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介紹]
概述: 腹痛(abdominal pain)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也是促使患者就診的原因。腹痛多由腹內組織或器官受到某種強烈刺激或損傷所致,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此外,腹痛又是一種主觀感覺,腹痛的性質和強度,不僅受病變情況和刺激程度影響,而且受神經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即患者對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異,相同病變的刺激在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時期引起的腹痛在性質、強度及持續時間上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從疾病的病理生理、神經生理、心理學和臨床多方面進行剖析,才有可能對腹痛有正確的了解。腹痛在臨床上常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
[病因]
腹痛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1.急性腹痛的病因
①腹腔臟器急性炎症:急性胃腸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膽管炎等。
②腹部臟器穿孔或XX: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傷寒腸穿孔、肝臟XX、脾臟XX、腎XX、異位妊娠XX、卵巢XX等。
③腹腔臟器阻塞或擴張:胃黏膜脫垂症、急性腸梗阻、腹股溝疝嵌頓、腸套疊、膽道蛔蟲病、膽石症、腎與輸尿管結石等。
④腹腔臟器扭轉:急性胃扭轉、卵巢囊腫扭轉、大網膜扭轉、腸扭轉等。
⑤腹腔內血管阻塞:腸系膜動脈急性阻塞,急性門靜脈血栓形成,夾層腹主動脈瘤等。
(3)胸腔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心絞痛、肺炎及肺梗死等。
(4)全身性疾病及其他:風濕熱、尿毒症、急性鉛中毒、血卟啉病、腹型過敏性紫癜、腹型癲癇等。
2.慢性腹痛的病因
(1)腹腔內臟器疾病:
①慢性炎症: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結核性腹膜炎、炎症性腸病等。
③腹腔內臟器的扭轉或梗阻:慢性胃腸扭轉、腸粘連、大網膜粘連綜合征等。
⑤胃腸運動功能障礙:胃輕癱、功能性消化不良、肝曲及脾曲綜合征、腸易激綜合征等。
(二)發病機制
任何形式的刺激(物理的或化學的)達到一定的強度,均能引起腹痛。目前認為在炎症、組織壞死、缺血、缺氧等情況下,組織可釋放一些激素或體液物質來激活痛覺受體,引起疼痛。這些物質包括乙酰膽鹼、5-羥色胺、組胺、緩激肽及其同類的多肽類、攝護腺素、鉀離子、氫離子以及組織損傷時產生的酸性產物等,其中緩激肽是疼痛的強刺激物。此外,這些化學物質還可能激發局部平滑肌的收縮而引起疼痛。
1.痛覺受體是遊離的神經末梢,分佈于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腹腔內與痛覺有關的受體包括:
(1)空腔臟器壁內受體或稱張力受體。主要感受張力、牽拉和肌肉強力收縮變化。
(2)漿膜、腹膜壁層和腹內實質器官包膜內受體和系膜受體。感受伸拉、扭曲等機械刺激。
