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
心臟,是人和脊椎動物器官之一。是循環系統中的動力。人的心臟如本人的拳頭,外形像桃子,位於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構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左右心房之間和左右心室之間均由間隔隔開,故互不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瓣膜,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心髒的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並帶走代謝的終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
釋義
詞目:心臟 拼音:xīn zàng 基本解釋: [heart] 生理學名詞。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比喻中心地帶或最重要的地方 詳細解釋: 1.生理學名詞。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人的心臟在胸腔中部,稍偏左方,呈圓錐形,大小約跟本人拳頭相等,內部有四個空腔,上部兩個是心房,下部兩個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張和收縮推動血液循環全身。 柔石《二月》一:「醫生說他心臟衰弱。」 2.比喻中心地帶或最重要的地方。 水運憲 《禍起蕭牆》:「轉了幾個科室, 梁友漢提議再到區調度室看看,那是全區供電的心臟。」簡述
脊椎動物器官之一。是循環系統中的動力。人的心臟基本上和本人的拳頭大小一樣心臟
,外形像桃子,心尖偏向左。位於橫膈之上,縱膈之間,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兩肺間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構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左右心房之間和左右心室之間均由間隔隔開,故互不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瓣膜,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心臟位置
心臟位於胸腔內,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間,約三分之二在中線左側。心臟如一倒置的,前後略扁的圓錐體,像一個桃子。心尖鈍圓,朝向左前下方,與胸前壁鄰近,其體表投影在左胸前壁第五肋間隙鎖骨中線內側1-2cm處,故在此處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動。心底較寬,有大血管由此出入,朝向右後上方,與食管等后縱隔的器官相鄰。外形
心臟外形像個桃子,它的大小約和本人的拳頭相似,近似前後略扁的倒置圓錐體,尖向左下前方,底向右上後方。心臟外形可分前面、後面和側面,左緣、右緣和下緣。近心底處有橫的XX,繞心一圈,為心臟外面分隔心房與心室的標誌。心髒的前、後面有前、后室間溝,為左、右心室表面的分界。 心底朝向右上後方,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構成,四條肺靜脈連於左心房,上、下腔靜脈分別開口于右心房的上、下部。在上、下腔靜脈與右肺靜脈之間是房間溝,為左右心心臟後面觀
房後面分界的標誌。 心尖由左心室構成,向左下前方。由於心尖鄰近胸壁,因此在胸前壁左側第五肋間常可看到或觸到心尖的搏動。 心臟前面構成是右上為心房部,大部分是右心房,左心耳只構成其一小部分,左下為室部,2/3 為右心室前壁,1/3 為左心室。後面貼于膈肌,主要由左心室構成。側面(左面),主要由左心室構成,只上部一小部分由左心房構成。 心臟右緣垂直鈍圓,由右心房構成,向上延續即為上腔靜脈。左緣斜向下,大部分為左心室構成,上端一小部分為左心耳構成。下緣近水平,較銳,大部分為右心室,只心尖處為左心室構成。基本結構
