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
[介紹]
皮炎和濕疹常作為同義詞用來指一種皮膚炎症,代表皮膚對於化學製劑、蛋白、細菌與真菌等種種物質的變應XX。濕疹一詞沒有特殊的含義,而皮炎則有限定的意義。若用皮炎代替濕疹作為診斷術語,則指的是真皮、表皮聯合反應,它可以是急性、亞急性和慢性。這三者可以聯合存在。
[預防]
皮炎應該如何預防?
一、忌搔抓 搔抓可使皮膚不斷遭受機械性刺激而變厚,甚至引起感染。搔抓還起強化作用,病人愈搔愈癢,愈癢愈抓,形成惡性循環,病程因而延長。
二、忌熱水燙洗 皮炎、濕疹在急性期,由於皮內毛細血管擴張,會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紅腫、丘疹、水皰。用熱水燙洗或浸泡,紅腫加重,滲透液增多,加重病情。因此,皮炎、濕疹病人宜用溫水淋浴,切忌在熱水內浸泡和用力搓擦。
三、忌肥皂洗 特別是鹼性大的肥皂,對皮膚是一種化學性刺激,可使皮炎、濕疹加重。若需用肥皂去污時,最好選擇刺激性小的硼酸皂。
四、忌刺激性食物 辣椒、酒、濃茶、咖啡等刺激食物,可使瘙癢加重容易使濕疹加重或複發,都應禁忌。
五、忌盲目用藥 皮炎、濕疹病程較長,易反覆,患者要配合醫生耐心治療。有的人治療心切,未經醫生診治在皮損處塗高濃度的止癢葯;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切忌擅自用藥。
六、中醫中藥治療法 使用純中藥的溢脂寧治療,清熱利濕涼血,適用於皮炎的各種類型,如脂溢性皮炎、神經性皮炎,尤其是針對脂溢性皮炎療效很好,20天是一療程,每天3次局部塗擦,若病史較長,建議患者可以搭配口服中藥清熱解毒進行內服調理,可以選擇黃連上清丸、龍膽瀉肝丸,苦參丸等。
家庭治療措施
●使用糊葯 把金印草根粉末與維生素E油混合,並調入一些蜂蜜,直到混合物呈均勻、 鬆XX糊狀,然後敷在患部,能夠起到去癢以及促進複原的作用。
●避免台麩質的食物 小麥、裸麥(黑麥)、燕麥、大麥等含麩質的食物應避免食用,六周后,即有助於控制皮膚炎。
●避免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乳製品、糖、白麵粉、脂肪、油炸食物、加工食品等易引起皮膚過敏,因此要盡量避免此類物質。
●補充營養素
①維生素B群 每天服用3次。維生素B群是皮膚健康及血液循環正常所需之物,並能幫助 細胞再生。
③維生素F 可促使皮膚有光澤。
⑤鋅 每天100毫克(勿超過此量)。可以幫助組織複原。
●天然藥草 治痢草根、蒲公英、保哥果及紅苜蓿等均有助於癥狀緩解。
[檢查]
皮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皮炎分類
1、遺傳過敏性皮炎:
本病的發病機制較為複雜,與遺傳、免疫和對生理藥理介質反應異常有關,環境因素在本病發生中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約70%患者家族中有遺傳過敏性皮炎、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等遺傳過敏史。
雙親均有遺傳過敏史,其子女發生遺傳過敏性疾病的機會比雙親中只有一方有遺傳過敏史的要高。近來發現染色體11ql3部位的基因與本病的過敏性哮喘的發病相關。在免疫異常方面表現為血IgE增高,近來研究指出皮膚朗格漢斯細胞具有高親和力IgE Fc受體(Fc e RI)。「吸入性」抗原XX遺傳過敏性皮炎的皮膚,引起朗格漢斯細胞的活化,釋放IL-1β使異位性特異的T輔助細胞亞類TH-2活化而產生IL-4、IL-5等細胞因子,刺激B細胞產生IgE,同時IL-5是人嗜酸性白細胞分化與增生的重要細胞因子。在遺傳過敏性皮炎患者中,由環境變應原(屋塵蟎,花粉)斑試引起的濕疹樣皮膚反應的表現與皮膚遲發相反應(cutaneous late-phase reaction)相似。在皮損中有嗜酸性白細胞浸潤,故認為IgE介導的「接觸性過敏」,在遺傳過敏性皮炎的發病機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生理藥理學方面,患者白細胞和表皮細胞對β腎上腺素能性激動劑的反應遲鈍,所產生的cAMP水平及抑製表皮細胞核分裂功能降低,β腎上腺素能性受體與βXX劑親和力下降,a腎上腺素能性受體比率增高等。此外尚發現單一核細胞內cAMB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增高,從而使cAMP水平下降。
2、異位性皮炎:
