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詞條
  • 討論區
  • 男科
  • 婦科
  • 產科
  • 兒科
  • 整形科
  • 不孕不育
  • 腫瘤科
  • 糖尿病科
  • 心血管科
  • 肝病科
  • 腎病科
  • 肛腸科
  • 泌尿科
  • 耳鼻喉
  • 眼科
  • 口腔科
  • 骨科
  • 皮膚科
有健康網 › 有健康知識 ›健康WIKI詞條› 查看內容

黃芪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研究,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植物屬性

無內容

植物名稱

黃芪-原植物(圖1)

  中藥名:黃芪   漢語拼音:huáng qí   保護級別:3   黃芪屬下全世界共有大約3000個品種,中國的品種包括以下的--   1、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膜莢黃芪)[1]   2.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蒙古黃芪)[2]   生物特性

植物形態

  1.膜莢黃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淺棕黃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或長卵圓形,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下面被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鍾形,萼齒5;花冠蝶形,淡黃色;雄蕊10,2體(9+1);子房被疏柔毛。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先端尖刺狀,被黑色短毛,種子5—6枚,腎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蒙古黃芪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面被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鍾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   區別:蒙古黃芪形態極似上種,主要區別為小葉較多,12—18對,較小,小葉片通常為橢圓形。子房及莢果均光滑無毛。   3.金翼黃芪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貼柔毛。小葉6~9對,矩形或闊橢圓形,長7~19毫米,闊3~8毫米,先端鈍圓,有時微缺,背面稀生伏貼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有花3~13朵;萼鍾狀,萼齒5;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毫米,闊7毫米,翼瓣有特別長的耳,耳長幾與爪一樣,龍骨瓣比翼瓣、旗瓣為長,長達15毫米;子房無毛,花柱有微柔毛。莢果無毛,倒卵形,長8毫米,兩側扁,其下有比莢果長的瘦細子房柄,頂端有長喙。種子1~2粒。花期7~8月。生於叢林、山溝中。分佈河北、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等地。   4.多花黃芪直根粗大。莖高15~100厘米。小葉7~26對,長橢圓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20毫米,寬2.5~5毫米,上面綠色,無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白色的伏貼長毛。總狀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側;總花梗和花序軸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針狀錐形,有黑色長柔毛;萼鍾狀,萼齒5。內外密生伏貼黑毛;花冠白色或黃色,龍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長毛,花柱無毛莢果紡錘形,被伏貼黑色長毛。花果期7~9月。生於高山、草坡上。分佈四川、青海、西藏等地。[3]   5.塘谷耳黃芪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直根粗大。小葉3~5對,狹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2~5.5厘米,寬0.8~2厘米。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線形,被黑色殘白色硬毛;萼鍾狀,萼齒尖,3長2短,萼管內面被黑色長硬毛;花冠黃色,旗瓣匙形,先端圓形,微凹,長約17毫米,翼瓣與龍骨瓣等長;子房被黑色長硬毛。莢果紡錘形,長約2厘米,具較萼長的子房柄。花期7~8月。生於草坡。分佈甘肅、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黃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屬於豆科。夏季開花,結莢果。根很長,一般採挖4年以上的根。除去地上莖葉及鬚根,晾乾后截成一二尺長收藏或切片藥用。在秋季採收的黃芪含微量元素硒(Se)較多,因而質量較好。黃芪的莖葉營養豐富,是牲畜的優良飼料。此外,尚有多種黃耆屬植物在各產地亦同供藥用。如春黃耆(又名藏黃耆)(西藏)、雲南黃耆(西藏、雲南)、彎齒黃耆(雲南)、阿克蘇黃耆(新疆)等。

地理分佈

  黃芪屬約有2000種,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均產,但主要產于北溫帶。中國產270余種,分佈于東北至西南部。黃芪產于中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于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區,四川,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佈。膜莢黃芪主要分佈于中國東北、華北、甘肅、四川、西藏等省區;蒙古黃芪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中藥屬性

