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
中醫史上第一家官辦的藥店誕生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創建的。當時,王安石基於變法派內部分裂,愛子王雯英年早逝,尤其是自己久病纏身,決定辭職而歸隱山林。臨別政壇,他命人在首都開封創設一家「太醫局熟葯所」,也叫「買葯所」,可以說,它就是現代中藥店的前身。藥店對聯:「葯靈只在症能對。人健何妨吾亦閑。」(《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聯稿·藥店》)隨著年代的延伸,社會分工的細化,製藥和賣葯漸漸分離,從而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藥店,專以賣葯為業。
目錄 1基本解釋
2由來
3同仁堂
4長春堂
5九芝堂
6蘇州
7杭州
8來歷
1基本解釋藥店
yào diàn
英文:pharmacy, drugstore, chemist』s shop
2.方言:藥鋪。
藥店是指零售藥品的門市。藥店銷售催眠葯、感冒藥、瀉藥、退燒藥等各種藥品,以方便人民群眾購買藥品, 以利於人民群眾健康。
2由來中醫史上第一家官辦的藥店誕生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創建的。當時,王安石基於變法派內部分裂,愛子王雯英年早逝,尤其是自己久病纏身,決定辭職而歸隱山林。臨別政壇,他命人在首都開封創設一家「太醫局熟葯所」,也叫「買葯所」,可以說,它就是現代中藥店的前身。
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各地曾多次發生自然災害。他雖然表示「夭變不足畏」,但看到那麼多病人痛苦的樣子,常常深感不安。尤其是當他得知病者缺醫少葯,有些人又乘機製造和販賣假藥時,更是百感交集。這時,有人提出建議:應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一方面研製一定規格的各種劑型成藥,如丸、散、膏、丹,由國家專利出售,不許個人或其他部門私自製作;一方面在水旱疫癘之災時,給百姓發放藥劑。王安石聽罷大喜,當即採納了意見,並組織專門人員落實。
「太醫局熟葯所」成立后,大大方便了病人,也為政府贏得了豐厚的利潤,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讚許。所以,王安石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熟葯所」的「生意」卻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到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葯所已增開到七所。幾年後,五所「熟葯所」更名為「醫藥惠民局」,兩所「修合葯所」更名為「醫藥和劑局」。與此同時,類似的藥局猶如雨後春筍,迅速出現在全國各地。
再後來,由於社會分工的細化,製藥和賣葯漸漸分離,從而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藥店,專以賣葯為業。
近年來政府規定藥店經營必需符合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要求,藥店的行政主管部門是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店經營必須持有葯監局頒發的藥品經營許可證,從業人員需持有上崗證。[1]
3同仁堂創立於康熙八年(1669年),創始人樂顯揚(號尊育),原籍寧波,其先世以鈴醫為業,創始人樂顯揚曾任清太醫院吏目。同仁堂開設后,獲得宮廷信任,包攬內府用藥,雍正年間且規定太醫院御藥房用藥由同仁堂代制。該店經營飲片配方及成藥,所製成葯,除根據家傳秘方及民間驗方外,尚有清宮御方,其選料十分認真,據傳每年祁州葯市開市時都先讓同仁堂挑選,然後才敞開買賣,炮製嚴格按照「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祖訓,工藝方面從不馬虎,因此產品質量一貫優良。如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鳳丸、活絡丹等遠近聞名,譽滿中外,在北京中藥界,以「樂家老鋪」同仁堂最為有名,樂姓除此總號外,在京尚有宏仁堂、懷仁堂、永仁堂、沛仁堂等10余家店,均為樂姓各分支所設。另外還在上海、天津、南京、濟南、漢口、西安、長沙、福州等地設有分店。 同仁堂
4長春堂創建於乾隆末年,創始人孫掁蘭,山東招遠人,游方郎中。先開一小藥鋪賣聞葯(供鼻聞,有清香爽身作用)。以後掁蘭之孫三明為抵制日本聞葯「寶丹」,競奪華北市場,研製成新型聞葯「避瘟散」。後為抵制日本聞葯「仁丹」,又研製成「無極丹」。於是該店聲名大揚,生意日益興隆,在天津、太原開設分店,今仍保持原店名。
