。 2.心血管疾病 進食大豆蛋白質每天40克,含有中等和高水平的異黃酮,6個月后,可降低絕經期婦女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另一研究給膽固醇水平高的人平均每天進食47克大豆蛋白質,可使總膽固醇水平降低9%,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13%,這種效果可能與大豆植物雌激素有關。 3.骨質疏鬆 婦女如果在臨床絕經期前幾年採用激素替代治療可防止骨丟失,至少達75歲。動物實驗已證實大豆蛋白質可增加骨形成。對人體受試者的報道,也證實了大豆蛋白質在短期內能增加骨密度。 4.癌症 大豆異黃酮對乳腺癌、攝護腺癌及其他一些癌症的發生、發展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通過比較研究說明,居民攝入豆製品及異黃酮的水平愈高,這些癌症發病率就愈低。大豆對絕經前婦女乳腺癌的發生有顯著預防作用。食療配方
黃豆湯 用黃豆和干香菜、蔥白、白蘿蔔一起煮湯,加入適量調味品,煮至黃豆熟爛即可。此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可以治療感冒等症。 黃豆芽 黃豆洗凈後用水浸泡,注意每天換水,20天後就會生出黃豆芽。黃豆芽炒、拌、煮皆可食用,經常吃黃豆芽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健腦、抗癌的作用。還是很好的減肥、美容食品。 豆漿 黃豆磨漿食用對胃炎、肝炎、高血脂等皆有療效。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大豆是更年期婦女、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腦力工作者和減肥的朋友也很適合; 2. 大豆在消化吸收過程中會產生過多的氣體造成脹肚,故消化功能不良、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應盡量少食; 3. 患有嚴重肝病、腎病、痛風、消化性潰瘍、低碘者應禁食;患瘡痘期間不宜吃黃豆及其製品。 4. 大豆中的優質蛋白質,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注意事項
1. 用大豆製作的食品種類繁多,可用來製作主食、糕點、小吃等。將大豆磨成粉,與米粉摻和后可製作糰子及糕餅等,也可作為加工各種豆製品的原料,如豆漿、豆腐皮、腐竹、豆腐、豆乾、百葉、豆芽等,既可供食用,又可以榨油; 2. 生大豆含有不利健康的抗胰蛋白酶和凝血酶,所以大豆不宜生食,夾生黃豆也不宜吃,不宜干炒食用; 3. 黃豆通常有一種豆腥味,很多人不喜歡。如在炒黃豆時,滴幾滴黃酒,再放入少許鹽,這樣豆腥味會少得多,或者,在炒黃豆之前用涼鹽水洗一下,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 4. 食用時宜高溫煮爛,不宜食用過多,以礙消化而致腹脹。拯救中國大豆
簡介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主產地東北是世界上最適宜種大豆的地區之一,被稱為大豆種植的大豆
黃金地帶,正因為如此,大豆也一直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農產品。1995年以前中國是大豆主要出口國,但現在中國大豆正在面臨著從未有過的一場危機:一些跨國公司帶著「洋大豆」大舉XX,已基本控制了中國大豆加工業,從而導致了中國在1996年以後成了大豆凈進口國,到2005年大豆進口已達2659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約占全球貿易量的三分之一。 這些跨國糧商在中國大豆加工業或獨資或參股經營,參股但不控股,如美國的ADM公司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30%的股份,卻取得了其70%的原料採購權。這說明跨國糧商並不想利用中國大豆加工企業來賺錢,更不想冒大豆加工業的風險,只是想通過參股來獲得進口大豆的話語權,把中國大豆加工業作為變現國際貿易利潤的一個環節。 當中國大豆產業衰退並完全依賴進口大豆時,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絕不會這麼便宜,甚至跨國公司將會限制對中國出售大豆。大豆加工企業的主產品豆粕是飼料蛋白的主要來源,如果大豆原料受控,勢必帶動下游養殖業成本上漲,進而影響城鄉農副產品價格,這樣下去,不僅損害中國民眾的生活和大豆產業的發展,還將危及國家的糧食安全。中國是世界第4大大豆主產國,而黑龍江省是中國大豆主產區,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2%左右,居全國之首。由於地處高寒,黑龍江省黑河、綏化北部及建三江部分地區,約有3000多萬畝的耕地只能以種豆為主,這裡的農民要賴「豆」生存。但在2005年以後,大部分賴「豆」生存的豆農卻賣不出大豆了,生活陷入困境。綏化市的種豆大戶孫江200多袋大豆都存放在庫房裡,「收購價太低,賣了就賠錢了,」他一臉愁容地說。 賣豆就賠錢的孫江並不是豆農中的特例,黑龍江北安農懇分局副局長陶喜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雖然是大豆主產區,但受進口大豆衝擊,加之大豆效益差,現在農民『賣豆難』已出現,豆賤使農民苦不堪言,大豆種植面積已明顯萎縮。從北安農懇15個農場的情況看,跌破種植成本的收購價格使不少的種豆大戶都已經離開了農場,或已經改種其他經濟作物了。 