異位性皮炎病因和發病機制頗為複雜,至今為止尚未完全闡明。該病原因之一遺傳性過敏素質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員對某些體內外物質的敏感性往往高於正常人。據統計表明:雙親皆有「異位性」表現者約70%後代也可呈「異位性」;若父母中僅一方見「異位性」則子女大致半數可見有「異位性」;然而在「異位性」病人中還有40%的父母未發現「異位性」。本病的變應原以食物,特別是蛋白質食品尤為常見。另外,通過呼吸道吸入的各種物質,如屋塵、花粉、動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視。通常認為嬰兒期似乎是以食物過敏為主,而兒童期后卻對吸入物過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節氣候變化、精神緊張、強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劇。異位性皮炎發病機制既可以是變態反應,也有非變態反應。其中有許多問題尚未獲得一致結論,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對此需要今後努力實踐,積極去探討研究。
3、神經性皮炎病因:
神經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主要以搔癢和苔蘚樣變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常反覆發作。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確。一般認為系大腦皮層XX和抑制功能失調所致.思考常因情緒波動、過度緊張、神經衰弱等發病或加劇。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障礙、病灶感染、酒精中毒、衣摩擦、日曬出汗等局部刺激均可促發本病,使病情加重。臨床上分為局限和播散兩型。
常見癥狀:
1. 苔蘚樣皮損。本病的皮損特徵為皮膚苔蘚化,病變區皮膚呈苔蘚樣變,皮膚增厚,皮紋加深,皮嵴隆起,皮損區呈暗褐色,乾燥,有細碎脫屑,邊界清楚,邊緣可有小的散在的扁平丘疹。
2. 瘙癢。皮損區域陣發性瘙癢,夜晚尤甚,可影響入睡。
3. 好發部位。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好發於頸、項、膝、肘、骶等部位;播散性神經性皮炎可泛發於全身。
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皮質激素所致的皮膚萎縮有關,皮膚萎縮導致角層變薄,真皮XX退變,皮膚失去了防止水分喪失的屏障,迅速引起乾燥、發炎。皮膚脫水可能是使正常或已有病變的皮膚產生炎症的主要原因。
發病特點: (一) 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質類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膚出現紅斑、丘疹、乾燥脫屑、萎縮、萎縮紋、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痤瘡、色素沉著異常、酒渣鼻樣皮炎、口周皮炎、光過敏、多毛、不易辯認的癬,魚鱗病樣變化等繼發癥狀等。
(二) 應用上述激素藥物后,原發病病情雖可得到迅速改善;一旦停葯,1―2日內,用藥部位皮膚發生顯著紅斑、丘疹、皸裂、脫屑、小膿瘡、瘙癢和觸痛等癥狀。當再用該葯,上述癥狀和體征會很快減退,如再停用,皮炎癥狀又迅速再次發作,而且逐漸加重,對激素的依賴性較為明顯,尤其以面部、XX部多見。
(三) 局部有明顯自覺瘙癢或灼熱感。
治療措施: 因目前西醫西藥對激素依賴性皮炎尚無理想療法,主要是採取逐漸遞減激素藥物的用量,再配合抗菌消炎,抗過敏藥物治療,直到全部撤除激素藥物,治療過程需要1-2年的時間。多數患者較難接受。由於人體一旦對激素產生了依賴性,停葯后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赤紅、觸痛、瘙癢、脫皮,乾燥、裂口、脫屑等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較大的痛苦,而目前西醫又普遍認為激素依賴性皮炎的治療較為棘手,其治療方案是以抗菌素,維生素及脫敏藥物治療的同時,繼續使用激素藥物治療,逐漸減量至撤除停用。皮損恢復正常需用一年以上的時間,多數患者對此均有較大的精神壓力。對此,醫生與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在正確選擇治療藥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中醫藥治療。