5九芝堂創立於康熙初年,創始人為勞澄,最初是一家無店名的小藥鋪,至乾隆四十年(1775)始定名為勞九芝堂,除經營飲片外,還自製成藥,獲利頗豐。但由於資金被勞氏家族大量抽走,使該店業務發展受到不利影響,雖經營時間達二三百年,始終未開設一處分店,店內的製藥部門始終為手工操作,新中國建立后該店製藥部分與他店合併改組成九芝堂製藥廠,門市則專營成藥。
6蘇州由雷大升于雍正十二年(1734)創設。雷大升,字允上,吳縣人,祖籍江西,知醫術,積有不少驗方,對製備丸散有獨到研究。所制六神丸、小金丹、行軍散等均名揚於世,其中六神丸治療喉蛾、爛喉丹痧、瘡瘍腫痛,民間傳頌有神效,尤為有名,雷對其名牌處方,進行過多次研究修改,選料加工極為精細,因其質量優良,贏得病家信任。乾隆四十四年(1779),雷死後,其後裔繼承其業,並於咸豐十年(1860)在上海開設雷允上藥店。
7杭州在同治十三年(1874)籌設,光緒四年(1878)正式營業。創辦人胡雪岩,名光墉,原籍安徽績溪,是當時有名富商。胡慶余堂經營飲片及成藥,自製丸散膏及膠露油酒,十分講究藥品質量,在藥店大廳內有一「戒欺」匾,為胡雪岩所書,並有題跋:「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葯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採辦務真,修制務精」。該店選料精良,對成藥製作有嚴格要求,生產環境力求潔凈,故其產品質地優良,療效可靠,行銷全國各地,享譽海內外,人譽之為「江南藥王」,與北京同仁堂並稱。
8來歷我國一些老字號的中醫藥店,多以「堂」相稱,諸如「濟生堂」、「同仁堂」、「長春堂」、「四知堂」等。以致有些藥店沿變到後來發展成製藥廠,仍然保留著這些老字號。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達仁堂」、杭州的「胡慶餘堂」、石家莊的「樂仁堂」、安陽的「明善堂」等,至今仍名揚四海內外。
中醫藥店為何稱「堂」呢?這還得從醫聖張仲景說起。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宮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民為了懷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堂藥店」,這就是中醫藥店稱「堂」的來歷。
參考資料 1. 二天堂網上藥店 .二天堂大藥房 [引用日期2012-010-8] .
詞條標籤:
如果想提出功能問題或意見建議,請到意見反饋;如果您要 舉報侵權或違法信息,請到投訴中心;其他問題請訪問百度百科吧
藥店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24次 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0-29
創建者:頂破天的丈夫
詞條貢獻榜 辛勤貢獻者:
百科ROBOT
composition08
© 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讀 | 百科協議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參考資料
1基本解釋2由來3同仁堂4長春堂5九芝堂6蘇州7杭州8來歷
登錄
查看我的收藏
1基本解釋藥店
yào diàn
英文:pharmacy, drugstore, chemist』s shop
1.出售藥品的商店。銷售藥材的店鋪。
2.方言:藥鋪。
藥店是指零售藥品的門市。藥店銷售催眠葯、感冒藥、瀉藥、退燒藥等各種藥品,以方便人民群眾購買藥品, 以利於人民群眾健康。
2由來中醫史上第一家官辦的藥店誕生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創建的。當時,王安石基於變法派內部分裂,愛子王雯英年早逝,尤其是自己久病纏身,決定辭職而歸隱山林。臨別政壇,他命人在首都開封創設一家「太醫局熟葯所」,也叫「買葯所」,可以說,它就是現代中藥店的前身。
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各地曾多次發生自然災害。他雖然表示「夭變不足畏」,但看到那麼多病人痛苦的樣子,常常深感不安。尤其是當他得知病者缺醫少葯,有些人又乘機製造和販賣假藥時,更是百感交集。這時,有人提出建議:應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一方面研製一定規格的各種劑型成藥,如丸、散、膏、丹,由國家專利出售,不許個人或其他部門私自製作;一方面在水旱疫癘之災時,給百姓發放藥劑。王安石聽罷大喜,當即採納了意見,並組織專門人員落實。