北安農懇分局下屬的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是目前國內獨資規模最大、加工國產大豆最多的企業,但企業加工黑龍江產區大豆要比加工進口大豆每噸增加170元左右的成本,九三油脂公司每年加工200萬噸黑龍江大豆,要比用進口大豆增加成本3.4億元。現在誰加工國產大豆越多,誰就虧損越多。目前東北大豆加工企業幾乎全部停產或破產。 陶喜軍說,為了企業生存,我們在大連和天津建了加工進口大豆的分廠,以彌補在黑龍江大豆產區5個分廠的巨額虧損,但現已難以為繼。目前ADM、嘉吉、邦基、路易達孚等跨國公司紛紛向北安農懇分局九三油脂公司提出合作意向,但條件是必須把產區的分廠分離出去。如果我們與之合作,中國大豆市場90%以上都將受制於人。這樣發展下去,中國大豆種植業也將面臨致命打擊。 從被稱為大豆種植黃金地帶的原產國,到現在「危在旦夕」的大豆產業形勢,中國的大豆產業的出路在哪裡?它對國民經濟又有多重要?中國大豆的困境
一方面大豆種植面積不斷萎縮,種植大豆的農戶面對跌破種植成本的收購價格愁容滿面;一方面進口大豆的數量不斷攀升,該國大豆加工企業面對使用質優價廉進口大豆的跨國公司無力招架幾乎全部停產或破產。 這是一個怎樣的局面?是因為國內大豆出現短缺嗎?是,中國年產大豆1500萬噸左右,需求在5463萬噸左右,需要進口是不爭的事實,但2006年上半年國產大豆銷售困難,而進口總量同比卻增加15%,達到1400萬噸。 XX中國市場最快的是美國的ADM、新加坡的Wilmar,還有嘉吉、邦基、來寶等大公司。如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邦基收購了山東日照油脂廠、菏澤油脂廠等企業;嘉吉收購了華農集團東莞油脂廠、廣東陽江豐緣集團等企業,還在南通新建了年處理30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來寶收購了廣西欽州大洋油脂廠;新加坡豐益集團分別在山海關和青島新建了年加工150萬噸和12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 中國企業在2002-2004年連續三次遭遇國際糧商和投資基金的瘋狂打壓。2003-2004年初,美農業部稱該年度大豆收成不好,此時正值美國對中國紡織品限制,為緩和中美經貿關係,中國向美國派出農產品採購團採購了150萬噸大豆,當時美國大豆期貨價已達4300元人民幣/噸。中國代表團竟在這一價位簽下訂單,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處理。在中國走後的一個月,大豆價格跌至3100元/噸,中國企業被送上絕路。 事後證實:當年美國大豆產量創歷史紀錄。這顯然是國際糧商和基金聯手做「局」。據調查這次採購使中方多花15億美元冤枉錢,此後一年,參與採購的中國企業全面虧損達80億元以上,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業停產倒閉,國產大豆收購價大幅度下滑。 在這次大豆危機中,山東依靠進口大豆的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大連華農、三河匯福等一批國內大型油脂企業也元氣大傷。跨國糧商則借機兼併企業,淘汰大量競爭對手,從此,進口大豆稱霸中國大豆市場。 據了解,中國大豆主要是非轉基因大豆,而進口大豆以轉基因大豆為主。 中國大豆的栽培歷史已有5000多年,素有「大豆故鄉」之稱。為何進口轉基因大豆進來之後卻能夠在中國大行其道呢?根本原因就是,出油率比國產大豆高5%左右,能帶來更多經濟效益,美國等大豆主產國,對豆農有可觀的農業補貼,這讓豆農在出賣大豆時有廉價出售的「本錢」,提高了價格競爭力;最後,進口轉基因大豆運輸成本低,到貨時間准。而國產大豆的主產區集中在東北三省,要通過鐵路南下。國產大豆不但運輸成本高、耗時長,到貨時間有時難以操控。 是不是中國的大豆在市場經濟中根本難以和轉基因大豆競爭?據國家糧食局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高級工程師蔣新介紹說,現在中國原料大豆的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均有所提升,百粒重50克的大粒和15克的小粒特用豆已大批量推向市場,單產有所提高;已具有形成優質、非轉基因、綠色大豆品牌的條件。 但與2005年比,2006年黑龍江的大豆價格每噸卻下降了550元,而這個價格已經接近種植成本。價格才是左右市場的因素,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是靠「廉價」佔領中國市場的。 中國大豆目前的局面可以說是「四面楚歌,身陷困境」。據了解,2006年黑龍江大豆播種總面積由原來的400多萬公頃下降到330萬公頃,比2005年減少20%左右。目前,中國大豆總加工能力在7000萬噸左右,但實際加工總量不足4000萬噸,產能嚴重過剩。 截至2006年底,全國仍在建設的97家大豆油脂加工企業中,外商獨資或外資參股的企業多達64家,年加工能力為5100萬噸,占中國大豆總壓榨能力的73%,占實際加工總量的80%以上,產能過剩的矛盾愈加突出。同時,由於跨國公司在國內新建和併購大豆加工企業,已初步形成了壟斷布局,與大豆相關的化肥、農藥、經貿、輕工與食品等上中下游產業受到極大傷害,如國產制油設備生產企業的生存空間將大大縮小。 大豆業的萎縮使賴「豆」生存的農戶面臨生存危機。據測算,種大豆比種玉米、水稻、土豆效益要差得多,每畝純收入只有幾十元錢,一些受災農戶不僅沒有收入還要搭錢。黑龍江省大豆種植農戶50%以上的家庭收入來自大豆,海倫市有兩個村,因大豆收益差,被迫轉讓土地外出打工的農戶占全村總戶數近30%。貢獻