激素性皮炎的治療也是因人而異的,並非同一種葯你用好使,他用就好使!也要根據患者的激素傷害程度、時間而定的。所以在用藥上一定要慎重,用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胡亂醫治。
目前治療激素依賴性皮炎效果比較好的藥物有:
當康復後期皮膚發乾發澀時,可適當添加無刺激的滋潤護膚品,比如強生嬰兒霜或雅漾類的護膚品。
中藥配方: 枇杷葉15g,炙桑皮15g,當歸15g,白花蛇舌草30g,銀花15g,紫草15g,黃連3g,黃芩10g,生地15g,赤芍15g,白芷5g,丹皮10g,炒白朮15g,苦參10g,白鮮皮15g,每日1劑,水煎3次,一二煎混勻分早晚2次口服,三煎每晚睡前用紗布蘸藥液冷濕敷患處15min。2周為一療程, 2個療程后隨訪1個月,判定療效。
5、接觸性皮炎
急性或慢性炎症,常單發或不對稱,由某些物質接觸皮膚引發的毒性(刺激性)或過敏反應。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接觸性皮炎可由原發性化學刺激物或過敏原(參見第148節Ⅳ型遲發性超敏反應)所引起。
原發性刺激物可損傷正常皮膚或刺激原有的皮炎.強刺激物(如酸,鹼,酚)在數分鐘內即可引起臨床上可見的改變.弱的或邊緣性刺激物(如肥皂,清潔劑,丙酮或甚至是水)與之接觸數日後方可引起臨床上可見的改變.不同的刺激物損害皮膚的機制不同.例如清潔劑可以激活角化細胞,從而使之釋放炎性細胞因子。
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病人可能會對使用數年的物質或用於治療皮膚病的藥物產生過敏反應.朗格漢斯細胞(一種表皮細胞的年幼亞群)吞噬致敏原並將其傳遞至T淋巴細胞.從角化細胞和朗格漢斯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也可促進過敏的發生。病人的致敏過程可從6~10天(較強致敏原如毒常青藤)到數年(較弱致敏原)不等。當再次接觸該致敏原時,瘙癢和皮炎可在4~12小時內出現。
外用藥的某些成分是引起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主要原因(表111-1).其他常見致敏原包括植物(如毒常青藤)及在製鞋,制衣,金屬化合物,染料和化妝品中的致敏物質。許多工業因子可以引起職業性皮膚病.許多健康的職業勞動者對橡膠增效劑和手套的乳膠過敏。有些男子因為對乳膠XX過敏而無法使用。
光敏性和光毒性接觸性皮炎可在局部應用某些化學物質再經光線照XX后才會發生。這些化學物質(光毒劑)充當光敏物使皮膚對光照產生過度反應(參見第119節光敏感中的多形性日光疹)。常引起光敏性接觸性皮炎的物質有須后液,防曬霜和外用磺胺葯.香水,煤焦油,補骨脂素和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油劑常可引起光毒性接觸性皮炎.全身給藥引起光敏反應時,必須區分是光過敏性還是光毒性接觸性皮炎。
癥狀,體征和病程
接觸性皮炎表現不一,從暫時性潮紅到伴有大泡形成的嚴重腫脹,常有瘙癢和水泡形成.皮膚的任何部位均可因接觸到過敏或刺激物(包括空氣傳播物)而受累.其特點是皮炎首先僅限於接觸部位,以後可播散到其他部位。
病程長短不一.如果病因去除,單純的紅斑在數天內消退,水泡乾枯.水泡和大泡可發生破潰,滲出和結痂.如果炎症消退則有鱗屑,有時皮膚會發生暫時性增厚.繼續與致病因子接觸或出現併發症(如受到刺激或外用藥過敏,表皮剝脫,感染)可使皮炎持久存在。
接觸性皮炎應該如何預防
1去除病因遠離過敏源
2飲食療法,忌食辛辣及油炸食物,特別是發病期平時要吃的清淡,忌吃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酒海鮮等,多吃新鮮蔬菜或水果。
3精神要愉快,生活要有規律,不要過度勞累
4適當鍛煉,選擇適合自己的一些活動,如爬山散步,跳舞等。
5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服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體質,不生病或少生病,提高生活質量
6、日光性皮炎
俗稱曬斑,一般在暴曬后數小時內于暴露部位出現皮膚紅腫,亦可起水皰或大皰。皮損部位有燒灼感、癢感或刺痛。輕者1―2天皮疹可逐漸消退,有脫屑或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重者可伴有類似感冒癥狀,如發燒、乏力、全身不適等,約一周左右即可恢復。