「太醫局熟葯所」成立后,大大方便了病人,也為政府贏得了豐厚的利潤,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讚許。所以,王安石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熟葯所」的「生意」卻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到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葯所已增開到七所。幾年後,五所「熟葯所」更名為「醫藥惠民局」,兩所「修合葯所」更名為「醫藥和劑局」。與此同時,類似的藥局猶如雨後春筍,迅速出現在全國各地。
再後來,由於社會分工的細化,製藥和賣葯漸漸分離,從而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藥店,專以賣葯為業。
近年來政府規定藥店經營必需符合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要求,藥店的行政主管部門是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店經營必須持有葯監局頒發的藥品經營許可證,從業人員需持有上崗證。[1]
3同仁堂創立於康熙八年(1669年),創始人樂顯揚(號尊育),原籍寧波,其先世以鈴醫為業,創始人樂顯揚曾任清太醫院吏目。同仁堂開設后,獲得宮廷信任,包攬內府用藥,雍正年間且規定太醫院御藥房用藥由同仁堂代制。該店經營飲片配方及成藥,所製成葯,除根據家傳秘方及民間驗方外,尚有清宮御方,其選料十分認真,據傳每年祁州葯市開市時都先讓同仁堂挑選,然後才敞開買賣,炮製嚴格按照「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祖訓,工藝方面從不馬虎,因此產品質量一貫優良。如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鳳丸、活絡丹等遠近聞名,譽滿中外,在北京中藥界,以「樂家老鋪」同仁堂最為有名,樂姓除此總號外,在京尚有宏仁堂、懷仁堂、永仁堂、沛仁堂等10余家店,均為樂姓各分支所設。另外還在上海、天津、南京、濟南、漢口、西安、長沙、福州等地設有分店。 同仁堂
4長春堂創建於乾隆末年,創始人孫掁蘭,山東招遠人,游方郎中。先開一小藥鋪賣聞葯(供鼻聞,有清香爽身作用)。以後掁蘭之孫三明為抵制日本聞葯「寶丹」,競奪華北市場,研製成新型聞葯「避瘟散」。後為抵制日本聞葯「仁丹」,又研製成「無極丹」。於是該店聲名大揚,生意日益興隆,在天津、太原開設分店,今仍保持原店名。
5九芝堂創立於康熙初年,創始人為勞澄,最初是一家無店名的小藥鋪,至乾隆四十年(1775)始定名為勞九芝堂,除經營飲片外,還自製成藥,獲利頗豐。但由於資金被勞氏家族大量抽走,使該店業務發展受到不利影響,雖經營時間達二三百年,始終未開設一處分店,店內的製藥部門始終為手工操作,新中國建立后該店製藥部分與他店合併改組成九芝堂製藥廠,門市則專營成藥。
6蘇州由雷大升于雍正十二年(1734)創設。雷大升,字允上,吳縣人,祖籍江西,知醫術,積有不少驗方,對製備丸散有獨到研究。所制六神丸、小金丹、行軍散等均名揚於世,其中六神丸治療喉蛾、爛喉丹痧、瘡瘍腫痛,民間傳頌有神效,尤為有名,雷對其名牌處方,進行過多次研究修改,選料加工極為精細,因其質量優良,贏得病家信任。乾隆四十四年(1779),雷死後,其後裔繼承其業,並於咸豐十年(1860)在上海開設雷允上藥店。
7杭州在同治十三年(1874)籌設,光緒四年(1878)正式營業。創辦人胡雪岩,名光墉,原籍安徽績溪,是當時有名富商。胡慶余堂經營飲片及成藥,自製丸散膏及膠露油酒,十分講究藥品質量,在藥店大廳內有一「戒欺」匾,為胡雪岩所書,並有題跋:「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葯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採辦務真,修制務精」。該店選料精良,對成藥製作有嚴格要求,生產環境力求潔凈,故其產品質地優良,療效可靠,行銷全國各地,享譽海內外,人譽之為「江南藥王」,與北京同仁堂並稱。
8來歷我國一些老字號的中醫藥店,多以「堂」相稱,諸如「濟生堂」、「同仁堂」、「長春堂」、「四知堂」等。以致有些藥店沿變到後來發展成製藥廠,仍然保留著這些老字號。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達仁堂」、杭州的「胡慶餘堂」、石家莊的「樂仁堂」、安陽的「明善堂」等,至今仍名揚四海內外。
中醫藥店為何稱「堂」呢?這還得從醫聖張仲景說起。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宮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民為了懷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堂藥店」,這就是中醫藥店稱「堂」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