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在養生打坐的過程中建議使用晶體 石膏燈,她柔和光澤可以幫人放鬆身心、穩定情緒、有凈化、清醒的力量,對於心靈治療與修養也很有效。
名詞解釋
詞目:養生 拼音:yang sheng基本解釋 [preserve one's health;keep in good health] 保養身體養生之道得養生焉。——《莊子·養生主》 詳細解釋 1. 保養生命;維持生計。漢 荀悅《申鑒·政體》:「故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蠶宮,國無遊民,野無荒業,財不虛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謂養生。」唐 韓愈《與李翱書》:「仆之家本窮空,重遇攻刼,衣服無所得,養生之具無所有。」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夫鳥獸雜處,角力以養生。」 2. 攝養身心使長壽。《莊子·養生主》:「文惠君 曰:『善哉!吾聞庖丁 之言,得養生焉。』」宋 陸遊《齋事》:「食罷,行五十七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卧,此養生最急事也。」清 袁枚《隨園詩話》卷二:「同年儲梅夫 宗丞,能養生,七十而有嬰兒之色。」養生定義
養生妙方
整個中醫學說就是廣義的養生學。《呂氏春秋》中將醫學定義為「生生之道」——前一個「生」是動詞「提高」,后一個「生」是名詞「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規律。養生就是人類提高自身組織、自身康復能力的學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 保養生命 消除疾病的學問——因此有別于現代西方治療疾病的「醫學」。《黃帝內經》中黃帝與老師岐伯有一段精彩對話。談到瘟疫時,黃帝問老師為什麼有些人被傳染了卻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就是為什麼說整個中醫學就是大養生學。當然,這裡所說的中醫學是指中華原創醫學,而不是「一代明君」康熙閹割華夏文明后已經面目全非的「現代中醫」。 通常所說的養生是狹義的養生學,是指通過非藥物的方法達到提高自康復能力的學問。公元前五十世紀人天合一整體觀的形成標志著養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業年間,當時的太醫令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集中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書中沒有藥方,只列養生方、導引法213種。由此可知,中國從那時起就已經將養生作為治療的常規方法,並得到官方的提倡。 整個立夏養生談
中醫藥和養生體系在《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很成熟。對「養生」表達最好的是西漢的《淮南鴻烈》一書。書中認為整個人體生命系統(古稱「器」)由三個要素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體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組織、自康復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氣——「氣者,生之充也」,氣是溝通形與神之間關係的使者,用今天的語言說,就是信息。排在第一位的是「神」,其次是「形」,最後是「氣」,而且「一失位,三者俱傷也」。中華原創醫學是這個原則,狹義的「養生之道」也是這個原則。那麼,如何來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呢?《淮南鴻烈》講得很清楚:第一,「將養其神」;第二,「和弱其氣」;第三,「平夷其形」。現在我們將「養生」局限為食療、葯膳,有以偏概全之嫌。養生就是「養神」,或者說「養心」,或者說「養性」。食療、葯膳,只是養生當中的一部分,雖然它很有價值,但並非最重要的部分——因為第一位是「養神」,第二位是「養形」。食療和葯膳實施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人體的自組織能力,也即「養神」,也就是說現代人們所稱的詞彙「氣功」(嚴格說來應該是「醫學氣功」,古代又稱「導引」「養生」)是養生學最關鍵的內容,而其指導思想是東方文明整體觀。養生源流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XX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養生書籍
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藥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于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養生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食養類
養生:和合之道老人長壽良方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係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製丹藥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藥物的複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藥,開人類藥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彙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辟穀養生
辟穀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等即不吃五穀,而是食氣,吸收自然能量。過去道家當做修煉成仙的一種方法,而今是辟穀養生指導師運用能量來修養身心。人食五穀雜糧,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同時,道家認為清除腸中穢氣積除掉三屍蟲,必須辟穀。為此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游》所描寫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現代人食物豐富,吃得太多太好,辟穀是為了養生、排毒、美容,養顏,調理身體。現代社會的養生
學習太極拳悟道人生
女白領女性如何巧養生
熱衷學習古箏,許多男性白領則更鍾情于太極拳。就職于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趙先生周末參加了一個太極拳班,兩個月后,在太極拳一招一式舒緩動作中,趙先生覺得啤酒肚小了不少,整個人也清爽起來。 「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也是心靈養生的過程,太極拳看似相悖,其實都可以相互轉化。」趙先生告訴記者,在太極拳中學到的東西也可以運用到職場上,比如老子的以柔克剛,運用到一些工作的處理上很有效果。慢生活助力職場發展