診斷
接觸性皮炎可能很像其他類型的皮炎.典型的皮膚改變和接觸史可以幫助診斷,但確診則需要詳細詢問病史和斑貼試驗.必須考慮病人的職業,嗜好,家務,度假,穿戴,外用藥,化妝品及配偶的活動.了解局部致敏原或刺激物的特性和皮損典型分佈的規律是有幫助的.初發損害的部位對於判斷病因有重要的價值。
用標準組的接觸過敏原作斑貼試驗(參見第148節Ⅳ型超敏反應性疾病)有診斷價值.斑貼試驗的濃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工業用品或化妝品,可請教有關專家.因為在非常敏感的病人過敏原可使皮疹加重,同時在皮炎急性期進行斑貼試驗可能產生不準確的結果,因此斑貼試驗常在皮疹消退後再做.斑貼試驗陽性並不一定能確定接觸性皮炎的致病因子。在皮炎發病部位有試驗因子接觸史才能明確診斷.由於致敏因子可能不在試驗範圍內,故斑貼試驗陰性也不能排除接觸性皮炎的診斷。
治療
除非發現及除去發病因素,否則治療無效.光過敏或光毒性接觸性皮炎的病人應避免接觸光敏物或避免光照XX.皮炎急性期用紗布或薄布浸水后濕敷在皮損處可使其緩解和涼爽,每日4~6次,每次30分鐘.大泡每日可抽液3次,但泡壁不能去除.對於廣泛發疹的病人或嚴重面部炎症的病人可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如強的松60mg/d)(如果不是反指征),連服7~14天.強的松的劑量可以每3~4天減少10~20mg.水泡期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無效,一旦皮炎轉入亞急性期,可在患處每日輕塗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或軟膏3次(參見第110節).抗組胺葯除有鎮靜及減輕癢感外,對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無治療作用。
7、脂溢性皮炎
怎樣診斷脂溢性皮炎?
1.好發於成年人及新生兒,典型皮損為邊緣清楚的暗黃紅色斑片或斑丘疹;上覆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分佈對稱;
2.皮損好發於皮脂腺分佈較豐富部位,如頭、面及皺襞處等;
3.病程慢性,伴不同程度的瘙癢。
4. 多發於青壯年,皮疹常發於皮脂腺較多的部位,如頭皮、顏面(眉弓、鼻翼兩側)、腋窩、上胸和背部等處,皮疹為略帶黃色的紅斑或粉紅斑,大小不一,邊界明顯,邊緣不整齊,臨床上分為鱗屑型和痂皮型。前者,皮疹表面有油膩性鱗屑,梳頭時有大量鱗屑飄落;後者,皮疹表面油膩性鱗屑厚積,結成痂皮。因癢,搔破後會發生縻爛滲液。發生在頭面部位皮疹,有時可併發脫髮及眉毛脫落。嬰兒脂溢性皮炎患者多見於出生后3-4周。
脂溢性皮炎的患者,應該注意點什麼呢?
3、調節胃腸功能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用適量番瀉葉泡水代茶飲。
4、急性期要避免風吹日曬不要用強刺激性藥物。
脂溢性皮炎的飲食方
膳食中要注意控制脂肪量,脂肪不宜過多,否則會加重癥狀,每天供給總膳食脂肪量應在50克左右。可適當給予高蛋白飲食,因為蛋白質有利於保持正常皮膚角化代謝和毛囊正常暢通。還應注意少吃甜食,因為含糖較多的飲食可促使脂肪異生后產生更多的脂肪。
值得注意的是要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康利萊專家提出尤其是維生素A的食物要適量多吃,豬肝、胡蘿蔔、蛋黃等,以糾正毛囊皮脂角化異常,防止毛囊堵塞。有人研究,缺鋅也可產生脂溢性皮炎,應在膳食中補充含鋅高的食物,如動物肝、瘦肉、禽類、堅果類等,以糾正人體內鋅含量相對不足。避免高碘飲食很重要,因高碘飲食可使毛囊角化或堵塞,要控制海帶、紫菜等海產品的攝入。
除上述之外,還要多吃含維生素C、B1較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適量的增加穀物雜糧、新鮮蔬菜、水果等食物,對脂溢性皮炎大有益處,占總熱能的18.8%,碳水化物356克,占66.3%,維生素A515微克視黃醇當量,維生素E41.7毫克,維生素B11.32毫克,維生素B21.09毫克,維生素C159毫克,尼克酸12.1毫克,鈣1037毫克,鐵28.1毫克,鋅13.4毫克,硒24.9毫克,銅2.7毫克,鎂469毫克,磷1412毫克,鈉3486毫克,鉀2959毫克,膽固醇38毫克,膳食纖維19.6克。
[混淆]
皮炎容易與哪些癥狀混淆?