藥材名稱

黃芪-原植物

  黃耆,《本草綱目》稱黃芪,《神農本草經》稱戴糝。《名醫別錄》稱戴椹,獨椹,蜀脂,百本。《藥性論》稱王孫。李時珍說,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稱黃芪。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本草圖經》),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劉仕廉《醫學集成》),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藥性論》),戴芪,戴糝(《本經》),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別錄》),百藥棉,百葯綿(侯寧極《葯譜》),土山爆張根(《新疆藥材》),獨根(《甘肅中藥手冊》),大抽,二人抬(《遼寧經濟植物志》),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于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于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于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于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岩黃芪。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   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後入葯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藥材來源

黃芪-中藥材(圖2)

  1、藥材基源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   除上述2種外,有幾種黃芪屬植物,如賀蘭山黃芪、川黃芪、秦嶺黃芪、白芪、金翼黃芪和多花黃芪均作黃芪入葯,但質量稍差。   黃芪適宜產區為內蒙古、甘肅、寧夏、山西、河北、陝西,其中又以內蒙古武川黃芪的品質最好,多種有效成分指標均超過國家標準,妙玉堂黃芪片是黃芪中品質最好的大斜片。   2.考證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3.藥材鑒別

黃芪-中藥材(圖3)

黃芪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面縱皺色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有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木部菊花紋理狀,氣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質量以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紅芪以皮色紅潤、根條均勻、堅實、粉性足者為佳。規格一般按粗細、長短分為三個等級。   紅芪為野生,根呈圓柱形,大多為直條狀,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漸細,長10~50cm,直徑0.6~2cm;表麵灰紅棕色,具縱皺紋及少數支根痕,栓皮易脫落而露出淡黃色的皮部及纖維;皮孔橫長,色淺,黃色或暗黃色,略突出;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並顯粉性;橫切麵皮部黃白色約占半徑1/2~1/3,形成層淡棕色,木質部淡黃棕色具放XX狀紋理;氣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徵可概括為:紅芪單根圓柱形,上粗下細色紅棕;質硬而韌富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氣微味甜豆腥味,補氣固表治疽癰。

主要功用

黃芪根

  ①倪朱謨:「黃芪,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葯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痾,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證,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斂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本草匯言》)   ②張景岳:「(黃芪),因其味輕,故專于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脫益氣。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本草正》)   ③賈所學:「黃芪,性溫能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蔘,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后,及痘疹慘白。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蔘,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諸毒潰后,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藥品化義》)   ④張石頑:「(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於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葯。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葯,即《本經》補虛之謂。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聖葯。」(《本經逢原》)   ⑤張秉成:「(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葯,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   ⑥張山雷:「(黃耆)補益中土,溫養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凡饑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者,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授以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無不捷效,正以黃芪為參、術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舉之,則脾陽復辟,而中州之大氣斡旋矣。」(《本草正義》)   黃芪功補三焦   ①李東垣:「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芪與人蔘、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葯。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芪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引自《本草綱目》)   ② 王好古:「(黃芪),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葯,又治膚痛,則表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葯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葯。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葯。」(《湯液本草》)   ③鄒澍:「(黃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補中氣,則《本經》所謂補虛,《別錄》肺胃補丈夫虛損;五勞贏瘦,益氣也;能中行營氣,則《本經》所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名醫別錄》所謂逐五臟問惡血也;能下行衛氣,則《本經》所謂五痔鼠瘺,《名醫別錄》所謂婦人子臟風邪氣,腹痛泄利也。」「黃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本經疏證》)   黃芪主大風   「黃耆,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生山谷。《神農本草經》上經

人工栽培

栽培條件

  黃芪系深根作物,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向陽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平地或向陽的山坡均可種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宜。于早春利用滅茬(旋耕)深鬆起壟機進行土壤深鬆起壟或小四輪懸掛鑿式深松鏟深鬆起壟,深度達35cm以上,利於保墒,同時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層,改善耕層結構,利於根系伸長、增粗、分叉減少,既提高產量,又提高質量等級。結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層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機肥3000-4000kg,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20kg,配以複合生物菌肥1kg。

