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
[介紹]
[預防]
肝火應該如何預防?
療方劑
出處 《丹溪心法》
來由 唐容川雲:「病左脅痛,及嘔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血證論》)吳鶴皋雲:「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平肝,故曰左金。」(《醫方考》)心屬火,肝屬木,肺屬金,肝位於右而行氣於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則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於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勝回營交令之意。本方加白芍藥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清熱止瀉,緩急止痛之效。戊為胃土,己為脾土,本方善於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用於 用於肝經火旺所致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噯氣口乾,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症。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
咯血方
出處 《丹溪心法》
來由 咯血一證,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梔瀉肝涼血;瓜蔞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訶子斂肺止咳。諸葯同用,可瀉肝火以涼血,清肺熱以止咳,共奏清肝寧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則肺氣肅降,痰飲得化,咳嫩寧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組成 本方由青黛、瓜蔞仁、山梔、訶子、海蛤粉五種藥物組成
用於 用於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帶血,痰質濃稠,咯吐不爽,心煩口渴,頰赤便秘,舌苔黃,脈弦數等症。有清熱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出處 《蘭室秘藏》
來由 本方為治頭風之常用方,尤適於風濕熱上攻于頭,長期不愈者。頭風,指頭痛經久不愈,時發時止者。方隅雲:「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醫林繩墨》)「清空」,這裡指頭部,頭為諸陽經之會,清空之府。本方作用於「清空」部位,專治頭風。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許葯末,茶水調為膏狀,抹在口中,再用白開水衝下,故稱「清空膏」。
組成 本方由川芎、柴胡、黃芩、黃連、防風、羌活、炙甘草諸葯組成
用於 用於風濕熱邪上壅頭目所致之偏正頭痛,年久不愈者。有清瀉肝火,祛風止痛之功。
出處 《醫方考》
來由 肝脾不和之腹痛泄瀉,稱為「痛瀉」。吳琨雲:「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宜,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醫方考》)本方葯僅四味,白朮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陳皮辛能利氣止痛。可疏肝健脾,理氣和中,補中寓疏,標本兼顧,能瀉肝木而補脾土,調氣機以止痛瀉,洵為治療痛瀉的重要方劑,故命名曰「痛瀉要方」。
組成 本方由白朮、芍藥、陳皮、防風四味藥物組成
用於 用於肝鬱脾虛所致之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止,舌苔薄白,脈弦而緩等症。有疏肝補脾之功。
出處 《小兒葯證直訣》
來由 肝主東方,屬木色青,「瀉青」,即瀉肝也。《刪補名醫方論》雲:「肝木主春,乃陽生髮動之始,萬物生化之源,不可傷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瀉肝火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鬱火,寓升于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瀉肝而不傷肝氣,升散而不助火勢,相得而益彰,故為瀉肝之善法」。汪昂雲:「本方一瀉(肝火)一散(肝風)一補(肝血),同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
組成 本方由當歸、龍腦、川芎、生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組成蜜丸,煎竹葉湯同砂糖化下
用於 用於肝火鬱結所致之目赤腫痛,易驚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脈洪實者。有清瀉肝火之功。
[檢查]
肝火應該做哪些檢查?
臨床表現多見目赤.易怒.頭痛.脅痛.口苦.吐血.咯血.脈弦數等症。
[混淆]
肝火容易與哪些癥狀混淆?
肝火的鑒別診斷:
1、肝火上炎
病證 頭熱
主要癥候 頭熱面紅,心煩易怒,夜寐不安,脅痛口苦,舌紅苔薄,脈弦有力。
2、肝火亢盛
病證 消瘦
主要癥候 形體消瘦、煩躁不安,性急易怒,頭暈目眩,脅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3、肝火上沖
病證 舌血+刃
主要癥候 舌上出血,舌腫木硬,舌苔黃,舌邊紅絳,或起芒刺,並見頭中熱
[類似疾病]
肝火相關疾病
更多腹部癥狀
HBV與HCV重 Howship-Romber 癌細胞逆行播散 癌症晚期胃腸道症 安靜腹 板狀腹 膀胱結石 暴力作用后腹痛 爆發性水瀉 賁門弛緩 閉孔神經損害 閉袢性腸梗阻 便秘 便秘伴腹部包塊 便秘伴劇烈腹痛 便血且血與糞便混 病毒性腹瀉 不排胎便 餐后發作性腹痛 餐后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