皮炎的鑒別診斷:
1、慢性濕疹:慢性濕疹:常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覆發作不愈二轉為慢性濕疹;亦可開始不明顯,因經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發病開始時即為慢性濕疹。其表現為患處皮膚浸潤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紅色或伴色素沉著,皮損多為局 限性斑塊,常見於手足、小腿、肘窩、乳房、XX、肛門等處,邊緣清楚。病程慢性,可長達數月或數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作。
3、扁平苔蘚:好發於腕部屈面,前臂、小腿伸側、軀幹等處、皮疹較大,圓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央稍圓,顏色暗紅,淡紫或正常皮色,表面有蠟樣光澤,組織病理學有特殊改變。
4、銀屑病:皮損基底呈淡紅色或暗紅色浸潤,上被銀白色鱗屑,剝離鱗屑后,基底有薄膜現象及點狀出血,全身其他部位常見有銀屑病損害。
5、原發性皮膚澱粉樣變:好發於小腿伸側面,皮損為高粱料至綠豆大之圓形或半圓形棕色丘疹,密集成斑塊而不融合,有蠟樣光澤,表面粗糙,觸之不平,剛果紅皮內試驗為陽性。
皮炎分類
1、遺傳過敏性皮炎:
本病的發病機制較為複雜,與遺傳、免疫和對生理藥理介質反應異常有關,環境因素在本病發生中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約70%患者家族中有遺傳過敏性皮炎、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等遺傳過敏史。
雙親均有遺傳過敏史,其子女發生遺傳過敏性疾病的機會比雙親中只有一方有遺傳過敏史的要高。近來發現染色體11ql3部位的基因與本病的過敏性哮喘的發病相關。在免疫異常方面表現為血IgE增高,近來研究指出皮膚朗格漢斯細胞具有高親和力IgE Fc受體(Fc e RI)。「吸入性」抗原XX遺傳過敏性皮炎的皮膚,引起朗格漢斯細胞的活化,釋放IL-1β使異位性特異的T輔助細胞亞類TH-2活化而產生IL-4、IL-5等細胞因子,刺激B細胞產生IgE,同時IL-5是人嗜酸性白細胞分化與增生的重要細胞因子。在遺傳過敏性皮炎患者中,由環境變應原(屋塵蟎,花粉)斑試引起的濕疹樣皮膚反應的表現與皮膚遲發相反應(cutaneous late-phase reaction)相似。在皮損中有嗜酸性白細胞浸潤,故認為IgE介導的「接觸性過敏」,在遺傳過敏性皮炎的發病機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生理藥理學方面,患者白細胞和表皮細胞對β腎上腺素能性激動劑的反應遲鈍,所產生的cAMP水平及抑製表皮細胞核分裂功能降低,β腎上腺素能性受體與βXX劑親和力下降,a腎上腺素能性受體比率增高等。此外尚發現單一核細胞內cAMB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增高,從而使cAMP水平下降。
2、異位性皮炎:
異位性皮炎病因和發病機制頗為複雜,至今為止尚未完全闡明。該病原因之一遺傳性過敏素質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員對某些體內外物質的敏感性往往高於正常人。據統計表明:雙親皆有「異位性」表現者約70%後代也可呈「異位性」;若父母中僅一方見「異位性」則子女大致半數可見有「異位性」;然而在「異位性」病人中還有40%的父母未發現「異位性」。本病的變應原以食物,特別是蛋白質食品尤為常見。另外,通過呼吸道吸入的各種物質,如屋塵、花粉、動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視。通常認為嬰兒期似乎是以食物過敏為主,而兒童期后卻對吸入物過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節氣候變化、精神緊張、強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劇。異位性皮炎發病機制既可以是變態反應,也有非變態反應。其中有許多問題尚未獲得一致結論,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對此需要今後努力實踐,積極去探討研究。
3、神經性皮炎病因:
神經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主要以搔癢和苔蘚樣變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常反覆發作。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確。一般認為系大腦皮層XX和抑制功能失調所致.思考常因情緒波動、過度緊張、神經衰弱等發病或加劇。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障礙、病灶感染、酒精中毒、衣摩擦、日曬出汗等局部刺激均可促發本病,使病情加重。臨床上分為局限和播散兩型。