心臟表面靠近心底處,有橫位的XX幾乎環繞心臟一周,僅在前面被主動脈及肺動脈的起始部所中斷。溝以上為左、右心房,溝以下為左、右心室。在心室的前面及后(下)面各有一縱行的淺溝,由XX伸向心尖稍右 心臟結構 在心室的前面及后(下)面各有一縱行的淺溝,由XX伸向心尖稍右方,分別稱前後室間溝,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的正常位置關係呈現輕度由右向左扭轉現象,即右心偏於右前上方,左心偏於左後下方。 心臟是一中空的肌性器官,內有四腔:後上部為左心房、右心房,二者之間有房間隔分隔;前下部為左心室、右心室,二者間隔以室間隔。正常情況下,因房、室間隔的分隔,左半心與右半心不直接交通,但每個心房可經房室口通向同側心室。 右心房壁較薄。根據血流方向,右心房有三個入口,一個出口。入口即上、下腔靜脈口和冠狀竇口。冠狀竇口為心壁冠狀靜脈血回心的主要入口。出口即右房室口,右心房借助其將血輸入通向右心室。房間隔後下部的卵圓形凹陷稱卵圓窩,為胚胎時期連通左、右心房的卵圓孔閉鎖后的遺跡。右心房上部向左前突出的部分稱右心耳。 右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右房室口,其周緣附有三塊葉片狀瓣膜,稱右房室瓣(即三尖瓣)。按位置分別稱前瓣、后瓣、隔瓣。瓣膜垂向室腔,並借許多線樣的腱索與心室壁上的XX肌相連。出口稱肺動脈口,其周緣有三個半月形瓣膜,稱肺動脈瓣。心臟
左心房構成心底的大部分,有四個入口,一個出口。在左心房後壁的兩側,各有一對肺靜脈口,為左右肺靜脈的入口;左心房的前下有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左心房前部向右前突出的部分,稱左心耳。 左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左房室口,周緣附有左房室瓣(二尖瓣),按位置稱前瓣、后瓣,它們亦有腱索分別與前、后XX肌相連。出口為主動脈口,位於左房室口的右前上方,周緣附有半月形的主動脈瓣。作用
心髒的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並帶走代謝的終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體內各種內分心臟
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體液因素,也要通過血液循環將它們運送到靶細胞,實現機體的體液調節,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恆定。此外,血液防衛機能的實現,以及體溫相對恆定的調節,也都要依賴血液在血管內不斷循環流動,而血液的循環是由於心臟「泵」的作用實現的。成年人的心臟重約300克,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心臟每分鐘約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則每分鐘約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個人的心臟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約相當於將3萬公斤重的物體向上舉到喜馬拉雅山頂峰所作的功。組成心髒的心肌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形成心髒的搏動。心肌收縮時,推動血液XX動脈,流向全身;心肌舒張時,血液由靜脈流回心臟。所以,心髒的搏動推動著血液的流動,是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傳導系統
心臟壁內有特殊心肌纖維組成的傳導系統,其功能是發生衝動並傳導到心臟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的節律收縮。這個系統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位於室間隔兩側的左右房室束分支以及分佈到心室XX肌和心室壁的許多細支。竇房結位於右心房心外膜深部,其餘的部分均分佈在心內膜下層,由結締組織把它們和心肌膜隔開。級成這個系統的心肌纖維聚集成結和束,受交感、副交感和肽能神經纖維支配,並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根據近年的研究,組成心臟傳導系統的心肌纖維類型有以下三型細胞。心臟
1.起搏細胞 起搏細胞(pacemaker cell)簡稱P細胞。這種細胞組成竇房結和房室結,細胞較小,呈梭形或多邊形,包埋在一團較緻密的結締組織中。胞質內細胞器較少,有少量肌原纖維和吞飲小泡,但含糖原較多。生理學的研究證明,這些細胞是心肌XX的起搏點。 2.移行細胞 移行細胞(transitional cell)主要存在於竇房結和房室結的周邊及房室束,起傳導衝動的作用。位於竇房結的移行細胞,有的與心房的心肌纖維相連,將衝動傳到心房。但竇房結的衝動如何傳到房室結,尚不清楚。移行細胞的結構介於起搏細胞和心肌纖維之間,細胞呈細長形,比心肌纖維細而短,胞質內含肌原纖維較P細胞略多。 3.蒲肯野纖維蒲肯野纖維(Purkinje fiber)或稱束細胞。它們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這種細胞比心肌纖維短而寬,細胞中央有1~2個核。胞質中有豐富的線粒體和糖原,肌原纖維較少,位於細胞周邊。細胞彼此間有較發達的閏盤相連。生理學的研究證明,此種細胞能快速傳導衝動。房室束心臟