為何眾多白領熱衷於慢下心來修習古藝?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專家魏高峽告訴記者,人們有意識地放慢節奏生活原因之一是壓力要找到一個排解的渠道,而通過重拾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對抗現代焦慮很好的方式。從另一方面來說,無論是古箏、茶道還是太極拳,並不單純是學習一種技能,而是更多地培養了一種專註和放鬆能力,這對職場生活很有幫助。同時,有一定文藝特長的員工更容易產生個人魅力,在競爭中也具有一定優勢。瑜伽與養生
養生目的要求
養生食補
養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壽,康健無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嬰幼、丁壯、老邁,只要一息尚存,均要養生,且養生的要求亦因其情況不同而異。對壽命的要求
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大致的正常壽命,蜉蝣之短、靈龜之長,物種使然。人類正常壽命有多長,說法不一。據《[[內經]]》記載,排除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壽無窮期、與天地永在外(此歸於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壽命應達百歲,與現代對人壽命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數壽星可以達到。現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尚不能逾80歲,可見養生確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對健康的要求
健康包括身體與精神兩個方面,而諸如植物人、白痴等,其身體的生機可能正常,但神識闕如或不全,失去了人為萬物之靈的特徵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另有羸弱病殘,衰頹老邁,輾轉不離床褥而兼呈聾、盲、失語須人照料方能生活者,亦不算達到了養生的要求。必須是活動自如、視聽不衰、神智正常,即《[[內經]]》所謂「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才算達到了健康長壽的養生標準。不同年齡的養生要求
不同體質不同養生
①胎兒期。依于母體,長於XX,亦能感受外界及母體的影響,此期養生主要依賴胎教,故各種養生要求均針對母體,以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諸如行動穩重、食飲豐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聞惡聲、目不睹惡事、睡眠充足、節制XX等。 ②嬰兒期。已離母體,哺乳賴母。此期為稚嫩之時,形氣未充,神氣未定,易飽易飢易驚易為邪襲,病則傳變迅速,故此期養生在於母子同養,養母以防止母病及子,養子以保證其各種生理需求,適其寒溫、多見風日、合理飲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嬰兒發育結實、穩定。 ③幼兒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脫離母體,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XX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顯著的時期。身體方面倡導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要充分保證其成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尤須注意使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及社會公益活動,急公好義,避免因過分溺愛而養成其所求必得,從不顧及他人的惡習。 ④壯年期。此期應該嚴格按照長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極必反,才能不會變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後階段。人之衰老為自然規律,故精神上要放得開。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卻,心無羈絆,怡然自得,訪友話舊,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一憑己性為取捨,注意起居規律、食飲適宜、鍛煉有常,使陰陽平衡、氣血順暢,精氣神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則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壽。養生對常見病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病對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比如大家常說的三高、中風、肩周炎、水中毒、腸道傳染病、皮膚病、肝病、癌症、痔瘡、心臟病等很多,都對養生健康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針對這些常見病造成對人身體的巨大危害,民間中醫網論壇發起了常見病的療養討論平台,並組織網友和醫護人員進行研究學習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主要目的弘揚經典中醫知識,挖掘民間中醫方劑,推廣中醫藥文化,擴大中醫藥的影響;介紹民間中醫藥方,醫師,中醫藥知識,傳播中醫藥文化,增進人們對中醫的了解。養生理論
養生的理論均從維持人的正常狀態出發,把減少消耗、加強再生、保持順暢、維持穩定作為重要的著眼環節,主要強調如下幾點。 調和陰陽 《內經》說「生之本,本于陰陽」,又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所以,調和陰陽則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調和之道,須順時以養陽,調味以養陰,使陽氣固密、陰氣靜守,達到內實外密、健康有壽。 流通氣血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相伴,貫通周身,熏濡百節,流通則生機正常,滯塞則淤結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體動作促進氣血流行,即華佗授弟子五禽戲時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勞動則氣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來導引氣的運行,氣行則血行,身體雖或動或止,但氣血之流通、經絡之舒暢始終得以保證,此即氣功吐納之術。二者均是通過氣血流通而養生。 培補精氣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於父母,藏於腎,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後天之精由生化而來,亦藏於腎。故精乃陰氣之本源,精盛則本壯,氣化之源旺,故生氣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動無不消耗XX,故而用藥食培補精氣,補精以滋源,補氣以助化精。延年之葯食雖多,而不外乎培補先後天精氣之大要。 節慾保精 七情六慾人所不免,多欲則傷精,故須節慾以安精神;房室有節以保腎精,使精常滿盛,而體健壽延。基本原則
