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煩躁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煩躁   【拼音】fánzào   【英譯】 [be fidgety;be agitated]   【基本解釋】   煩悶焦躁

詳細解釋

  含義   心中煩悶不安,急躁易怒,甚則手足動作及行為舉止躁動不寧的表現。   出處   1. 煩悶急躁。   《易·繫辭下》「躁人之辭多」 唐 孔穎達 疏:「以其煩躁,故其辭多也。」 宋 范仲淹 《與知郡職方書》:「切少煩躁,損氣傷神,益為災矣。」 明 高攀龍 《高子遺書·初謁語》:「若因欲速而至煩躁,反是累心。」 茅盾 《子夜》十四:「 吳蓀甫 忽然煩躁起來,用勁地搖一搖頭。」   2. 中醫謂內熱口乾、手足擾動之症。   《素問·至真要大論》:「心熱煩躁,便數憎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煩躁》:「傷損之證,煩躁而面赤,口乾作渴,脈洪大按之如無者,宜用當歸補血湯。」   出處   現中學語文八年級上冊書:李森祥的《台階》第29段中。   示例:   1.心情煩躁。   2.父親閑著沒什麼事可干,又覺得很煩躁

中醫學名詞

概念闡釋

  胸中熱而不安叫「煩」,手足擾動不寧叫「躁」。煩與躁常並稱,但有虛實寒熱的不同。   溫熱病邪熱入里,則見高熱、口渴、胸中煩悶、手足擾動,是陽明實熱。因陽明主四肢,熱盛故四肢擾動。大都由煩到躁,稱為「煩躁」;如只是煩熱口渴、無手足擾動的,則稱「煩渴」,這是熱盛傷津之象。均屬實熱證。   熱XX後期或外感病經過汗、吐、下后,餘熱未清,胸中煩熱,睡眠不寧,這是虛火內擾,稱為「虛煩」,屬虛熱證。   若煩而身冷,手足作無意識動作,形倦神疲,口乾不飲,脈細弱,稱為「躁煩」,是虛陽擾動,屬虛寒證。

相關文獻

  證名。心煩躁動之證。煩為心熱、郁煩;躁為躁急、躁動。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煩與躁常並見,而有先後之別。《傷寒明理論》卷二:「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燥也。」若先躁后煩,則稱為躁煩。煩躁有虛實寒熱之分。在外感熱病中,凡不經汗下而煩躁者多汗,汗下后煩躁者多虛。《類證治裁·煩躁》:「傷寒有邪在表而煩躁者,脈浮緊,發熱身痛,汗之則定,大青龍湯。有邪在里而煩躁者,脈數實有力,不大便,繞臍痛,下之則定,承氣湯。有陽虛而煩躁者,汗下后,晝煩躁,夜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有陰盛而煩躁者,少陰症,吐利,手足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溫熱病表裡俱實,三焦大熱,煩躁大渴者,選用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承氣湯、三黃石膏湯等方(見《傷寒緒論·煩躁》)。內傷因臟腑實熱而致煩躁者,治宜清熱瀉火。《張氏醫通·神志門》:「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煩躁,宜芩、連、山梔等涼葯為君,稍用炮姜為使,甚則涼膈散下之。」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烹調肉類時別用不粘鍋
  • 老人乘公交宜避開高峰
  • 小寶寶患感冒,盡量別輸液!
  • 8大常見祛痘誤區糾正方案
  • 10分鐘 輕鬆讀懂美白說明書
  • 怎樣煮雞蛋才不會裂呢?
  • 鼻塞卻沒有鼻涕
  • 白糖是怎樣形成的?
  • 粗糧 有什麼好吃的做法么?
  • 放屁對身體的益處有那些?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