種植方法

  採用種子繁殖方法2.1種子處理由於黃芪種子種皮堅XX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故必須以機械、物理或化學方法促使其發芽。   沸水催芽將選好的種子放入沸水中攪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將水溫調到40℃后浸泡2-4h時,將種子膨脹的部分撈出,未膨脹的種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脹時撈出,加覆蓋物悶12h,待萌動時播種。   機械損傷 將種子用石碾快速碾數遍,使外種皮由棕黑色有光澤的變為灰棕色表皮粗糙時為度,以利種子吸水膨脹。亦可將種子拌入2倍的細砂揉搓,擦傷種皮時,即可帶砂下種。   酸處理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濃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沖洗半小時后播種,此法能破壞硬實種皮,發芽率達90%以上,但要慎用。   播種採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後。在壟上開溝8-10cm,施入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10kg做種肥,復土5cm,踩底格子后採用條播方式,把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再復土3-5cm鎮壓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種量2-3kg。

田間管理

  間苗、定苗、補苗當苗高5-7cm時進行第一次間苗,通過2-3次間苗后,每隔8-10cm留壯苗1株。如遇缺棵,應小苗帶土補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補苗。   中耕除草 黃芪幼苗生長緩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cm左右時,要結合間苗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第2次於苗高8-9cm,第3次於定苗后各進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後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追肥黃芪喜肥,在生長第1、2年,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000kg或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7-8kg。第一年冬季枯苗后每667平方米施入廄肥2000kg加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10kg、餅肥150kg,混合拌勻後於行間開溝施入,施后培土防凍。   打頂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長,減少養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進行打頂。可以增產。

病蟲害防治

  白粉病高溫多濕的7-8月間為盛發期,危害葉片和莢果。受害葉片兩面和莢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絨狀霉斑,後期出現很多小黑點,嚴重減產。可於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15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2-3次,效果較好。   黃芪紫紋羽病俗稱「紅根病」。因發病後根部變成紅褐色,先由鬚根發病,而後逐漸向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層向內部腐爛,最後全根爛完。防治方法:除清除病殘體、輪作、雨季排水外,可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70%敵克松1.5-2.0kg進行土壤消毒或發病初期用多菌靈、甲托、退菌特等灌根。   蚜蟲7-8月份發生,為害嫩梢,高溫乾旱年份尤為嚴重,可用40%樂果1000-1500倍或50%避蚜霧2000-3000倍噴霧防治。   豆莢螟成蟲在黃芪嫩莢或花包上產卵,孵化后幼蟲蛀入莢內咬食種子。老熟幼蟲鑽出果莢外,入土結繭越冬。在花期用敵敵畏或敵殺死按用量每隔7天噴施一次,連續噴3-4次,直到種子成熟為止。

留種與採種

  採收黃芪長到第3年便可以收穫。收穫過早,黃芪質量差;年久不收,極易黑心或木質化。採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時進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發前進行,因此時根生長充足,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黃芪產量高。採收時要深挖,不要傷根,防止挖斷主根,影響藥材產量與質量。南方多雨地區,為減少爛根損失,最好當年收穫。   留種選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地塊作黃芪種子田。對種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礎上(切勿打掉花芽),于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鉀肥,每畝施過磷酸鈣25千克,氯化鉀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飽滿。結果種熟期間,如遇高溫乾旱,應及時灌水,降低種子硬實率,提高種子質量。黃芪種子的採收宜在8月果莢下垂黃熟,種子變褐色時立即進行,否則果莢開裂,種子散失,難以採收。因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應隨熟隨采。若小面積留種,最好分期分批採收,並將成熟果穗逐個剪下,捨棄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實,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莢。若大面積留種,可待田裡70~80%果實成熟時一次採收。收后先將果枝倒掛陰乾幾天,使種子后熟,再曬乾,脫粒、揚凈、貯藏。

採收與加工

  一般2-3a採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採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凈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鬚根,曬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覆晾曬,直至全乾,將根理順直,紮成小捆,即可供藥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產干品300kg左右。