常見癥狀:
1. 苔蘚樣皮損。本病的皮損特徵為皮膚苔蘚化,病變區皮膚呈苔蘚樣變,皮膚增厚,皮紋加深,皮嵴隆起,皮損區呈暗褐色,乾燥,有細碎脫屑,邊界清楚,邊緣可有小的散在的扁平丘疹。
2. 瘙癢。皮損區域陣發性瘙癢,夜晚尤甚,可影響入睡。
3. 好發部位。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好發於頸、項、膝、肘、骶等部位;播散性神經性皮炎可泛發於全身。
4、激素依賴性皮炎
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皮質激素所致的皮膚萎縮有關,皮膚萎縮導致角層變薄,真皮XX退變,皮膚失去了防止水分喪失的屏障,迅速引起乾燥、發炎。皮膚脫水可能是使正常或已有病變的皮膚產生炎症的主要原因。
發病特點: (一) 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質類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膚出現紅斑、丘疹、乾燥脫屑、萎縮、萎縮紋、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痤瘡、色素沉著異常、酒渣鼻樣皮炎、口周皮炎、光過敏、多毛、不易辯認的癬,魚鱗病樣變化等繼發癥狀等。
(二) 應用上述激素藥物后,原發病病情雖可得到迅速改善;一旦停葯,1―2日內,用藥部位皮膚發生顯著紅斑、丘疹、皸裂、脫屑、小膿瘡、瘙癢和觸痛等癥狀。當再用該葯,上述癥狀和體征會很快減退,如再停用,皮炎癥狀又迅速再次發作,而且逐漸加重,對激素的依賴性較為明顯,尤其以面部、XX部多見。
(三) 局部有明顯自覺瘙癢或灼熱感。
治療措施: 因目前西醫西藥對激素依賴性皮炎尚無理想療法,主要是採取逐漸遞減激素藥物的用量,再配合抗菌消炎,抗過敏藥物治療,直到全部撤除激素藥物,治療過程需要1-2年的時間。多數患者較難接受。由於人體一旦對激素產生了依賴性,停葯后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赤紅、觸痛、瘙癢、脫皮,乾燥、裂口、脫屑等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較大的痛苦,而目前西醫又普遍認為激素依賴性皮炎的治療較為棘手,其治療方案是以抗菌素,維生素及脫敏藥物治療的同時,繼續使用激素藥物治療,逐漸減量至撤除停用。皮損恢復正常需用一年以上的時間,多數患者對此均有較大的精神壓力。對此,醫生與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在正確選擇治療藥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中醫藥治療。
激素性皮炎的治療也是因人而異的,並非同一種葯你用好使,他用就好使!也要根據患者的激素傷害程度、時間而定的。所以在用藥上一定要慎重,用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胡亂醫治。
目前治療激素依賴性皮炎效果比較好的藥物有:
口服:紛樂、雷公藤
外用:美得喜、喜療妥、藍科膚寧、金因肽
當康復後期皮膚發乾發澀時,可適當添加無刺激的滋潤護膚品,比如強生嬰兒霜或雅漾類的護膚品。
中藥配方: 枇杷葉15g,炙桑皮15g,當歸15g,白花蛇舌草30g,銀花15g,紫草15g,黃連3g,黃芩10g,生地15g,赤芍15g,白芷5g,丹皮10g,炒白朮15g,苦參10g,白鮮皮15g,每日1劑,水煎3次,一二煎混勻分早晚2次口服,三煎每晚睡前用紗布蘸藥液冷濕敷患處15min。2周為一療程, 2個療程后隨訪1個月,判定療效。
5、接觸性皮炎
急性或慢性炎症,常單發或不對稱,由某些物質接觸皮膚引發的毒性(刺激性)或過敏反應。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接觸性皮炎可由原發性化學刺激物或過敏原(參見第148節Ⅳ型遲發性超敏反應)所引起。
原發性刺激物可損傷正常皮膚或刺激原有的皮炎.強刺激物(如酸,鹼,酚)在數分鐘內即可引起臨床上可見的改變.弱的或邊緣性刺激物(如肥皂,清潔劑,丙酮或甚至是水)與之接觸數日後方可引起臨床上可見的改變.不同的刺激物損害皮膚的機制不同.例如清潔劑可以激活角化細胞,從而使之釋放炎性細胞因子。