(3)黏膜受體。感受化學物質的刺激,如胃酸、腸液等。痛覺受體受刺激后,衝動信號經3個層次的神經元將衝動信號傳遞至大腦皮質。
Ⅰ級神經元(從腹部器官到脊髓):腹部的傳入神經來自脊髓神經和內臟神經,前者負責腹壁感覺的傳導,後者負責內臟感覺的傳導。腹部組織和器官的痛覺傳入神經纖維經局部內臟神經XX交感神經鏈,上升到一定的脊髓節段,會同來自腹壁的感覺神經纖維將痛覺的信息傳送到位於脊髓背根神經節內的各自神經元。
Ⅱ級神經元(連接脊髓和腦幹):Ⅰ級神經元的突觸在脊髓后角的灰質內,經過替換神經元(Ⅱ級神經元),將痛覺信息過渡到脊髓對側的白質內,並沿兩條通路:脊髓丘腦束、脊髓網狀束,分別將信息送到丘腦或腦橋及延髓內網狀結構中。
Ⅲ級神經元(連接腦幹和皮質):丘腦內的一些神經元細胞接受從脊髓丘腦束突觸傳來的信息,並將其傳至大腦皮質的軀體感覺區。網狀結構的神經細胞接受由脊髓網狀束突觸傳遞的信息,並將其傳至額葉及邊緣系統。
由於上述神經傳導特殊性,腹部及盆腔臟器的疼痛反映到體表,常呈一定的脊髓節段性分佈。一般來說,支配腹部皮膚感覺的脊髓節段為胸5到腰1。如食管遠端、胃及十二指腸近端、肝、膽、胰,其傳入神經XX脊髓的胸5~胸9,這些器官引起的腹痛主要在腹中線劍突與臍之間。
小腸、闌尾、升結腸和橫結腸近段2/3,其傳入脊髓胸8~胸11及腰1,疼痛主要表現在臍周圍。
另外,腹部多數器官,如胃、小腸、肝、膽、胰的神經分佈呈雙側對稱性,其疼痛多在腹中線;而腎、輸尿管、卵巢的神經分佈主要在側面,其腹痛也多為一側性。
2.外周的刺激被感受為疼痛,要受到不同層次調節機制的影響。
(1)局部刺激的強度需超過受體的閾值。
(2)脊髓內刺激和抑制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脊髓后角的灰質內,有一個脊髓的調控中心,該處的一種神經細胞稱「傳送細胞」(transmission cell,T細胞),T細胞的活動成為控制痛覺傳送的「閥門」,直接影響到痛覺信息傳遞至灰質內;另有一種細胞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mediary neuron,Ⅰ細胞),刺激Ⅰ細胞可抑制T細胞的活動而關閉「閥門」,阻止疼痛的傳送;抑制Ⅰ細胞可打開「閥門」,加速疼痛的傳導。
(3)大腦皮質內部因素:中腦和延腦網狀結構內的一些神經元的神經纖維可下傳到脊髓后角的灰質內,釋放一些神經介質或激素,如釋放內啡肽,激活Ⅰ細胞,抑制疼痛的傳導。這類神經元及其下行的神經纖維稱為痛覺「下行性抑制系統」,這體現了高級神經中樞在痛覺方面對低級神經中樞的調控。
3.從疼痛的神經機制可將腹痛分為以下3種類型
(1)內臟性腹痛:疼痛信號經交感神經通路傳入,脊髓神經基本不參與,其疼痛的特點是:
①疼痛部位較模糊,通常比較廣泛穿梭近腹中線。
③常伴有噁心、嘔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經系統XX的癥狀,而不伴有局部肌緊張和皮膚感覺過敏等。
(2)體神經性腹痛:又稱「腹膜皮膚反XX痛」,只有體神經或脊髓神經而無內臟神經參與的疼痛。疼痛特點:
①定位較準確,常出現在受累器官鄰近的腹膜區域,具有明確的脊髓節段性神經分佈特點。
②程度劇烈而持續。
(3)牽涉痛:指腹部器官引起的疼痛出現在離開該器官內臟神經傳導之外的部位,由內臟神經和體神經共同參與此類疼痛機制。疼痛特點:
①多為銳痛,程度較劇烈。
②位置明確在一側。
③局部可有肌緊張或皮膚感覺過敏。
[癥狀]
腹痛早期癥狀有哪些?
1.腹痛的性質和程度 腹痛的性質與病變所在臟器及病變的性質有關,如絞痛常表示空腔臟器梗阻;脹痛常為內臟包膜張力XX,系膜的牽拉或空腔器官脹氣擴張所致。疼痛的程度有時和病變嚴重程度相一致,但由於個體差異,有時疼痛的程度並不反映病變的程度。
