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
[介紹]
概述: 秋燥是由燥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生於秋季,尤以秋分后至小雪前為常見。其基本徵候特徵為初起以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膚乾燥等津傷失潤。根據好發季節及臨床表現,本病與西醫的急性咽候炎、急性氣管炎、急性支氣管炎等證候表現相似,故這些疾病可以參考秋燥辨證治療。
[病因]
秋燥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本病所發外因感受燥熱病邪,內因人體值夏令炎熱過汗之後,津氣耗損或素體陰液虧損,復感燥熱病邪而發病。
[癥狀]
秋燥早期癥狀有哪些?
1、病多發於秋天燥熱偏盛的季節
2、初起除具有肺衛見證外,必伴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膚乾燥等津傷失潤的表現。
3、本病的病變重心在肺,一般傳變較少;以傷肺胃之陰為多,傳入下焦肝腎較少。
[食療]
秋燥吃什麼好?
[預防]
秋燥應該如何預防?
[治療]
秋燥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邪在肺衛
證見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紅苔白而干,脈數。
辛涼甘潤,輕透肺衛。
1、主方:桑杏湯(吳鞠通《溫病條辨》)處方:桑葉9克,杏仁9克,沙參15克,象貝9克,淡豆豉6克,梔子皮9克,梨皮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蘆根12克。咽喉乾燥而痛者,加玄參18克、崗梅根15克。
2、中成藥養陰清肺膏,口服,每次15克,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雪梨川貝燉冰糖(黎文獻《中國常用民間療法》)組成:雪梨1~2個,川貝母9克,冰糖12克。雪梨洗凈去心核,將川貝(研末)、冰糖納入,燉1小時后,吃梨飲汁,每日吃服1次。對燥咳、咽喉干癢或痛,頗有療效。
證見
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鼻燥,齒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紅,苔薄黃乾燥或白而干,脈數。
治法
清肺潤燥,養陰止咳。
方葯
1、主方:清燥救肺湯(喻嘉言《醫門法律》)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冬桑葉9克,党參(或太子參)9克,胡麻仁12克,真阿膠6克(烊化),麥冬12克,杏仁9克,炙杷葉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若咽喉疼痛者,加連翹12克、牛蒡子10克、板藍根15克。若咳嗽痰多而黃者,加瓜蔞皮12克、貝母9克。大便秘結者,加玄參15克、生地黃15克、枳殼9克。
2、中成藥清燥救肺丹,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滋燥飲(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處方:天冬10克,麥冬10克,生地黃12克,天花粉12克,白芍12克,秦艽9克。水煎去渣取汁,加蜂蜜10毫升、童便10毫升,溫服。每日煎服2劑,上、下午各1劑。
腑實陰傷
證見
身熱,乾咳少痰,口乾唇燥 ,大便乾結,或腹脹。舌紅,苔黑乾燥,脈沉細。
治法
方葯
1、主方:調胃承氣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處方:生大黃9克(後下),芒硝8克(沖),炙甘草6克,鮮何首烏18克,鮮生地黃20克,鮮石斛20克。水煎服,每日2劑。大便得通暢,去芒硝,大黃不用後下。身熱退、舌苔凈而止后服。若口乾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麥冬15克、玄參25克,腹脹滿而痛者,可加枳實8克、厚朴6克。
2、中成藥五仁潤腸丸,每次1~2丸,溫開水送服,每日1~2次。
3、單方驗方:通便散(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處方:太子參20克,玄參15克,當歸10克,炒萊菔子15克,番瀉葉4克。上藥共碾成細粉末,每次用5克,用開水50毫升
[檢查]
秋燥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混淆]
秋燥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應與風溫相鑒別。兩者初起均有邪襲肺衛見證,但風溫多發於冬春季節,且初起津傷失潤見症不明顯,是其不同。另外,本病還應與發於秋季的伏暑作鑒別,伏暑初起雖可有衛表見證,但少見肺經證候,且以暑濕在里見證為主,病情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