注意事項

  1.繁殖 黃芪用種子繁殖,黃芪種子種皮堅XX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故須用新高脂膜拌種(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2.管理 栽培后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性。及時間苗、定苗、補苗,中耕除草鬆土,黃芪喜肥,確保水肥充足。打頂控制植株高度生長,減少養分的消耗,葉片開始擴展的時候,向葉面上噴施藥材根大靈。使葉面光合作用產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鬆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   3.病蟲防治 加強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應遵循有病治病、有蟲殺蟲,無者則防的原則,並噴施新高脂膜增強防治效果。在秋末要做好越冬防寒保溫工作,確保安全越冬。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1.膜莢黃芪含黃酮、皂甙類成分.黃酮類成分如芒柄花黃素、3'-羥基芒柄花黃素(毛蕊異黃酮)及其葡萄糖甙、2',3'-二羥基-7,4'-二甲氧基異黃酮、7,2'-二羥基-3',4'-二甲氧基異黃烷及其葡萄糖甙、7,3'-二羥基- 4',5'- 二甲氧基異黃烷、3-羥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較強的抗氧化活性.皂甙類成分有黃芪皂甙Ⅰ~Ⅷ及大豆皂甙Ⅰ;黃芪甲甙(即黃芪皂甙IV)與黃芪乙甙.   2.蒙古黃芪含黃芪多糖.芒柄花黃素R=H 7,3'-二羥基- 4',5'-二甲氧基異黃烷毛蕊異黃酮R=OH黃芪皂甙ⅧR=xyl (xyl=xylose,木糖;gal=galactose,半乳糖; glcA=glucuronic acid 大皂甙甙ⅠR=gal glcA=glucuronic acid葡糖醛酸;rha=rhamnose,鼠李糖)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多列。栓內層為3~5列厚角細胞。韌皮部XX線外側常彎曲,有裂隙;纖維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與篩管XX互排列;近栓內層處有時可見石細胞。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導管間有木纖維;XX線中有時可見單個或2~4個成群的石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粉末黃白色。纖維成束或散離,直徑8~30μm,壁厚,表面有縱裂紋,初生壁常與次生壁分離,兩端常斷裂成須狀,或較平截。具緣紋孔導管無色或橙黃色,具緣紋孔排列緊密。石細胞少見,圓形、長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壁較厚。   (2)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熱迴流1 小時,濾過,濾液加於中性氧化鋁柱(100~120目,5g,內徑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 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干,殘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2 次,每次20ml,合併正丁醇液;用水洗滌2 次,每次20ml;棄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甲醇0.5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芪甲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的棕褐色斑點,紫外光燈(365nm) 下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

理化鑒別

  1.取粉末0.5g,加水5ml,浸漬過夜, 濾過,取濾液1ml,加0.2%茚三酮溶液2滴,沸水浴中加熱5分鐘,顯紫紅色(氨基酸、多肽).   2.取粉末1g,加甲醇5ml,浸漬過夜,濾過,取濾液1 ml蒸干, 用少量冰醋酸溶解殘渣,加醋酸酐-濃硫酸試劑(19∶1)0.5 ml,溶液由黃色轉變為紅色~青色~污綠色(甾醇類).   樣品 液:取該品粉末3g,加甲醇20ml,置水浴上迴流1小時, 濾過,濾液蒸干,殘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合併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甲醇溶解使成0.5ml,作為供試品溶液.   對照品液:取黃芪甲甙對照品, 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   展開:硅膠G薄層板上,上述兩種溶液分別點樣, 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20:40:22:10)10℃以下放置后的下層溶液上行展開.   顯色:噴以硫酸乙醇溶液(1:10),105℃加熱數分鐘, 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燈下(365nm)檢視, 供試品溶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色斑.