2.腹痛部位 腹痛的體表位置常和脊髓的節段性分佈有關。通常情況下疼痛所在部位即為病變所在部位,但有一些病變引起的疼痛放XX至固定的區域,如急性膽囊炎可放XX至右肩胛部和背部,闌尾炎引起的疼痛可由臍周轉移至右下腹。
3.伴隨癥狀 腹痛伴隨發熱提示炎症、結締組織病、惡性腫瘤等;伴嘔吐提示食管、胃或膽道疾病;嘔吐量多提示有胃腸梗阻;伴腹瀉提示腸道炎症、吸收不良、胰腺疾病;伴休克,同時有貧血提示腹腔臟器XX(如肝或脾XX或異位妊娠XX),心肌梗死、肺炎也可有腹痛伴休克,應特別警惕;伴尿急、尿頻、尿痛、血尿等,表明可能泌尿系感染或結石;伴消化道出血,如為柏油樣便或嘔血提示消化性潰瘍或胃炎等;如為鮮血便或暗紅色血便,常提示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腸結核等。
腹痛常是患者就診的原因,其病變性質可為器質性,也可為功能性。有的腹痛起病急驟而劇烈,有的起病緩慢而疼痛輕微。由於發病原因複雜,故對腹痛患者必須細緻的詢問病史,認真全面的體格檢查和合理的輔助檢查,全面分析,才能確定病變的部位、性質,對病因作出正確的診斷。
1.病史 詢問既往有無類似的發作,有無手術史及過敏史等。對育齡期婦女要詢問月經情況,此外還應了解過去及本次發病用藥情況及對治療的反應等。
2.病程 包括腹痛發生的時間、急緩,是持續還是間歇發作等等。腹痛發生的時間結合患者的健康狀況,對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至關重要。
3.誘發因素 如飲酒或進油膩、生冷、不潔食物等;膽囊炎或膽石症發作前常有進食肥膩食物史;急性胰腺炎發作前則常有酗酒或暴飲暴食史。
4.體格檢查
(1)一般檢查:要重視全身情況,觀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狀況、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姿勢、體位、活動情況,有無貧血或黃疸等;此外還應檢查心肺、脊柱等。
(2)腹部檢查:
①有無膨隆,有無瀰漫性或局限性脹氣,有無腸型、胃型及蠕動波。
②觸診:腹部有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若可捫及包塊應了解其部位、大小、形態、邊界、質地、活動度及有無壓痛等。
④聽診:要注意腸鳴音是否增多、亢進、減少或消失,對腸鳴音的改變應作多次長時間觀察。
(3)直腸、XX檢查:對於下腹痛、有排便異常者要作肛檢,對已婚婦女疑有盆腔病變者應由婦科醫師做盆腔檢查。
5.手術探查 對診斷不明、內科治療無效且病情危重者,可考慮剖腹探查。
[食療]
腹痛吃什麼好?
適宜食物:虛寒證,飲食以溫熱為宜,可適當選用姜、蔥、芥末、胡椒、大蒜、韭菜等作調料。多選用溫中益氣之品,如羊肉、牛肉、南瓜、扁豆、山藥、蓮子、胡桃、龍眼、大棗、栗子、豆製品、乳類、蛋類等。氣滯證,白蘿蔔、大蒜、韭菜、香菇、柑橘等有行氣溫中作用。血瘀證,飲食以易消化之溫性食品為主,山楂、酒釀有行氣活血功能。食滯證,鼓勵患者食用蘿蔔、金橘、橘子、蘋果、山楂等有寬中理氣消食之物。
不適宜食物:虛寒證,忌食生冷與烈性酒漿。氣滯證,應忌食南瓜、土豆及過甜之品等易壅阻氣機的食物。
食療:1、【組成】連須蔥、老薑、蘿蔔各等量。【用法】黃搗爛,分為2 份,炒熱,交替熨痛處。【主治】腹痛。
2、【組成】生薑、蔥白。【用法】共搗爛,熱酒沖服,或敷臍部。【主治】寒性腹痛。
3、【組成】帶殼龍眼、米酒。【用法】焙乾研末,每次服10 克,米酒送服。【主治】寒性腹痛。