分支末端的細胞與心室肌纖維相連。將衝動傳到心室各處。循環系統
心位於胸腔內,左右兩肺之間。收縮時如本人的拳頭大小。心的前上面鄰胸骨和肋軟骨;後面為食管和胸主動脈;下面緊貼膈肌,上面為進出心髒的上腔靜脈、主動脈和肺動脈。心表面有三條溝,XX為心房與心室的表面分界,前、后縱溝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 心是一個中空的器官,其內部分為四個腔。上部兩個為心房,由房中隔分為左心臟
心房和右心房;下部兩個為心室,由室中隔分為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之間,左右心室之間互不相通,而心房與心室之間有房室口相通。 (一) 右心房占心髒的右部,有三個入口一個出口。右心房的上方有上腔靜脈口,後下方有下腔靜脈口,全身的靜脈血由此兩口入右心房。在下腔靜脈口與右房室口之間有冠狀竇口,口緣有鐮狀的冠狀竇瓣為界。心壁本身的靜脈血由此入右心房。在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的地方有一個出口,稱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經此口流入右心室。 (二) 右心室占心髒的前部。有一個入口,即右房室口。有一個出口,即它上方的肺動脈口。右房室口的上緣上附著三塊三角形的瓣膜稱三尖瓣。當心室收縮時,擠壓室內血液,血液衝擊瓣膜。三尖瓣關閉,血液不倒入右心房。右心室的前上方有肺動脈口,右心室的血液由此送入肺動脈。肺動脈口緣上有三塊半月形的瓣膜稱肺動脈瓣(半月瓣),當心室舒張時,肺動脈瓣關閉,血液不倒流入右心室。 心臟示意圖 (三) 左心房占心髒的後部。在其後壁上有四個入口,即肺靜脈口,每側各兩個。由肺進行氣體交換后的新鮮血液,經肺靜脈流入左心房。有一個出口稱左房室口,血液由左心房經此口流入左心室。 (四) 左心室占心髒的左後部,有一個入口,即左房室口,左心房的血液經左房室口入左心室。左房室口有二尖瓣,防止左心室的血液倒流回左心房。在左心室上方有一個出口,即主動脈口,左心室的血液經此口流入主動脈。左心室承擔著全身血液輸送的功能,所以左心室的肌層較右心室的肌層發達約為右心室壁厚的三倍,左心室的主動脈口也有三個半月瓣,稱為主動脈瓣。起著防止主動脈內的血液倒流入左心室的作用。 心臟有節律地跳動,是由於心臟本身含有一種特殊的心肌纖維,具有自動節律性心髒的血液循環
XX的能力。構成心髒的傳導系統,它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和浦肯野纖維。 竇房結是心臟正常的起搏點,位於右心房壁內,竇房結內的起博細胞發生的XX通過過渡細胞傳至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縮。同時XX可經結間束下傳至房室結。房室結位於房間隔下部,由房室結髮出房室束XX心室。房室結將竇房結髮出的衝動傳至心室引起心室收縮。房室束XX室間隔分成左、右束支,分別沿心室內膜下行,最後以細小分支即為浦肯野纖維分佈於心室肌。血管和神經
心髒的血管(冠狀血管):(1)左冠狀動脈:①前降支:左圓錐支、斜角支、前室間隔支;②旋支。(2)右冠狀動脈(3)心的靜脈:心大、中、小靜脈. 心髒的營養是由冠狀循環血管來供應的。左右兩支冠狀動脈,分別起于主動脈起始部,右冠狀動脈主要分佈于右心房、右心室和室間隔後部,也分佈於左心室後壁。左冠狀動脈又分為兩支,一支為降支,一支為旋支,它們分佈於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間隔前部,也分佈于右心室的前面。 心包是包繞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漿膜囊,分壁層和臟層。臟層緊貼於心肌表面,並在大血管根部反折而移行於壁層,包在心的外面。壁層厚而堅韌,彈性小。在臟層和壁層之間有一個空隙,叫心包腔,內含少量漿液,有滑潤作用,能減少心臟搏動時的摩擦。 在生命過程中,心臟始終不停地跳動著,而且很有規律。「心跳」實際上就是心臟有節奏的收縮和舒張。一般成年人每分鐘心跳約60—80次,平均為75次。兒童的心率比較快,9個月以內的嬰兒,正常心律每分鐘可達140次左右。 心臟一次收縮和舒張,稱為一個心動周期。它包括心房收縮,心房舒張、心室收縮和心室舒張四個過程。 血液在心臟中是按單方向流動,經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XX入動脈。在心髒的XX血過程中,心室舒縮活動所引起的心室內壓力的變化是促進血液流動的動力,而瓣膜的開放和關閉則決定著血流的方向。心房開始收縮之前,整個心臟處於舒張狀態,心房、心室內壓力均都比較低,這時半月瓣(動脈瓣)關閉。