含量測定

  取該品粗粉約1.05g(同時另取該品粗粉測定水分),精密稱定, 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過夜, 再加甲醇適量,迴流4小時, 提取液回收甲醇並濃縮至干,殘渣加水10ml,微熱使溶解, 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3次,每次20ml,合併正丁醇提取液, 用氨試液提取2次,每次20ml,棄去氨液, 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水3~5ml使溶解, 放冷,通過D101型大孔吸附樹脂柱(內徑1.5cm,長12cm), 以水50ml洗脫,棄去水液, 再用40%乙醇30ml洗脫,棄去40%乙醇洗脫液, 繼用70%乙醇50ml洗脫,收集洗脫液, 蒸干,用甲醇溶解並轉移至2ml量瓶內, 加甲醇至刻度,搖勻,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精密稱取黃芪甲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與6μl、對照品溶液2μl與4μl,分別交叉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氯仿一甲醇一水(13:6:2)10℃以下放置過夜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晾乾, 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 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 周圍用膠布固定,進行掃描, 波長:λS=530nm,λR=70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 計算,即得.該品按乾燥品計算, 含黃芪苷(C41H68O14)不得少於0.040%.

藥理功用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本經》記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小兒百病。」《日華子本草》記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   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黃芪能顯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細胞總數,促進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殺菌能力。黃芪水煎液小鼠灌胃給葯能明顯增強脾臟NK細胞的活性,這一過程與誘生干擾素同時發生。黃芪多糖也能刺激NK細胞的增殖,並使細胞體變大。黃芪對NK細胞活性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誘導淋巴細胞產生7-干擾素所介導的,黃芪對NK細胞活性的促進作用與其誘導的抗病毒活性相平行。黃芪在體外與小鼠脾臟細胞一起培養,也能誘生γ-干擾素。對大黃造成的脾虛小鼠黃芪水煎液和黃芪多糖,給葯后,均能恢復其脾臟產生IL-2的能力。黃芪並能增強外周血淋巴細胞對IL-2的反應性,使外周血淋巴細胞受IL-2刺激后其增殖指數增高。   增強特異性免疫功能   黃芪能明顯增強細胞免疫,促進PHA、COnA、PWM(美洲商陸)引起的淋巴細胞轉化。黃茂對6OCo一次性全身照XX小鼠脾臟抗體生成細胞釋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對遲髮型超敏反應及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紅細胞一免疫複合物的花環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或增強作用。   另外,儘管從黃芪中提取的黃芪多糖等成分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但從黃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強免疫抑製作用的成分。   增加紅細胞數   黃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紅細胞的比容,增加紅細胞數。對血虛證模型大鼠或小鼠,黃芪和黃芪多糖均能升高紅細胞比容或血紅蛋白含量。黃芪還能防治因輻XX而造成的小鼠外周血白細胞總數、骨髓有核細胞數的減少,可促進造血幹細胞的分化和增殖。   對肝的作用   小鼠灌胃黃芪水煎液能明顯促進3H-亮氨酸摻入小鼠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速率,而對蛋白質含量無影響,即可以顯著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更新。可增加脾臟蛋白質合成,並使脾臟細胞增生,胞漿內含大量粗面內質網。黃芪對糖代謝呈雙向調節作用,能顯著降低葡萄糖負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對抗腎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又能對抗苯乙雙胍所致的小鼠血糖降低。黃芪對正常血糖無明顯影響。   保肝 正常小鼠灌胃黃芪水煎液可使肝糖原增加。黃芪對四氯化碳造成肝臟損害引起的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並能預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減少。黃芪可增加3H-亮氨酸摻入肝臟蛋白質促進其更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細胞免疫功能紊亂,T細胞亞群中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黃芪注XX液可使病人CD8下降,CD4/CD8升高,恢復正常免疫功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擴散的能力。   對XX的作用   黃芪可延長小鼠的動情期,對小鼠的發育亦有良好的影響。黃芪可增強XX活力,在體外人的XX中添加黃芪水煎液,可使XX活動率、XX運動速度、XX前向運動速度、XX頭部擺動的頻率等均有顯著提高。這對於將黃芪作為體外添加劑在輔助生育技術方面(如人工授精、體外授精等)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增強抗疲勞的作用   黃芪能增強大鼠和小鼠的肌力。