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病人可能會對使用數年的物質或用於治療皮膚病的藥物產生過敏反應.朗格漢斯細胞(一種表皮細胞的年幼亞群)吞噬致敏原並將其傳遞至T淋巴細胞.從角化細胞和朗格漢斯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也可促進過敏的發生。病人的致敏過程可從6~10天(較強致敏原如毒常青藤)到數年(較弱致敏原)不等。當再次接觸該致敏原時,瘙癢和皮炎可在4~12小時內出現。
外用藥的某些成分是引起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主要原因(表111-1).其他常見致敏原包括植物(如毒常青藤)及在製鞋,制衣,金屬化合物,染料和化妝品中的致敏物質。許多工業因子可以引起職業性皮膚病.許多健康的職業勞動者對橡膠增效劑和手套的乳膠過敏。有些男子因為對乳膠XX過敏而無法使用。
光敏性和光毒性接觸性皮炎可在局部應用某些化學物質再經光線照XX后才會發生。這些化學物質(光毒劑)充當光敏物使皮膚對光照產生過度反應(參見第119節光敏感中的多形性日光疹)。常引起光敏性接觸性皮炎的物質有須后液,防曬霜和外用磺胺葯.香水,煤焦油,補骨脂素和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油劑常可引起光毒性接觸性皮炎.全身給藥引起光敏反應時,必須區分是光過敏性還是光毒性接觸性皮炎。
癥狀,體征和病程
接觸性皮炎表現不一,從暫時性潮紅到伴有大泡形成的嚴重腫脹,常有瘙癢和水泡形成.皮膚的任何部位均可因接觸到過敏或刺激物(包括空氣傳播物)而受累.其特點是皮炎首先僅限於接觸部位,以後可播散到其他部位。
病程長短不一.如果病因去除,單純的紅斑在數天內消退,水泡乾枯.水泡和大泡可發生破潰,滲出和結痂.如果炎症消退則有鱗屑,有時皮膚會發生暫時性增厚.繼續與致病因子接觸或出現併發症(如受到刺激或外用藥過敏,表皮剝脫,感染)可使皮炎持久存在。
接觸性皮炎應該如何預防
1去除病因遠離過敏源
2飲食療法,忌食辛辣及油炸食物,特別是發病期平時要吃的清淡,忌吃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酒海鮮等,多吃新鮮蔬菜或水果。
3精神要愉快,生活要有規律,不要過度勞累
4適當鍛煉,選擇適合自己的一些活動,如爬山散步,跳舞等。
5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服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體質,不生病或少生病,提高生活質量
6、日光性皮炎
俗稱曬斑,一般在暴曬后數小時內于暴露部位出現皮膚紅腫,亦可起水皰或大皰。皮損部位有燒灼感、癢感或刺痛。輕者1―2天皮疹可逐漸消退,有脫屑或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重者可伴有類似感冒癥狀,如發燒、乏力、全身不適等,約一周左右即可恢復。
診斷
接觸性皮炎可能很像其他類型的皮炎.典型的皮膚改變和接觸史可以幫助診斷,但確診則需要詳細詢問病史和斑貼試驗.必須考慮病人的職業,嗜好,家務,度假,穿戴,外用藥,化妝品及配偶的活動.了解局部致敏原或刺激物的特性和皮損典型分佈的規律是有幫助的.初發損害的部位對於判斷病因有重要的價值。
用標準組的接觸過敏原作斑貼試驗(參見第148節Ⅳ型超敏反應性疾病)有診斷價值.斑貼試驗的濃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工業用品或化妝品,可請教有關專家.因為在非常敏感的病人過敏原可使皮疹加重,同時在皮炎急性期進行斑貼試驗可能產生不準確的結果,因此斑貼試驗常在皮疹消退後再做.斑貼試驗陽性並不一定能確定接觸性皮炎的致病因子。在皮炎發病部位有試驗因子接觸史才能明確診斷.由於致敏因子可能不在試驗範圍內,故斑貼試驗陰性也不能排除接觸性皮炎的診斷。
治療
除非發現及除去發病因素,否則治療無效.光過敏或光毒性接觸性皮炎的病人應避免接觸光敏物或避免光照XX.皮炎急性期用紗布或薄布浸水后濕敷在皮損處可使其緩解和涼爽,每日4~6次,每次30分鐘.大泡每日可抽液3次,但泡壁不能去除.對於廣泛發疹的病人或嚴重面部炎症的病人可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如強的松60mg/d)(如果不是反指征),連服7~14天.強的松的劑量可以每3~4天減少10~20mg.水泡期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無效,一旦皮炎轉入亞急性期,可在患處每日輕塗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或軟膏3次(參見第110節).抗組胺葯除有鎮靜及減輕癢感外,對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無治療作用。
7、脂溢性皮炎
怎樣診斷脂溢性皮炎?