由於靜脈血不斷流入心房,心房內壓力相對高於心室,房室瓣處於開的狀態,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使心室充盈。當心房收縮時,心房容積減小,內壓升高,再將其中的血液擠入心室,使心室充盈血量進一步增加。心房收縮持續時間約為00.1秒,隨後XX舒張期。 心房XX舒張期后不久,心室開始收縮,心室內壓逐漸升高,首先心室內血液推動房室瓣關閉,進一步則推開半月瓣而XX入動脈,當心室舒張,心室內壓下降,主動脈內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推動半月瓣,使之關閉,當心室內壓繼續下降到低於心房內壓時,心房中血液推開房室瓣,快速流入心室,心室容積迅速增加,此後,XX下一個心動周期,心房又開始收縮,再把其中少量血液擠入心室。可見在一般情況下,血液XX心室主要不是靠心房收縮所產生的擠壓作用,而是靠心室舒張時心室內壓下降所形成的「抽吸」作用。 心動周期中,由心肌本身的舒張和瓣膜的關閉以及血流衝擊所產生的聲音叫做心音。在一個心動周期中可聽到「騰—嗒」兩個心音。臨床上把這兩個聲音分別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1) 第一心音:音調低,時間較長,聲音較響。代表心室收縮的開始。 (2) 第二心音:音調高,持續時間較短。是由心室舒張時,兩動脈瓣同時關閉而產生的聲音。代表心室舒張的開始。 心瓣膜振動所發出的聲音,在心音中占著主導地位,所以當心瓣膜發生故障時,在正常心音中就加入了異常聲音,臨床上稱為「雜音」,因而心音的聽診在心臟功能診斷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心臟每收縮一次就有一定量的血液(約60—80毫升)輸送到動脈,推動血液循環。每次心室收縮XX出的血量稱為每搏輸出量。每分鐘心臟XX出的血量稱為每分輸出量。通常所謂心輸出量,一般都指每分輸出量而言。 每分輸出量=每搏輸出量×心跳頻率 心臟位於胸腔的縱隔內,膈肌中心腱的上方,夾在兩側胸膜囊之間。其所在位置相當於第2-6肋軟骨或第5-8胸椎之間的範圍。整個心臟2/3偏在身體正中線的左側。 心髒的外形略呈倒置的圓錐形,大小約相當於本人的拳頭。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後上方。心底部自右向左有上腔靜脈、肺動脈和主動脈與之相連。心臟表面有三個淺溝,可作為心臟分界的表面標誌。在心底附近有環形的XX,分隔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心室的前、後面各有一條縱溝,分別叫做前室間溝和后室間溝,是左、右心室表面分界的標誌。左右心房各向前內方伸出三角形的心耳。心臟是肌性的空腔器官。與壁的構成以心臟層為主,其外表面覆以心外膜(即心包臟層),內面襯以心內膜,心內膜與血管內膜相續,心房、心室的心外膜、心內膜是互相延續的,但心房和心室的心肌層卻不直接相連,它們分別起止於心房和心室交界處的纖維支架,形成各自獨立的肌性壁,從而保證心房和心室各自進行獨立的收縮舒張,以推動血液在心臟內的定向流動。心房肌薄弱,心室肌肥厚,其中左室壁肌最發達。 成體心臟內腔被完整的心中隔分為互不相通的左、右兩半。每半心在與XX一致的位置上,各有一個房室口,將心臟分為後上方的心房和前下房的心室。因此心臟被分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分隔左、右心房的心中隔叫房中隔;分隔左、右心室的叫室中隔。右心房、右心室容納靜脈性血液,左心房、左心室容納動脈性血液。成體心臟內靜脈性血液與動脈性血液完全分流。 心臟解剖 右心房通過上、下腔靜脈口,接納全身靜脈血液的迴流,還有一小的冠狀竇口,是心臟本身靜脈血的迴流口。右心房內的血液經右房室口流入右心室,在右房室口生有三尖瓣(右房室瓣),瓣尖伸向右心室,尖瓣藉腱索與右心室壁上的XX肌相連。當心室收縮時,瓣膜合攏封閉房室口以防止血液向心房內逆流。右心室的出口叫肺動脈口,通過向肺動脈。在肺動脈口的周緣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肺動脈瓣,其作用是當心室舒張時,防止肺動脈的血液返流至右心室。 左心房通過四個肺靜脈口收納由肺迴流的血液,然後經左房室口流入左心室,在左房室口處生有二尖瓣(左房室瓣)。左心室的出口叫主動脈口,左心室的血液通過此口入主動脈,向全身各組織器官分佈,在主動脈口的周緣也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主動脈瓣。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的形狀、結構及作用與三尖瓣和肺動脈瓣的基本一致。 房室口和動脈口的瓣膜,是保證心腔血液定向流動的裝置,當心室肌舒張時,房室瓣(三尖瓣、二尖瓣)開放,而動脈瓣(肺動脈瓣,主動脈瓣)關閉,血液由左、右心房流向左、右心室;心室肌收縮時則相反,房室瓣關閉,動脈瓣開放,血液由左、右心室泵入主動脈和肺動脈。