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XX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的聯繫,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經是直線和主幹之意,與絡相對而言。《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脈圖(3張)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XX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XX;足之三XX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XX。
表1: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佈規律是:凡屬六臟(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XX分佈于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佈于上肢內側的為手三XX,分佈于下肢內側的為足三XX。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佈于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佈于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后;手足三XX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係。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奇經八脈
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XX,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于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里,上行入腦,並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
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繫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陽經經別合於本經,XX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繫;2、別絡對其它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的內部聯繫;3、灌注氣血濡養全身。
經脈: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經是直線和主幹之意,與絡相對而言。《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十二經筋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行於體表,不入內臟。
其中,足三陽經筋起始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于面;足三XX筋起于足趾,循股內上行結于陰器;手三陽經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結于頭;手三XX筋起于手指,循臑內上行結于胸。經脈機制近代探索簡史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XX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位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 氣概念的革命:
氣="信息,能量,物質"流
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質"混合流統一體.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經絡解剖結構,粗糙,非管,不平滑,細胞充填的"自身調節-體液-神經調節"的"細胞群(細胞社會學)"經絡.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 1998年
陰陽的現代定義;陰陽分形集,陰陽分形維數,陰陽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現代化科學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數維數
藏象分形五系統
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
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
第三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
(第二中醫哲學觀--辯證觀
第一哲學觀---整體觀)
中醫分形集
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維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