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滯
[介紹]
概述: 積滯是指小兒乳食不節,停滯中脘,食積不化所致的一種脾胃病證。臨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不調等為特徵。本病屬西醫學慢性消化功能紊亂。
[病因]
積滯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小兒乳食不知自節,或餵養不當,乳食無度,或過食肥膩生冷不消化食物,皆可損傷脾胃。胃主受納,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傷,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乳食停滯,積而不消,乃成積滯。病後體虛,脾胃虛弱,也可導致乳食不化,夾滯成疾。
積滯與傷食、疳證關係密切。傷于乳食,日久不消,可變成積,積久不化,郁而生熱,耗傷津液可轉化成疳,故有「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之說。
[癥狀]
積滯早期癥狀有哪些?
[食療]
積滯吃什麼好?
[預防]
積滯應該如何預防?
2.平時小兒進食定時定量。嬰兒隨年齡增長,逐漸增加相應輔食。
[治療]
積滯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主方:消乳九加減。
加減:腹脹者,加木香6克、大腹皮10克;心煩哭鬧、手足心熱,加胡黃連6克、茯神10克;腹脹滿。
主方分析:消乳丸為消導行氣之劑。方中神曲、麥芽消食化積,香附、砂仁理氣和中,陳皮健脾燥濕。
處方舉例:
神曲10克谷麥芽各10克香附10克木香6克機殼6克砂仁3克(後下)陳皮6克山植10克連翹10克雞內金10克2.脾虛夾滯治則:健脾消積。
主方:健脾丸加減。
加減:腹滿脹,加大腹皮10克、積殼6克;舌厚白膩,加雞內金10克、厚朴6克;嘔吐,加半夏10克、生薑2片。
主方分析:健脾丸為健脾消積理氣之劑。方中人蔘、白朮補氣健脾,陳皮、枳實行氣和胃,神曲、山植、麥芽消食導滯。
處方舉例:
党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神曲10克山楂10克谷麥芽各10克陳皮6克雞內金10克積殼6克甘草6克
由於積滯可因各種飲食所傷。傷于乳食,常用山植、麥芽;傷于麵食,可用神曲、麥芽;傷于穀食,可用神曲、谷芽;傷于生冷瓜果,可用山枳、陳皮;傷于肉、蛋,可用雞內金、山植。
【中成藥】
1.小兒香橘丹每日3次,每1/2~1丸,開水送服。用於脾虛夾滯。
2.保和丸每日3次,每次1~3克,開水送服。用於乳食積滯。
【簡便方】
1.焦山楂、谷麥芽、焦六曲、雞內金各6克,水煎服。用於乳食積滯。
2.白朮10克,山藥10克,青皮6克,神曲10克,水煎服。用於脾虛夾滯。
積滯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積滯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檢查]
積滯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混淆]
積滯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乳食積滯癥狀:不思乳食,脘腹脹滿,時有疼痛,曖腐吞酸,煩躁哭鬧,夜卧不寧,手足心熱,大使穢臭,青苔薄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乳食停滯,脾胃受損,故不思乳食。中焦壅滯,則曖腐吞酸。積滯內阻,氣機不利,故脘腹脹滿、時有疼痛。積滯化熱,內擾心脾壩u煩躁哭鬧,夜卧不寧。舌苔膩、脈滑,均為乳食阻滯之象。
2.脾虛夾滯癥狀:面色蒼黃,疲倦乏力,不思乳食,腹滿喜按,大便溏薄,夜卧不安,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
證候分析:脾胃虛弱,故面黃乏力、不思乳食。脾虛運化失司,則腹滿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細滑,均為脾虛夾滯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