這樣形成了心臟內血液的定向循環,即:上、下腔靜脈和冠狀靜脈竇→右心房→右房室口(三尖瓣開放)→右心室→肺動脈口(肺動肺瓣開放)→肺動脈→肺(經肺泡壁周圍的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肺靜脈→左心房→左房室口(二尖瓣開放)→左心室→主動脈口(主動瓣開放)→主動脈(通過各級動脈分佈至全身)。 此外,下列結構對保證心臟正常活動也具有重要作用: ① 心傳導系統,它是由特殊的心肌纖維所構成,能產生並傳導衝動,使心房肌和心室肌協調地規律地進行收縮。從而維持心收縮的正常節律。 ② 心髒的血管,心髒的動脈為發自升主動脈的左、右冠狀動脈,其靜脈最終彙集成冠狀靜脈竇開口于右心房。供給心臟本身的血液循環叫冠狀循環。心髒的血液供應
心肌本身也要接受流經心房和心室血流的一小部分。一個動靜脈系統(冠脈循環)向心肌提供富氧血液並將乏氧血液返流回右心房。分向心髒的左、右冠狀動脈起源於主動脈起始部。由於收縮時心臟受到很大壓力,因此大部分血液都在舒張期流經冠脈循環。心臟
心臟疾病的癥狀
心臟疾病沒有單一的特異癥狀,只是某些癥狀能提示心臟病存在的可能性,但當幾種癥狀同時出現時,常能得出幾乎肯定的診斷。醫生首先通過病史和查體進行診斷。然後通過實 驗室檢查來確診、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幫助擬定治療計劃(見第15節)。然而,有時嚴重的心臟病患者,甚至在疾病晚期也可能沒有癥狀。常規健康體檢或因其他疾病而就診時亦可能不會發現這些無癥狀的心臟病。 心臟疾病癥狀包括:某種類型的胸痛、氣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減慢、增快或不規則)、頭暈目眩、暈厥等。然而,出現這些癥狀並非必然存在心臟病。例如:胸痛可能提示心臟病,但也可發生在呼吸系統疾病和胃腸道疾病。疼痛
心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和氧(稱為心肌缺血)以及過多代謝產物堆積都能導致痙攣。常說的心絞痛就是由於心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產生的一種胸部緊縮感或壓榨感。然而,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這種疼痛或不適感的類型和程度都有很大的差異。有些患者在心肌缺血時,可能始終沒有胸痛發生(稱為隱匿性心肌缺血). 如果其他肌肉組織(特別是腓腸肌)不能獲得足夠的血供,患者常在運動中感到肌肉緊縮感和乏力性疼痛(間歇性跛行)。 心包炎(心臟周圍囊腔的炎症或損傷)所導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時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傾位時減輕,運動不會使疼痛加重。由於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可能會加重或減輕病人的疼痛。 當動脈撕裂或XX時,病人出現劇烈銳痛,這種疼痛來去匆匆且可能與身體活動無關。有時這種病損可能發生在大動脈,特別是主動脈。主動脈的過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動脈瘤)突然出現滲漏,或者內膜輕度撕裂,血液滲漏入主動脈夾層。這些損害可導致突然的嚴重疼痛。疼痛可發生在頸后、肩胛間區、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縮時,位於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的一組瓣膜可能會脫向左心房(二尖瓣脫垂),這種病人有時可出現短暫發作的刺痛,通常這種疼痛位於左乳下,且與體位和活動無關。氣促
氣促是心力衰竭的常見癥狀,是液體滲出到肺臟中肺泡間質的結果,稱為肺充血或肺水腫,類似於溺水。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氣促只出現在體力活動時。隨著心衰的加重,輕微活動時也發生氣促,直至靜息狀態下都出現氣促。卧位時液體滲到整個肺臟,而站立位時由於重力作用液體主要分佈在雙肺底部,故心衰病人卧位時發生氣促或加重而站立位時癥狀減輕 。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是病人夜間平卧時發生的氣促,站立后可減輕。 氣促不只見於心臟疾病,罹患肺部疾病、呼吸道肌肉疾病以及影響呼吸過程的神經系統疾病亦可出現氣促。任何導致氧供與氧需失衡的疾病或狀態,如貧血時血液攜氧不足或甲亢時氧耗過度等,皆可致患者氣促。乏力