一、適自然規律
「人與天地相應。」(《靈樞邪客》)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二、重視精神調養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著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要盡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因為,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等,有利於精神的調養。因而,要積極創建這種環境和氛圍,盡量避免來自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軀體疾患既可給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負擔,其內源性刺激還可產生異常的情志變化,加重病情,影響康復,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範圍時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調節能力,首先與人的「志意和」密切相關。亦即《靈樞本臟》所說的:「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具體言之,「志意和」與人群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來轉移情緒情感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三、XX有節
男女兩性的XX是先天賦予的本能,是人類種族延續所必須的,而且男女從青春發育期開始就自然地產生XX的慾望,這是腎中精氣充盈的表現。XX適當,不但有利於個人的健康,同時對民族的繁衍昌盛,社會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代醫家未有不重視XX者。 自古以來,人們皆主張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明XX是必須的,是順應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後,沒有適當的XX,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滿足,日久易釀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於所欲不遂,隱曲難伸,易形成氣機郁滯之證。古代醫籍中每有論及寡婦、鰥夫之病者,認為肝失疏泄者居多,其緣故即在於此。 由於XX要消耗腎精,因此必須節制。腎中精氣是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全身陰陽之根本,過於消耗,必致虧虛,往往導致性機能減退,全身虛弱,甚至早衰,故腎精不可不惜。四、注意形體鍛煉
形體的鍛煉,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運動養生是養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對於形體的鍛煉,一般要求運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並且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的功效。五、謹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備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辯飲食之宜忌 《金匱要略》曾經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說明已認識到了飲食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宜與忌、利與害的辯證關係。因而,辯飲食之宜忌是食養的原則之一。一般說來,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而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的飲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可以推遲衰老的發生,可以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因而,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即平衡膳食的原則。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的「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已經包涵著在食養中飲食調配要求營養全面、合理的認識。六、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於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如:早在《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干也」的記載。至於近代採用藥物預防傳染病及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其內容更為豐富,構成防病養生活動中重要的一環。(轉下篇:養生的主要方法)何時開始養生
根據長生不老的基本原理,養生應該是適用於各個年齡段的人的。但對於生理年齡尚處於20-30歲且工作很多沒時間養生的人來講,也應該開始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進行適當的休息。不要等到工作少下來時再開始著重進行養生的活動養生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著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氣功,作為醫療保健,其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唐堯時期,奠基於春秋戰國,以後歷代有所發展。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簡帛醫書中,就有描述氣功的帛書帛畫。《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地方與氣功有關,但這一詞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現代才盛行起來;在古代,仍稱為導引、吐納。