1.好發於成年人及新生兒,典型皮損為邊緣清楚的暗黃紅色斑片或斑丘疹;上覆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分佈對稱;
2.皮損好發於皮脂腺分佈較豐富部位,如頭、面及皺襞處等;
3.病程慢性,伴不同程度的瘙癢。
4. 多發於青壯年,皮疹常發於皮脂腺較多的部位,如頭皮、顏面(眉弓、鼻翼兩側)、腋窩、上胸和背部等處,皮疹為略帶黃色的紅斑或粉紅斑,大小不一,邊界明顯,邊緣不整齊,臨床上分為鱗屑型和痂皮型。前者,皮疹表面有油膩性鱗屑,梳頭時有大量鱗屑飄落;後者,皮疹表面油膩性鱗屑厚積,結成痂皮。因癢,搔破後會發生縻爛滲液。發生在頭面部位皮疹,有時可併發脫髮及眉毛脫落。嬰兒脂溢性皮炎患者多見於出生后3-4周。
脂溢性皮炎的患者,應該注意點什麼呢?
1、要保持生活規律和充足睡眠精神要愉快,按時服藥。
2、勤洗頭一般3-5天洗一次,宜用硫磺軟皂,禁燙洗和搔抓
3、調節胃腸功能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用適量番瀉葉泡水代茶飲。
4、急性期要避免風吹日曬不要用強刺激性藥物。
脂溢性皮炎的飲食方
膳食中要注意控制脂肪量,脂肪不宜過多,否則會加重癥狀,每天供給總膳食脂肪量應在50克左右。可適當給予高蛋白飲食,因為蛋白質有利於保持正常皮膚角化代謝和毛囊正常暢通。還應注意少吃甜食,因為含糖較多的飲食可促使脂肪異生后產生更多的脂肪。
值得注意的是要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康利萊專家提出尤其是維生素A的食物要適量多吃,豬肝、胡蘿蔔、蛋黃等,以糾正毛囊皮脂角化異常,防止毛囊堵塞。有人研究,缺鋅也可產生脂溢性皮炎,應在膳食中補充含鋅高的食物,如動物肝、瘦肉、禽類、堅果類等,以糾正人體內鋅含量相對不足。避免高碘飲食很重要,因高碘飲食可使毛囊角化或堵塞,要控制海帶、紫菜等海產品的攝入。
除上述之外,還要多吃含維生素C、B1較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適量的增加穀物雜糧、新鮮蔬菜、水果等食物,對脂溢性皮炎大有益處,占總熱能的18.8%,碳水化物356克,占66.3%,維生素A515微克視黃醇當量,維生素E41.7毫克,維生素B11.32毫克,維生素B21.09毫克,維生素C159毫克,尼克酸12.1毫克,鈣1037毫克,鐵28.1毫克,鋅13.4毫克,硒24.9毫克,銅2.7毫克,鎂469毫克,磷1412毫克,鈉3486毫克,鉀2959毫克,膽固醇38毫克,膳食纖維19.6克。
[類似疾病]
皮炎相關疾病
神經性皮炎 周圍神經炎 脂溢性皮炎 Ⅳ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離位皮炎 急性視網膜色素上皮炎 水母皮炎 發皰性甲蟲皮炎 茶毛蟲皮炎 松毛蟲皮炎 桑毛蟲皮炎 恙蟎皮炎 蟎皮炎 隱翅蟲皮炎 鉤蟲皮炎 皮炎芽生菌 增殖性皮炎 嗜酸細胞增多性複發性肉芽腫皮炎 色素性化妝品皮炎 尿布皮炎 淤積性皮炎 對苯二胺皮炎 小提琴手頸部皮炎 油彩皮炎 XX接觸性皮炎 XX神經性皮炎 漆瘡
更多皮膚癥狀
凹陷瘢痕 凹陷性疤痕 疤痕處破損后出現 疤痕奇癢 疤痕萎縮凹陷 疤痕形成 疤痕增生 白頭粉刺 斑丘疹 斑丘疹 斑疹 暴曬后的皮膚損害 背部長痘 鼻唇溝發紅皸裂 扁平苔癬 表皮發生鈣化 表皮角化 表皮全層壞死及表 剝脫性皮炎 糙皮病樣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