當心臟泵血能力下降時,活動期間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滿足需要,此時患者常感到疲乏與倦怠。但這些癥狀常難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視。患者常通過逐漸減少活動量來適應或歸咎於衰老的表現。心悸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心跳沒有感覺。但在某些情況下,如劇烈活動后,甚至正常人亦會察覺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齊。通過脈搏觸診或心臟聽診,醫生可以證實這些癥狀。心悸癥狀是否屬於異常,取決於對如下問題的回答:有無誘因、是突然發生或 是逐漸發生、心跳頻率、是否有心律不齊及其嚴重程度等。心悸與其他癥狀如氣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暈等一道出現時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嚴重疾病存在。頭暈和暈厥
由於心率異常、節律紊亂或泵功能衰竭導致的心輸出量減少可引起頭暈和暈厥(見第23節)。這些癥狀也可由大腦或脊髓疾病引起,甚或沒有嚴重的病因。如長久站立的士兵因腿部肌肉活動減少影響血液迴流心臟,可能會出現頭暈。強烈的情緒波動或疼痛刺激神經系統也可導致頭暈和暈厥。醫生必須鑒別心源性暈厥與癲癇,後者由大腦疾病引起。器官簡介
如果按一個人心臟平均每一分鐘跳動70次、壽命有70歲計算的話,一個人的一生中,心臟就要跳動將近26億次。一旦心臟停止跳動,那就意味著,這個生命很可能走到盡頭了。 心率為75次/min,則完成一個心動周期經歷的時間為0.8s。心房每工作(收縮)0.1s,可以休息0.7s;心室每工作0.3s,可以休息0.5s,所以心臟可以一直跳動而不會累,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心臟為什麼會跳動
人的心臟是一個不知疲倦的動力泵,只要生命不息,它就跳動不止。 那麼,心臟跳動的奧秘在哪裡呢? 心臟中的心肌細胞有兩種類型。大多數為普通心肌細胞,在受到刺激以後,它們將發生收縮;刺激消失以後則又舒張開來。這樣的一次收縮和一次舒張合起來,便組合成了心髒的一次跳動。另一些細胞為特殊心肌細胞,它們能夠按自身固有的規律,即自律性,不斷地產生XX並傳導給普通心肌細胞,對其進行刺激,使之收舒。 在心髒的右心房接近上腔靜脈的入口附近,存在著一個由特殊心肌細胞彙集而成的竇房結。它的強有力的自律XX,通過傳導系統的傳播,決定著整個心髒的跳動頻率,即心率。因此竇房結是心髒的起搏點。 此外,心率還受到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各級心血管中樞以及諸多體液因素的調節。 19世紀末科學家們在右心房上腔靜脈入口處發現竇房結,在心房心室間發現了房室結,在房室結與心室肌肉之間又發現了浦傾野纖維。就是由竇房結——>房室結——>浦傾野纖維組成了傳送心臟跳動「指令」的特殊電流傳導系統。 心髒的各種自律細胞均具有自動XX的能力,因此都能對心臟跳動發揮起搏作用。但是,不同自律細胞的節律性高低各不一樣。 節律最高的是竇房結,約為100次/分,房室結約為50次/分,最低的是浦傾野纖維,約為20-40次/分。這個電流傳導系統還可傳到人體表面,用心電圖機測出、放大描記和列印出來,這就是心電圖。 當竇房結有病變時,只能靠房室結和浦傾野纖維維持心跳,每分鐘只能跳50次以下,滿足不了身體的需要,於是即發生多種心律紊亂,甚者可引起心搏停止。這需要安裝心臟起搏器,以維持、控制心髒的跳動,保證人體的正常需要。心臟毗鄰
(1) 心的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蓋,只有一小部分借心包與胸骨體和肋軟骨直接相鄰。 (2) 心的側方:與肺和胸膜腔相鄰。 (3) 心的後方:有食管、迷走神經、和主動脈胸部。 (4) 心的下方:為膈。 (5) 心的上方:連著心的大血管。心的外形
心臟有一尖,一底,兩面和三緣心臟
1.心尖:朝向左前下方,位於左側第5肋間隙,在鎖骨中線內側1~2cm處。 2.心底:朝右後上方, 與出入心的大血管幹相連,是心比較固定的部分。 3.兩面:心的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室構成。膈面(下面)朝向後下方,大部分由左心室構成,貼著膈。 4.三緣:心右緣垂直向下,由右心房構成。心左緣鈍圓,主要由左心室及小部分左心耳構成,心下緣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構成。 5.心的表面有三條溝 (1) XX:近心底處有略成環形的XX。是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線。 (2) 前室間溝: 在胸肋面有從XX向下到心尖右側的淺溝,稱為前室間溝。 (3) 后室間溝:在膈面也有從XX向前下到心尖右側的淺溝,稱為后室間溝。 前、后室間溝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