服氣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對氣功養生的經驗和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氣功養生經驗,編輯成《養性延命錄》,占該書之半的《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有些內容與目前在應用的動靜功法極為相似。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于絕大部分證候下都載有導引、吐納的方法,約有260余種,可說是隋代以前氣功療法的一次總結。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一書,其中導引、行氣兩節,專論古代氣功。孫氏特彆強調「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鍛煉作用。他還介紹了六字訣的具體運用,以及動功「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計十八勢、「老子按摩法」計四十九個動作。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緻確定的區分。這裡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葯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葯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XX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XX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採補。前者有食餌、藥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只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熏治養生 以傳統中醫芳香熏治,達到養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採用的藥物有艾草、蒼朮、貫眾等。臨床上運用蒼朮的方劑很多,端午節前後,古人有用蒼朮「辟疫邪」的習俗,或用蒼朮熏屋,或以蒼朮和辛夷、薄荷、蒼耳子等多種中藥做成香袋、香囊掛于室內、佩于身上。達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熏治養生,芳香辟晦、清熱解毒。可安寢、預防時疫、凈化空氣、改善亞健康、驅蚊去蟲等。對於現代都市人群,可謂萬能養生方。自行買香葯熏治劑量及方法較難掌握,故推薦古格藏香坊《四部醫典》藏藥名香。(摘自《古格藏香坊》) 鍛煉養生 吃完飯後散步一小時,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促進血液而循環,增加食慾,減少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風險 四季養生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 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講到陰陽,那就必須提到《易經》,《易經》是中國經典中的經典,一部 《易經》就是講陰陽運動、討論陰陽哲理的書。太極圖濃縮了陰陽哲理,是陰陽運動的象徵。太極圖的含義其實就是一句話:陰陽平分天下。說具體一點,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的運動,陽中有陰人的養生也要隨著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變化,那麼,陰陽消長的規律是什麼?一天之中的子時 (夜晚23至1點)、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陰極;而一天之中的午時 (11至13點)、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陽極。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長。就是說: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陽轉化,陽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陰轉化。陰極之後,XX陽長陰消階段;陽極之後,則又XX陰長陽消時期。卯時是一天中的5至7時,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時是一天中的17至19時,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簡要言之,從子到午為陽時,從午到子為陰時。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黃帝內經》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春天如何養生? 春天是陽長陰消的開始,養神志以欣欣向榮。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傷了肝氣,就會降低適應夏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髮緩行,廣步于庭(到庭院中散步),以使志生 (使志氣生髮)。 夏天如何養生? 夏天是陽長陰消的極期,夏天主長,萬物茂盛,心氣內應,養生應以養心為主。要使氣得泄 (當汗出就汗出),因為夏天屬陽,陽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則傷心,秋天就會得痰症(呼吸方面的病),那麼就會降低了適應秋天的能力,所謂奉收者少。 正如 《黃帝內經》所說:夏三月要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不要怕陽光),使志無怒 (心情要愉快),使氣得泄 (不要閉汗),若所愛在外(多到戶外活動) 。 秋天如何養生? 秋天是陰長陽消的時候,所以要養陰為主。秋天主收,萬物收斂,肺氣內應,養生應以養肺為主。收斂神氣,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完谷不化的腹瀉) ,奉藏者少(降低了適應冬天的能力)。 所以《黃帝內經》說:秋三月,要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與雞一起作息),使志安寧,收斂神氣。 冬天如何養生? 冬天,大地收藏,萬物皆伏,腎氣內應而主藏,養生應以養腎為主,逆之則傷腎,春天會生痿病。奉生者少(降低了適應春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說:冬三月,萬物閉藏,水冰地凍,無擾乎陽 (不要耗散陽氣),要讓神氣內守,要避寒就溫,少出汗。必待日光(多曬太陽)。 瑜伽養生 《四季養生瑜伽》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瑜伽學派作品之一,由我國著名資深瑜珈導師張梅歷經二十年修習而創寫。