大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作物,又是新興起來的世界性五大主栽作物。可以說,現在大豆
世界上的大豆幾乎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引去的。中國的大豆大約于2000年前傳到日本和朝鮮,1740年引進法國,1790年傳到英國,1875年傳入奧地利,1881年傳入德國。1873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第一次展出中國大豆即引起轟動,被人們視為珍品,稱為「奇跡豆」,從此,中國大豆大步走向世界。 千百年來大豆一直是人們喜愛的食品。不但如此,作為農業大國,大豆是支撐中國農業命脈的主要產業之一,保守估算,在全國七億農業人口中,常年種植大豆的農戶約5000萬戶,涉及約1.5億左右的農業人口,約占農業人口的16%。僅黑龍江賴「豆」生存的農戶就多達一千萬人左右,這些大豆種植農戶50%以上的家庭收入來自大豆,是當地農戶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 為什麼大豆成了黑龍江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黑龍江北安農懇分局副局長陶喜軍介紹說,一是由於地質的因素,受地處高寒、日照、霜期的影響,很多地方只能種植大豆。二是大豆也是天然的「藥物」,能治愈地方病——克山症和大骨節病。克山症是一種以心肌壞死為主要癥狀的地方病,因1935年最先發現于中國黑龍江省克山縣而得名。大骨節病是以關節軟骨、骺軟骨和骺軟骨板變性壞死為基本病變的地方性骨病。克山病和大骨節病是怎樣產生的?營養學家張一民在根據地方病防治所近三十年的病區調查資料后指出,由於豆類作物種植減少,使當地人群的日常膳食中豆類食品缺乏,是引起發病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大豆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的新發現,使大豆及其相關產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國一家雜誌預言:「未來的十年,最成功而最有市場潛力的並非是汽車、電視和電子產品,而是中國的豆腐。」 雖然社會已經XX了工業時代,但大豆依然是世界上經濟強國的主要農業產業,大豆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興衰直接影響到食品、機械和輕工等相關產業,關係到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發展大豆產業也成了一些國家走向強國的途徑之一。美國人稱大豆為「金豆子」, 1973年大豆即已成為美國農業收入的最大來源,大豆生產及出口給美國帶來巨大的財富。 美國於1765年首次種植大豆,1915年華盛頓州的一家榨油廠因了解到中國榨油方法,才首次加工了美國種植的大豆。此後,加工商同生產者簽訂了大豆生產合同,促使美國大豆種植面積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世界市場對烹飪油、沙拉油及肉類的需求持續增長,促使美國大豆生產迅速擴大。50年代初大豆面積尚不足560萬公頃,到1971-1972年已增至1700萬公頃,1979-1980年達到創紀錄的2850萬公頃,至此,美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消費和出口國。1992年美國大豆總產5900萬噸,占世界大豆總產的52%。每年出口約2000萬噸,占世界大豆貿易總量的66%;單產2530公斤/公頃,比世界平均單產高23%。現在,美國大豆年產量達到7000萬噸,居世界首位。 無獨有偶,巴西也因大豆穩定了國內農業經濟使其工業迅速發展,從而走上了強國之路。1967年巴西南部地區遭受霜凍,許多咖啡等經濟作物被凍死。當時,華裔企業家林訓明建議農民在重新栽種的咖啡幼林中間種大豆,並同農戶簽訂收購合同。許多農戶發現種大豆的效益好於種咖啡,從此大豆面積迅速擴大。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市場大豆緊缺,價格上揚;再加上政府採取了一些優惠政策(如低息貸款),從而促進了巴西大豆生產的發展。 1965年巴西大豆面積僅為43.2公頃,總產僅占世界大豆總產的1.8%。1980年增至877.4萬公頃,大豆出口量也由52萬噸增至1520萬噸(包括豆粕和豆油)。1992年巴西大豆面積為1080萬公頃,總產2130萬噸,占世界總產的18.5%;單產1970公斤/公頃,略低於世界平均單產水平。目前巴西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 大豆成了各國的農業之首,使其農業經濟迅速發展並支撐起強大的工業體系,但在中國,大豆的種植面積正在萎縮,占全國大豆產量二分之一強的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已經減少25%。而以大豆為原料的當地油脂企業高峰期數量過百,目前能夠斷斷續續開工的只有四五家,面對使用質優價廉進口大豆的非主產區的油脂企業,當地企業普遍難以招架。 而此時,美國農戶正計劃將2008年的大豆種植面積擴大13%,由2007年的6,410萬英畝增至7,260萬英畝, 美國Farm Futures雜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