4、【組成】白胡椒、綠豆各等份、黃酒適量。【用法】共為細末,溫黃酒送下,每次3 克、1 日2 次。【主治】受寒腹痛。【組成】大茴香9 克、酒少許。【用法】水煎服。
6、【組成】大蒜1500 克、酒、醋備半。用法】浸泡于瓶中10 天,食蒜。【主治】受寒腹痛。
7、【組成】溫吶臍50 克(搗爛布包)、白酒500 毫升。【用法】浸泡封固7 犬,每次飲1 小盅。【主治】小腹脹痛及腰背冷氣。
8、【組成】黃酒50 毫升、丁香2 粒。【用法】隔水蒸10 分鐘,趁熱飲酒。【主治】感寒腹痛。
9、【組成】炮姜、肉桂各等份。【用法】共為細末,摻膏藥貼臍上。【主治】寒性腹痛。
10、【組成】胡椒10 粒、蔥白30 克、百草霜15 克。【用法】共為丸,如梧桐子大,納臍中取汗。【主治】腹痛。
11、【組成】生薑15 克、吳茱萸9 克。【用法】吳茱萸研為細末,煎生薑湯送服。【主治】寒性腹痛。
12、【組成】枯礬6 克、胡椒每歲1 粒、蔥白一段、棗1 枚。【用法】前二葯研為細未,同余葯搗爛,貼于肚臍、天樞、關元穴。【主治】寒實腹痛。
13、【組成】蔥白10 根、鹽50 克。【用法】炒熱布包熨腹部。【主治】受寒腹痛。
14、【組成】烏梅、花椒、生薑。【用法】水煎服。【主治】食積腹痛。
15、【組成】細辛、皂角各等份,蜂蜜適量。【用法】前二葯為未,蜂蜜煉製滴成珠狀,滲入藥粉,按3 比7 混勻,製成條狀,塞肛門。【主治】蟲積腹痛。
16、 【組成】大黃、乾薑、巴豆各30 克。【用法】共為細未,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 粒米湯送下。【主治】腹痛。
17、【組成]制香附30 克、白酒500 毫升。【用法】泡7 天,每次20 毫升,1 日3 次服。【主治】小腹痛。
18、【組成】生薑36 克、杏仁12 克。【用法】水煎服。【主治】氣滯腹痛。
19、【組成】菜菔子120 克、生薑60 克、連須蔥白500 克。【用法】共搗爛,加酒炒,布包熨腹部。【主治】氣滯腹痛。
20、【組成】吳茱萸2 克、生薑6 克、蔥白2 根,粳米適量。【用法】吳茱萸研為細未,姜蔥切碎,米煮粥,粥成,下上藥,同煮,食之。【主治】虛寒腹痛。
21、【組成】蜀椒5 克、麵粉150 克、生薑3 片。【用法】蜀淑研為細未,與麵粉和勻,煮湯,后加生薑煮。早晚服之。【主治】虛寒腹痛。
22、【組成】乾薑、良姜各3 克,粳米適量。【用法】先煮二姜,再人粳米,煮粥食之。【主治】虛寒腹痛。
23、【組成】當歸10 克、生薑12 克、紅糖30 克。【用法】水煎服。【主治】虛寒腹痛。
24、【組成】炮姜、麥芽備10 克,花椒50 粒。【用法】水煎服。【主治】腹冷痛。
25、組成】生薑、肉豆蔻各6 克,粳米適量。【用法】前二葯搗爛,米煮粥,待煮開,加入二葯煮成粥食之。
26、【組成】生薑、鹽。【用法】生薑搗汁,留汁加等量鹽炒至紅色,徐加薑汁,至薑汁炒干,研末。每次3 克,1 日2 次。【主治】腹痛。
27、【組成】薑汁、黃酒各適量。【用法】混合服。【主治】腹痛。
28、【組成】木爪120 克、小茴香90 克、青皮60 克。【用法】共為細未,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 克,1 日3 次,食后溫酒送下。【主治】臍下痛。
29、【組成】蔥白、醋。【用法】搗爛炒熱敷痛處。【主治】少腹痛。
30、【組成】綠茶2 克、赤芍10 克、甘草5 克。【用法】后二葯加水1000 毫升煮15 分鐘,入茶。分5 次服。【主治】胃腸痙攣痛。
31、【組成】胡椒9 粒、棗7 枚、黃酒適量。【用法】共搗爛,黃酒送服。【主治】腹痛、胃痛。
32、【組成】東風茶根莖10 克、黃酒適量。【用法】同加水煎,服之。【主治】夏季穢氣腹痛。
[預防]
腹痛應該如何預防?
