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
守一指在身心安靜的情況下,把意念集中到身體的某一部位。其源於老子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之句,即說守一于道。《莊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就是說守心一處,而處於身內陰陽二氣的和諧之中。《太平經》有「守一明之法」,並稱是「長壽之根」,其意思大體上是守人身中的元氣,或精氣神。其修煉方法李遠國《道教煉養法》介紹為:首先要排除外界的干擾,有安靜清潔的環境;其次要求專心一意,將苦惱、煩悶、憂愁、喜怒等個人的情緒一概置之度外,尤其要克服名利之心,要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外則行仁施惠為功,不望其報」;修煉時一定要注意身姿的舒適、自然,至於姿勢,坐卧均可;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一步步做起;修至一百日為小靜,二百日為中靜,三百日為大靜;驗證方法主要是通過感光的顯示,初煉時,冥目內視無光無色,次而有光感:「守一復久,自生光明」,進而「神明進光,久視電光」,最後光明益大,「明有日出之光」,洞照天地上下,人體內外,可見自身或天地萬物。 儘管各派皆重視守一術,但由於各自對「一」之解釋不同,因而所守之內容或側重點即不盡相同。歸納之,主要有四:
(一)守神。《太平經鈔壬部》雲:「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併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常患精神離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⑻《太平經聖君秘旨》雲:「守一之法,乃萬神本根,根深神靜,死之無門。」⑼《抱朴子內篇至理》雲:「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氣疲欲勝,則精靈離身矣。」⑽同樣認為形體不能沒有精神,故雲「形須神而立」。其結論是:「遏欲視之目,遣損明之色,杜思音之耳,遠亂聽之聲,滌除玄覽,守雌抱一,……以全天理爾。」⑾即遏制過多的欲求,保持精神的清靜,使形神合一而長生。《太上智慧消魔真經》雲:「一無形象,無欲無為,……貪慾滯心,致招衰老;得喜失嗔,致招疾病;迷著不改,致招死歿。……治救保全,唯先守一。……守一恬淡,夷心寂寞,損欲折嗔,返迷入正,廓然無為,與一為一,此乃上上之人先身積德所致也。」《道教義樞》卷七引《老君戒經》曰:「凡存一守神,要在正化,心正由靜,靜身定心,心定則識靜,識靜則道會也。」《道樞虛白問篇》曰:「抱一者,煉神也。……夫能抱一守中,則神氣不散,名真人矣。」以上諸書所論之「守一」即守精神,是對老子之「營魄抱一」和莊子之「唯神是守,……與神為一」思想的繼承,也是守一術最基本的內容。但是與此同時,道教又將此「精神」人格化,認為它們居於人體內和天地間,名身內身外諸神,以為存守和存思它們,人可長生不死,此名存神、思神。
這就遠離老莊思想而純具宗教意義了。
(二)守氣。一些道書又將「一」釋為「氣」(或稱精氣,或稱元氣),故守一即為守氣。《老子河上公章句》雲:「人能抱一,使不離於身,則長存。一者,道德所生太和之精氣也。一之為言,志一而無二也。」「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人能自勝,除去情慾,則天下無有能與爭者,故強。」「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愛(受)天之精氣,則可以久。」「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想爾注》反對「指五臟以名一」(即將「一」釋為人體之某部位),稱「一」為「道」和「道誡」,但它對「道」的解釋實為「氣」或先天元氣。曰:「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雲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獨一處。一散形為氣,……」故守一守道實為守氣。《抱朴子內篇地真》雲:「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即身死,……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存焉,三七(指三魂七魄──引者注)守焉,百害卻焉,年命延矣。」⒆唐道士尹諳《老子說五廚經注》雲:「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然後形質具而五常用矣。……則守本者,當……內存一氣以和泰和,(泰積)和一而性命全矣。」又雲:「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居泰,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老子曰:萬物得一以生。」
(三)守精氣神。一些道書又認為精氣神為人體生命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是由一(或道)所生且合而為一者,故守一即守精氣神三者,又稱守三一。《太平經》雲:「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太平經聖君秘旨》雲:「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道教義樞》卷五引《洞神經三寰訣》雲:「一者精氣神也。釋曰:精神氣三混而為一。亦曰夷希微。」
(四)守三丹田。一些道書又稱三一為三丹田,故守一,守三一即為守三丹田。《太平經聖君秘旨》雲:「夫欲守一,乃與神通,安卧無為,反求腹中。」《雲笈七籤》卷三十三「守一」雲:「夫守一之道,眉中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臍下一寸二分是也。」《三元真一經》雲:「真人所以貴一為真者,上一為一身之天帝,中一為絳宮之丹皇,下一為黃庭之元王,並監統身中二十四氣,……若能守之彌固,則三一可見。」LH此外,還有守真一、守玄一之說。所謂守真一,《三元真一經》雲:「氣結為精,精感為神,神化為嬰兒,嬰兒上為真人,真人升為赤子,此真一也。」《道樞虛白問篇》則曰: 「真一者,在北極太淵之中,其前有明堂,其一有絳宮,於是華蓋金樓,左杓右魁,龍虎分衛焉。」LJ所謂玄一,《抱朴子內篇地真》雲:「守玄一,並思其身,分為三人,三人己見,又轉益之,可至數十人,皆如己身,隱之顯之,皆自有口訣,此所謂分形之道。」據此,所謂守真一、玄一,或許是守一時所存守的某個真人、仙境之狀貌或顯現的某種幻覺。
守一屬道教方術之靜功,其側重點不在煉形而是煉神,目的是通過它排除心中雜念,保持心神清靜,使神經獲得良好的休息條件,達到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及強身健體。它所積累的經驗,為後世內丹術所吸收,成為內丹**的一個環節而繼續被充實、發展。