大鼠灌胃黃芪水煎液6日或14日,能增強大鼠游泳耐疲勞的作用,並使游泳應激大鼠血漿皮質醇含量明顯增加,超過空白應激組和正常對照組的水平。黃芪可使游泳應激大鼠腎上腺重量增加,腎上腺皮質增厚,束狀帶細胞體積XX、胞漿豐富。表明黃芪增強大鼠抗應激能力是通過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來實現的。   減緩自然衰老的作用   黃芪能延長家蠶和果蠅的平均壽命,減緩人胎肺二倍體細胞體外培養的自然衰老過程,使細胞壽命延長達98代,對照組僅為61-66代,使壽命延長l/3。對小鼠腎細胞培養也有保護作用。黃芪並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動物血清中過氧化脂質和肝臟脂褐素含量。過氧化氫損傷中國倉鼠肺細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黃芪總黃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減少脂質過氧化物對生物膜的損害。   對心臟作用   黃芪具有強心作用,,使心臟收縮振幅XX,輸出量增加,對中毒或疲勞衰竭心髒的作用更為明顯。黃芪對缺糖缺氧條件下培養大鼠心肌細胞所致的乳酸脫氫酶及細病變有保護作用。在加有黃芪培養的心肌細胞內,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糖原顆粒豐富,而糖原顆粒是細胞的能量來源,因此,黃芪可因加強心肌細胞的能量代謝而加強其功能。黃芪多糖可對抗垂體後葉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對抗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和氯仿誘發的小鼠心室纖顫。   調節血壓 黃芪對多種動物均有降壓作用。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灌胃黃芪水煎液可使血壓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黃芪的降壓成分為γ-氨基丁酸和黃芪皂苷甲。當動物血壓降至休克水平時,黃芪又可使血壓稍上升且保持穩定,對血壓具有一定的雙向調節作用。黃芪能明顯降低麻醉犬的腦血管、外周血管、冠狀動脈、腸系膜上動脈的阻力,對這些部位的血管有擴張作用,但對腎血管卻具有收縮作用。黃茂降壓作用主要為直接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結果。   抗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黃芪可通過增強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黃芪對大鼠心肌細胞柯薩奇病毒無直接殺滅作用,但黃芪預先作用於體外培養心肌細胞48小時后,可降低心肌細胞對病毒的敏感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機體清除免疫複合物的能力降低,導致病毒複製,加重炎症損傷。黃芪對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療3個月后,使NK細胞活性明顯提高,使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水平明顯降低,並增強心肌細胞產生干擾素及促誘生干擾素作用。   抗潰瘍   黃芪精對多種實驗性動物胃潰瘍有抑製作用,對95%乙醇所致小鼠胃黏膜損傷及大鼠幽門結紮所致胃教膜損傷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可減少損傷面積,降低損傷指數,但對大鼠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無明顯影響,並可協同西米替丁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   其它作用   黃芪還有抗腫瘤、抗骨質疏鬆等作用。   綜上所述,與黃芪補氣固表功效相關的藥理作用為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造血功能。改善物質代謝、增強XX功能、抗應激、延緩衰老等作用。黃芪還具有強心、調節血壓、抗病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潰瘍等作用。黃芪多糖和黃芪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當代臨床

  高血壓病: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經驗用量為:黃芪30g、白朮12g、防己12g、甘草3g、生薑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g、丹參12g。   缺血性心臟病:黃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癥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急性腎小球腎炎   北芪30克,沸水沖泡當茶飲,1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黃芪50克,沸水沖泡30分鐘當茶飲,1日l劑,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銀屑病   黃芪30克,當歸、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療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9.36%。   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聶文濤:《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
相關資訊推薦
最新資訊推薦
  • 三位OL出鏡教你擺平肌膚問題
  • 小腳丫愛出汗,父母應該如何悉心護理
  • 公園公廁掛鎖 晨練老人難「方便」
  • 血管"地溝油"易致奪命胰腺癌--健康資訊-
  • 糖有好壞,脂有多少——膳食如何影響糖脂代謝?
  • 臉上毛孔粗大怎麼辦
  • 花草語茶是種什麼茶啊???
  • 羊肉做法
  • 露得清的潤唇膏怎麼旋轉不下去
  • 為什麼人睡覺了會冷

Power by 有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