臨床若對導致腹痛的病種尚不能確定時,可以腹痛待查作為初步診斷,並進行辨證論治。辨病思路:
1.腹痛診斷的一般思考:
(1)腹痛一般可分為臍腹痛(臍周圍痛)、小腹痛(臍以下中間部位痛)、少腹痛(臍以下、小腹兩側部位痛)。
(2)脾、胰。腸道的病變,以及肝、膽、胃、脂膜、胞宮、膀胱等腹內臟器的病變,均可產生腹痛。應仔細辨別腹痛的部位,以考慮其所屬臟器而鑒別病位。
(3)一般最早出現的腹痛位置,或壓痛最明顯的部位,大多為病變所在處。
2.根據腹痛的性狀及伴隨症辨別病種,如:
(1)突發劇痛多見於石淋、氣腹痛、胃沖痛(胃穿孔)、蛔厥、腸結等。
(2)腹痛伴發熱者,多為痢疾、暴瀉、內髒的癉病、腸癰、胰癰、熱淋、類霍亂。濕溫之類。
(3)腹痛而見面色蒼白,冷汗、血壓下降等症者,多為臟器穿孔、內臟出血、異位妊娠XX、胰癉等危重病變。
(4)突起腹痛且嘔瀉明顯者,常見於暴瀉、霍亂、類霍亂等病。
(5)石淋之腹痛常連及XX、大腿內側。
(6)腹痛伴血尿,多為腎系疾病,如石淋、熱淋、腎癉、腎癌等。
(7)腹痛伴便血者,應考慮腸癌、腸結、小腸癉、痢疾之類疾病。
(8)痛經、異位妊娠之腹痛與月經的關係密切。婦女新產後小腹陣陣作痛難忍者,為產後腹痛。
(9)腸郁、大瘕泄之腹痛,多與情志等因素的刺激有關,常反覆發作。
(10)腸結、腸痹在腹痛同時,可見腹部有腸型或腸蠕動波,或觸及包塊。
(11)腹痛而觸及固定之包塊者,一般應考慮腸結、腸痹、伏梁、癌病、肥氣、石瘕之類。
(12)經常腹部隱痛,伴腹脹、化食不良、慢性腹瀉者,可見於久泄、脾痿、胰脹、膽脹等病。
(13)腹壁按之如板狀者,可為脂膜癉(腹膜炎)、胃沖痛(胃穿孔)、腸癰等病。
(14)腹痛伴盜汗、潮熱等症,或有癆病史者,多為腸癆、脂膜癆(腸系膜、腹膜結核)等病。
[治療]
腹痛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腹痛預防與調攝的大要是節飲食,適寒溫,調情志。寒痛者要注意保溫,虛痛者宜進食易消化食物,熱痛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食積者注意節制飲食,氣滯者要保持心情舒暢。
腹痛中醫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
1.寒滯胃腸證:腹痛急暴,得溫痛減,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瀉,苔白潤,脈沉緊。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良附丸合厚朴溫中湯加減。
2.寒滯肝脈證:少腹冷痛攣急,下繞陰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體疼痛,舌質淡或紫暗,苔白,脈弦緊。暖肝散寒、理氣止痛。暖肝煎加減。
3.腸熱腑實證:腹痛拒按,按之有塊,身熱汗出,口渴引飲,口苦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沉實而數。清熱瀉火、攻下里實。大承氣湯加減。
4.濕熱中阻證:腹痛不適,胸悶不舒,身熱口苦,肢體困重,納呆噁心,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清熱化濕行滯。枳實導滯丸加減。
5.食積胃腸證:腹部脹滿,疼痛拒按,納呆惡食,噯腐吞酸,或痛而欲瀉,瀉后痛減,矢氣臭如敗卵,舌苔濁或膩,脈沉滑有力。消食導滯。保和丸加麥芽、雞內金等。
6.腸道氣滯證:腹脹疼痛,・攻竄不定,腸鳴有聲,得噯氣或矢氣則疼痛減輕,脈弦。理氣止痛。天台烏葯散加減。
7.瘀滯胃腸證:腹痛拒按,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或可觸及包塊,舌質青紫,脈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少腹逐瘀湯加減。
8.瘀熱內郁證:腹痛劇烈,腹皮拘急,壓痛明顯而拒按:或可觸及包塊,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數。化瘀清熱止痛。大黃牡丹皮湯加減。
9.蟲積腸道證:繞臍腹痛,時作時止,按之腹軟,或可觸及條索狀蟲團,胃脘嘈雜,或嗜食、吐涎,脈浮洪或乍大乍小。安蛔止痛。烏梅丸加減。
10.脾胃虛寒證: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飢餓勞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減,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畏冷肢涼、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溫補脾胃。理中湯或黃芪建中湯加味。