20年來,張梅導師潛心鑽研,並結合近千名瑜珈修習者的實踐經驗,最終開發出一套適合中國人自己的瑜珈課程——四季養生瑜伽。 按照四時交替,四季輪迴,順應季節的變化和特點,將傳統的中醫文化和古老的印度瑜伽二合為一,對應二十四節氣,通過不同的瑜伽體位調節人體的動態平衡,將瑜珈練習與中醫養生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更好的適應國人體質,滿足人們健康養生的需求。四季養生瑜伽包涵768個經典瑜伽體位。 所有的養生智慧最終是離不開陰陽平衡的,而一年中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易-繫辭》中說:「變通莫大乎四時」。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萬物如何變化都離不開四時陰陽的規律,陰陽的平衡決定了萬物的生死存亡,人的生活規律應該順其自然,順則昌盛、逆則衰敗。《內經》中說「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意思就是,一年的四個季節,有生相剋的關係,如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某個季節出現了剋制它的季節氣候,這就是所謂四時相勝。 養生與其他學術思想和學科的關係 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主旨在於效法自然,而其成功的程度亦決定其養生的效果。 壽命的無限延長說,即源自古代哲學特別是老莊學說。莊子在《天道篇》中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內經》在談到壽無窮期的真人、至人時,說他們能把握陰陽或和于陰陽,即掌握了自然規律,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達百歲而動作不衰、度百歲乃去的一般符合養生之道的人,也要恬淡虛無,這是道、釋二家清虛為保、清靜無為的思想的體現。 具體的養生原則,除了思想上的要求外,生活中的具體指導則包括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及行不欲離於世等,又與孔孟關於注重飲食的規律、數量、品質,強調精神愉快、兼善天下的積極干預社會的主張相吻合。養生學與相關學科關係:①與老年醫學的異同:二者都研究衰老的原因;不同點在於老年醫學局限於老年這一特定的人生階段,以此期間的疾病及其診療為研究內容,養生學則不包括治療部分,也不局限於老年這一年齡段。②與康復醫學的異同:康復醫學的研究對象特指疾病已被控制而其造成的影響尚未得到完全糾正這一特定領域,如病愈后衰弱體質的複壯,骨折愈后關節僵直、肌肉萎縮的恢復,腦出血停止后喪失功能的恢復,人工替代部分(如假肢等)的功能鍛煉等。其中如體質的複壯也屬於養生學的內容,而其餘的則更接近於治療學的內容。至於人工肢體及其功能鍛煉,則屬於西醫學中伴生的問題,古養生學中無此內容。③與預防醫學的異同:預防醫學更重視如何預防疾病,如各種預防藥物的研製與應用、各種控制病因的手段等;養生學雖也包括強身防病的內容,但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養生學雖然涉獵廣泛,但不如預防醫學針對性強。④與體育鍛煉的關係:應該說,一般的體育鍛煉不問其形式和內容,都是從強身健體出發,如游泳、登山、跑馬、XX箭、下棋、打拳,均是養生的內容。但體育中的競技,則更在於決出勝負,在於體能的最高表現,已與養生目的不同,也不一定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另外,如武術、技擊等雖與太極拳相近,但重在打鬥、制敵取勝,是防止被武力傷害意義上的預防,而不是防止被疾病傷害意義上的預防,故而不屬於養生學的範疇。正如同弦歌自娛可以養生,而音樂戲劇不屬於養生學一樣。 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的意思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總之,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就是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達到《內經》所說的「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署,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又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日:「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再如《靈樞·歲露篇》載:「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曰:「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瘧。」以上道出了:「天人相應」養生依據,提出了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要適應外在環境,人體內在環境必須要統一,這就要求五臟六腑機能互相聯繫,以互相制約,保持相對平衡和協調。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日:「陰平陽秘,精神乃洽。」的道理。《素問·刺法論》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人體正氣,來源於五臟,五臟堅強,血氣充實,衛外固密,外邪無從侵入,疾病則不發生,健康則有保證。葯膳與養生的特點養生法則與方法中醫學的整體觀理論強調人體平素必須注重四時的氣候變化去適應,避免外邪侵襲,是養生的法則,應該遵循,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利用外界環境因素,增強體質。總的來說: 一、要順應春夏秋冬的變化,與所處的節氣和諧,始終保持融入自然的的狀態。這部分佔了養生的十分之七,所謂「三分調七分養」之七 二、保持和諧的心態隨遇而安,保持健康的心理。這部分佔了養生的十分之二,即「三分調」的個人調養部分 三、及時調理身體失衡之處,使人體在變化的時空中處於平衡狀態。這部分佔了十分之一 可喜的是從2004年5月開始,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國家衛生部,與北京大道堂中醫養生研究院共同舉辦了四期養生培訓班,至此養生這一職業正式被國家批准,命名為「養生師」。道家養生
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相關書籍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長期以來被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走向極端,因為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思想中有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其實,今人的這些觀點是極端錯誤的。要正確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