常用止痛中藥:木香、香附、台烏等,可在辨病、辨證的基礎上選用。
腹痛西醫治療方法
由於引起腹痛的疾病甚多,所以最重要的是儘快確定腹痛的原因,在遇到腹痛患者時,其處理或治療原則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
1.急性腹痛者,應根據腹痛的性質、部位、持續時間及有無放XX痛等特點,並結合隨之產生的伴隨癥狀以及腹部體檢的結果,初步作出可能的診斷。
2.根據初步診斷的結果,應及時進行必要的化驗或特殊檢查。如三大常規、血、尿澱粉酶、肝腎功能、腹部或下腹部B超檢查(包括泌尿系統及盆腔)、腹部平片、胸片,必要時行CT或MRI檢查;老年人還應作心電圖等檢查,以便及時明確診斷。
3.對急性腹痛者,還應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其生命體征,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尿量變化等。
4.對急性腹痛者,在未明確診斷前,不能給予強效鎮痛葯,更不能給予嗎啡或哌替啶(杜冷丁)等麻醉性鎮痛葯,以免掩蓋病情或貽誤診斷。只有當診斷初步確立后,始能應用鎮痛葯或解痙葯,緩解患者的痛苦。
5.已明確腹痛是因胃腸穿孔所致者,應禁食,補充能量及電解質,並應及時應用廣譜抗生素,為及時手術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
6.如急性腹痛是因肝或脾XX所致時(如肝癌癌結節XX或腹外傷致肝脾XX等),腹腔內常可抽出大量血性液體,患者常伴有失血性休克,此時,除應用鎮痛葯外,還應積極補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療,為手術治療創造良好條件。
7.腹痛是因急性腸梗阻、腸缺血或腸壞死或急性胰腺炎所致者,應禁食並上鼻胃管行胃腸減壓術,然後再採用相應的治療措施。
8.已明確腹痛是因膽石症或泌尿系結石所致者,可給予解痙葯治療。膽總管結石者可加用哌替啶(杜冷丁)治療。
9.生育期婦女發生急性腹痛者,尤其是中、下腹部劇痛時,應詢問停經史,並及時作盆腔B型超聲波檢查,以明確有無宮外孕、卵巢囊腫蒂扭轉等疾病。
10.急性腹痛患者,雖經多方檢查不能明確診斷時,如生命體征尚平穩,在積極行支持治療的同時,仍可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觀察過程中如癥狀加重,當疑及患者有內臟出血、腸壞死、空腔臟器穿孔或瀰漫性腹膜炎時則應及時剖腹探查,以挽救患者生命。
11.因慢性腹痛的病因亦甚多,對每例慢性腹痛患者而言,也應根據其腹痛的特點、規律及疼痛部位做出初步診斷。不少情況下,需要排除有關疾病,做出其腹痛的病因診斷。然而,為了減輕患者的腹痛,在未明確診斷前,可以應用鎮靜葯、解痙葯或者一般的鎮痛葯,但不應給予哌替啶(杜冷丁)等強烈的鎮痛葯。一般而言,空腔臟器病變引起的腹痛,應用抗膽鹼葯(如阿托品、丁溴東莨菪鹼),腹痛常能夠得到緩解;而實質性臟器所致的腹痛,常需應用鎮痛葯(如布桂嗪或曲馬朵等),其疼痛才能緩解。因此,根據應用解痙葯或鎮痛葯后腹痛緩解的情況,可初步判斷患者是空腔臟器的病變可能性大,還是實質性臟器的病變可能性大。爾後,再選擇有關的檢查來協助診斷。
[檢查]
腹痛應該做哪些檢查?
體格檢查
1.腹部檢查
⑵聽診 注意腸鳴音。
⑶叩診 腹脹明顯者應檢查肝濁音是否消失,有無移動性濁音,鼓音明顯者提示腸腔XX,有梗阻可能。。
⑷觸診 檢查應由非疼痛部位開始,逐漸移向疼痛部位,找出壓痛及緊張部位、範圍和程度,觀察患兒面部表情、局部拒按、哭叫程度是否嚴重。
2.其他檢查
實驗室檢查
2.對於腹膜炎、內出血、腹腔膿腫及某些腹部腫塊可行診斷性穿刺,並對穿刺物作常規抹片、細菌培養或病理檢查。
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 當診斷困難,疑及胸腹有病變者,可行胸腹透視,目的在於觀察胸部有無病變、膈下有無遊離氣體、膈肌運動變化、有無腸積氣和液平面等,有異常者應常規拍片。當疑有乙狀結腸扭轉或低位腸套疊時,可行鋇劑灌腸檢查;對疑有腸梗阻、內瘺或穿孔的患者不宜做鋇餐檢查。
2.B超檢查 主要用於檢查膽道和泌尿系結石、膽管擴張、胰腺及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